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资粮位:∵

∵资粮位名顺解脱分,属信解行证。此位菩萨发大菩提心,依闻思慧修习四摄六度,广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经一大劫,通过加行,入于见道位,能少分伏烦恼、所知二障现行,对二取习气种子全未伏灭。《成唯识论》依唯识道理明境、行、果,大乘的境、行、果,我们前面说明的都是唯识的境,大乘的境。现在就要讲行、果,大乘的行、果。我在《成唯识论》后头解释了五颂:(一)“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三)“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四)“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五)“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以上五颂都是讲的唯识的行果,也就是指的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里头边修就边得果,当然不是一下就圆满得果,而是边修边得果。就如吃饭一样,并不是吃完了才得饱,而是吃一口饭,肚子就饱一点,初先饱是一部分一部分饱,饭吃完了就集中拢来成了整个的饱。学佛也是如此,修一部分行,就得一部分果。那个果,就大由小起,高由低起,一部分一部分积集,久了那个小果积聚起很大一堆,就成了大果。所以修行要经过五位,经过三无数大劫,这三无数大劫不要固定地执着认为硬是这么多时间,也还有修得快的和修得比较慢的。这个时间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比如弥勒佛往劫当中还是释迦佛的老师,但是释迦牟尼佛很积极努力地精进修行,所以他就先成佛,比弥勒佛先成一劫。所以三无数大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看你修的法和善根的大小,和你遇缘那些老师,因为老师他如果讲顿悟法门着手呢?就修的快些;如果老师是讲的慢慢一步一步渐修呢?就修的慢一些。比如我们从成都到广州,坐汽车呢,起码要好多天吧!火车呢,要跑三天;坐飞机呢?还要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学佛也是这样,虽然是要三无数大劫,这是释迦佛依我们人的时间、空间来说的。实质上有些快的,还有不同,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坐飞机就要不了那么多时间了。所以六祖讲顿悟法门还是有道理。《无量义经》中,大菩萨问佛:我们要用什么方法去证无上菩提?佛说有方法,就是无量义,要修无量义。《瑜伽师地论》里也说的有:菩萨度众生,能够以少方便,使众生成就无量善根。少方便就是用一点力量,使众生成就无量的善根。能够使众生“少用功力,成就无量果。”少用功力,成就无量善根。∵

∵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度一个很穷的老婆婆,老婆婆只有别人家水沟里流出来的淘米水,她对迦叶说,“我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布施给您。”迦叶说:“不要紧,你只要给我任何一点东西,就可以使你大富大贵。”老婆婆就诚心诚意地捧了一点淘米水给迦叶喝,死后即以此功德升到忉利天,迦叶即因此使老婆婆迅速得度。要想迅速得度,就要看你修的什么善法,如老婆婆只有淘米水,而遇的缘恰恰是大迦叶,是阿罗汉,舍小转大的菩萨,老婆婆和他结了缘,这一来就迅速得度。所以要广结善缘,着重和诸佛、大菩萨、大士、大德、大修行结缘。顿悟法门虽然也要经过一段(定)时间,还是快,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坐飞机当然快了,如果不坐飞机,慢慢走,那样当然就慢得很。∵

∵这里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修行有渐修,有顿悟,顿悟虽然不抛弃渐修,还是要比渐修快;渐修法门虽然也能成佛,那就实在慢得很,难得很,所以要讲顿捂。修行时间没有百分之百的一定,非一定要三大阿僧祗劫。资粮位的菩萨修行要如何修呢?资粮就是盘缠,如我们走路要带旅费,资粮就是我们往成佛这条路走要具备盘缠,在这一阶段,菩萨要如何修行呢?主要是依闻、思慧,发了菩提大愿,过后,多闻正法,多思正法,以闻思慧,修四摄六度,法随法行,相信佛说的道理,自己还没有实证,依佛说的来修,勤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所以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积集无边际。”资粮位这一阶段,主要是依闻思力来修六度,来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一地叫信解行地,又叫顺解脱分。随顺走解脱的道路,又叫信解行,依佛法的道理来起正信,正信过后理解,理解过后就来实行。这一地菩萨证的是什么境界呢?证的境界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这个随眠的现行,烦恼所知二障起的现行,能够调伏一部分,但是烦恼所知二障的随眠,随眠就是种子,随诸有情眠伏藏识,二障种子叫随眠,对二障种子不能降伏断灭,对二障起的现行,分别我法执引起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能够调伏一少部分。要在见道位,才能断灭烦恼所知二障、分别我法执引起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俱生我法执引起的烦恼所知二障,要在成佛后才能断完。∵

∵但是资粮位对这个二取随眠呢?谈都没有谈到,只是现行能够降伏一部分。按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来算,这个资粮位就很长。从资粮位到见道,是一个阿僧祗劫,是一个无数劫,但是不要认为成佛要这么久的时间,要知道,用功一步,就往前进一步,不断走,不断前进,就快得很。遇到大善知识开顿悟法门,就快得很。六祖说:“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九、加行位:∵

∵此位菩萨依于定地修无数观,遣二取执,依名、义、自性、差别惟是假立修四寻思,得四如实智。在暖位依明得定观所取空,在顶位依明增定修四寻思,悟所取毕竟空。在忍位依印顺定起下、中、上三忍,下忍起时印所取空,中忍起时悟能取空,上忍起时印能取空,坚决忍可而不怀疑。在世第一法依无间定印二取空,自此无间悟空亦空,即入见道,实证唯识性相。∵

∵现在讲加行位,加行位和资粮位有点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资粮位是依闻思力修六度,加行位呢?就是依定地。什么定呢?就是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第四禅的不动地,无为法中有个不动,不动就是指的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依这个定地来修唯识观。修唯识观怎样修法呢?总的来说,是依名唯独是名,义唯独是义,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依这四点来寻思,反复思维,反复参悟,这叫四寻思。依这四点反复参悟,悟解了,懂得了这个道理是绝对真实,实在如此,就叫四如实智。你们要把四寻思和四如实智弄清楚,依这个名唯独只有名,义就是事情,《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的是事物的事,义就是事相。事情唯独只有事情,没有名,名就是名,和事情不相关。自性唯独是假立,差别唯独是假立,依这四点来反复参悟,就是四寻思,把这个道理反复参悟,参悟通了,知道名嘛,真正只有个名,义嘛,真正只有个义,自性硬是假立,差别硬是假立,就得了四如实智。所以在这个四加行位,修唯识观就是这样修的,在定地修这个四寻思,把这个道理参悟通了,知道一切法没法说,没法分别,没法执着,心里知道境界都是空的,我们观察境界,认为这是个什么,那是个什么,都是空的,得了所取空,知道境界空了,我们又依这四寻思来体悟,知道一切法都是假名,假名得不到真实的东西的名,我们所见所闻,我们知道的都是假名,都是空的,境也空,心也空,到达心境俱空。这个时候呢?这个就叫四如实智。四寻思和四如实智有什么差别呢?四寻思正在参悟,还没有把道理参悟得彻底;我们把这四个方面的道理参悟彻底了,就是四如实智,这个就是加紧用功修唯识观。∵

