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二、牒执辨破丑、同类受熏

破经部师识类能持种:

有说(是指经部师说):(经部师认为,六识前后差别,确是不能受熏,但前念熏于后念的一类相续,可以受熏。因而他们这样说:前)六(转)识(从)无始时(以)来,(六识所)依根,(六识所缘的)境,等(是等于六识的各自作意、善、恶、无记三性。诸如此等),前后(缘时)分位(种种差别)事(中),虽(然有所)转变,(然)而(其)类(是)无(有差)别(的。就是后念是前念识的同类,因为前识后识都是识,在时间上虽不俱有,但贯通于前后二念之中,于其二念无有转变,此就)是所熏习,能(够执)持(染净诸法)种子。由(于)斯(这样的关系),染、净因果,皆(能够)成(立),何(必定)要执(着)有(一个)第八(阿赖耶)识性?

上面指出经部师的立论,现在正式破斥经部的理论:

彼(你们经部所执着的识类能持种之)言,(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所以者何。----(是问为什么这样说)?

答:(你们所)执(着的识)类,(是实还是假的呢?假若你们执着识类)是实,(那)则同(于胜论)外道(一样,因胜论者说同异类是实有的,可是同异类的实有,在前已经破过,根本不能成立,是则你们所说的识类是产有,自当不能成立。假定你们)许(承认)(识)类是假,(既然识类是假,那)便无(有它们的强)胜(作)用,(如瓶衣等一样,既然是这样,那你们所执着识类,就)应(当)不能(够执)持内法实(在的)种(子。由此故知,识类不论是假还是实,皆不能持种)。

(论主)又(问:你们所)执(着的)识类,(在三性中,究竟是属于)何性所摄?(假)若(你们所说识类)是(属于)善(性,或者说是属于)恶(性,善、恶互相相违,那就)应(当)不(能)受熏,(如善的不受恶熏,恶的不受善熏,这在前面所说所熏四条件中,已详细的说过。原因是善性和恶性,是)许(可它们)有(明显)记(别的)故,(人们一看,就知善的是善,恶的是恶)。犹如择灭(无为的无漏善一样,决不受有漏杂染法的熏习,因为它有力量拣择善恶,所以不为善恶所熏。假)若(你们认为识类不是善恶的,而)是(属于)无记(的,从道理上说,这样也是不对。因为前念识体是善的,后念识类必然也是善的,前念识体是恶的,后念识类必然也是恶的,如是)善(心、或)恶心时,(就应当)无(有)无记心,(无记心既然没有),此(识)类(亦)应(当)断(灭。要知,断则不能受熏,如何能持种)?

(论主进而再说:假若你们认为在善恶心生起时,这个识类是不断的,有它的坚住性,有它的无记性,所以是可熏习的。你们这样讲,仍然是不对的,因为在事实上,并)非(是)事(识的自体)(是)善(是)恶(的,而识)类可(以说是)无记(的。为什么?因为后念的识类,一定同于前念的识体,决不可能前念识体是善是恶,后念识类是无记的,要知,各)别(的识)类,必(定)同(于各)别(的)事性(识体)故。(识类与识体,没有不同性的,所以不能说识体是善恶的,识类是无记的)。

又(如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睡眠、闷绝五)无心位(中),此(后念识与前念识的识)类,(决)定(是)无(有的,如果还有后念的识类,那就不得名为无心位。后念识类在无心位中没有,证明心识是有间断的),既(然是)有间断(的,那它的体)性非(是)坚住(的,既然它的体性并不是坚住性的,试问)如何可(以)执持种(子?又怎样会)受(染净诸法的所)熏(习)?

又(若六识同类可以受熏),阿罗汉或(者)异生(之)心,(其)识类(是相)同(的)故,(识类既是相同的,阿罗汉同于异生,那么阿罗汉就)应(当)为(受)诸(杂)染(诸法的熏习;异生同于阿罗汉,那异生也应当受)无漏(诸)法(的)熏(习。像这样的凡圣相熏,你们承不承认?假定你们)许(承认凡圣识类可以互相熏习,那)便有(大过)失!-----为什么?因为这么一来,那就没有凡圣的差别,阿罗汉就是异生,异生就是阿罗汉,假定真的如此,那我们还要转凡成圣作什么?学佛者所以要求转凡成圣,就因凡夫迷昧是不理想的,圣者开悟是极理想的!

又(诸转识既然有其识类,诸根当亦有其根类,凡是同类的就可相熏,那互相熏习的就太多。如)眼等(六)根,或(者)所余(的同类)法,与眼等(六)识(类一样,应当相互受熏。为什么?因为)根、法类(是相)同(的,既然是同类,那么彼此都)应(该)互相熏(习)。然(而)汝(你们又)不(允)许(根法同类可以受熏,既然根法同类不能受熏),故(所以你们亦)不应(当)执(着)识类(可以)受熏。

又(假若你们说),六识身,(不管)若事(识体)若类(识类),(若说前念熏于后念,彼此可成为互相熏习,在道理上也是讲不过去的。为什么?因为前后二念(识是各不俱有的),既(然前后念)不(是)俱(时而)有,(当然就谈不上相应,犹)如隔(着一)念(那样的)者,(无有能熏及所熏,怎么可以互相熏习呢?所以说不管是识体、识类,都并)非(能)互相熏(习。要知道,真正可以作为互相熏习的,要)能熏(与)所熏必(须是)俱时(而有的)故。

宗:前念事类,不熏次后念事类

因:不俱有故

喻:如隔多念

破大众部:

(如是,你们小乘)执(着)唯(独只有)六识俱时(而)转(的话)者,(为所熏性,为能持种),由前(所讲的种种)理趣,(证知六识不是所熏),既(然)非(是)所熏,故(所以)彼(你们大众部所执着的识类)亦(是)无(有)能(执)持种(子的意)义。(真正可以持种的,唯独只有第八识)。

丑二、前为后种

上来否定了识体、识类,皆不得受熏持种:

破上座部:

有(上座部师)执(着说),色(法与)心(法各有)自类无(有)间(断),前(一刹那可以作)为后(一刹那的)种(子,像这样的)因(前)果(后)义(理,就可坚固的建)立(起来,为什么一定要有阿赖耶识才能建立因果)?故(所以)先(前你们唯识家)所说(的种种道理,来)作(为证明第八识是有,此)证不(能)成(立)!

所谓色心自类相生--------是说前一刹那色引生后一刹那色,前一刹那心引生后一刹那心。

论主破说:彼(上座部师的这个计)执,(并)非(是合乎道)理(的。为什么?因为如是色心根本就)无(有)熏习(的作用,怎么可以说有)熏习故?(要知,所)谓彼(色、心)自类(法中,根本没有熏习义可得),既(然彼色心自类法中)无(有)熏习(义),如何(怎么)可(以)执(着)前(念色心能够作)为后(念色心的)种(子)?

