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冰霜——妙祥和尚开示护持
时间:丙戌年三月十八
>>
地点:大悲寺念佛堂
>>
迎请法师说法仪式:恭请法师,开甘露门,教导我们了生脱死之法。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维诺师:恭请和尚升高座
>>
顶礼和尚三拜
>>
师∵父:礼佛一拜∵
大∵众:阿弥陀佛
今天,应该给居士讲解,每一段时间都要有的,但是没有坚持好。应该是经常讲,常常讲。以前是利用上早殿前十分钟,给大家讲几句。很少这么集中起来,给大家讲。这个因缘很殊胜,也可以说这个殊胜的因缘让我们来开这次,怎样护持佛法,解答居士的问题,提高居士的素质问题,来做一次解答会。也是对于佛法的研讨,作为我来讲,没有修,没有证,对于佛法不深入,有很多都属于自己的知见。勉为其难,跟大家探讨这方面。探讨的目的是让我们按照佛的教导去做,这是我们应该去行持的。
大家提问题可以写下来,今天和明天,这两天时间尽量给大家解答。如果解答不了,时间不够用,可以再找时间。再继续解答。这个解答,也可能是我,也可能是别人。大家共同来解答。
下面根据提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佛教徒应做到行解并注,作为在家居士,甚至领导,应怎样做?
首先,我们知道,古时候有一句话,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句话,我们怎么样看,为什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佛教有一句话,“一灯能除千年暗”不管这个屋子黑了多少年,千年万年,千劫万劫,如果有一灯,它不管你十年千年万年,都会亮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我们的修行就是想了脱生死,为什么要了脱生死,因为这个生和死,是一种无明。是我们的虚妄和业力所造成的。因为我们不明真理,才有了无明。妄自追求了贪嗔痴,追求了外相。也就是身相和我执和法执的问题。有了这些,法执和我执,就产生了无明。虽然产生了无明。但它并不是实体,它是一种幻象,这是暂时的。是虚幻的生,所以说,我们修行就应该知道,这个无明和贪嗔痴,都是虚幻而生。并不是实体。
那什么是我们的实体?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不会被无明所束缚,也不会被无明所牵,也不会为任何相所动摇。这是我们虚妄的生,所以说,自性,它是不生不灭的。它就是星星之火。这个火,指的是我们自性。所以我们修行,应该是一步一步地修。无明也是一层一层地去。我们去掉第一层无明,那就是坚固妄想。去掉坚固妄想,我们的星星之火就会露头的。去掉第二层,火就会更大。它这里有,坚固妄想、细妄想、微细妄想还有幽隐妄想等。去掉一层,这个火就更大。这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会把所有的无明都会烧掉。所以说,修行中,我们是按照佛法去修,就可以渡过生死苦海。
那我们在实际中,应怎样看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处在末法时期,它不是法末了。法它不会有末的时候。就像太阳一样,它不会给人带来寒冷和黑暗的,它只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什么末了呢?是我们人不修行,贪嗔痴,所形成的末。如果我们佛教徒,能够按照佛的戒律,按佛的经典,去做。这样,我们就会点燃自性之火。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就会把这个末法转为正法,并不是一件难事。是我们是否心中有没有正法的概念,我们对修正有没有认识。为什么说有没有认识的问题,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来讲。因为佛经讲,特别是《金刚经》。无众生相,无内相,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四相。也没有内相,也没有外相。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由于相的虚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知道,知道一切相的虚妄。外面也没有众生可度。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修持和定力,就可以转末法为正法。所以说,佛教徒首先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作为佛教徒,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按戒律去做。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做。有一本书,讲的很好,给大家念一下。作为在家居士,怎样修行的问题。首先是居士对三宝的态度问题。佛弟子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家佛弟子,就是所谓的居士、信士;一类是出家的佛弟子,即是僧伽,也就是比丘、比丘尼。僧众的责任,是住世佛法、弘扬佛法。
而关于信众,对三宝的态度,是有必要说明。让居士了解在面对三宝的时候,应该有几个正确的概念,也是观念。
第一个佛陀将住世,弘扬佛法的责任赋予僧伽,也就是付给僧团。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把这个住世的佛法交给僧团。特别是,在佛没有成立僧团的时候,就已经创立了三宝。那时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僧。
等成立僧团以后,特别是佛的父亲要求受五戒的时候,佛并没有亲自去给佛的父亲受持五戒。而是召集僧众,给僧众讲了五戒。讲授了五戒以后,由僧众给佛的父亲授了五戒。这就说明了佛把佛法的住世任务、教化众生的任务,交给了僧团。也是交给了僧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
因为僧宝的住世,我们应该知道,他的重要性。他不同于外道,外道它不存在三宝的问题。佛教它存在着三宝,佛法僧,这个位置不能颠倒。佛为什么放在第一位,因为佛能把法弘扬。佛因法而成佛。没有佛,法不能弘扬。所以说,佛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而且将来的佛和法都要靠僧来传。只有僧传佛法,才会久住世间。所以佛法僧的作用,它是一定的,不允许我们给予改变。也不能把法放在佛的前面,也不能把僧放在前面。应该是佛法僧,它的位置不能颠倒。如果颠倒了,是结罪的。我们现在有的人就是这样,就是颠倒。我可以信佛,我可以信法,但不信僧。这是颠倒。佛法僧位置不能颠倒,也不能少。三宝的住世,太重要了。如果有一个将缺,就会使佛法得不到弘扬。