∵加行位有四位,第一个就是暖位,依明得定来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四种,这个定呢才初先有点智慧光明,到火前相,就像我们走到火前有点热,心中有点光明,有点热呼,暖位这是形容词。这个时候呢,寻思嘛才初先在寻思,略有点智慧,略知境空。顶位呢?又在暖位基础上,智慧光明就增加了,依这个定来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四种,这个是寻思到了顶点,知道所取境空了,就称为顶位。暖位是寻思还是初步,顶位的寻思就到了顶点。忍位呢?就是对于所取的境空,能够彻底了解境是空,就是忍,同时,又理解心是空。境空就是所取空,心空就是能取空。在这个忍位,彻底了解所取空,同时,又基本了解这个能取的心也空,这就得了如实智。但是这个如实智呢还不怎么圆满,到了世第一法呢,就是双印二空,所取、能取都是彻底空,这个时候就是能所双亡,心境俱空。这个时候,加行位就到了顶点,双印二空,但是还有一点没有空下去,能取是空,所取是空,但是这个空,还有个空的执着,空还没有去掉。紧接着,能所取那个空也空,就入了见道位了,这个就是加行位修唯识观的修法。依名、义、自性、差别来反复寻思,反复参悟,就叫四寻思,寻思这四点真理,硬是有百分之百的真实,坚决忍可而不怀疑,就得了四如实智了,四如实智一得,下来就得见道位,加行位就是这样修的。加行两个字如何讲呢?用功来修定慧,资粮位也在修定慧,但是用闻思力,不是依定地来修,加行位是依四禅天的四禅定,来修唯识观。∵

十、见道要义六则∵

∵(一)见道的意义:由修加行观二取空,世第一法双印二空,由此无间定入见道位,登极喜地,亲见法性,无倒通达法相,也就是实证二取空,不但心境俱空,而且此空亦空,实证唯识性相,故名见道。(二)见道的内容:由三心观非安立谛(真谛)。①由遣有情假缘智,能除软品分别随眠;②内遣诸法假缘智,能除中品分别随眠;③遍遣一切有情假缘智,能除一切分别随眠。此三智即三心。同时以九种心观苦集灭道的安立谛(胜义、世俗),于苦等四谛内各用法智、类智观察,合为八心;此八心依“观”义立,而总为一“止”所摄,加此“止”之一心,合为九心,见道位中止观双运故也。(三)见道有二种:①真见道:由根本无分别智,言亡虑绝,实证唯识真性;②相见道:由后得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相,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为利他故,有分别言说而无执着。(四)见道的作用:实证分别我法二空所显真如,断除分别、烦恼所知二障随眠,得根本、后得而无分别智。根本智有见分无相分,以其所缘为本来自有,非变而有之真如。后得智相见二分皆有,以其所见所缘仍用假名,无倒分别故也。(五)见道与六现观相摄怎样?①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能引现观,未入真现观。②依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为现观所依,非真现观。③戒现观:谓无漏净戒能引生无漏定慧,随顺现观,非直属现观。(以上三种现观不属见道。)④现观智谛现观:谓缘非安立谛的根本、后得二智,此现观一份属真见道,一份属相见道。⑤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缘安立谛世出世智,此属相见道。⑥究竟现观:谓已圆满无分别智,非见道摄。(六)见道所得义利:第六意识转得妙观察智一分,第七末那识转得平等性智一分,由此入十地中初地(极喜地),生如来家,常住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有大自在。如《梵网经》十地经称一刹那倾证百三摩地,以净天眼见百如来,游百大千世界,放大光明,化为百类,成熟百种所化有情,若欲留命得百劫住,能知前后百劫生事,化作百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

∵为什么叫见道呢?就是实证了唯识性和唯识相。唯识性呢,就是法性,也就是圆成实性。唯识相呢?就是法相,也就是依他起相。见道位就得了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就实证了唯识的性,就实证了圆成实;后得无分别智就是无倒现观唯识的相,现观唯识相就是有分别无执着,知道是幻相而不起执着,这就是后得智境。见道主要是见了法性真如,以这个为主,同时,后得智也无倒通达有为法的幻相,知道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不起执着,所以见道来说,就是得了两种智慧,证了两种境界。唯识性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本性空那个真理;唯识相就是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个相,虽有分别无执着,这就是见道位,得两种智,证两种境界。也就是亲自证了法性法相。证法性的时候呢?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证法相的时候呢?虽有言说而无执着。见道还在用功修行,在证根本无分别智时,着重是断障,顿断了分别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没有断,在得根本智,实证唯识性时,就断尽分别烦恼所知二障,接着起后得智,观两种谛。一就是非安立谛,也就是第一义谛、真谛。观非安立谛有三心,就是三种智慧:(一)是内遣有情假缘智,有情以某个人的名字,认为这个名字实在是那个人,那个人实在是这个名字,就是有情假缘智。假缘智,我们知道那个有情的名是假名,那个人也是假人,知道他是假,不是真实的,知道有情是假名假相,如说张三英,他就知道这个张三英的人是个假相,也知道张三英这个名是个假名,等于幻有,不是真实的,对有情来说,这是一种智慧。(二)内遣诸法的假缘智,那一件东西,那一件事物,我们知道这是个假相,那个事物的名字也是个假名,如我们看到白果树,知道这是个假相,因为因缘生法在一定时候、一定条件下有,条件一变就不存在了,所以它的相也是个假相。白果树那个名呢?也是个假名嘛。是我们人为安上的“白果树”这个名。这个就是内遣诸法的假缘智。其它任何事物,比如飞机,我们也知道它是个幻相,那个飞机本来没有,具备条件它就造成一个飞机,条件变化了,飞机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它锈了、烂了,所以它是个幻相、假相,一切法都了知它只是个假名,这就是遣诸法的假缘智。(三)就是遍遣一切有情、一切诸法的假缘智,不管人也好,动物、植物也好有情也好,法也好,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假相、假名,都合起来观,自然界、社会界,都是假相假名。这三种假缘的智慧就是三心,观非安立谛的三心,非安立谛主要是破法执,我执也附带破,主要是破法执,一切执法,我也在其内了,都是假相,都是假名。这样就可以断三种分别障。一种是软品分别随眠,这是低等的分别烦恼障、所知障种子。二是断一切分别随眠,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分别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这是根本智观非安立谛起的作用。非安立谛就是真谛,就是用的胜义谛的道理,就是用的根本智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方法,观一切人、一切法都只有假相假名,没有实体,这就叫非安立谛。三心就是这三种智,遣有情的假缘智,遣诸法的假缘智和遣一切有情、一切诸法的假缘智。∵

∵有九种心观安立谛,安立谛就是世俗谛,主要是指的苦、集、灭、道四谛,因为这四谛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世间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主要是破的我执,没有实在的人,就是喊你依四谛观我空。苦、集、灭、道这四种各用法智、类智观察,就去了八种心,还有止观双运的定心,共称九心。观苦集灭道四谛,每一种观有哪量两种呢?一个是法智,一个是类智。什么是法智呢?就是了解苦当中的真谛,真正的道理,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道理就称为法智。什么叫类智呢?就是苦当中的那些事实,种种事实。所以在观时,既要了解苦当中的种种道理,又要从事实上来证明苦的事实,这就是苦谛的法智、类智。集谛也有法智、类智,既要明白它的道理,又要举出它的事实,苦谛如此,集谛如此,灭谛、道谛也是要用这两种智来观。这八种观就是八种心,这八种心呢,都有一个定境,这个就叫止,止是一心,观八心,止一心,结合拢来就是九心,依这九心来观四谛,这个就叫依九心观安立谛。安立谛主要是指苦、集、灭、道四谛,所以大乘菩萨修行,要把小乘也包括在里头。观非安立谛,主要是破法执;观安立谛,主要是破我执相。非安立谛是真谛,安立谛就是不安立的名,主要属于俗谛,所以是真俗圆融。见道主要有两种,一是真见道,二是相见道。根本无分别智实证了诸法的真性,也就是唯识性,达到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言亡虑绝,见到真性。诸法的真性就没法说,所以《金刚经》曰:“说法者无法可说”。因为语言文字,我们是用的假的符号,来代表那个事物,众生往往依名取相,在用语言文字代表事物上,往往是迷情,认为那个名就是那个事,那个事就是那个名。比如我们一想起“文殊院”这三个字,就想起进文殊院那个样子,为什么依那个名就有那个事相显现在脑海里呢?就是因为我们时常依名取相,把名当成事物,把事物当成名,所以这个就叫“着”,“着”嘛就巴住(粘滞)不丢,把名和事巴在一起,不丢,就叫“着”。众生就是有执着,着就是粘住不舍,巴住不丢,名和事两个粘着不舍,名就是事,事就是名,听见那个名,就想起那件事。古人有这个话:“谈虎色变”,听见了老虎这个名,就吓住了,面露恐怖之色,这就是依名取相,把名和事巴在一起,粘着不舍,这个就叫“着”。我们主要起的执着就是依名取相,名和事粘着不丢,就叫着,执着。∵