又(再说,你们所执色心自类无间前为后种,不说事实上根本不能成立因果,即使或退一步的承认你们这种说法,但那色心是有)间断(的)者,(既然有间断,在道理上)应(当)不(再)更生,(怎么可以建立因果关系呢)?

(假若你们一定要执着前刹那色心能生后刹那色心?那么)二乘无学(果位的阿罗汉,死时已断色心,既然已断色心种子,那就)应(当)无(有他的)后(五)蕴(了,由于二乘证无学时,了知五蕴无我,则色心种子已断。你们既然不以第八识为种子,而以前)死位色、心,(作)为后(生五蕴)种(子)故,(二乘无学,死位有漏色心既然永断,试问以什么为种而生后五蕴)?

根据如上所说种种道理看来,你们所说色心自类前后为种的这话,如说它是等无间缘及增上缘,那我自亦会承认的,若说它就是种子的因缘,那我无论怎样不能承认。

经部诸师见上座部受到这样的责难,认为像上座部那样的成立因果义,的确是有它的困难,因而他们又转计说:不错,色心有间断的,前不能为后种,但我们现在说色心展转为种生,就是无心时,心虽然断了,但色没有断,心等种由色之所摄持;同样的理由,无色时,色虽然断了,但心没有断,色等种由心之所摄持。像这样的色心更互含藏受熏,我们认为是就没有如上所说的过失!

破经部师:

论主对这加以破斥说:(你们)亦不应(当)执(着)色心展转互为种生。(如你们说的从无色界下生欲、色界时,虽长时来没有色,但可从心所摄持的色种而生起色,是则色的生起,没有任何困难的论题;至从无想天没或从二无心定出时,虽长时来没有心,但可从色所摄持的心种而生起心,是则心的生起,亦没有任何困难的论题。你们认为没有困难的,但在道理上仍讲不通)(为什么?因为)转识(和)色(心)等(都并)非(是)所熏习,(转识不能受熏,因有间断,色根亦不能受熏,因为它并不是心法,这此道理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故,(怎么可以说色心展转互为种生)?

丑三、三世因果寅一、叙宗

破一切有部;

有说(有部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法皆(是实)有,因(能)感果,(果能)赴(因,(如是因果)无不皆成(立的)。(如过去诸法为能感因,现在诸法为所赴果;现在诸法为能感因,未来诸法为所赴果,如是因果皆得成就)何劳(那里还用得着另外)执(着)有(一个)能持种(子的)识,(才能建立因果义理)?

有人问;假若真不以持种识,为什么在诸经中明白说有持种心?

有部学者回答说:然(而)经(中所以)说心为种子(的这句话)者,(并不如你们所说那样,心能持种可受熏习,而是由于心在诸法之中,功用特别来得殊胜,如诸染法的生起,固然是由于心,诸净法的生起,同样是由于心,因而生)起染、净(诸)法,(心的)势(力作)用(极为)强(胜)故,(所以说为心能持种,并不是因果的安立,定要有一个持种心)。-----再就色心二法来说,色只能起色,不能起心,可是心这东西,不但能够起心,且亦能够色,证知心的功用强盛,所以经中说心为种子。

寅二、正破

论主破说:彼(一切有部的这种)说(法,并)非(是乎合于道)理(的!为什么?因为)过去(及)未来(诸法是)非常(住的非现有的,如是非常非现的过未,犹)如空花等(一样,并)非(是)实有故。

怎么叫做非常?

因为过未不是有实体的,非实体的过未,怎么可以说常?

为什么不是现有?

因这不是现在的存在者。

(再说,过去及未来之法,既然无有实体,当然)又(是)无作用(的,既然是没有作用的,那自然)不可(以)执(着它)为(种子的)因缘性故。

(如是这样的分析,你们的三世实有,既然不能成立因果,自然需要一个持种识,假)若无(有)能持染净种(子的心)识,(那我敢以不客气的说,世间的六凡杂染因果,出世的四圣清净因果,所谓世出世间)一切(的)因果皆不得成(立,作为一个佛子,不能成立因果,怎么弘扬正法)?

丑四、四遣相空理

上来所破的是小乘诸说

现在续破大乘说的不当

佛所说法虽是很多,但主要是世俗与胜义的二谛。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我们研究佛法就得对于二谛有怕认识,如不能恰当的辨别二谛,那就不能正确的了解佛,可见修学佛法,对于佛说二谛,不能没有番的了解,否则,那就不能知道佛法的真实义。正因二谛是佛法极根本的论题,所以各宗派无不重视,虽同样的重视二谛说,但对二谛的说明,彼此有着极大不同。

如唯识家说;世俗谛中,不一定完全是有的,因为依他与圆成,既不可说它是有,亦不可说它是空,而是非空非有的;至真谛中,不一定完全是空的,空的只是遍计执,圆成实性绝对不可说是空。

中观清辨说:俗谛是有,一切无不皆有,就是依他与圆成亦是有的;所谓真谛皆空,一切无不是空,就是依他与圆成亦是空的。

两家的说法,当然有着很大的距离

俗谛------是有

中观

真谛------皆空

俗谛------皆空

唯识

真谛不一定完全是空

有执(着)大乘(是指性空大乘,特别是指性空大乘中的清辨派)遣相(的)空理为究竟者。

唯识家说:要知佛在大乘经中所说,随事予以遮遣:比方我们众生妄想执着诸法是有,执有为生死的根本,所以佛说诸法为空,以遮遣我们的实有妄执,是方便对治法,愚者不解佛说空的意趣,以为这是最极究竟,于是就执着遣相的空理为究竟,甚至拨无一切的,说没有能断的智慧,没有所断的惑染,没有所证的果性,没有能修的因性,一切但有言说,都是不可得的。

(清辨论师自以为自己的理论是很正确的,所以他还进一步的)依似比量,拨无此(阿赖耶)识(以)及一切(善恶染净因果)法。

【似比量】

因明用语。为因明八门之第八门。类似比量(比知之量),而实则谬误,即错误之推论。如误以雾为烟而认为该处有火。亦即妄兴由况,谬成邪宗(命题),致起相违之智,称为似比量。与似现量合称非量。

佛法是以因果为宗的,如来一代言教,横说竖说,无非是说善恶染净因果,如将因果一概予以否定,那还成为什么佛的弟子?

唯识说清辨所立的量是似比量。

唯识家说:彼(清辨论师主张的遣相空理,以为有为无为皆空,那是)特(别)违害前(面)所引(的染净集起心)经(所说的道理。不但有违背前所引经,亦违背深密、楞伽等经)。

唯识家更进一步说:(果真如你们所说一切诸法皆空,那么)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杂)染(的苦集因果,清)净(的灭道)因果,(一切)皆执(着它)非实(有的话,那便)成(为)大邪见。(为什么?因为否定了佛法,否定了因果,这不是大邪见是什么)?