第二个问题,就是僧团代表三宝,是佛法运转的主体力量。末法时期,佛已涅盘,虽然有法住世,但是不由僧说,佛法不能弘扬。末法时期一切法的运转全靠僧来弘扬。僧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佛法的兴盛和时代的问题,也关系到整个法界的问题。>>
>>
佛法僧三宝的兴盛,国家就会兴旺,人民就会安乐,也会离苦得乐。最后能成佛。如果三宝,缺了僧宝这一关,佛法就要灭掉了。所以佛和法就不能弘扬下去。有的人认为没有僧可以,但不能没有佛没有法。他以为有佛,有法,就能站住。实际上,他不知道没有僧,佛法就灭掉了。他说我有佛像,我有经书,这就是我已经有了。那只是暂时的现象。表面是有,实际上已经快灭掉了。因为佛法,它不可分离。这个僧相,不光是指人来讲。他是我们自性的一体所化现的,缺哪个都是不可以成立的。>>
>>
特别是末法时期,佛走了以后,僧人就成了说法主、坐禅主、行来主等。所以,任务就交给了僧人。僧人的存在,也就是佛法的存在。佛法要是不存在了,僧团就更不能存在了。所以僧团代表了三宝。也就是说,僧团成为弘法,主体力量。他有这么样的重要性。>>
第三个,佛法整体的弘传,是整个无穷无尽的众生,能够福利安乐,得以延续、绵延之所赖。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是所有众生所依靠的。唯独,能给人们,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的只有三宝。离开三宝,就不可能给众生安乐。特别是,佛法整体的弘传,不是片面的。要正确的,佛所讲的一切法,都应该平等下来,不能偏。有的人现在能够念佛,但他不持戒,这是不对的。应该有戒定慧。这样整体的弘传,才是一个为众生带来福分最好的依靠和源泉。
第四个,供养、拥护三宝,是一切众生,也是在家居士福德的源泉。供养和拥护三宝,特别是拥护三宝,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一关。有的人说,我可以供养三宝,但我不护持三宝。这是不行的。供养和拥护三宝,在我们现在来讲,是最重要的一关,不光是居士要做,僧人也要做。
第五个,佛子出家,乃解脱之因。所以拥护出家僧众,也就是自种解脱之善因,善缘种子。
关于以上五点,居士要有着正确的信心、信念。这将认识到在家居士、在家佛弟子、是有责任恭敬、供养和护持三宝。而供养或布施分为三种:法施、财施、无畏施。
法施,就是布施的施,通常指的僧众,以佛法施于众生。就居士这一方而言,亦可以随缘,依随在僧众下做法施。也就是这个法施,应该是通过把僧人的讲解,了解了佛法,而把这些了解要布施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作为一个法施。还有一个财施。供养僧众,这个财包括,财物、人力等等。特别是这里要强调一点,用种种的金钱供养常住,这个问题是目前最大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佛的戒律上,僧人是不允许畜金钱和捉持金钱。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金钱在佛教里,是不净之物,也是万恶之源。所以说,僧团首先建立在不摸金钱的基础上,不光是比丘不摸,就是沙弥也不允许。有的人认为,出家了,受了大戒,才不摸。在居士这块,沙弥这块,可以摸。那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沙弥戒律就有这么一条。
八关斋戒里缺的是这一条,就称为居士。如果不摸金钱这一条,就是出家的沙弥戒。出家和不出家,就因为金钱戒这一条。这很重要。为什么在能够做居士,做一个一天一夜的出家,因为他不能行持,不捉金钱这条戒律。所以说,他只能受八关斋戒,作为居士。如果我们能舍弃钱财,有信心长久地去做,就可以成为僧人。所以说金钱的害处,是很多的。我们要求居士要对金钱,也要进行舍去,但是你舍的目的不是要给僧团、给僧人,而是布施你的贪心。布施你的贪心,那就是福报。也不是说,你把金钱给了僧人,让僧人来贪。僧人更不贪。这样彼此互相来做。特别是由于僧人的榜样,使信众升起信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财布施。
在这个金钱的布施上,佛法有很多的规定,特别是作为我们很多都是大悲寺的居士,长期护持大悲寺的居士,必须得如法去护持,有常住的居士还能清楚一点。特别,不常住的居士就不清楚。就是常住的人,也有很多地方不清楚。头些日子,咱有个居士,对要供斋的居士说:“他说师父不摸金钱,但你供斋可以,六百元钱。”这很不如法,为什么说不如法,因为供斋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允许用金钱来作为一种教化和一种说法。因为供斋有多种形式,比如说一个白菜一个咸菜,一把米一口饭,这都叫供斋。还有的要供整个斋,这也是我们允许的,但是这个斋指的是米面蔬菜,就是这一顿饭,这叫斋。而这个斋必须清净,必须建立在没有金钱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斋。如果我们建立在金钱基础上,说六百块钱一顿斋,那就不成为斋了,那可能就成为饭,那可能成为钱,那就不清净了。
斋,首先是要清净,必须符合佛制,所以说居士在这方面,光知道僧人不摸金钱是对的,寺院也写上了,不设功德箱,也不收取金钱,这也是对的。他觉得你都不要,那我来替你收。以为这就是对,这也是不允许的。怎样做才能如法呢?就是说,我们必须保证,僧人在不捉持金钱,僧团里不储备金钱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个斋。比如有的人来供养这个斋饭,又不能亲自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他需要一些米面但又不能及时地买到,或是这一顿需要的什么东西,不能及时做到。这个问题是由你们俩怎么商量来完成。是他委托你,和僧团没有任何联系。首先,你要给人家讲清楚,僧人是不摸金钱的,僧团也不储备金钱,你也不代替僧人来收取这个,只是替他去完成,是你们俩去完成,去协商,他委托你,还得在你愿意的基础上去做,而他也必须认可你。所以说,完全是你们俩个人的行为,互相信任的行为,在这种条件去做,在佛制上是允许的。这才可以,否则的话是不允许的。
我们这里有些居士,可能想,师父是不是太多事,干吗搞这么复杂。这不是多事!因为,这关系到僧人是否能住世的问题。是否能够持好佛戒律的问题。如果,收取金钱,我们就违反了佛制。违反了佛制,我们就不能弘法。就不清净了,就不能给众生种福田。所以说,这条戒律要求很严。>>