∵真现观就是破执着,离言说、分别,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的境。为什么叫真呢?它是实证诸法的真性,实证诸法真空本性。什么叫相现观呢?它是有为法的幻相、事相,比如看见水塘里的月亮,知道这只是一个假相,不是真实的月亮,没有颠倒的执着。如走到宝光寺来,知道宝光寺是个幻相,不认为它是个实在真实的,这就是相现观。观如梦幻泡影,知道幻相有,但是不去执着,知道这是个幻相,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但是我们众生没有得根本智,就没有这个相现观,虽然我们用语言文字可以通达一切法如幻,但是迷情一起时,听见一个名字,马上就会认为这个名字就是那件事,名和事不分。所以要得了根本智,才能得后得智,得一切法如幻的真实智慧。《厚严经》曰:“非不见真实,而能了诸行,有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不是没有见到真实义,不是没有见到性,就能了知依他起性如幻。∵

∵虽然我们在讲依他起性如幻,依文字语言在讲,得到了闻思智慧。但是你没有得到根本无分别智,你见到这个法呢,你就有个执着,依名取相的执着。你把那个执着还丢不开,虽然破点点,都有限,破不了执着的根,所以我们要得相见道,首先要得真见道,要得后得智,先要得根本智。真见道是见诸法的真空本性,相见道是后得智,缘的是幻相,知其如幻,虽有分别而无执着,佛说那么多法,就是有分别无执着,是用后得智在说。佛五眼中的慧眼就是根本智境,法眼就是后得智境,佛眼就是根本智、后得智两者结合,慧眼和法眼同时并用就是佛眼,真俗圆融,悲智等运。∵

∵见道的作用是什么?一是证二空,二是断二障。证二空就是证了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的空,断二障就是断了分别烦恼障和分别所知障。同时还得了两种智慧,一是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二是转了第七识和第六识这两识的智慧。第七识去了一部分我执,转得平等性智一部分;第六识去了分别我法执,转得妙观察智。所以在见道位有得的利益,证二空,断了二障,转了两种智慧,第六识转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一部分平等性智,这就是见道位起的作用。六种现观和见道相摄,什么叫现观,首先要懂这个名词,现呢?就是摆出来,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这两样都是摆出来的,能观智、所观境二俱现前,摆出来了,显现观照,这个就叫现观。比如这件事是我们现见的,亲自看到的,这个现观是亲自看到,没有障隔的,就叫现观,但是这个现观真正的含义是要见性。我们凡夫对一件事情依名取相,那个名呢?就把我们的智慧和事物两个当中就起了间隔,好象有一道墙壁,这个就不是现观。要讲现观,就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真正的现观。因为能观智和所观境两个现现观照,都是摆出来的,没有语言文字的障隔。相现观,虽然是有分别,虽在用名,但知道名是个假名,相是个假相,不起执着,也属现观,但是,这叫相现观,真现观丝毫没有语言文字,分别执着的障隔。∵

∵我们凡夫有没有现观呢?真正的现观没有,前三种现观有: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这三种不是真正的现观,为什么又要安个现观之名呢?因为它虽不是真正的现观,它对于直接的现观来说,有随顺、引发的作用,它是一个桥梁。拿思现观来说,你要得无分别智,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话,你没有正当的思维,你先不参悟,就象我们说,不依四寻思,不修唯识观,反复参悟,你那个真现观怎么得的到呢?所以在加行位,四寻思就是喊你反复思,四寻思得到的四如实智,就是思现观,虽然不是真正的现观,它随顺真现观,引发真现观,一定要通过这个桥梁。第二个信现观,现观你没有相信的话,你就不会去修,不得修,那个现观就不得成,所以净信现观,也是随顺现观的一个条件。现观要依定,现观是智慧,现观要依无漏定,无漏定就还要持戒,所以戒行是现观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不持戒就没有真正的定,没有真正的定,就没有真正的现观,所以戒现观虽不是直接的现观,也可以安一个现观之名。因为它是成就现观的主要条件,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没有无漏的戒,就没有无漏的定;没有无漏的定,就没有无漏的现观。第四个,现观智谛现观,就是指无分别智观非安立谛,就是依真谛,依胜义谛,离语言文字分别执着,那个就是证真现观,所以现观智谛现观是根本智、后得智所显的境界,是真现观和相现观的一部分。第五个:现观边智谛现观,这个也是相现观的一部分,以上两个现观都是见道位所摄,真现观就是真见道,相现观是相见道。第六个:究竟现观,就是无分别智到达了顶点,第六识圆满转得了妙观察智,就是究竟现观,阿赖耶识圆满转得了大圆镜智,就是究竟现观。∵

∵见道所得义利:一个是登了极喜地,登初地转了两种智慧,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各一部分;第二个是见了道的菩萨生如来家,决定要成佛了。好比皇帝的太子,老王死了,太子要当皇帝。登了初地的菩萨,就决定要继承佛的地位,所以是生如来家。他呢,入多百门,依《十地经》、《梵网经》上说的:初地菩萨,见百如来,游百世界,能度百类的有情,能够说百种法门,他的寿命长至一百劫,在度众生中可以化现百类身体,来度百千世界的众生,所以他叫入多百门。当然初地菩萨神通就相当广大,可以游百世界,这百世界是指的一百个佛土,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见百如来,能够承事一百位如来,威力神通相当广大,寿命可久住一百劫,能够现百种身体,放百种光明,照耀一百种有情,说种种无上妙法,他有这样的自在神通。∵

十一、修道位内容五要:∵

∵(一)经十次第: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为十地。∵

∵(二)修十胜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

∵(三)断十重障:1.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着,依彼种立异生性,此障摄二愚:①执着我法愚;②恶趣杂染愚。2.邪行障,此障摄二愚:①微细误犯愚;②种种业趣愚。3.暗钝障,此障摄二愚:①欲贪愚;②圆满闻持陀罗尼愚。4.微细烦恼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等至爱愚;②法爱愚。5.于下乘般涅盘障,此障摄二愚:①纯作意背生死愚;②纯作意向涅盘愚。6.粗相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现观察行流转愚;②相多现行愚。7.细相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细相现行愚;②纯作意求无相愚。8.无相中作加行障,此障摄二愚:①于无相作功用愚;②于相自在愚。9.利他中不愚行障,此障摄二愚:①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②辩才自在愚。10.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摄二愚:①大神通愚;②悟入微细秘密愚。∵

∵(四)证十真如:1.遍行真如,二空所摄无一不在;2.最胜真如,具无边德,最为殊胜;3.胜流真如,此真如所流教法最为殊胜;4.无摄受真如,此真如非我法之所摄受;5.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6.无染净真如,本性无染,亦非先垢后净;7.法无别真如,真如虽有多名安立,而其体无异;8.不增减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有名相土自在真如,现相现土无不自在;9.智自在所依真如,证此真如于四无碍解获得自在;10.业自在所依真如,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得自在。∵