性空论者挽救说:你们唯识家没有懂我们的意思,要知我们说一切诸法皆空,是站在胜义谛的立场说的,如果依世俗谛说,一切诸法不是完全没有,只是不是实有而已。

唯识家说:(像你们这导理论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因为)外道毁谤(杂)染(清)净(诸法的)因果,亦(是)不(曾)谓(说)(如龟毛免角那样的完)全无(有),但(只是)执(着染净因果)非(是)实(在而已)故。(可见你们所说世俗虽有,但不是实在的有,与外道并没有什么不同)。

(假)若一切(诸)法(真的)皆非实有,(好像空花一样,那就不但一般法没有,就是轮转的生死法亦没有,生死法如果没有,菩提法当亦没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菩萨(就)不应(当)为(了)舍(弁)生死,(而)精勤(勇猛的去)修集菩提资粮。(就学佛者说,我们求资粮,目的是为舍生死证菩提,没有生死可舍、菩提可证,资粮求来有什么用呢?)(再说,有)谁(那一个)有智(的人)者,为(了)除(去)幻(化的)敌(人,反而去)求石女(之)儿,用(作)为军旅?(明知敌人是幻化的,石女儿根本是没有的,还要求石女儿做军旅去摧幻化的敌人,岂不是成为毫无意义的举动)?

(依照上面所说的道理),故(所以我们)应(当确)信有(一个)能(够执)持(一切染净)种(子的)心(识),依之(此持种心识)建立(世出世间的)染净因果,(当知)彼(持种)心(不是别的什么),即(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此第八(阿赖耶)识。

癸二、引异熟心

上来已说持种心证有阿赖耶识

现在再说异熟心证有阿赖耶识

这虽是理证,但亦引经明

又(有)契经(中)说有异熟心,(此异熟心,是由自已过去所造的)善恶(之)业,感(得今生这个异熟果报体。当知这个异熟心,就是第阿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彼(佛经上所说的)异熟心,(就)不应(当)有故。

有人问:为什么定要指异熟心为第八识?难道前六识不可说为异熟心吗?

答:(不可以说前六识为异熟心。为什么?所)谓眼等(前六)识,(经常是)有间断(的)故,(也并)非一切时(都)是(受)业果(的)故,(犹)如(闪)电(所发出来的)光等(一样,所以前六识)非(是)异熟心。(再说,异熟心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必然是一期相续的),不应(当中途有所间断,假定)断(了一个短时期,甚至断了一刹那的时间,后来)已更(延)续(起来,是决定不可能的,由此知故),彼(异熟所摄的)命根等,(决定)无(有)斯(断已再能够相续生起的)事(情)故。

等-------等寿、暧、五根等

有人问:眼等前六识中,亦由一分是由善恶业之所招感的,这或称为满果,或称为别报主,为什么不可说它异熟?

答:(不错),眼等(前)六识(中,有一分是为)业所感(的)者,(就)犹如声(风)等(一样,并)非(是)恒(常相)续(的)故,(像这样的,只可说它)是异熟生,(并)非(是)真异熟。

(明白如上所说的各种原因,那我们就要决)定应(当)许(承认)有(一个第八)真异熟心,(以此真异熟心)酬(报过去所造)牵引(受生的)业,(而于今生感得异熟总报主。如是总报主,周)遍(三界)而无(间)断。(作为周遍而无间断的真报主,内而)变为(根)身,(外而变为)器(界),作(为我们)有情(的所)依。

要知道,根身和器界,皆不能作为有情的所依,为什么?因为根身非遍于三界,又是有间断的,而器界亦然。

遍--------是显示它在空间普遍到三界九地,没有一处不可到的

无断------是显它在时间上的延续,没有片刻间的间断。

酬--------是显示彼此交际往来

(由上种种道理可以知道,根)身(和)器(界,假若)离(开了)心(识,在道)理(上是)非有(的)故,不是有的东西,怎么可为有情所依)?

外有问说;假定说遍而无断的就能够作为有情的所依,那么,不相应行中的命根及众同分,是为有情的所依,为什么?因为这是遍于三界而无间断的,可以说得上是真异熟的,为什么一定要第八识?

论主回答说:(你们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要知)不相应法(是依色心假所安立的,根本)无(有它们的)实体故,怎么可以说为有情的所依)?

外人问:不相应行法不可以作为有情的所依,诸转识等应该可以作为有情的所依了吧?

论主回答说:诸转识等(亦不能够作为有情的所依。为什么?因为诸转识等,它们是)非恒(常)有(的)故,(又是有间断的,像如是法,怎么能够作为有情的所依呢)?

(由上种种道理,我们可以知道,必定有一个真异熟心,假)若无(有)此(异熟)心,(请问由)谁(来)变(根)身、器(界)?复(又)依何法(什么样的法)恒(常来建)立有情?(有情之体,就是以有心、无心来辨别的:有真异熟心就可建立有情,无真异熟心就不能建立有情,这是我人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现在再举身受,证验有异熟心

又(诸异生,或者是)在定中,或(者是)不在定(中),有别思虑(时,或者)无思虑时,(从道)理(上来讲,应当)有众多身受生起(的,由此可知,不管是在定位还是在散位中,定是有身受的),此(第八识假)若(是)无(有的话)者,(就)不应(当出定)后时,身(体)有怡适(的利益)或(者)复(又)(有疲)劳(的)损(害,这定中的损益境,不是诸转识所取的,而是第八识所取的,由此证明,第八识确有)。

(假)若不(是)恒(常)有(此第八)真异熟心,(在定中领受这个受,从)彼(定)位(出定后时),如何(怎么会)有此身(体上的适悦、疲劳的感)受?

(不但定非定中证明有异熟心,还有一事亦足已证明有异熟心,如大乘佛教的菩萨和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及凡夫众生等九界)非佛(有情,当他们生)起(其)余(的)善心(和不善)等位(时),必(然会)应(当)现起(此第八)真异熟心,(像如是凡圣),如(果弁)许(他们有现)起彼(异熟心)时,(那决定)非(是)佛,(而是指的其余九法界的)有情故。(为什么?因为佛是纯善心,没有异熟心。由此可知,异熟果报体,除了佛以外,那怕是等觉,也还是有的)。

由(上如)是(所说的种种道理,证知九法界有情)恒(时定)有(这个)真异熟心,彼(真异熟)心,(不是其余转识等),即(就)是此第八(阿赖耶)识。

癸三、界趣生体

上来已引异熟心证有阿赖耶识

现时在再引界、趣、生体证有阿赖耶识

此是通破一切有部、经部等诸部:

又(有)契经(中作这样的)说:有情(众生)流转(三界)、五趣、四生(之中,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在那里不断往反的,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有第八阿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那么)彼(五)趣、(四)生(的果报)体,(就)不应(当)有故,(既然没有果报体,那还谈什么流转)?

有人问;如此说来,作为趣、生体的,要具什么条件?