>>
因为这个斗争,已经面临了很多年、上千年…佛刚走的时候,有人就提出这个问题。刚开始就有一个人喊,这个老头已经走了(指佛而说,这老头走了)这回我们就自由了。他在世的时候,用种种戒律来约束我们,我们就得不到自由。这会,他走了我们可好了,可以随便了。什么摸金钱啊,等等地,都升起来了。>>
>>
后来,在迦叶***主持了结集的时候,关于小小戒,可以舍的问题,作了最后一个规定,那就是说,佛所规定的不能改,佛所没有规定的不能增加。因为迦叶***就是继承佛的衣钵,把这个法已经定下来了。所以说,末法时期必须按照这个去做,才能符合佛法。>>
等到佛走了以后的一百年,又有人以托钵的形式,收取金钱,乞金钱。后,被一个阿罗汉发现,进行制止。这些人不听,反而把这个阿罗汉做了羯摩,给驱摈出去了。这个阿罗汉没有办法,后结集了七百阿罗汉。在七百阿罗汉中,最后有一个大阿罗汉出来,把佛法中整个的戒律又重述了一遍。最后,定出了十事非法。其中有一条,储备金钱是非法,不是佛法。
这个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讲,因为必须对这条戒律要有深刻的认识,一定要护持好。特别是末法时期,金钱带来的危害,已经危害到我们整个佛法里来了。佛走后一百年,已经危害到佛法。何况,事隔这么多年,就危害更厉害了。所以说,我们想把佛法变得兴盛,首先,就要从金钱开始。就不捉金钱,不储备金钱开始,佛法才能会兴盛。佛法的兴盛,要靠居士来不断的护持。居士要是不懂得这条戒律,他就无法去护持佛法。所以说,这条戒律佛制要求必须给居士讲。
我们的接待人员对外来的居士这片诚心,我们给予肯定。比如说,有的要来供养金钱,等等,我们应该首先肯定他的一片好心。有的居士不是这样,一看到谁供养金钱,像看仇人似的,马上就横眉立目,对人家毫不客气。这是不正确的。首先知道他的一片心很难得,因为,他发出一个虔诚的心,所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给予功德的回向。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讲解,不是单纯的一种强硬的拒绝。因为,强硬的拒绝,我们的功德做得不圆满。我们不光是僧人不要钱,而且,同时居士要明白这条戒律,而生起了更大的信心。同时,他也从金钱这个缠缚中要解脱出来,是要跟僧人学的。不是僧人不要钱就完事了,包括居士你也不要交钱,也要舍掉这个。只不过你现在舍的少,或舍多的问题,或是将来舍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教化任务。
在接待这一块,还有其他的人,都应该注意这方面。护持三宝,首先,应该懂得怎样在金钱财物上,供养常住的问题,应该怎样取舍的问题。不能因为,有的信士也好,有的居士有了一片虔诚的心,我们就可以违反佛的戒律。这是不允许的。但也不能因为,我们不捉持金钱,而且去强硬。应该给予充分的解释、理解和赞叹,对他供养的心要理解,要赞叹。供养的行为,我们对他不如法的部分,应该耐心的给指出来,错在何处。这样我们居士做的就如法了。
有的人说,师父,在寺院里不储备金钱,不摸金钱,也不让居士替我们去收取金钱,这行。我到寺院外去给你化缘去,说师父要建塔,大家赶紧来收取金钱。这也是不正确的。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用任何方式,去替僧人去储备金钱。因为这么做是一种攀缘心,也是损害三宝的形象。三宝的形象,不光是在寺院要保护,要护持好,在寺院外也要护持好。
特别是经常来寺院的居士,有时候,可能到外地或其他寺院,或到其他地方的居士那儿去。有时候就以为不在师父跟前,就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认为这就和师父没关系了。这是不合适的。应该处处来护持三宝,不光是咱们僧团需要这么护持,所有的僧人都应该这么护持才如法。
像这个问题,咱们有些居士做得还是比较不错。有的在接待处,接待一些外来居士的时候,有的想供养常住,她就给讲了这条戒律。后来怎么说她也没有同意。这很好。后来人家转个话题,师父,你看看我能不能供养你,给师父供养一套衣服,供养点粮食等。这个居士也回答了,说现在挺好。这都是很正确的。这个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说,你这个金钱不供养了,我供养你大米、白面,怎么样?你说那个好,越多越好,这话都不允许说的。只能说我们挺好。如果你说,我们什么都有,不用供养了,你也犯妄语。咱不是什么都有,有很多都没有。
但是,也不能说,认为什么都不是那么完整,我们就任意的说,我们需要。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僧人必须立足于无所求。因为,你在僧团里也好,在哪也好,作为一个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无所求,永远不求。不光师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师父去求。说,师父你不求,我来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无所求。所以说,用这个心来做一切事情,我们的事情反而做的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坏僧人的形象。
特别有的居士,到别的道场去了。别的道场一听说大悲寺居士,就要看一看,看他长得什么样。一看和人家没有什么两样,这都挺好,但是一谈话就不行了。一谈话应该体现出无所求来。特别是在接待上,包括寮房里也是这样。新来的居士和老居士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特别老居士带新居士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成为一个很大一个矛盾,现在逐渐的变好。但是,不能轻心。每个居士来,我们都应该给他讲解这些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教化的对象。他住一天、两天我们应该讲解,应该把这条要说明。
平时,你看僧人每年都要行脚、乞食生活,就要把这个戒律讲下去。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这个努力,不是说,就在这次行脚就结束,它会延续的。有很多居士知道了这个僧团,或是被它所感召,来到大悲寺,或是与居士之间的相会,都是因为这种头陀和持戒的精神,所感召过来的。我们不能因为不是行脚期间,对人就不进行教化和讲说。应该及时地教化和讲说。对每个人都要讲。讲的目的,不是弘扬咱们僧团,是弘扬佛法,更主要的是给每个人要种上福田。去掉他的痛苦,每个人都在金钱上痛苦挣扎过。他们很痛苦,所以我们有责任帮他打破和拿下这个枷锁。>>