∵(五)证得转依入究竟位。转依有二:1.转生死为涅盘,即所显得,依谓真如,真如是迷悟依,转舍对真如之愚迷,转得真如之彻悟。涅盘有自性、有余依、无余依和无住四种。由破执断障,显此真如所成,故涅盘以真如为体。2.世间以有漏八识为依,出世间以无漏四智为依,转舍有漏八识、心、心所,转得无漏四智相应心品,即名菩提。菩提是所生得,由无漏净智种之所生故。由第八赖耶转无垢识及大圆镜智,此智能生能现身土智影,如大圆镜,报身即是他所现起,由第七末那转为平等性智,由破俱生我法执,自他平等,染净法平等,故名平等性智,此智能现他受用身,教化十地菩萨。由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此智善现诸法自相、共相,善观有情诸根胜劣,广为众生说法断疑,令其解脱,故名妙观察智。由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此智能现种种化身,化度地前菩萨、二乘及人、天、三涂,成佛所应作事,故名成所作智。如是四智各有清净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及自境识,共二十二法与之相应,故名四智相应心品。∵

∵现在讲修道位,修道位有四个十:(一)经过十地;(二)修十波罗蜜;(三)断十重障;(四)证十真如。什么叫十地呢?初地极喜地;二地离垢地,持戒持得好;三、发光地,定修得好;四、焰慧地,智慧修得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五、极难胜地,能把真俗结合起来;六、现前地,观十二缘起,染净平等,无相智慧般若现前;七、远行地,用功力到了顶点,以后就不用力了;八、不动地,无功用行,心里丝毫不动,平等自在,随缘任运;九、善慧地,得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十、法云地,大法智云,含藏种种三摩地门、陀罗尼门、种种神通自在,成就了法身,这就是经过十种阶梯,修的境界、证的境界一步步地上升。在十地当中修什么行呢?主要是修十波罗蜜。我们往常只说六波罗蜜,怎么有十个呢?这六波罗蜜还有四个助伴,加起来就叫十波罗蜜。十波罗蜜,第一个就是布施波罗蜜;二、持戒波罗蜜;三、安忍波罗蜜;四、精进波罗蜜;五、禅定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又叫慧波罗蜜;七、方便善巧的波罗蜜;八、愿波罗蜜;九、力波罗蜜;十、智波罗蜜。六波罗蜜,每一种都有三种。布施,有法施、财施、无畏施;持戒,有持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安忍,有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谛察法思忍;精进,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慧,有闻慧、思慧、修慧,修慧当中有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所以六度每一度都有三种,后四波罗蜜,为前六波罗蜜的助伴。哪一个为哪一个的助伴呢?方便善巧就是施、戒、忍的助伴,你要布施,也要有方便善巧,你固执很了,布施就不能如理如量,你不懂方便善巧,他是个小乘根器,你跟他说六波罗蜜,他就不会接受,人乘根器,你跟他说世间法,止恶修善,就满足了他的需要。所以布施、戒、忍波罗蜜,要有方便善巧。愿波罗蜜,是精进度的助伴,我们人懒了,就要发愿,一发愿,勇气就出来了,所以说愿力是不可思议。有些人说我想修行,但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接收没有大愿。真正有大志愿的人,那天天发奋得很。要想精进的话,就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今生得做个大法师、大伟人、大菩萨、时代的巨人,就要发这个愿。我在今生要开悟,要见性,就要发这些愿。佛经说:“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道。”初先发了菩提心的人,就要证无上觉。力波罗蜜,是禅定度的助伴。有两种力,思择力、修习力,要修禅定,就要对佛法,反复思维,你要有闻思智慧,才有修禅定之法,没有智慧,光是盘脚在那里坐起,眼观鼻,鼻观心,看的还是个鼻子尖尖,你要问他心里有个什么所得,还是无有所得。所以对佛法要思择,思择简单说,就是参悟。我们刚才那个四加行位,四寻思,就是思择力。什么是修习呢?思择以后,你还要在那里念念无住,念念不住境,心里呢要不取相不执着,不起分别。由这两种力量,才能成就禅定。所以力是禅波罗蜜的助伴。智波罗蜜是慧波罗蜜的助伴,这个智是指的方便智慧,也是闻思智慧,也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才能引起观照般若,有观照般若,才能有实相般若。所以这后四波罗蜜,是前六波罗蜜的助伴,所以呢,就有十波罗蜜。∵

∵断十重障,哪十种障呢?初地断异生性障,什么叫异生性呢?凡夫在六道轮回当中死此生彼,地狱趣中可以转生为人,人可以转生为天人,天上的人又可以转下来,在六道中轮回;登了初地就不得在六道中轮回,只在人、天趣中投生,把六道轮回的异生性断掉了,所以称为圣人,异生就是凡,登地断异生性障,永不在三涂中受生。十地断障,主要是断所知障,附带是断的烦恼障。所知障以无明为主,所以就称为愚,无明就是愚痴。异生性障里头有两种愚,一是执着我法愚,二是恶趣杂染愚。我法愚,就是有无明,执我执法,初地就断了分别二障,所以就除了执着我法愚。二是恶趣杂染愚,就是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流转,能使我们在恶趣流转的那种无明,断了这种无明,就永不再生在三涂之中。∵

∵二地就断的邪行障,二地着重修戒,在见道之前也在修戒,但是戒行不圆满,还有微细烦恼,在二地修戒呢,就断了邪行障,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就没有不正的烦恼和行为。在这一地当中就断了两种无明,两种愚:①微细误犯愚;②种种业趣愚。断微细误犯愚,就是不得错误来犯戒。微细的业都不犯了,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种种的不正当的三业也没有了。∵

∵三地断暗钝障,此障摄二愚:①欲贪愚;②圆满闻持陀罗尼愚。三地主要是修定,定能发慧,所以呢,又名发光地。定能发智慧光芒,这个断的是暗钝障,智慧光明破了愚暗,就不暗钝了。这里断的是两种无明,一是欲贪愚,指的是佛学理论方面,我们没有定力,佛学理论就记不住。二是断了闻持陀罗尼的那种愚,使我们闻持陀罗尼不能通达的那种无明。∵

∵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等至爱愚;②法爱愚。四地修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叫焰慧地,智慧的火焰焚烧烦恼,断的是微细烦恼现行障,等于智慧很大,小的烦恼都藏不住了,小的烦恼都不能现行,把微细烦恼现行断了。这一地断两种无明:①等至爱愚,等至就是定,障定的障碍,因为慧能生定,等至的无明,这个障碍断了。②是断法爱愚,对于一切法都能够如理通达。对一切法贪爱的无明断了,因为这种智慧了达一切法本性空,心里不取相,安住上舍,就没有对一切法的贪爱,这种无明,这种烦恼就断了。∵

∵五地断于下乘般涅盘障,断①纯作意背生死愚;②纯作意向涅盘愚。第五地叫极难胜地,五地的菩萨又要度众生,又要观四谛。观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就是出离世间的;但是又要大悲度众生,又要住世间,这两种相反。如果我们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很难,五地菩萨就恰恰能够解决这个艰难,出世间与世间就能结合。断的障是于下乘般涅盘障,下乘是指声闻、独觉,要断除了证声闻、独觉的那个涅盘,我们证声闻、独觉下乘的涅盘,你就不能成佛,所以在这个极难胜地,对下乘要入涅盘的那个障碍就断了。所以这个障里头就包括有两种无明,一是纯作意背生死愚,纯粹作意离开生死,这也是一种愚蠢;纯粹作意取涅盘,也是一种无明。在这个地里,既要作意修出世间法,又要悲悯度众生,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所以就要断于下乘般涅盘障。不断这个障,就无法证大乘涅盘,悲智等运,真俗圆融。∵

