∵
《洛阳伽蓝记》结构特色赏析
黄梅
[摘要]《洛阳伽蓝记》一书主要记载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诸多佛寺,并对北魏四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都有所反映。该稍内容丰富,结构完整,不仅整体布局清晰明了,浑然一体,且各篇布局繁而不乱,次序井然,这多得益于作者明确的方位意识及参照物的运用。
[关键词]整体布局佛寺方位
《洛阳伽蓝记》以描写北魏都城洛阳佛寺兴废为主线,穿插记述了北魏定都洛阳期间的政治、人物、风俗、掌故传闻及北魏和西域文化交流等,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如此丰富的内容,若没有清晰的结构,很容易显得混乱。综观全书可以发现,该书具有完整而清晰的结构,随着作者的指引,北魏洛阳伽蓝的概貌逐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整体布局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书前有一序言。序言先是交代了写作此书的源起及目的,其次说明了写作顺序:“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接着便按东一南一西一北的顺序列举各门及名称由来。这篇序可谓是提纲挈领,统摄全书。正文分五卷,按序言,以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为序,分别记各部分寺庙,清晰明了。在卷五末尾有简短的《京师建制及郭外诸寺》,记述了洛阳城的大小,佛寺的总量及京师迁邺后的余寺,并提到了郭外诸寺,在作用上,既是对序言的补充,又是全书的收尾。从整体来看,该书由序到正文,再到收尾呼应序言,次序明了,结构流畅清晰,开阖有致。
以上是从写作次序方面来看,作者写作该书时有着清晰的整体布局意识,而从内容上来看,也是如此。在所记的七十所寺庙中(不包括郭外),永宁寺是开篇,也是中心,统领着其他寺庙,这是由此寺本身的建造情况及发生于此的历史事件所决定的。
永宁寺位于全书的开篇,是杨街之着力描写得最详细的一座佛寺。它建于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掌权时期,从书中记载的寺庙规模、寺塔(浮图)高度、佛寺装饰、佛殿佛像及僧房建造、院墙以及寺门的建造来看,无疑都是洛阳城内佛寺的最高规格。除此正面描写之外,从常景所作的寺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菩提达摩赞叹“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以及作者言曾亲登寺塔的感受“下临云雨,信哉不虚”都给人永宁寺之雄伟华丽到极点的印象。这座豪华无比的皇家寺院成为建造佛寺的典范和标准,书中在写到其他佛寺时,多与永宁寺相比,如“作工之妙,埒美永宁”《卷一瑶光寺》,“佛事庄饰,等于永宁”《卷二秦太上君寺》,“装饰华丽,侔于永宁”《卷三景明寺》等。
另一方面,在永宁寺条下,作者详细记述了北魏后期的一段政治变动,包括太后专政,河阴之役,北海王入洛以及庄帝被囚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以北魏分裂京师迁邺为结。反映了北魏由盛转衰的经过。这一系列的变故多与永宁寺有关。太后因略通佛法而崇佛更甚,大肆兴建永宁寺也即是她专权的表现之一。而发动河阴之役的尔朱荣与后来的北海王入洛皆在永宁寺聚兵,可见此寺之重要性。
二、各篇布局
该书在整体布局上结构清晰明了,给人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印象,而每卷中的每篇佛寺的描写,也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脉络清晰,次序井然。
作者一般是以寺名为纲,先记地理,次记佛寺,再记史事。如永宁寺条下,先描述佛寺周围的地理建筑,包括太尉府、司徒府、太庙、太社等,再极尽华美之辞以详细描写佛寺外观,最后详记与此寺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河阴之役、北海王入洛、庄帝被囚等。作者以永宁寺所在位置,佛寺之雄伟华丽,政治变动之频繁突出当时永宁寺之重要,统治者佞佛之甚,以及北魏衰落的原因所在。再如瑶光寺条,因其去千秋门二里,按下来便描写了千秋门附近的西游园、凌云台、八角井、钓台及四殿等建筑物,然后对佛寺的具体特征作了概述,最后写到尔朱兆入洛,所将胡骑入寺淫秽之事,以此表达对佞佛的讽刺。