>∵>
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作为居士来讲,这方面,一定要努力。特别要求,常来大悲寺的居士。更应该努力,在金钱的问题上,一定要严肃处理。虽然我们在摸索期间,但现在基本上,还是有一定体会和方法了。所以我刚才给大家简单地说一点儿。还有财物供养常住。财物供养常住也要适当。但不能挑人家好坏,一个砖,一根木头,都是好的,这都是应该的。作为居士来讲,有多大的能力,就使多大的心。过去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很贫穷的人,因为布施一条裙子,佛都接受。还有的布施一捧土,也接受。主要是给众生种福田,我们居士有时候护持三宝,看人拿的东西少了,就有想法。这不应该。或是这个东西拿的多,你看你这个东西拿了这么多,我们这不需要。这话太伤人。那人要问你,你需要什么?这就不合适了。至于需要不需要,这是小事。关键我们需要这颗心。只要是如法的东西,能用的,我们尽量要给予鼓励。至于自己能不能用,那是小事。>>
>∵>
原先,我给大家讲过,在本溪时候闭关。他们都以为师父缺粉条,可能一个是方便,拿着也轻快。粉条也能搁得长期,粉条可能有上百斤。根本都吃不了,导致了亲藏师炒也是粉条,菜也是粉条,煮面条也加了粉条。老鼠,祸祸也全是粉条。最后,到了大悲寺,粉条还带这来了。粉条抖搂出来的碎渣子,都有老鼠味了,都不能吃了。为什么这么多的粉条,而没有扔掉?就因为每个居士的供养心,太真诚了。>>
包括小破木杆,还有这粉条,辗转地拉了好几个地方。就它的运费,也早就买了它好几倍了,但是这些东西太珍贵。必须得保存好。所以,我们对外来接待这块,一个要真诚,另外以护戒为主。但护戒不等于要轻视对方,护戒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共同都遵守戒律。不光你要遵守,就来供养者,你也让他遵守。来共同沐浴这个戒律所带来的清净。我们目的就是共同成佛,不管什么因缘,都应该有一个清净心,慈悲心来对待。还有以护持僧众的修持,及弘传佛法的精进力之所需。
确实有很多居士这样做的,包括提供了一些方便,或者付出身心,这个居士做得非常好。有的把家已经放弃,身体有病,就在常住里默默地做。有的长期做,有的甚至做一段时间,身体病了,回家把身体养好,又来了。就是这样。不断地去为了护持佛法,去努力。他们的行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居士行为,也是一种菩萨行为。他们付出了心血,身体原先很健康,由于长期在寺院里,劳碌,身体有了一些改变。但他们的心,是越来越清净了。智慧越来越增长,为佛教的事业,助了一臂之力。
有的提供了人力等等。为三宝服务。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居士对三宝的无畏施。表现在拥护三宝,为三宝做事。比如说政治上,出现了不当的参与和干涉,或者一些地方以及不好的人干预了佛教,干预了僧团。当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去维护佛教的发展。对外道、邪道以及恶知识破坏佛法,我们必须提出佛法的正见,来辩驳外道的邪知邪见。这个同前一段水库,王利秋组织了这么一伙人,给僧团们一个考验。居士们在拥护三宝,做得非常好,可歌可泣。已经达到了非得称赞的地步。也是为佛教史上写下了很了不起的篇章。我想这种护持将来一定要将它写得圆满,留给后世,作为佛教的一种光荣。而他们舍掉了身心生命,去护持。这种护持,确实体现了佛法住世的精神,体现了菩萨住世的精神。每个人都在尽了最大的努力,有很多人,随时随地,做出牺牲来护持佛法啊。我一个感动,居士这片用身心和生命,来护持佛法的这种决心,还有居士尽心尽力去做,或有点儿能力做一点儿。我都非常感谢,我不光感谢他们对佛法的努力,更感谢他们对整个国家的兴旺,带来的希望。因为这种努力会使灾难,大的灾难,由大换小,由小换了。我感到欣慰和感谢。这就是无畏施。
所以说,通过这么一段的努力,使我对众生也好,努力修行也好,还是改造自己,充满了信心。对国家也充满了信心。更对佛菩萨,在我们的眼前,充满了信心。也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有了疑惑。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参与这里面,应该只管在家里面坐着,不要管僧团的事情。僧团是僧人的事情,平时我们可以学法,如果发生什么事情是他们自己解决。别找我。找着我就不应该了。这就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僧人的事情,僧人自己管。>>>∵>这个问题分用在哪上,用在拥护三宝上,我们这种想法就与拥护不相应,所以说,他就不能正确地处理。应该知道,必须要提出佛法的正见,来辩驳外道的邪知邪见。自从进入大悲寺以后,清除外道,外道进入这里面捣乱,很多居士都是据理力争,甚至牺牲生命,来护持。确实做得很好。但是这个事情不能就此就完了,应该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和教训也总结起来,要教育其他的居士,来护持佛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积极方面,我们应该护持佛法,那就是要提倡正信佛教。提倡正知正见的信仰。我们应该要号召广大的信众,来学习佛法,作为佛法的尖兵,作为佛法的前导。>>>∵>提倡正信的佛教,这是最积极的。既然大家做得也是不错,从各个角度来弘扬大悲寺这种修持,它不是弘扬咱们僧团,是弘扬整个佛法。这个僧团作为佛法的一个尖兵,愿作佛法的一个前导。特别是,ERSONNAME∵ProductID="孙霄鹏"∵w:st="on">孙霄鹏ERSONNAME>居士的网站办得还有《解脱之路》,做的这个小碟和书,还是做得不错,起到了很大的一个作用。其实,咱也没有想到。原先没有抱什么希望,寻思做就做去吧,满他愿。他愿做就做去呗。得罪他也不好,他有这片热情,那就做去。原先是抱着这个想法,他也挺将的。这个人很将,有时候你不让做,他还不高兴。他反复地说,师父,你得做,现在时代不同了,电脑坏了,还是什么坏了。咱也不知道。∵原先我的想法,就是老老实实地修行,也别讲,也别说,就完事了。为什么这样呢?原先有一句话,就是“花香何用大风扬”。你要花香,不用大风去扬,它也香。花不香,它刮台风,它也不香。本来想这样,但是孙霄鹏居士,也是大家的愿力,他非要做。做完了,看了也不满意,并不满意。做得和咱想得,它也不一样。那种精神那,总觉得好像说不出来。但没想到,效果还挺好。