∵六地断粗相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现观察行流转愚;②相多现行愚。六地名现前地,观察十二缘起,顺观就称为杂染,逆观就称为清净,顺逆二观都平等看待,世间的因果规律和出世间的因果规律平等看待,把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看成一般,就把净相断灭了,就离了染净二相,六地就断了粗相现行障,粗相是指的染净二相,就离了两种愚。一是现观察行流转愚,流转生死的无明要断;二是相多现行愚,就是净相,清净相现行的无明。它清净无杂染,要平等看待,你认为它是清净,实际就不清净,《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证无上菩提,要得般若妙慧,就要起平等观,持平等见,一切法都要平等,如何平等呢?“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世间法从缘生,我们不必要断,出世间法也从缘生,我们不要求,心里就平等了,自然心里平等,安静下来了。《证道歌》曰:“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妄想也不断,真也不求,平等,心里就清净了。清净心一现前,你就成了佛。所以不断妄想不求真,因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烦恼你观察它本性空,就是菩提;生死你观察它本性空,就是涅盘。真正达到了诸法本性空,烦恼自然就没有了,就是菩提,生死呢?自然就是涅盘了。出世间并不是离开世间,别有出世间,你对于世间的法,如实通达,觉悟了,知道它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就是在世间出了世间。六祖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道理。相多现行指的是净相,染净相都要断,心里才平等。平等就是无漏智慧,六地就是无相般若现前,所以就是现前地。∵

∵七地断细相现行障,此障摄二愚:①细相现行愚;②纯作意求无相愚。细相现行愚就是七地断的,细相就是一切法的分别相,不管哪个法的分别相都要断。十地里头,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在五地里,一半是有相观,一半是无相观;在六地里,无相观占百分之七十,有相观占百分之三十;在七地里头,百分之百都是无相观,一切法的微细分别烦恼障都断了,都完全是无相真空的境界。但是,他还是用力在断,要努力修加行断这个障,断这个相,他能够达到完全无相;八地里,纯粹是无相,但是又不用力。七地和八地的差别就在这里,七地和八地都是无相,但七地的无相是努力实现、奋斗才取得的,八地的无相是无功用行,所以两个不同在这里。∵

∵八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此障摄二愚:①于无相作功用愚;②于相自在愚。八地断于无相中作加行障,因为八地修的是无功用行,就是要断于无相当中用力,要把这个障碍断了,在无相当中用力是个无明,和无功用行相反,这就是于无相作功用愚。于相自在愚就是对各种相来说,示现种种相,身相、土相,示现种种相的这种无明。障碍示现种种相的无明也就断了。八地叫不动地,如何不动呢?心里既无染净的分别,也无世出世间的分别,同时心里又不用力,所以八地真正是不动的境界,但是在没有到八地以前,还是要用力哦!所以我们初学的人全靠努力用力修行。这里我就附带讲两个名词,古人说的,苏东坡说:“天定胜人,人定亦能胜天。”天定胜人就是安命,但是,你还要知道人定胜天。如何人定胜天呢?虽然我们现在所受的是过去业力所感,但是我们今生还要努力奋斗,转变前生的业报,来开创后来的善果,着重还要讲人定胜天。光是讲天定胜人,就成了宿命论了。所以我们希望大家还要讲人定胜天,我十六岁双目失明,假如我认为这是过去恶业所感,就安受,不努力学佛,求学问,为社会作贡献,那我今天就不能到宝光寺来给同学们上课。我就是坚持人定胜天,我们人决定要如何去奋斗时,就可以改转前业,《金刚经》说:“若能有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段话就是说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应堕三涂了,(因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原因,)先世罪业就即能消除,不但罪业消除,还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要成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指示的,喊我们人定胜天。所以光说我们这是业力所感,命运所决定的,没办法了,那就真正没办法。虽然前业所感,我们还是要努力,来改转前业,前业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可以固定一部分,不是百分之百的固定,假如我们努力为善,恶业就逐渐消亡。还要讲人定胜天,不能讲宿命论,讲宿命论就是堕落,佛法是讲因果,不是讲宿命论。佛是大雄,讲积极有为,过去的业是要感我们现在的果,我们今生努力为善,过去感的恶果就要消失,善业的力量就重新开创我们的前途了。今天讲不动地,你们就不要认为我要修个无功用行,听天安命,顺其自然,那就不对了。你们就不能顺其自然,应该努力为善,不行我偏要能行,总要起一定的作用,努力为善,自然就要断恶,自然把恶果就改变了,不要认为我前生做了恶,业就不能改变,希望你们要人定胜天。∵

∵九地断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此障摄二愚:①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②辩才自在愚。利他中不欲行障,就是度众生不想去,为什么不想去呢?没有辩才,没有四无碍解的智慧,他就不想去。但是九地名善慧地,他就有四种无碍解,有这四种智慧,在利他中就欢喜去。所以我们要学四无碍,以后讲法,能够写,心里又懂,就是说不出来,还是恼火得很,还要学辩才无碍。∵

∵十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摄二愚:①大神通愚;②悟入微细秘密愚。十地叫法云地,于一切法得了自在,于诸法上不得自在的障就断了。这里断了两种无明,一是大神通愚,十地菩萨神通就广大得很,所以障碍大神通的无明要断。二是悟入微细秘密愚,对于佛所说的各种微细法门,他都能悟入。那种无明,就是障碍这种悟入微细法门的无明,也要断。所以十地就是断的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不但得了大神通,也得了法当中的无量三摩地门、无量陀罗尼门,就成就佛的法身。∵

∵现在讲十真如。断十重障,就证十种真如。首先要明白真如只是一,并没有十,这里为什么要讲十真如呢?就是依能缘的那个智慧,它前后有增长,深度广度不同。依能缘的智慧来说呢,就说有个十真如;实质上真如本身来说,只是一个,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比如这块黑板只是一个,但是你们这些同学有几十个,各看见各的黑板;真如只是一个实相真如,是我法二空的真理,因为能缘的智慧有不同,依能缘的智来分了十种真如,就象我们过去讲的七真如一样,七真如实质上还是一个,从能显我法二空真理的智慧来说呢,就说了七方面。(一)遍行真如。遍行真如,登初地证我法二空的真理就很圆满了。因为小乘证的真如只是我空真如,登初地,断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证的真如就是我法二空的真如,都证到了,所以叫遍行真如。总的来说,初地有个证二空、破二执,证到了遍行真如。(二)最胜真如。为什么叫最胜呢?因为从戒行来说,二地着重修戒,戒行清净,因为它有最极殊胜的戒行清净,所以它那个智慧,证的真如就叫最胜真如,并不是真如最胜,而是证这个真如的智慧。因为戒行圆满了,戒行很精进,所以就安一个名字叫最胜真如了。(三)胜流真如。因为三地叫发光地,拿修定来说,三地修定很圆满,很高兴,那个定就有殊胜的智慧,依这个殊胜智慧流出的教法,最为殊胜。定殊胜,慧也殊胜;慧殊胜,所流出的教法也殊胜,所以叫胜流真如。(四)无摄受真如。四地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他断了微细烦恼现行障,它在初地就已经破了分别我法二执,俱生我法执的种子在四地也断了一部分,所以呢?它这个真如来说就无摄受,没有我法二执之所摄受,无我法二执现行的缠缚,我法二执的现行就比较少了,所以叫无摄受真如,无我法二执的摄受。(五)类无别真如。五地修四谛,同时又能广作布施,教化众生,真俗圆融,悲智等运,它把世出世间平等看待,所以叫类无别,世间这一类和出世间这一类,没有差别平等看待。你们要晓得平等看待有一种特殊的好处,《金刚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里一下就平等了,不分染,不分净。心里就清净了,一清净,智慧自然就出来了,类无别就是指世间和出世间没有这两类的差别,五地叫极难胜地,它把世间和出世间平等看待了。(六)无染净真如。六地修的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有顺观、逆观,顺观就是世间的因果规律,逆观就是出世间的因果规律;顺观是染,逆观是净。在这一地的菩萨,他顺观十二缘起,逆观也是十二缘起,同时感觉染法和净法、世间和出世间是平等的,所以就没有染净分别,没有染相、净相。(七)法无别真如。七地的无相观到了顶点,只是还要用力,不能无功用行观无相,七地经常得无相观,对于一切法的差别相就没有了,所以叫法无别真如。(八)无增减真如。八地菩萨在七地时就已经得了无相观,在八地里一方面是无相,另一方面又不用力,任运自然,是无功用行,所以心里呢,是不增不减,常时都是平等一如,所以叫无增减真如。(九)智自在所依真如。智在这里指的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四无碍解的智慧。因为九地叫善慧地,善慧主要是指菩萨具备了四无碍解的大智慧,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说法,都很自在,叫智自在真如。(十)业自在所依真如。在十地法云地里,得大神通,神通广大,业力自在。另一方面,大法智云的智慧圆满,如像天上的大云一样,大云里头含藏了许多水点、水份,大法智也像云一样,含藏了许多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含藏了很多陀罗尼门,就是总持法门,所以十地的业力很殊胜、自在,这就是业自在真如。以上就是十种真如。依十地,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这就是修道位的具体内容。∵