论主回答说:

一、(所)谓要实有:(就是要有体的,假法决非趣、生,因为业所感的趣、生,必然是实有的)。

二、(要)恒(相续):(就是要无间断的法,方得为趣、生体,因为生在任何一趣一生中,其一期生命,必然是恒时相续的,决不可能有所间断,假定有所间断,那就不成趣、生)。

三、(要周)遍:(就是作为趣、生体的,一定要通于三界九地,决不可说在一处界而不在余处界,如果不能周遍,那就非是趣、生)。

四、(要)无杂:(就是作为趣、生体的,生在此趣此生之中,唯起此生此趣之法,方得说为趣、生,假定生在此趣此生之中,而可生起余趣余生之法,那就成为多趣多生,实则变成非趣非生)。

(唯有具备)彼(以上所说的四)法,(方)可(成)立正实(的)趣、生(自体。但真能具彼四义的,唯有第八真异熟识,其余的法非也,所以作为趣、生体的,不能不说是第八阿赖耶识)。

有人问:六转识可不可以为趣、生之体?

论主再一次说:(作为趣、生之体的,既然唯是第八真异熟识,是则除了第八阿赖耶识以外,其余皆非异熟法。假若以)非(具足此四义真)异熟法(为趣、生之体,而以其余六转识为趣、生之体,那)趣、生(之体就要变成)杂乱。(为什么?因为六转识,具有善、恶,是间杂而起的,时而是善,时而是恶,本来)住此(趣、此生性位,又生)起余趣、(余)生法(性)故。

如住人趣胎生法中,忽然又起他趣余生之法,这不是杂乱是什么?假若真的杂乱,那流转就不成!

此是简别善、恶六识非趣、生之体。

有人问;诸有色法可不可以为趣、生之体?

答:(诸有色法不可以说为趣、生之体。为什么?因为色法中的五色根及色、香、味、触)诸异熟色(以)及五识中(一分善、恶)业所感(的异熟生无记法)者,(如五识所俱的苦、乐、舍受就是)(是)不(能周)遍(于)趣、生(的。如)无色界中(完)全无(有)彼(异熟色及五识中业所感的异熟生法一样)故。(怎么可以说诸有色为趣、生之体)?

诸异熟色---------是指五色根及色、香、味、触,因为这些都是第六识善恶业所感无记异熟果色。

为什么此中不说声尘是异熟色?

因为小乘不承认声是异熟色,所以除去,只取延彼此共同承认的。

五识中业所感者-------是指五识中一分善恶所感异熟生无记法,如五识所俱的苦、乐、舍受就是。

有人问:诸有善法可不可以为趣、生之体?

答:(诸有善法是不可为趣、生之体的。为什么?因为善法虽说很多,要不出于二种,就是生得善和修得善,所谓)诸生得善(以)及意识中(一分)业所感(的异熟善法)者。(这两种善法),虽(然说能够周)遍(于)趣、生,(在生)起(时,亦)无杂乱(现象,然)而(它们是)不恒有(的,在五无心位中,便有所间断,在无漏心的生起,或在其它异类心中,也是没有这类善法的。既然不恒是有,怎么可为趣、生之体)。

诸生得善-------是说以过去修习善法为因缘,到了今生一生下来就有这种善,是为生得善,亦就是与以生俱来的,不待现在去修而成。

意识中业所感者-------是说过去所修诸善而于今生所感得的第六意识中异熟无记法。

有人问;不相应行可不可以为趣、生之体?

答:(不相应行不可以为趣、生之体。为什么?因为)不相应行(法,都是依色心假立的,根本就)无(有它)实(在的)自体,(既然无有实体,不论是命根,还是众同分等),皆(是)不可(以)立(为)正实趣、生(之体)。

(从述上种种分析看来),唯(独第八)异熟心(以)及彼(第八识所相应的)心所,(具有)实(有)、恒(常、周)遍、无杂(四大特殊意义,才)是(真)正(真)实趣、生(之体,除此而外,其余的法,决定不能为趣、生之体)。

(要知),此(真异熟)心,(定要承认它有,假)若(真的)无,(那么上)生无色界(天的有情,在生)起善(心及有覆无记心)等位(中,那就好像佛果一样),应(当)非(是)趣、生。(为什么?因为这时没有异熟心为趣、生报体的)。

(假)设(你们)许(承认)趣、生(是)摄诸有漏(的,那么上)生无色界(天的有情,生)起无漏心(时,就)应(当)非(是)趣、生,(你们承不承认,上生无色界天的有情是非趣、生,假若你们承认的话,那)便违(背于诸法)正理。(为什么?因为阿罗含,虽在无色界中,起无漏心,理应仍是天趣化生所摄)。

(为了)勿(不要)有前(所说不具四义的)过(失以)及(不要)有此(后所说阿罗含应非趣、生的过)失,故(所以独)唯(承认有第八)异熟法,(才)是(真)正(真)实趣、生(的受生体)。由(于如)是(所说的道理,我们可以明白的知道:诸佛)如来非(是(属于)趣、生(的有情数所)摄。(为什么?因为)佛(已经)无(有染污的)异熟无记法故。(金刚道后异熟空。要知,佛所具有的四智心品皆是纯善的,自然)亦非(是属于三)界(所)摄。(为什么?因为)非有漏(的原)故。

有人问:佛为什么不为界所系缚?

答:(因为)世尊(在成无上觉时,就)已(经)舍(去了)苦、集(二)谛故,(所有)诸(一切)戏论(有漏)种(子,皆)已(经)永(远的)断(除了)故。(所以如来不属于趣、生,除佛以外,其余九法界的众生,皆是属于趣、生体所摄)。

(由上可知,是)正(是)实(的)趣、生(之体),既(然)唯(是真)异熟心(以)及(其所相应的)心所,(是则)彼(真异熟)心(和)心所,(必定是指的第八识,假若)离(开了此)第八识,(彼心心所,在道)理(上来讲,是)不得成(立的。由是之)故,(可以)知(道,除了前六识以外,一定)别有(一个)此第八(阿赖耶)识。(怎么能说没有第八识)?

癸四、有色根身

上来已就界趣生体证有阿赖耶识

现在再就有色根身证有阿赖耶识

又(有)契经(作这样的)说:(凡是)有色根身,(必定)是有(一个东西)执受(它的,而能执受它的,唯第八阿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那么)彼(契经中所说的)能执受,(就)不应(当是)有故。

有人问:为什么定要有个能执受心?

答:(所)谓五色根(以)及彼(根)依处,唯(独是属)现在世,是有执受。(为什么?因为)彼(现在世的生命必)定由(于)有(一个)能执受(的)心(为之执受的,否则的话,此生命就会腐烂,此执受就是第八识,并不是其余的什么法)。

现在世-------是简别过去与未来,因为过去已灭,当然没有执受;未来未生,自亦没有执受,而现在生命体,是活泼泼的存在,谁也不可否认的事实,可是它们为什么成为有机的活泼体,就因有个心识在执受他。

有人问:谈到能执受心,又是指的什么?