这些是完整的记述地理、佛寺及史事三部分,书中另有许多处佛寺记载并非包括完整的三部分,或无地理,或无史事,这都是根据此佛寺的具体情况而定,而非固守一种模式不变。像景乐寺条、修梵寺条即无有关历史的叙述;像璎珞寺条、宗圣寺条及王典御寺条下皆只有有关佛寺本身的记载;而卷四的冲觉寺、宣忠寺及追先寺等因是北魏各王所建,有关史事的记载则比较多。尤其是关于诸王豪富奢侈,互相比附夸竞的叙述比较多,以此表达作者对此的不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总体来看,地理、佛寺、史事这一顺序还是比较清晰的,这是与作者的写作宗旨联系在一起的,杨街之写作此书就是要以佛录史,反映北魏盛极一时的景况及由盛而衰的转折,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
除此之外,在以佛寺为纲的前提下,穿插了许多其他内容,并非只记佛寺、历史之类,使得本书非常丰富可读。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类:足人物小传或逸事,像秦太上君寺条下的风流名士荀济之事,景明寺条下邢子才之小传等;二是神怪故事,如崇真寺条比丘慧嶷游冥府的故事,再如秦太上公寺条洛水之神的故事等:三是碑铭诗赋,如正始寺条姜质的《庭山赋》,龙华寺条常景的《洛汭颂》等。除此,其他如园林建筑、民间谣谚以及商业、里闾、音乐等皆有所涉及,而卷五西行求法一节更是不厌其繁,详细记录其异域经历。
三、方位意识
《洛阳伽蓝记》一书所记佛寺众多,涉及到的地名、里名、建筑物儿乎遍及整个洛阳城,但我们读该书时,并不觉混乱,这实在得益于作者明确的方位意识。全书有两处比较复杂的地理记载,其余相对简单得多,正是这两处,更加体现作者的方位意识。一处是永宁寺条下,一处是瑶光寺条下,我们以瑶光寺条所记为例:
千秋门内道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高祖于井北造凉风观,登之远望,目极洛川。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去地十丈。观东有灵芝钓台,累木为之,出于海中,去地二十丈。风生户牖,云起梁栋,丹楹刻桷,图写列仙。刻石为鲸鱼,背负钓台,既如从地涌出,又似空中飞下。钓台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龙殿。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凡四殿,皆有飞阁向灵芝往来。三伏之月,皇帝在灵芝台以避暑。
该段记述是由瑶光寺东去千秋门二里而来,先交代门内道北有西游园,园内有凌云台,次由台上到台下而至台东,这可算是一组景物描写下一组目光仍向东移,台东有宣慈观,而观东有灵芝钓台,再由钓台写到钓台之南、北、西三殿,最后总结凡四殿,皆有飞阁向灵芝往来。作者用了许多方位词,一处紧接一处描写,无一处突兀而现。跟随此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千秋门内这一系列的景物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甚至可以绘出‘幅大致的轮廓图。书中类似的地理、景物描写还有很多处,不再一一举例。
除运用方位词准确描写最物外,作者还运用了统一的参照物体,试看: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阀门南一里御道两。
景乐寺,太傅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在间阈南,御道东。西望永宁寺正相当。
明悬尼寺,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在建春门外石桥南。
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也。在东阳门外二里御道北,所谓晖文里。
这是从文中摘出的几种介绍佛寺的方式,遍览全书,不过这几种。先介绍何人所立,次介绍位置。在说明位置时,多以寓门及御道为参照,这是浚书所用最多的方式,除此,尚有以佛寺、标志性建筑以及所在里闾为参照的。
通读全书也许会认为,方位词及参照物的多次使用给人重复。成不变的感觉,但正是因为简洁的方位词、统一的参照物的运用,使得众多的方位、景物位置清晰,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
[2]曹虹.《昭阳伽蓝记)新探》,《文学遗产》,1995年4期
出自:∵《金山·下半月∵》∵2010年11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