∵现在讲转依。在修道位本来还没有转依,修道位结束就转依了,进一步是究竟位就成佛了。这里把转依放在修道位的最后,因为修道最后就是究竟位。修道位结束,究竟位就开始了,开始了就是转依。转依先要懂那个“依”字,“依”说的有两个意思,一指的是真如,真如叫迷悟依,这个是佛法的名词,为什么叫迷悟依呢?众生迷真如,沉沦生死,流转恶道;诸佛菩萨悟此真如,就成就三身四智,就得涅盘。这里的转依主要是指的转舍依真如所起的迷执,转得依真如所显的清净涅盘。转依的依就指的真如,转依就是转舍依真如所起的迷执。迷执就是遍计所执,有遍计所执就有生死,生死上转舍,转得依真如所显的不生不灭的涅盘相,所以这个依就是转生死为涅盘,它的体是真如,这个叫所显得。为什么叫所显得呢?真如是本来有,不是因缘生的,因为我们有遍计所执,有颠倒梦想,就把真如遮盖住了;智慧一下子生起来,就把颠倒梦想照破了,真如就显起出来了,真如一显起出来,我们生死相就没有了,涅盘相就摆出来了,这就叫所显得。遮盖涅盘又叫圆寂,又叫寂灭,又叫寂静--三法印里头的涅盘寂静。圆寂是说我们修行人,功行圆满,就证得无生死相,苦相的寂然。寂灭呢?如像小乘人,把生死一灭,有漏因果完全灭了,就证得了无余依涅盘,叫寂灭。∵

∵涅盘有四种,一是自性涅盘,什么叫自性涅盘呢?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就没有实体,本性空寂,自性就无生无灭,就是涅盘,这个就是法性真如。法性,本来如是,就是自性涅盘,这个不是修所得。修所得的涅盘就有下面三种:①有余依涅盘;②无余依涅盘;③无住涅盘。有余依涅盘就是三乘人:声闻、独觉、如来,在最后成道那一生,头一生的有漏业力所感的有漏之身还在,就证了涅盘境界了,功德圆满了,就证得了不生不死的生活境界了,这个就叫有余依涅盘。比如释迦佛,他在菩提树下成正觉这个时候,他就证得了不生不死、永远解脱的境界了,这个是有余依涅盘,但是他最后那一生的有漏之身还在,叫有余依,而他的境界就是涅盘境界。无余依涅盘呢?就是他最后那一个有漏之身,也不存在了,但是已经在有漏之身还存在时,就证得了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有漏之身一灭,他就完全享受不生不灭、安乐、解脱的涅盘境界了,这个就叫无余依涅盘,再没有有漏身出现,没有了有漏业感有漏果,如释迦佛在双林树下入涅盘就是无余依涅盘。但是,佛虽有自性涅盘、有余依涅盘和无余依涅盘,主要的还是住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为什么不住生死呢?他了知生死本性空,生灭本性空,佛虽然在世间度众生,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地下的各个水塘里、河里、溪沟里,都能够映现月亮,月亮本身没有动;佛也是本身没有动,虽然化身有,但是如月映万川,有水的地方自然就现,但是它本身没有动。所以虽然在涅盘境界,还要现化身度众生,他恰恰就像月亮一样,月映万川,是现的影相。对本身那个生命来说,就没有动,所以叫不住生死的无住涅盘。无住涅盘表现出佛的那个涅盘是大自在相,和声闻、独觉涅盘的寂灭相二者迥然不同,声闻、独觉证的涅盘是寂灭,佛证的涅盘是大自在。佛有四种涅盘,主要是无住涅盘,声闻、独觉有三种涅盘:自性、有余依、无余依涅盘,没有无住涅盘。凡夫只有自性涅盘,众生虽然有,但是不能证得,智慧没有出来,这个自性涅盘没有显露出来,不能受用。∵

∵第一个转依的意义,就是转生死为涅盘,还有一个转依,就是转八识成四智,众生主要依的是八识,有漏心、心所,我们人的主体就是这八识,和它相应的心所,转成了无漏智慧,佛就是依四智,依四智相应心品,这个叫所生得,因为四智相应心品是有为法,无漏的有为法,由菩提种子之所生起,所以叫所生得,和涅盘不同,涅盘是所显得,这也是个转依,转什么呢?转八识成四智,也可以说是转烦恼成菩提,叫所生得。因为成佛只有两种果:一个是菩提果,一个是涅盘果。《摄大乘论》曰:“彼果断”,指的是无住涅盘;“彼果智”,指的是四智相应心品、三身。大菩提主要是指的四智相应心品。四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并不是阿赖耶识变这个大圆镜智,而是各有各的种子。)阿赖耶识是有漏染法种子,大圆镜智呢?是无漏净法种子。并不是染法的阿赖耶识,变成了净法的大圆镜智,各由自种生。染法的阿赖耶识就不存在了,净法的阿赖耶识叫无垢识。“大圆无垢同时发”,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就现起了。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就是因为它能现无边的清净身土,佛现多少身,多少土,示现清净世界,就是大圆镜智所现。如大圆镜,能现众相。大圆镜智起什么作用呢?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现的自受用身,报身是大圆镜智所现;还有一个作用呢,法身是由大圆镜智证,能够实证这个法身。因为大圆镜智是一种无漏智慧,证诸法清净本性,就把法身显出来了,所以大圆镜智能证法身,能变现自受用身。所以唯识说得很具体,它要说得一清二楚,丝丝入扣,不然我们这个法身从哪里来,报身从哪里来,它还是有个来龙去脉。∵

∵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因为有漏七识起俱生我法执,它根本就不平等,有人我差别,有染净法的差别。它转成了智了呢?人我就平等了,没有了自他差别,染法、净法平等。所以这个智慧就叫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起什么作用呢?主要是现他受用身,现他受用身度十地菩萨。不要以为佛的化身都是大圆镜智现的,这个他受用身就是平等性智直接现的。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它观察一切法自相、共相,很自在。它观察有情的诸根胜劣,哪个是无漏种性,哪个是声闻种性,哪个是独觉种性,哪个是人天乘种性,哪个是如来种性,哪个是不定种性;或者是地前菩萨,或者是地上菩萨;地上的菩萨是初地的,还是二地的......他观察这些,分析得清清楚楚,他才好对机说法,便于跟众生说法,跟菩萨说法。成所作智呢?是由前五识所转,有漏的前五识,就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无漏的前五识。成所作智依什么得名呢?因为它普现种种化身,对地前菩萨现千丈大身,对声闻、独觉、人天现丈六金身,对地狱、饿鬼、旁生三涂现随类化身,这样子现种种化身,广度无边众生,成就佛所应作的事,所以叫成所作智。∵