答:(在唯识者看来,当然)唯(有第八)异熟(识)心,(可以承担起这个人任务。为什么?因为异熟心,是由)先(过去)(所造善恶引)业(之)所(牵)引(而感得的生命总报体,所以不论在善趣或恶趣,有色根身及彼依处,皆由异熟识心之所执受,能执受的异熟心,既不是纯善的,也不是纯恶的,而是非善非恶的无覆无记性,所以说)非善染等,(而是)一类(无记),能(够周)遍(三界,永恒)相续,执受有色根身,(所以能执受心唯是第八识)。

等-------等是取威仪无记、工巧无记、通过无记、自性无记、胜义无记等。

一类------显示第八识是一类异熟无记性摄,没有时而为善,时而为恶的差别。

能遍------显示第八识遍能执受五根等法,不是只能执受某一种色法。

相续执受-----显示第八识在时间上没有一刹那不执受的,亦即时刻都在执受的,绝对不会有的时候执受,有的时候不执受,如真有的时候不执受,有色根身就会烂坏。

(其余的)眼等转识,(是)无(有)如是(所说的诸)义。

如:

一、现在众缘所生的前六转识没有执受的功用,就是现缘生的第七识,因是有覆无记非先业引,亦不能执受有色诸根。

二、前六转识是有善恶性可得的,所以不能执受

三、正因前六识是有善恶性的可得,不能始终一类的异熟记,所以不能执受。

四、六识各别依于六根,不说不能执受,即或容有执受,眼识只能执受眼根,不能执受其余的五根,乃至意识只能执受五根,不能执受其余的五根,何况根本不能执受!1赖耶不然,它是遍依五根,所以能遍执受五根。

五、六识依于六根,不是时时转的,而是有时转有时不转的,所以不能执受。

(有人提出说:论中所说的)此言,意(思是)显(示)眼等(前六)转识,皆(是)无(有能如第八阿赖耶识那样的)一类、能遍、相续执受自内有色根身。(既然六转识不能执受,当然唯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才可以执受,可是这也)非(是)显(示)能执受(的)唯(独是)异熟心。(为什么?;因为)勿(不可以说)诸佛(的无漏)色身,(是)无(有)执受(的)故。(诸佛的无漏善识,亦有执受佛身的功能。佛无漏识虽有能执受的功能),然(而)能执受有漏色身(的,唯(独属于有漏)异熟心(的责任,佛的无漏识只能执受佛的无漏色身,凡夫所有的有漏色身,是不能执受的,因而此中)故作是说。

有人问;诸转识为什么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答:(所)谓诸转识(的发生活动,是仗)现(有所)缘(而)起(的)故。(如眼识的发生作用,要假借九缘,乃至第六意识的发生作用,要假借五缘。各各所需的必要之缘,如缺少了任何一种,其识就不能发生活动作用)(犹)如声风等(一样,是赖现缘而有的,离开了现缘就不可得,所以没有执受功用。再说),彼(前六转识,通于)善、染等,(并)非(是)业(所)引(的总报)故,(好像)如非择灭(无为一样,由于外缘的短缺,不借决择的慧力。由此可知,六转识是不能执受有漏色身的)。

等--------等是等于威仪无记、工巧无记等。

宗:诸转识是有法,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因:现缘起故

喻:如声风等

(因为前六转识是)异熟生(法的)者,(并)非(是真)异熟(性)故,(所以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理由有二:

一、非(周)遍依(持)故:-----据《摄论讲记》说:“色等五根,是眼识等各别的所依;如眼识依眼根,这眼识充其量也只能够执受眼根。它既不依耳等根,自然也不能执受它们;耳识等也是这样”。

二、不相续故:------据《摄论讲记》说:“诸识纵能各自执受自己所依根,但或起或不起,常被余识所间断,间断时又有谁去执受呢?转识虽不能遍执诸根,不能恒常执受诸根,但诸色根却是这样相续不坏,必有它的执受者。所以应信受是诸色根,不应离识,勿以为离开了能执受的识,诸色根还可以灵活的存在。离了识的执受,色根便要烂坏。死人和活人的差别,就在于有无识在执受根身”。

(要知,转识犹)如电光等(一样,刹那刹那生灭不住,根本)不能(够)执受有漏色身。(由此故知,除转识以外,必定有一个常恒的第八识执受有漏色身)。

宗:异熟生者是有法,不能执受有漏色身

非真异熟故

因:又非遍故

又不相续故

喻:如电光等

(谈到)诸心识(之)言,(并不是只是说的心王,其实)亦(含)摄心所(在内。为什么?因为心王与心所决)定(是)相应(的)。

有人问:为什么在此忽然说出这句话?

答:(因恐有人说:前六识的心王或者不能执受,前六识的心所或者可以执受。现在告诉他:转识本身既不能有所执受,转识所相应的心所当亦不能执受),故(所以说)如唯识言,(亦不能执受有漏色根)。

有人问:诸色根可以执受有漏色根?

答:(并)非(是)诸色根,可(以)能(够)执受有色根身。(为什么?因为诸色根是)无(有)所缘(的)故。(犹)如虚空等(一样。虚空是无所缘的,虚空不能有所执受,诸有色根亦是无所缘的,当如虚空那样的不能有所执受,何况五色根是被执受的,怎么会有能执受的功用)?

宗:非诸色根可能执受有色根身

因:无所缘故

喻:如虚空等

有人问;不相应行法可以执受有色根身?

答:(并)非(是)不相应行(法),可(以)能(够)执受有色根身。(为什么?因为不相应行法是)无(有)所缘(的)故,(犹)如虚空等(一样。虚空是无所缘的,虚空不能有所执受,不相应行亦是无所缘的,当如虚空那样的不能有所执受,况且不相应行是色心假立的,特别是其中的命根及众同分,根本没有它的实在自体,怎么会有能执受的功用)?

宗:非不相应行可能执受有色根身

因:无所缘故

喻:如虚空等

(如上种种分别,是)故应(当知道,在六转识以外,一定)别有(一个)能执受心,(而)彼(能执受)心(不是别的),即(就)是此第八(阿赖耶)识。

癸五、寿暖识三

上来已就有色根身证有阿赖耶识

现在再说寿暧识三证有阿赖耶识

又(如)契经(作这样)说:(一个活泼泼的有情生命体上,必然具有)寿、暖、识(的)三(法,而这三法需要)更互依持,(生命才)得相续(不断的安)住。(如果任何方面,脱离另一方面,彼此不再更互依持,肉体立即成为无知的枯木)。

要知,寿能持暧及识,暧能持识及寿,识能持寿及暧,三者本是互相依持的,但有的时候,就寿的作用显示其体,所以特说寿能持暧及识。

唯识家说:(能持寿暧的识,就是此第八阿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那么)能(够执)持寿暖(二者,使)令(生命得以)久住(于世的)识,(就)不应(当会)有故。(假若果真如此,那么有情就应当没有。可事实不然,怎么能说没有赖耶)?

转识论者说:你们唯识家这样说,我们认为是不对的,因就我们了解,转识是可以执持寿及暧的,何必要什么阿赖耶识?