居士反映还挺好,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做得太不好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满意的东西,居士都感觉很好,这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到家,而且没有做好。这个反差太大了。∵所以,这就说明,我们有问题。不是在说明我们做得好,说明我们在教化上和努力上,有缺陷。而且是大家对佛法认识的这方面有贫乏的一方面。所以说,越说这个碟好,我越升起惭愧心。我们将来要把佛法搞得更好,应该更好地普及。不能刚有点儿样子,就被称赞到这种程度。那不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惭愧。所以我们要提倡正信的佛教。什么是正信的佛教?那就是严持戒律。只要是严持戒律的地方,我们都应该称赞。∵有的人说,这个不好称赞。你说有的僧团吧,有这方面优点,也有那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怎么样来称赞。那称赞来称赞去,那不就称赞你自己了吧。对正信的佛教,我们有一点称赞一点,是这样。对哪个僧团,比如说它能够过午不食,我们也称赞。它能够不杀生,我们也称赞。是凡正确的,我们去称赞。这样我们才能会提倡正信的佛教。不要光称赞自己,以为这就是称赞了佛教。∵有时候称赞别人的时候,我们会不高兴。因为就拿别人的不足,把那个好的方面也给否定了。这是不合适的。主要一个担心,称赞完了,自己就低了。这个不好。应该称赞别人,就是称赞自己。所以要提倡正信的佛教。正信,就是以戒律为基础。严持戒律,提倡正信的佛教,提倡正知见的信仰,正确的知见。这个正确的知见,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正确的知见,很重要。什么叫正知见?(谁能讲讲,回答一下?哪位居士可以回答一下。)∵回答者甲:符合戒律的知见法师:符合戒律的知见,叫做正知见。这是正知见的一部分。∵回答者乙:佛陀的教诲,入佛的知见。法师:佛陀的教诲,入佛的知见。还有谁能答一答?∵回答者丙:以戒为师。法师:好,还谁能答?∵回答者丁:放弃自己的知见,佛的知见是正知见。法师:好,这个居士答得比较准确。佛陀的知见,也就是正确的知见,就是放下你的知见。只要没有我和我的知见,也就是说去掉我执和法执,就是正确的知见。无一切知见便是佛的知见。所以说我们要提倡正知见的信仰,我们应该知道,怎样去理解和放下,我们所有的知见。佛法所有的书,所有的经典,讲的就是让放下我们所有的知见。不要产生一切知见。但我们可能一下做不到。首先从戒律开始。用佛的知见,戒律就是佛的知见,来去掉我们的知见。来达到无我。同时,我们应该号召,广大的信众,来学习佛法。做佛法的尖兵,做佛法的前导。这个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如果有了知识,有了知见正确的居士,就可以带着居士一起熏修佛法。为广大没有接触佛法的群众,讲解如何入门佛法。让大家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念、信仰或是带动一切维护佛法的事业。这个也是重要的。∵因为僧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去讲,在坐的居士都有责任,带动其他人来护持佛法。不是护持咱们的僧团。也就是护持你的法身、慧命。为什么劝他来学佛和护持佛法呢?就是让他早日成佛。比如是,僧团需要谁来护持,并不是僧人需要咱们来护持。需不需要,这个需要,是为了他的需要而需要。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所以说,我们需要是为他人着想。他人的解脱就是我们的需要。
最终,我们有了这种概念,就可以带领居士一起来熏修佛法,来护持佛法。这应该是正确的,也是从正面来拥护佛法。比如说,有些居士,每年要扶贫,处理一些事物,这都是弘扬佛法的需要。这些事情,居士都是有责任来完成。有的人说,愿意做和不愿意做。所以有愿意做,他就愿意做去吧。不愿意做,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每个居士必须来护持三宝。只要三宝的需要,我们居士必须全力来维护它。这个全力的维护,就是尽心尽力。为什么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来护持,这就是我们得把自己的知见放下,来换成佛的知见。>>>∵>所以说,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避免一些无心的过失。比如说,信众、居士之间,有的人有宿世的福报,或者拥有庞大财物的企业家,或者拥有大富贵,大权力的官员。如部长、县长、局、科等等。身为一个虔诚的居士,他们应当提醒自己,虽然有大富大贵,可是我们应该避免自高,倨傲于僧众,需要知道我们今生得到大的富贵,是因为我们前世以谦卑,以供养的心情对待僧众,所以才得到今生的果报。我们不能够把前世的善因,作为今世的恶果,来使用。我们应当避免因为仗着自己的福报,或者仗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对僧众有一种骄慢的心态。这个对有些人,极个别人,因为福报很大。因为他前生拥护了佛法僧,供养了佛法僧。来生就得到了很大的福报,甚至做了很高的地位,这都是前生以卑小的心,来护持三宝所得来的。它得来的不容易,不能今生把它当作恶果来使用。>>>∵>有的人就做了一些这些的事情。你比如说,举个例子,过去有个财主,他死后留下了两车的黄金,送到国王那里。国王就用这个事情来问佛:他什么原因,得到这么多的黄金?佛说:他曾经,无始劫供养,供养给一个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一碗粥,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钱。国王又问:那为什么他自己也不肯吃,也不肯喝,而且守着这个财宝呢?佛说:在布施的时候,他又后悔了。他说,这碗饭我不如给我的仆人吃。所以,他同时又得了一个果报,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吃仆人的粮食、饭菜。国王又问:他现在要到哪去?将来会怎样?佛说:他要下地狱,由于吝啬成性,不光是对别人吝啬,对自己也吝啬。过分的吝啬,最后要到地狱,断绝善根。所以,通过这,知道作为我们有福报的人,有权势的人,一定要知道福报的来源。要积极地努力,把这些东西要看成空相。越是得到它,我们应该把它变得有用,去护持三宝,去做善事。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不要看成一种财产,这种财产,必须看成一种行为,就是护持三宝,做善事,这样才能真正的储备。会生生世世用不尽的。如果我们变成一种守财奴,反而会引起堕落。本来好事变成坏事了。