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四讲)

学诚法师

【原文】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以问有五种。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也。

甲一、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带来快乐

【审视自身】我们有习气、烦恼障、业障,我执、法执,种种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达缘起,不能通达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与佛法相应的快乐。

只有同佛法相应,才有快乐可言。

丙一、外在快乐与内在快乐的差别

【观察思维】有人买了衣服觉得快乐;有人买钢笔觉得快乐;有人买房、买车觉得快乐;有人旅行觉得快乐。这些快乐都是外在的,有条件的。

只有同我们的法性光明相应,同最高的佛法相应,那我们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悦和快乐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离苦得乐的意义。

丙二、情绪和快乐的差别

【应机譬喻】来到寺里,看到寺庙很庄严,大家很用功,觉得感动、快乐;但过了几天,快乐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来了。

【辨析原因】这只是一种情绪,只是因为我们的习性与外在的环境和气氛相应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受,而不是内在体会到佛法所获得的快乐。

丙三、对比认识

【情绪的快乐】都是生灭法,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乐】让我们内心远离了障碍,消除了隔阂,内心没有束缚,内心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五欲六尘八风都能超越,对顺境、逆境都能够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虽然学佛了,但仍)以世间的观念、价值评判体系来感受快乐,快乐与痛苦都是共世间的。

【应机譬喻】不学佛的人来到山上,也会觉得法师很有修行,义工很有礼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这些只是对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自己内心中留存的一种感觉。我们来到山上以后,(开始可能也会觉得快乐),住的时间长了,如果放弃了对佛法的追求,就会感到痛苦,并不是说住在这里就会感到快乐。

【辨析原因】(这是因为)对佛法、对信仰没有坚定的皈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悦,离我们的本心越来越远。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

【师父强调】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

【反省自身】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转心,化苦为乐

丙一、非理作意引发痛苦

【错误现行】觉得我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这个地方的佛法都学完了,没有可学了。

【师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里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们对外在的东西了解都非常不够,更何况人内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个手指头各有名字,合起来为拳,分开来为掌,就一只手都有这么多说法、意义、作用,还有左右手之分;还有脚呢,头呢,有耳朵、鼻子……它们彼此是有关联的,一体的,生命整体的意义。手指头为何有长有短?这么长都是有道理的,长短各有用处,都是生灭法,都是相。

【心与相】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错误现行】看到一个人,就觉得自己比他强,其实对方并没有与你比较的本意。

【团体观念】实际上在群体中,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成办广大事业,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师父破斥】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我们常常把世间的思维模式带到佛门里面来,看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心里难过;看到别人不用心,心里也难过。无论比别人好还是坏,都难受。对方也是如此,无论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跟佛法不相应,无明!

丙二、策发希求转变苦乐

【如理转化】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套思维方式,痛苦就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唯识“三能变”,初能变阿赖耶识、二能变末那识、三能变前六识。苦乐都是从我们内心变出来的,内心能够转变的,再苦的境界我们也能把它转变为快乐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开刀把肿瘤去除。开刀虽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可是你知道开刀对自己生命有好处,就会心甘情愿接受,不会觉得苦,还要花钱找医生开刀;平时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给你多少钱都不会愿意。

【认清关键】(有这些差别)都是你内心求不求的问题,希求的问题。(希求就不会觉得苦)。

【师父强调】学佛法也是一样,你没有希求怎么会得到快乐?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观察诸法生灭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rdquo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

【脱离误区】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

幻觉出现就是与现实状态脱节了,你能够住,但是出不来,很多着魔就是这样的原因。常常听到居士出现这种情况,眼睛一闭就看见佛菩萨,耳朵听见什么人跟自己讲话,佛菩萨告诉他什么,他就是住在这里,出不来,不知道怎么办。他没有观察到这都是生住灭,不会出。

乙二、破除名相对立

佛法在动静语默中都有,并非只有哪一种才是佛法,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心。

【错误知见】有些人认为说你一天喋喋不休,说那么多话,一点不寂静,都在散乱,没有佛法;另外一边的人就说你是个自了汉,一天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有些人说你这个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担、都是在做事,没有佛法;有些人说你在那里很懒惰,什么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观过。

【名相对立】那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对立。喜静的人看不惯好动的,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惯不喜欢说话的,这样就很难共处,很难和合。

【解决办法】这些都只有从我们内心的境界去体会,用佛法去体会,才能过得去。否则就会出问题,有障碍、有麻烦。

乙三、从外相体会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是无形无相、至高至圣的境界,我们供养佛菩萨都是香花,通过这些有形有相的,来表达我们内心无形无相的一种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么花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体会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有意义的。

【喻3】生病送礼物。在城市里会送花,如果在农村你送花他反而会骂,到处都有,不实用,还不如送点馒头。那如果在城市里,别人生病你送馒头人家会觉得你头脑有问题。这就是知境界的问题。你送的东西对方要能领纳、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宝石。钻石、宝石、水晶,本质与石头一样,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人为什么会喜欢?因为喜欢它的象征意义,大家给它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与法相应】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们的一种证明,(只有当我们体会到它的意义、体会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应,我们才会有这种快乐。如果不同佛法相应,我们就没有快乐可言。