唯识论者说:(你们这种讲法,根本是不对的,转识怎么可以执持?要知,所)谓诸转识,(不但是)有间(断的,而且还是)有(所)转(易的,犹)如声、风等(一样,根本就)无(有)恒(常执)持(的功)用。既然没有恒常执持的功用,怎么可以执持寿暧?由此可知,诸转识是)不可(以)立为(执)持寿(及)暖(的)识(的)。

有间-------此转识在五无心位中有间断。

有转-------此转识在三性中,时而善,时而恶,没有固定的,总是那样转易的。

无恒用-----此转识在它活动时,或有、或无,不能恒常不变。

宗:诸转识不可立为持寿暧识

有间

因有转

无恒用

喻:如声风等

唯识者又说:(前六转识不可执持寿暧,能够执持寿暧的,当然)唯(有第八真)异熟识。

有人问;第八阿赖耶识,为什么它有力量能够执持寿暧?

答:(因为第八阿赖耶识,一向以来是相续)无间(的,又是从来一类)无(有)转(变的),犹如寿(命和)暖(气一样,在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中,都)有恒(常执)持(的作)用,故(所以只有阿赖)可(以)立为(执)持寿暖(的)识,(转识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

宗:唯异熟识可立为持寿暧之识

无间

因无转

有恒持用

喻:如寿暧

有人又说:经说寿暧识三更互依持,或者就是诠说有间断的转识,为什么你们唯识家定要说是诠说无间断的赖耶识?

唯识者回答说:经说(寿、暧、识的)三法,(彼此)更互(相)依持。(然)而寿与暖(二法,是)一类(无间)相续(的),唯(独说)识不然(是有间断的并不是一类相续的,这)岂(难道)符(合三法更互相依持的)正理(吗)?------要知所谓更互依持,必要三法都是一样,如有一法不是这样,是就不得说为更互依持。因而,我们现在肯定的说;三法中的识一定是一类相续的,因为是属三法之所摄的,如寿暧二法一样,寿暧是属三法所摄,寿暧是一类相续的,识当然如寿暧是一类相续的。一类相续的识,唯有阿赖耶识,转识不能如此,所以执持寿暧的识是阿赖耶识,不是有间断有转易非一类的前六转识。

外人又责难说:(经中)虽(然)说(寿、暧、识)三法(是展转)更互(相)依持(的,然)而(我们大家共同)许(承认)(的在此三法当中),唯(独只有)暖(一法是)不遍(于)三界(的(如无色界是无暧的,因为暧是出在色法上的,无色界既然没有色,当然也就没有暧)暧法不遍三界我们承认三法依持,识有间断自亦可以承认它的三法依持,果真如此,你们唯识家)何(为什么)不许(承认)识,独有间(断与)转(易呢?我们认为是没有道理的)。

唯识论者回答说:(你们的)此(一问难,对)于(我们)前(面所说的三法更互相依持的道)理,并)非(成)为(什么)过难!(为什么?所)谓(假)若是(有色身)处(的这个地方,便)具有(寿、暧、识)三法无(有)间(断和)转(易的话)者,可(以)恒(常)相(互执)持。不尔!----(假定不是三法同时,那就)便无(有)恒(常)相(互执)持(的功)用。

是处-------是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

所谓不尔-------明显的是说六转识无恒持用。经说三法更互依持,并不是令无色界亦有暧法的存在。

(你们要知道),前(面我们)以此(所说的道)理,(意思是)显(示)三法中所说(的)识言,(此识,是指第八识有此互相依持的功用,并)非(是)诠(解释)(说前六)转识。(你们不明别我的意思,反而)举(出)暧(法)不遍(无色界的理由来责难我们,这)岂(难道能够破)坏(得了我们)前(面所说三法更互相依持的道)理?(前面我们说转识不遍故不能持,你们就举出暧亦不遍为例,似还可以说得过去,现在我说转识间断无恒持用,你们怎么可以亦举暧法不遍为例?要知,这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因为有寿暧一定有识,有识和寿则不一定有暧)故(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其理(是大家都)极成(承认)(的。并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

又(你们还要知道的,如是寿、暧、识)三法(之)中,寿(和)暖(的)二种,(谁都知道它们是有漏的),既(然它们)唯(有漏的,不说识的间转不能如暧,即使我承认识的间转如暧,那你们所说的六识,如果是更互依持中的识,那就应当不通三性以及无漏,如寿与暧一样,寿暧是无记的,又是有漏生的,现在你们既说六转识能够执持,应当亦唯是无记性及唯有漏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六识是通三性以及无漏的。由此)故知,(所以说),彼(六转)识,(应当)如寿与暖(二法一样,决)定非(是)无漏。

外人反责说:你们唯识这样讲是不对的,要知寿暧识三更互依持,是显它们各具能持作用,而你现在难说识同寿暧皆是无记、有漏,不通三性、无漏,似乎其中还有问题。因为真的是如此,我们亦可这样说:寿暧皆有能持作用,暧应同寿不成为暧,可是事实上,暧虽然能持,但不同于寿,而仍名为暧。以此例彼,是则识虽能持,但不同于寿暧,识可通于三性及无漏,试问这又有什么不可?

论主解释说:我的本意是说通于三性及无漏的心识,是不可以持于有漏唯无记法,现在你们既以寿例暧,说寿应不是寿,难道例于三性就会成为过失?假定这个成这过失的话,一切给例此皆不得成。那,假若如你们所说,寿不是寿,因为它是能持的,如暧的能持一样,那么,我们亦可说,声应当不是声,因为它是所作性的,如瓶是所作一样。这么一来,岂不是一切难皆不得成?

现在还可再作这样的说:(我们姑且承认有色界的有情,因为是有色身的,所以识无漏生时,寿暧仍然可以存在。可是)生(到)无色界(天的三果圣者,当他们生)起无漏(之)心,(在)尔时(此无漏心生起的时候,是以)何(什么)识能(够执)持彼(无色界天的)寿(命。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无色界是无色身的,没有色身何所依持?如果承认有第八异熟能够执持,那就没有这样的过失)!

(有间易的六转识不能有所执持,无漏心识不能执持有漏寿暧),由此(之)故,(可以)知(道,定)有(第八真)异熟识,(是)一类(无记的,是)恒(常无间断的,是周)遍(三界的,唯有像这样的识,才)能(够执)持寿(与)暖,彼(寿暧之)识,(不是别的什么),即(就)是此第八(阿赖耶)识。(如是更互依持的异熟识,在异熟未空以前,那怕是等觉大士,都是有漏的,以此有漏识执持有漏的寿暧,是就没有任何过失的了)!

癸六、生死时心子一、总明生死

上来已就寿暧识三证有阿赖耶识

现在再就生死时心证有阿赖耶识

所谓生死时心---------是说在一期生命的初生以及最后生命的结束,皆可证明确有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生死时心就不得成。

又(有)契经(作这样)说:(在这现实世间的)诸有情类,(不论是在最初的)受生,或者是在最后的)命终,必(然都是)住(在)散心(位上的,绝对)非(是住于)无心,(亦决定不是在)定。(论主说:如是受生或命终时,诸六转识,不是还没有来,就是已经分离,根本不起现行活动。可是六识虽然不起现行作用,但是这时的确是有心识在的,而这主宰生命的心识,我们认为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那在)生(时)、死时(的)心(识,在道理上就)不应(当是)有故。(但生死时有心,是大小乘各宗派所共同承认的,是以不得不承认有第八识)。

有人问:为什么是赖耶而不是转识?