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我们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有的人当了官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处处去护持三宝,给这个三宝开各种方便和救护三宝。比如说,救护佛像,护持三宝的僧团等等,这种行为。这都是菩萨的行为。这是佛所称赞的,也是可以说,这是佛的弟子。>>∵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避免与僧团形成一种相对立的局面。比如,有些居士,作为居士团体的领导,了解了一些佛法的知见,在弘扬佛法,或带领居士们学习佛法上面,就获取了大众的信任。此时应该避免,自成一个小团体,和僧众形成了对立。我们应该要带领组织这些居士归命,围绕在僧团及寺院、僧团下面,能够顺从,听于僧团的指挥、派遣。如此一来,出家在家佛弟子们,便能够依据佛教的伦理次序,团结一致,发挥群策群力的力量。这点也很重要。我们,居士们做得都还是不错的。始终都置于僧团的领导之下,师父告诉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如放生,僧团有些杂务的事情,居士都是无条件去做。很多感人的事情,比如说,去年改造的时候,所做炉壁子,就井壁子。大石桥居士听说了,马上就承担下来。最快的速度把它做成。丝毫没有含糊,不管正式的或其他事,不管大石桥居士,都做得非常好。就是很感人。∵但是也有一些个别现象,有的会形成一种小的团体,不愿意去做。我们几个人,正确了,我就听你的。你不正确了,我就不听你的。首先就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你有正确的和不正确。事没发生呢,他说,你有正确和不正确。所以,他这里哪个事情都要核计,正确不正确。这就不好了。应该避免这种冲突,对立局面。我们应该对僧团充满信心。应该组织一些居士,去为常住去做些事情。同时要常来听法。常来请教佛教的问题,如果有的说,我怕打扰师父们,可以写成条,在具体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起解答,这都是很好的。∵有的说,我在家,我不上寺院去,这是自我保护的一方面。所以,心量就过窄了。因为一个人离开僧团的教化,那是很危险的,别说一个居士,就一个僧人,如果一个人修持,不能常见另外一个人的情况下,或更多僧人的情况下,他就会忘了,他是否是出家人的问题。看到每个出家人就像看到一面镜子,检查出你的毛病,和将来希望和你的前途。它时时能让你提起正念,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一定要团结一致。有的,特别有一些个别人,成了一个小团体,有的甚至代替佛法僧来进行三皈依。这都是不正确的,这些行为将来是危害佛教,会破坏佛教的。也就是伪居士,也就是假居士,不是真正的居士。所以这个很明显。
第三个我们应该避免,参与僧众、僧团过失的讨论和批判。僧团有僧团自己的裁决,我们如果有能力对僧众的是非、过失,加以处分。必须按照正确的法律,来作为除恶行善的作用。这个应该是僧团和僧团之间,僧人之间的事情,我们居士应该避免去讨论。但是我们暗中是应该护持的。应该着急,就是着急上火,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去讨论。>>>∵>有时候,不是讨论了,去说是非,那是不合适的。如果发现什么问题,有自己建议的时候,要跟常住反映。正面的提出来,过后不讲。所以说,不能因为一颗草,就毁了一片田。对三宝这块,要特别谨慎。因为当我们处理不好的时候,把整个佛法都批评了。甚至把自己的善根给断除。这是很危险的。过去对僧众这一块,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有的ERSONNAME∵ProductID="都是"∵w:st="on">都是ERSONNAME>居士提出来。这个提出的居士得是什么样的居士呢?得是,证果的居士。已经证到初果、二果、三果的居士。那不是我们所能涉及到的。所以说,我们有时候,看着经书,就看维摩诘都敢跟僧众讲法,那我怎么不能讲?你证果了吗?你奉佛命了吗?你是古佛再来吗?因为你不具备这个,所以说,我们就盲目的夸大自己。最后,造成了自己诽谤僧人的过失。这个是很划不来的。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因为在你没有证道之前,你所有的言行,应该十分注意的。>>>∵>佛也讲过,没有证道之前,我们不要相信自己。身为佛教的居士,我们有维护佛法长远和发展的责任。三宝的永续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永远的使命。我们永远地顶戴护持三宝。∵在家居士怎样做,从简单的方面说了一下。具体方面,在护持三宝期间,应该遵循僧团所规定的戒律去做。比如说,这个一食的问题。我们既然僧团是一食,我们居士也应该遵守。有病的由僧团所允许才能做,不允许的情况不能做。最近又一些居士表现比较好。像刘驰、胃疼,要用点豆粉什么的。他说我用豆粉能缓解胃疼。每次都得去跟常住打招呼,看能不能用一天。我这现在胃疼,我少用一点,我的胃就能缓解。就是说,他的态度和他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而且,很谦虚。如果不方便呢,我就先不用。都是这么讲,并不是说自己因为拥有了豆粉,自己就可以做主。我可以偷偷摸摸的用,那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居士进入这个寺院了,就一切供养应该归常住。倒不是说,把你的东西都拿出供养常住就对。当你吃每一口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与大众共同分享。因为什么呢,师父也是这样。每天的饭菜,都是和大家平等的,从来没有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俩苹果。也不是说,我有水果吃,你就没有。在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说,我没有你得有,能存在这个问题,你吃我不吃。永远是这样,你们也应该这样学。∵当我们吃每一口东西都要供养三宝,当我们有了病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这个就是比较好。大家共同去遵守一个戒律,这样熏修就有力量,道场就合和,像铜墙铁壁一样,任何外道它就攻不破。否则的话,这里要产生了分歧,出现两个问题的时候,这就有漏洞了。有持这个戒的,有不持这个戒的。就在持这个戒律和不持这个戒律之间有了空隙,它就不能圆融。一旦遇到外道,你就顶不住了,因果不饶人的。所以说,我们必须戒要往一起合。不光是僧人要合,居士和僧人戒律也要合。都要合。
