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一切有为法,必仗因缘而生,依他而起,无有一法自然生者,然则前五识生起之依缘为何?上一期曾言:前五识之依缘为:依於眼等五根,缘於色等五尘境,遂生起眼等五识。若广说之,则奘公在「八识规矩颂」中云:「九缘七八好相邻」一句,即是详说前五识之生缘,今且略释之:
(甲)眼识:颂中言九缘生者,即眼识。眼识之九缘为何?
1眼根—即眼识之同境依,谓此眼根与能依之眼识,共取现境,故得此名。眼根若坏,则眼识不生。
2色境—如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境。境若不现前,识亦不起。
3作意—即一种警觉之心理作用。契经云:「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可见:作意不起,眼识亦不生。
4空—空隙之空,即指眼根与色境间之距离。必「根」与「境」相离,而後眼识方能攀缘。
5明—即光明,有日、月、灯三种光明。色境待光明而後显,故眼识之生,复加明也。
6种子—即眼识种子,彼为眼镜现行之亲因缘也。
7第六识—即分别依,谓第六识与能依之眼识,同缘色境,而分别色境,故得此名。述记云:「由意识引五识,五识方得生。」
8第七识—即染净依,谓眼识由此第七识染污而成有漏;由此第七识清净而成无漏。
9第八识—即根本依,谓眼识依此第八识现行而得生。
(乙)耳识:颂中言八缘生者,即耳识。耳识之八缘为何?
1耳根—作为耳识之同境依。
2声境—如世俗语、圣贤语、可意声、不可意声等。
3作意—起尽经言:「若复於此境起作意,即於此境起了别。若於此境起了别,即於此境起作意。」
4空—耳识之起,必耳根与声境相离(中有耳腔作空隙),乃得分明起声觉;若琴瑟逼耳,即不成声故。
5种子—即耳识种子。
6第六识—即分别依。
7第七识—即染净依。
8第八识—即根本依。
(丙)鼻识七缘生1鼻根2香境3作意4鼻识种子5第六识6第七识7第八识。
(丁)舌识七缘生1舌根2味境3作意4舌识种子5第六识6第七识7第八识。
(戊)身识七缘生1身根2触境3作意4身识种子5第六识6第七识7第八识。
以上鼻舌身三识,皆藉七缘而生,不须空、明,以根境合时方知故。
或问:佛学概要十四表言「心法之生,必仗四缘」,今唯识学谓「九缘」,二者如何会通?
曰:唯识虽云「九缘」,仍不离「四缘」,即九缘乃属於四缘中之三缘所摄。即九缘中之「种子」,属四缘中之「亲因缘」;九缘中之「境界」,即四缘中之「所缘缘」。又九缘中之余七,即四缘中之「增上缘」摄。
然九缘之中,独缺「等无间缘」者,以自识前聚於後,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识生起。(即後念托前念开导而生,前念不灭,後念不生。)可知「等无间缘」是已灭法,故略而不说。理实四缘必备,识乃得生,故前五识生缘,若各加「等无间缘」,则眼识十缘生,耳识九缘生,鼻舌身三识八缘生。
以上诸缘,必互相邻助,俱时合力,不相乖违,所谓「众缘和合」,方能令识生起。并非一一缘,各别望识,独令识生也。此点不可不知。兹将九缘与四缘相摄之情形,列表如下:
┌—亲因缘—种子
|—所缘缘—尘境
|┌—根
||—空
||—明
四缘——增上缘—作意
||—分别依(第六识)
||—染净依(第七识)
|└—根本依(第八识)
|
└—等无间缘
如上所述,但明前五识发生之因缘,六七八三识,虽亦影响在中,但奘公在颂中则略而未释。若唯识论则兼具明之。至於後三识之生缘为何?请留在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