答:(所)谓(诸有情类,在生命受)生(时,或者是生命)死(亡结束)时,(不论是物质的)身(体,或者是精神的)心(识,都是极为)惛昧(而无任何堪能性的,犹)如(熟)睡无梦(以及)极(重)闷绝(的)时(候一样),明了(六)转识必(定是)不现起(活动作用的,怎么可以说它是生时、死时的活动识呢)?

昏------就是昏沉

昧------就是暗昧

身昏昧-----是指身体的硬强性,不如平时那样的活动自如。

心昏昧-----是指心识的暗劣性,不如平时那样的敏锐灵活。

宗:即生死位,明了转识必不现起

因:身心昏昧故

喻:如睡无梦等

又此(受生命终的二)位(之)中,(前)六种转识,(不论是)行相,还是所)所缘,(都是)不可知(的)故,如(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的三)无心位(一样),必(定)不(起)现行(活动作用)。(就是说无心位中的六种转识不起现行活动,死生二位中的六种转识当如无心位的不起现行活动一样)(假定在受生命终时,还在前)六种转识(的活动,那它的)行相(以及)所缘,(是)有(它)必(定)可知(的,既然在这时是可知的,那就)如(其)余(的散心位)时(一样的有知觉)故。(可是事实不是如此,所以生时死时皆无六转识)。

外人又难说:如有转识就应行相所缘必可了知,那么,你们说受生命终时有赖耶识,理亦应有行相所缘可说,假定没有行相所缘可说,岂不同样没有赖耶识可得?

论主回答说:(这不可一概而论,要知第八是)真异熟识,(一向一来都是最)极微细(的)故,(不但受生命终时),行相(及)所缘俱不可了(知,就是在平常的时候,其行相及所缘亦是不可了知的,怎么可以拿体非微细的六转识相比?为什么?因为六转识不是真异熟。为真异熟的只有第八识,况且此第八识),是(由过去所造的)引业(所感的总)果(报体,从生到死的)一期(生命中,始终是)相续(不断的),恒(常)无(有)转变,是(处在)散(位之中,不是处在定位之中,是处在)有心(位上,不是处在无心位上,唯有像这样的阿赖耶识,才)名(为)生死(之)心,(并不是六转识,像这样的所说,才)不违(背)正理。

子二、别明生死

此是受生位辨非赖耶不成:

有说-------是指大乘异说,就是前说的难陀论师、无量论师、胜军论师等:

(他们认为:眼等前)五识,(在)此(受生和命终的两)位(之中,决)定(是)无(有,这是彼此所共同承认的,没有什么诤论,至于第六)意识(有无,我们和你们的看法,是有些不同。如意识在)取(于)境(界时,要有三种原因):

一、或因五识:-----(意思是说:由于五识缘于五尘境界,然后方得引起意识,亦就是说意识是因五识而得生起的。这与向来所说因意识故引起五识是不同的)。

二、或因他教:----(意思是说:由于听了别人所说邪正的教理,引生自己的意识予以异知异见的分别,如果不是听了他人的言教,不会有这样的意识生起的)。

三、或定为因:-------(意思是说:由于修种种的禅定,因而引生定中的独头意识的生起)。

(具这三大原因,意识必然生起,可是事实上,在)生位(之中,如是)诸因,既(然了)不可得,故(所以在)受生位(之中),意识亦(是)无(的)。

论主破斥说:若尔----(假定照你们这种说法,那么)有情(众生)生(到)无色界(天中,在初一刹那以)后(的那个)时(候,第六)意识(就)应(当)永(远)不(得)生(起。为什么?因为初无意识是彼此相同的)。

假定你们救说;如第八识受无色界生后,其次第六识就起定心,定心既然有了,后意识当然得生!

论主再破斥说:(你们这样讲,在道理上,仍然是不对的!要知),定心必(须是)由散意识(之所)引(发的,或者是由闻思等加行善之所引生的,或者是由生得善之所引起的,可是散意识必须是由五识与他教之所起的。但是)五识(和)他教,(在)彼(无色)界(中),必(定是)无(有的,没有五识和他教,所谓由加行)引定(心,由他教引)散心,(是就成为废话,而意识自然也就)无由(生)起故,(试问定又如何而生?所以决不可说于初受生的时候即可得定)。

(假)若(你们又)谓:(我们之所以说初生时得定,不是由于什么三因,无色界无有此三因,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然而我们仍然说它得定,当知)彼定(是)由(过去的久久惯熟的)串习力,所以)后时(生彼无色界天),率尔能(有定心)现在(于)前,(就是忽然之间而有意识的生起。如像这样的说法,又有什么过失)?

论主破斥说:(后时定心的生起,是由以前的串习力,假定真的是如此,那就不但第二念有定心的生起,在初生时的最初一念亦应有第六识定心的生起,为什么你们只说第二念起不说初生时就有?所以说)彼(无色界定心)初生时,宁(怎么)不现起?(要等到第二念才能生起)?

(不特无色界是如此),又欲、色(二)界(最)初受生(一刹那之)时,(那前生所曾经)串习(过的第六)意识,亦应(当)现起。(为什么不会现起呢?假)若(你们又说:无色界初生定心及下界初生位散心,由过去的串习力,本来是可以生起的,现在所以不起,是)由(于)惛昧(的原故,所以最)初(受生,第六意识)未(能)现前。(假若照你们这样所说),此即(就是)前(面诸论师所说身心昏昧转识不现之)因,何劳(你们于中再为妄生)别说。(如是妄生别说,可说是多余的,没有一点意思)。

有余部执:---(是指小乘学派中的上座部师)。

上座部师认为意识有二:

一、粗意识:此粗意识的行相及所缘,不论在什么时候,是都可以了知的。

二、细意识;此细意识的行相及所缘,在平常时固然俱不可了,到生死位更是俱不可了。

(上座部师执着,在)生、死等位(中),别(另外)有一类微细意识,(此微细意识的)行相(及)所缘,俱(是)不可了(知的,所以有情在受生时,不必要阿赖耶识,就是此微细意识与彼父精母血和合就可以了)。

唯识家认为,上座部师这一说法是不对的,如果真的有情受生就是此微细意识与父精母血和合的话,那么一旦和合以后,又依止此和合的意识,于母胎中复有意识转,这么一来,岂不是一两个意识生起?

《摄论讲》说:“最初入胎时的意识,有摄受生命自体的力量,当然不能失掉,依止它再生起一个意识,这不是同时有两个意识吗?在一身中,同时有两个意识生起,这是不可能的,契经中有明白的证据”。

论主再次说:(由于如此),应(当)知(道,你们所说的微细意识),即(就)是此第八(阿赖耶)识,(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上座部师问:为什么定要说它是第八识不可说为细意识?