刚才还讲到一个问题,忘说了,就是说,居士在为常住做事情这一块儿,应该是努力去做的。你比如说,有些种地等等的事情,僧人是不能种的,这个问题必ERSONNAME∵ProductID="须由"∵w:st="on">须由ERSONNAME>居士来完成。有ERSONNAME∵ProductID="时候"∵w:st="on">时候ERSONNAME>居士说我可以不做,那是不允许的,不做是有过失的,补充这么一点。从戒律上我们严格行事,而且从出坡上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出坡这一块儿本来应该详细讲一下,有的人是出工不出力,人是去了,他的力气没使到那么些,他认为师父没在跟前瞅着,可以放松一点自己。这个你就是容易造成一种不好的一种心态。因为我们对三宝前一定要尽心尽力,僧人在前也属于三宝,僧人不在前三宝也存在,三宝是无处不存在的,关键是看我们这个虔诚心是否做到。>>>∵>有的人讲,我虔诚心不到,顶多三宝不在前,就完事了,是不是,我不要这个功德。但是你知道,你不要这个功德,而且在寺院里因为你的不努力,还有一个不敬三宝,这有过失的。所以说我们想学佛法,首先就应该处处敬三宝,不管是有人没人,都把三宝看成时时在我们的眼前,这才行。>>∵同时我们在居士这一块儿,还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确的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法门,他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世间人,世智聪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谓,欲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所谓,名师出高徒。∵因为有了好的善知识,使我们在解脱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错路、走弯路、绕远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走,站在已经开辟好的康庄大道上,善知识让我们在解脱、在成佛、在开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讲到良师益友的难得,学佛的居士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在学佛这条路上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绝对的利益。怎样才能称为善知识呢,经论上有很多解说,我们举《瑜伽师地论》提出的善知识有八种相:∵第一,是住戒。所谓住戒,是说善知识他必然是持戒清净的,这是八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戒律,必须住在戒律,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不行,必须住在戒律,以戒为化身,为法身。必须持戒得清净,这才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这个是《瑜伽师地论》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也讲这个问题,特别是不光佛讲,祖师也讲。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这是中国近代的祖师之一。他就讲一个事,就是戒,没有讲任何法。就是说,我们末法修行必须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净的善知识,那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持戒清净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种绝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没有比他利益再大的。所以说,这是第一种相貌。∵第二,是多闻。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于佛法的经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思想知见。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具备多闻,能讲述很多的经典、道理,不一定把经典背下来,就是善知识,他能把所有经典里面的正确知见、思想,能讲出来,能符合佛意,也叫通达。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么样的经典,看过、没看过,他都知道佛法讲的是什么,甚至你说个名,他也知道佛要讲什么,甚至你画个圈,他也知道佛要说什么,你拿三藏十二部来,他一部没看过,他也会知道佛要讲什么。所以说,他通达,这叫真正的多闻,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就采取能够掌握很多的经典,能背诵很多的经典,能说明白,这也是一种善知识。但是,不管哪一种善知识,他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知见,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我,远离于我执和法执,这才行。如果虽然有了多闻,但讲的都是知见,这就错误了,这就是不应该的,他不算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第三个,是禅定。是说,善知识对于修习禅定,有其可行正确的一套经验和方法。你问他什么叫禅定,他说打坐,这就不行。禅定,应该行走坐卧都有禅定,你怎么做,他都能告诉你怎样来修禅定。所以,必须具备这样的禅定的知见和行为、行事。这才能作为一个善知识。∵第四,哀愍。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给予哀愍、怜念,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脱之路。这个善知识,他有大慈悲心,有什么样的慈悲心,那就是无原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对任何众生,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说在那我想一想,我怎么样慈悲呢,我得运作、想象,完了,找出点慈悲来,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众生,他都有一种慈悲,就想帮助他,甚至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养他,帮他解除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不光是对人,对畜牲,对小虫子、绢飞蠕动都有慈悲心。他不能说,这个虫子我看到了,这是个虫子,他对虫子和一个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样尊重每一条虫子,对每个虫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这是我们要找的善知识第四个方面。