∵什么叫心品呢?有漏的八识各有心所,八识为心王嘛,还有心所,还有助伴。转依之后,四智就相当心王,也还有心所,这些心所的名字就改成心品,每一智都有二十二法,清净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每一个的清净识。这个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跟我们有漏位有差别,有漏位是有漏种子生,无漏位是无漏种子生清净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成所作智也有这二十二法,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都有这二十二法,总拢来,就叫四智相应心品。你们要问佛的菩提像啥样呢?就要懂得四智相应心品,和它起的作用,现的身土,你就了解了。这第二个转依,就是有漏有为法转为无漏有为法;涅盘的转依,是转“在缠真如”为“出缠真如”,转成无为法,原来没有证到无为法,有为法的生死相消灭了,无为法就显出来了。所以涅盘的体是无为法,菩提的体主要是有为法,佛有为功德、无为功德都完全具备,所以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十二、究竟位的内容六要:∵

∵一、得大主要至究竟位,此界所摄之法,皆超越世界生死流转,故名无漏。《涅盘经》、《庄严经》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此如来所有四智相应心品,及报化诸身有为功德,皆无漏蕴、处、界法。法身是无为功德,本性即是无漏。∵

∵二、无漏界具四殊胜微妙相:(一)不思议;(二)善美;(三)真常;(四)安乐。∵

∵三、二乘究竟位得解脱身,不受烦恼染业之所缠缚,永出世间,安住寂灭,故名解脱身。但此身非色,无根、境、识三,非蕴、处、界摄。∵

∵四、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寞法身,无量无边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此法身言:包括二转依果,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如来三身及所证涅盘总为一聚,皆名为法身。∵

∵五、法报化三身各有特殊相:(一)法身亦名自性身,是一切法真实自性,属无为功德,受用、变化二身所依,以其为大功德法之所依止,故名法身。(二)报身亦名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积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穷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故名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亦报身摄,非真报身,似报身相所有身土,令十地菩萨受用大乘殊胜法乐,故名他受用。(三)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宣,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以其由智、通、力三所化现,故名化身。∵

∵六、三身所依净土相:(一)法性身依法性土,显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有异,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受用身土,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之随现起,至极美妙,众宝庄严,自受用身依之而住,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三)他受用身土,由昔所修利他无漏佛土,因缘成熟之所现起,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大或小,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变化身土,有昔大慈悲力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之所变现,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自性身土诸佛同证;自受用身土,诸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附论立名: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名《成唯识论》,又此论显唯识理极为明净,又名《净唯识论》,此论依《三十唯识颂》显唯识理,故本名《三十唯识论》。∵

∵现在讲究竟位,究竟位就是佛的果位,小乘的究竟位是阿罗汉、独觉;大乘的究竟位是佛果。《唯识三十颂》里有个颂:“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什么叫无漏呢?无漏和有漏相反,漏是流转义,有漏就是有生死流转,无漏就超出了三界,没有了生死流转,所以叫无漏。无漏界的界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漏的世界,我们就是有漏的世界。以前讲过的界是因义。无漏世界有四种殊胜相,一是不思议;二是善,善是无漏的善,不是世间的善;三是常,真常不变;四是安乐,生活享受安乐。有这四个特点。无漏界是什么法呢?我们世间来说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漏界有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呢?这个就分大乘和小乘,小乘来说,就没有五蕴,他证了涅盘,不造业,没有有漏身,也没有无漏身,他只是第八识当中那个阿陀那识执他的种性,阿罗汉的菩提种性那一份还有,表示他还是有个生命,实质上他又没有前六识,没有色身,只是说,他已经超过(出)了我们生死,不生死了,就安住在那个寂灭境界里,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来说,他没有有漏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涅盘经》和《庄严论》上说:“转无常五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把无常的五蕴舍了,获得常蕴,真常不变的五蕴,界、处亦然。十二处、十八界由无常的转为真常的,所以佛还是有蕴、处、界,和我们不同的是,我们是有漏,他是无漏。所以成佛有他具体的境界,为什么我们却看不见呢?因为你是你的宇宙,他是他的宇宙,你就看不到。比如我们睡在床上,开了一万瓦的电灯照着,你入了梦乡,电灯光再大,你也看不到。阿弥陀佛光照十方无有障碍,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因为我们是我们的心识显现的境界,和佛的境界距离太远了,他是他显现的境界。就像人睡着了,你的宇宙是你梦中的宇宙,和醒着的人的宇宙就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你只要诚心向往极乐世界,临终时还是可以看到。无漏界有四种殊胜相,哪四种呢?第一个为不可思议。如何叫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境界太低了,不能拿我们的较低级生活去揣想佛的高级生活,无法思议,想也想不到,就像蚂蚁,你问它人是生命生活境界,它有法思议吗?第二个是善,善就包括美在里头,真正的善就是美,有一种艺术境界,善是道德性,又有道德,又有艺术,宝庄严地,地上都是金沙布地,七宝合成,当然美了。我们这个土地牛屎与粪,污秽泥土,有啥美呢?第三个是真常,真实不虚,常恒不变。第四个是安乐,无漏界特别是佛的境界最安乐。阿罗汉从免除世间有漏生死来说,是安乐的,但是不自在。佛呢?既免除了有漏生死之苦,又有具体的有为功德,有大自在,佛才是究竟,真正安乐。究竟位第三部分,“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声闻、独觉有解脱身,如何叫解脱身呢?他已经解脱了世间的生死流转了,实际上他没有色身,也没有诸根,但是舍小转大的阿罗汉却不然,如果小乘人证了无余依涅盘,就无法转大乘了,证了有余依涅盘还可以转大乘,所以小乘人证无余依涅盘,只有解脱身。所谓解脱身,是离了实间的烦恼,无常苦空的相。实质上他本身既没有物质的体,又没有诸根之用,没有蕴、处、界法。∵

∵现在讲三身,三身是具体的,不是空空洞洞的,如果说,法身是诸法的性,报身就是佛的业报身,究竟他是什么功德感来的,享受的什么境界,要弄得清清楚楚。法身又叫自性身,是什么自性呢?一切诸法的真空本性,真如自性,因为一切法皆从因缘生,随因缘生,随因缘灭,随因缘变异,本性空寂,虽然在变动,实在没有一个体在变动,这个本性空,就是我们众生的法身,也是佛的法身。众生虽有法身,不能证得,没有智慧;佛就有大智慧,他转了大圆镜智了,无漏智慧完全具备了,能证真空本性,所以他就证得法身。法身是无为功德,本性湛然常寂,法身的体和涅盘的体没有差别,法身是真如自性,涅盘也是真如自性。从佛身体来说,和生命直接有关来说呢,叫法身、自性身;从佛享受的生活境界来说呢,叫涅盘。法身的体就是涅盘。法身究竟和我们生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五蕴之身本身就如梦幻泡影,就不常,不固定,没有定法,无常,不真实。因为他不固定,无常,不真实,所以他就是空。因为空呢,所以我们人的生命就时时刻刻在变化,时时刻刻推陈出新,新陈代谢,所以才有生命,才是活的。如果我们这个五蕴之身没有生灭变化,这个五蕴之身就是个死,人要活着就不可能。要活着,就是要这些细胞在新陈代谢,鼻子在呼吸,肠胃在消化吸收,这个人才是活的。没有诸法如梦幻泡影,没有空性,没有无常,有为法就是个硬梆梆的,是固定不变的,就是个僵死的东西,活人、活的动物就不可得,活的植物也就没有。所以我们有情和一切生命不能离开空性,没有空性,没有变化,就没有生命。这个空性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身之所以为身,就是这个道理。身心没这个空性,身心就是死的、硬的、僵化的,就没有活人了。因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才有生灭变化,因有生灭变化,才有新陈代谢,才是活的。所以众生都有法身,空性就是法身的道理就在这里。没有空性,就没有新陈代谢,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众生,所以空性是我们有情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这个,就不知道我们众生的法身在哪里。佛的法身也是这样。佛是无漏有为法,虽然是常遍色身,他那个常并不是一点生灭都没有,还是推陈出新,还是有新陈代谢。他是无漏有为法,无漏五蕴,当然还有新陈代谢,极微细的变化还是有,没有变化,没有新陈代谢,佛就不是活的,所以这问题很重要。法身(自性身)是诸法的空性,是有情生命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是自受用身,又叫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广大法乐。报身是从何而来呢?就是佛在因地里,广修自利利他的善业,这种大福德所感的果报。报身就是果报。什么果报呢?就是他广修六度四摄,广度一切众生,所修的种种善法,积集的种种福德智慧的资粮,这两种资粮积集圆满了,就感得佛的果报之身。佛的常遍色身,要问有多大吗?不可思量。常,就是没有间断,经常存在;遍呢?周遍无边就大得很。报身是物质性的身,和声闻解脱身是两样,报身的体是无漏有为法,和法身不同,法身是无为法。另外还有个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显现的身,这个身的相和佛的报身相似,但是,不是佛的真正报身。有他受用身就有他受用土,登了地的菩萨,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在佛的大集会中,也就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虽然有时也在人天趣中受生,经常都是在佛的他受用身土中受用广大法乐,闻法,享受他受用土的清净境界,这个功德是从何而来呢?在因地里广修利他的胜行,因缘成熟就感他受用身的果报,这个他受用身的作用就是为地上菩萨说法,度地上菩萨,地上菩萨如果没有佛的他受用身,哪个做他们的领导呢?∵