答:(因为大家)极成(都承认)意识(的行相及所缘)不如是(微细的)故。(当知与父精母血和合的识,如果说它是意识性,根本是不合道理的)。

为什么?

这有三大理由:

如《摄论讲记》说;“一、依染污故:中有末心的意识,缘生有而起嗔爱,是染污的;入母胎的三事和合识,就依止这染污意识而生。结生相续识的所依识,必定是依染污而起的,但一般的意识却不然,不一定是依染污的,有时也依不染污。所以入胎和合识与意识有其不同,不应说它是意识性。二、时无断故:结生相续的和合识从入胎到老死,在一期生命中,是相续不断的,意识却有时间断,像无想定等;可见和合识与意识不同。三、意识所缘不可得故;意识的所缘,明了可得,但母胎中的和合识,所缘境是不可知的。缘境不可知的和合识,自然不是缘境明了可得的意识性了”。

上就受生位辨非赖耶不成

此就死亡位辨非赖耶不成

死-------是生命最后崩溃的阶段,亦即生命结束时的最后一刹那。

又(如有情众生)将(要)死(的)时(候),由(于所造的)善(业或)恶业(的不同,因而在生命将要结束的一刹那,就有)下上身分冷触渐(渐生)起(的现象。如有有情生前是造善业的,那他所依的身体,就从下分渐渐的冷起,一直冷到心;若有有情生前是造恶业的,那他所依的身体,就从上分渐渐的冷起,一直冷到心)。

还有一种说法:“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假)若无(有)此(第八阿赖耶)识,彼(冷触在身分或上或下渐起这)事,(就)不(得)成。(为什么?因为前六)转识,(是)不能执受(根)身(的)故。(如)眼等五识(一样,它们是)各别依(于一根的,不能周遍的依于诸根的)故,怎么能够执受诸根?假定说它能够执受,当某识没有生起的时候,其身分上的冷触应起,可是事实不是如此,证知五识不能执受。假若说五识不能执受,唯有身识遍能执受,这同样是讲不通的,因为有时)或不行(的)故,(就是身识亦是随于众缘发生活作用的,要各种缘具备了才有,不是常常有其身识活动的,所以身识不是执受)。

或不行故-------亦可通说五识,就是前五识都是待缘生的,缺少了任何一种缘就不能生起,当它们不起时,如何执受有色诸根?

宗:死时,六转识不能执受诸根

各别依故

或不行故(有时缘缺不现行,五识是随缘现的)

喻;眼等五识

上座部师说:五识不能执受根身,意识应该可以执受根身吧?

答:第六意识(亦是不能够执受根身的,其原因有三):

一、不住身故:------意识如果住在身上,可说冷触由它而起,但它并不决定住于身中取于触等,正因如此,所以并不是没有意识的时候,身分便会渐渐的冷起来。如无心位中是没有意识的,可是他们仍是活泼泼的有情,身上的暧气照样存在,并未因意识的暂无,而有冷触的渐起。

二、境不定故:-----意识缘于怕缘的境界,是时刻转易而没有一定的,时而缘于色法,时而缘于心法,时而缘于过去,时而缘于未来,时而唯缘现在,时而遍缘一切,像这样活动的意识,怎么会执受有色根身?

三、遍寄身中恒相续故:-----意识一向以来周遍寄托于身中,始得恒时相续不断,自己并不能做得主,怎能执受有色根身?

(由此可知,所以)不应(当说有情生命将结赖时,身分)冷触由彼(意识)渐(渐)生(起而舍生命)。

(如上种种的分析,可知)唯(独有第八真)异熟心,(是)由先(世善恶)业力,(感得此生命总果报体),恒(常的、周)遍(的),相续(不断的),执受(整个生命的)身分。(由于异熟识的执受,所以身分就有暧触,到了周遍全身的第八阿赖耶识)舍(去)执受(时,舍到什么)处(地方,什么地方就会渐渐)冷触便生(起来。为什么?因为)寿、暖、识三(法是)不相离(的)故,(如果一旦离开心识,寿暧立刻随之离去,生命还成什么生命?所以有情众生)冷触(一)起(之)处,(不论是在身分那个地方生起,那个地方)即(就)是(成为)非情,(好像外在的泥土一样,不得再称为具有情识的有情),虽(然说外在的无情之物,是第八识所)变(的),亦(是第八识所)缘(的,然)而(第八识并)不执受(它,由此)故知,(在六识以外,决)定有(一个)此第八识。(假若你们不承认,那便有大过失)。

癸七、引缘起依

上来已就生死时心证有阿赖耶识

现在再就引缘起依证有阿赖耶识

又(如)契经(作这样)说:识(是产生)缘名色(的缘),名色(是产生)缘识(的缘),如是(识与名色)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一样),俱(同)时而转。(当知经中所说的识,就是唯识说的赖耶识,假)若无(有)此(第八)识,(那么缘)彼(名色)识(的)自体,(就)不应(当是)有故。(为什么这样说?所)谓彼(契)经中,自作(如)是(解)释(说):名(就是所)谓(的)非色(的受等)四蕴;色(就是所)谓(的)羯逻蓝等。

等------是等于额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

此(名及色的)二(者)与识,(是)相(互)依(持)而住(的,犹)如二芦束(一样),更(相)互为缘,(得以)恒(常)俱时(而)转,(彼此从)不相舍离。

与识相依而住--------意即显示名色二者用识为因缘,得以相续的存在,识复依此名色展转相续而转,名色离识不得存在,识离名色不得活动,彼此相互为依。

有人问:识缘名色的识,不一定是你们所说的赖耶,就是一般说的转识,又有什么不可?

答:(不可以说是转识。为什么?因为)眼等(六)转识,(是含)摄在名(当)中(的,你们不能说自己的识依自己的识,是则你们定要承认有此第八识),此(第八阿赖耶)识(假)若(是)无(有的话,试问)说谁(那一个)为(识缘名色的)识?亦不可(以)说(是)名中(的)识蕴,(就是所)谓(的)五识身,(至于识缘名色的)识,(就是所)谓(的)第六(意识。为什这样讲?因为在)羯逻蓝(这个阶段)时,(是)无(有前)五识(的)故,(试问说谁为名中识)?

要知在羯逻蓝的这个阶段,五根尚未完全成,根本是不可能生起眼识等的。这不谨大乘佛法是这样讲,小乘佛法亦是这样讲的,所以此位无名中识。

又诸(前六)转识,(一、是)有间(断,二、是有)转(易性)故,(三)、无(有)力(量)恒(恒)时(的)执持名色,宁(怎么可以)说恒(常)与名色为缘?(如声风等一样,是有间断有转易不能执持,转识既然如此,当如风声等不能执持名色。由此可知),故(所以)彼(经中所)言(的名色互缘的)识,(不是指的别的什么转识,其实正是)显(示)第八(阿赖耶)识。(由此故知,第八阿赖耶识是有)。

成唯识论卷第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