第五个,无畏。善知识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的宣讲,无畏的前往。这个善知识啊,不管对谁来讲,他没有畏惧。为什么没有畏惧,因为,他了解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他能无畏地讲,也叫狮子吼,不是喊得大声叫狮子吼,有的给解释啊,狮子吼像狮子那么叫唤。那坏了,那不行的。那可能他说话、不说话、一个动作都会施予无畏。就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就躲进佛的影子里。另外一个***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发抖,为什么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第六个,忍耐。甚至是能够忍受艰苦的挫折、侮辱,或者别人的歧视,或是种种的辛苦、艰劳等事情。他能忍受着艰苦的挫折,也就是失败,还有侮辱,或是别人的歧视。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财富,我们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视,但善知识来看呢,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种财富。就像世间人发财一样,他感到满意或是欢喜,虽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欢喜,也会生起一种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别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为什么不怕辛苦,他永远是一种感激心,因为他永远感激众生给他的机会。所以说,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第七,无倦。善知识在修行佛道,为众生谋福利之时,能够勇猛精进、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为大众事情上,就是为佛法利益上,他永远不会疲倦,也是没有后悔心,永远的心,勇猛的精进。因为,他已具备智慧。什么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种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他不会说我自己鼓励自己,我再走两天看看吧,明天再说吧,他不会这样的,他会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改变的。所以说,这是第七个方面。>>>∵>第八个,善词。善知识对于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这个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备这个,竟讲些土话,说话有时竟批评人多,没有善巧。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得有善巧、会说,能令你很快的理解,这方面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八个方面,这是我们对一个善知识的要求,来这样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持戒。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正知见,这两种是我们修行的保证。因为持戒清净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基础,不会污染或破坏。知见清净是正确的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虽然有八条,这两个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末法时期,太重要了。一个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确实有些不正确的知见,但在善知识眼里,他不会说,邪师说法,恒河沙。他对我们这样讲,在他心里没有这个,他认为所有都是善知识。这是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正确的知见。因为我们修行路上,一般修持还可以,你说我去念佛,我去打坐,有的都能指导一些,但知见上就不一样了。怎样来叫你放弃你的知见,这个是必须得像一把利剑似的,当下就要断,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你自己都含糊,如何给人家正确的知见。不是你语言所能表达的,虽然没有离开语言,也不光是语言来表达,语言只是一个空相。∵好,今天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一共是有多少个问题呢,十二个问题,今天就讲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慢慢再继续讲,好,到这里。∵维诺师:礼谢和尚三拜师父:∵礼佛一拜。大众:∵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维诺师:恭送和尚回寮师父:∵不需要送大众:∵阿弥陀佛∵第一天下午解答完毕,约两个多小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