∵第三个是化身,化身是佛的智慧和神通之所变现的,化身是成所作智显现的身体,身体多,不一样,度地前菩萨现的身叫千丈大身,度人天乘;对声闻、独觉就现丈六金身,度三涂就是随类化身。是否现地狱、饿鬼相就把佛污辱了?不然,这是化身嘛!又不是佛的真身,如果不现三涂的身,美而庄严,三涂众生就接受不了,所以菩萨还有牛王菩萨、马王菩萨。佛度三涂的众生,接收随类化身,是神通化现的,这样才和三涂的众生相接近,才能起度他的作用,并不是佛的真身变成那样。自性身的体是无为法,报身的体是无漏有为法,他受用身和化身的体也是无漏有为法。∵

∵现在讲身依的土,法性身就依法性土,法性身是诸法的空性,既然是空性,又有什么土呢?有身就有土,依的是法性土,法性土有没有边呢?没有边,诸法的空性哪有个边边呢?所以就没法说法身的土有好长,有好大,有好厚,是不是庄严就没法说。只能说有法性的身呢,就有法性土,这是从意义上来说,法性身就是法性土,两个没有差别,因为有身,从意义上来说就有个土嘛。第二是自受用土。报身土呢,是佛在因地积集无边福德之所招感,美妙庄严,微妙第一,七宝庄严,形量大小,没有边际,从时间上来说,也没有穷尽,报身就依之而住,法性的土诸佛可以共住,因为它是空性嘛!报身土呢?诸佛不共,那既然都无边际,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因为它有形无质,佛的报身土是有形有相无质,所以互不障碍,要晓得这也是佛的无漏心、无漏心智显的影相。我们众生的世界,也是我们有漏心显的影相,其性杂染,其性有漏,佛的土,众宝庄严,无量无边,它是无漏智慧,无漏善业之所招感,无漏智慧和无漏心识之所显现,还是一种影相,它不过是美妙、庄严、常恒不变,跟我们染污、杂秽、无常不同。如果不是影相,那么佛的报身也大得很,无边际,他的身所依的土也无边边,这么多佛,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因为各是各的心识显的影相,比如同时几个人在一起睡觉,你有你的梦境,他有他的梦境,各有天高地厚,品类万殊的宇宙,为什么能互不障碍呢?因为都是影相,所以要懂这个道理。第三是他受用身土,这个他受用身土就没有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依十地菩萨境界的高低现的不同,所以他受用身土,有胜有劣,有大有小,没有一定,给初地菩萨现的不同,二地、三地也各不同,到了七地、八地就更不同了,所以他受用身土就不一定。第四个化身土呢?也是佛在因地修利他功德,这种业力之所招感,也是大圆镜智里的无漏色法种子之所变现。但是这个身土呢?有净相,有染相,有染净间杂相,因为要现地狱、饿鬼、旁生的土嘛,就是个染相,那里是个染土嘛!要去度他们,现染的身,就要现染的土。对于二乘,声闻独觉来说呢,是现的净相,对地前菩萨来说,大部分都是现的净相,所以就是或染或净、或大或小就不定。报身土的相有一定,法身土的相有一定,他受用身土和化身土的相就大小不定,染净不定,胜劣不定。∵

∵附带说明《成唯识论》立名的差别。《成唯识论》由三分成立唯识,以大乘的境、行、果这三分道理来成立唯识,所以叫《成唯识论》。大乘的境从哪一颂始到哪一颂止?行、果又从哪一颂开始到哪一颂止?大乘的境就从书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以上这一节,《成唯识论》解释的这一节,就是显的大乘的境。最后五颂,从“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到最后“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这五颂,就是显的大乘的行果。这个就叫本论依大乘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境,要说明唯识的道理;行与果,也要说明唯识的道理。这个《成唯识论》显唯识的道理最极圆满,最为纯净,所以又叫《净唯识论》。同时它是注解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的论,所以又叫《唯识三十论》,和《唯识二十论》,两个相对照。∵

唯识里头主要是两部分,哪两部分?就是唯识相和唯识性。唯识相就是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四缘、十因、五果、三自性,这些都是唯识相。讲三无性就是唯识性,就是唯识的真性。在行果里头就有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资粮位修什么?着重是在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是以闻思智慧来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他也修六度,但着重是积资粮,积福德。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四个阶段,我们在加行位主要修的什么?依四寻思、四如实智修唯识观,依名、义、自性、差别这四法来寻思,得四如实智,这样子来修唯识观。这是加行位的重点。见道位有哪两种见道?真见道和相见道。真见道是根本智缘的境,相见道是后得无分别智缘的境。真见道见的是无为法,唯识性;相见道见的是唯识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它是个幻相,见的一切法有相无体。真现观有几个?六种现观。见道位的菩萨有哪些殊胜相?能伺百如来,游百世界,现百种身体,度百类众生,寿命可以延长一百劫,还有绍隆佛种。登地之后,成佛就是百分之百地把握。修道位有四个十,依十地,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转依有两种:一种是转生死为涅盘,另一种是转八识成四智。涅盘是所显得,菩提是所生得。佛的四智,为什么还有心品?因为是缘生法。佛本身也是缘生法,光有四智,没有相应心品,就像司令员成了光杆司令,没有警卫员。有漏位也是缘生法,有八种识和五十一心所,无漏位也是缘生法,所以四智还有相应心品。唯识处处都是讲因缘所生法。佛的法身有两种:第一种是凡属菩提、涅盘、三身、四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都叫法身。这个法身的名词就概括佛果的一切善法。第二种就法、报、化三身来说,就各是各。既然佛心识现的身土美妙庄严,我们有情的身土也是心识显现,和佛的差别在哪里呢?一个是净,一个是染;一个是有漏业所显,一个是无漏功德所显。染净相不同。报身和法身是佛的真身,化身和他受用身都是示现的。(完)∵

1992年7月讲于新都宝光寺四川省佛学院∵

1997年7月整理打印于西园寺戒幢佛研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