乙四、从有为通达无为

对外在相和内心观念的把握、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学的佛法名词越多,障碍越大,消化不了。

【修学误区】所有的法相名词在心里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消归自性,不能圆融,不能产生观照力。

【修学次第】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

【对照本论】百法的前面九十四个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万法概括成九十四个法,便于我们来修学。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

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从有为法的本身来体会它的无为法,从生灭法的本身来通达不生不灭法。

甲三、学习“无我”对我们的意义

乙一、净化信心

我们常说对哪个法师有信心,对哪个法类有信心,那么,我们有没有信心如何来衡量呢?我们有信心,归根究底是看我们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无论哪位法师、哪位善知识他都是要引导我们皈信三宝,行持戒定慧。

【衡量标准】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

【师父破斥】不是说我们对哪位法师、对哪位大德、对哪位菩萨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个人说我对哪尊佛、哪尊菩萨有信心,那我也比你高一等。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你是搬出一尊菩萨来吓唬人,搬出一尊菩萨来压人,然后比你高。你讲这种话,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那是不对的,都是一种邪见,都是一种烦恼。

譬如说,认为自己的老师了不起,别人就会尊重你。其实只有真正你自己的学问比大家高,大家才会佩服你,不是说你是哪位大师的门下,人家就一定会认可。老师的成就是老师的成就,你的成就是你的成就。如果你的老师成就高,人家对你的要求会更高,若自己没有成就,别人反而会更加看不起你。

【师父提醒】但是我们就非常容易犯这种毛病,觉得这些善知识、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德一样。这样子内心当中的慢心不知不觉都是在增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后都成障碍,处处障碍。

乙二、破迷开悟

进入大乘法门,学习百法的目的就是要破我、破执。

【如理辨析】我:五蕴和合;

法:有哪些法,每一样都是无我的。

条分缕析,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外在的种种东西产生执着,进而对整个的宇宙都会认为说它是如梦幻泡影的,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它都是相,它不是诸法的本性。

【从相入性】我们破迷开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迷于一切法的相,从相的上面进行开导,让我们悟入到法性。我们悟入到法性以后,我们就不会迷于法相,这样我们才会清醒。

乙三、坚定信愿

【辨析心相】现代人大多很聪明,聪明人想得很多,但是遇到痛苦、麻烦,内心没有力量去对待,然而又看得很清楚,就会很孤独、迷茫、不安,没有安全感,就觉得不快乐。慢慢就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大聪明就变成小聪明了,就没有动力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了。最多愿意去辅助别人,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肯发心,一旦遇到问题、困难,就过不去了。

【应机譬喻】不要说做惊天动地的事业,比如说我们要讲一百次课,你都不一定敢发愿一百次都来听。可能有什么事啊,要去哪里啊,都会有障碍,都很难做到。

【如理认识】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

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

【反问自心】假设佛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敢跟着他走吗?不少人吓都吓跑了。

【如实认知】实际上我们的信心是很脆弱的,我们对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种假想当中。

【错误现行】我们常说要跟某法师生生世世,却过几天就跑了。

【师父破斥】这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靠不住。不是从内心当中发出来的(愿),都是不行的!

【坚定信愿】你发了愿就不能改了,你今天能改,他明天也能改,到后天也能改,以后怎么会有成就呢,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学佛法是一种最高的、不二的选择。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

【信为根本】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

【究其原因】有障碍,也就是不能通达无我的道理。(理解:我们不认识无我的道理,不认识万法的本性,都是迷在相上头,所以处处执着。正是这些执着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对佛法产生清净的信心,不能对学佛发出真实的愿力,反而把佛菩萨、善知识当作了炫耀自己的资本,增长慢心。要破除我们身心上的种种执着,增长学佛的信心和愿力,培养清净心……等等,都要学习无我的道理。)

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无我。

甲四、释为何设问

乙一、明示设问目的

我们要去面对一切法,不是佛要说这么多法。

这些法本来就是存在的,宇宙万物、世出世间本身就有这么多法。

世间上科学对万法也有分类,例如矿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佛法也要对它进行分类,分类之后我们才有办法下手,用功、观照、转变。如果不分类的话,我们就无从学起,无从修起。所以,“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是没有我。

乙二、辨析设问动机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此问为世亲菩萨自问,下面自答。

【问有五种】

1.∵利乐有情问。菩萨知一切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古往今来的菩萨大德问问题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替众生问问题。凡夫问不出来这些问题,一般人没有兴趣、耐心来替众生问,我们都是为自己问。出发点不同。

2.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自己不明白,向人家请教。我们不明白的问题太多了,多到我们不知道问什么好。

3.∵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理事不分,稀里糊涂。会做事的人一般理不明,会说理的人一般不会做事,通常是这样,因为(只对其中一个)相应。所以华严上面(才会说)要理事圆满、事事圆满。

理好说,事难做。

【喻1】盖楼,理上很好讲,实际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要有地,要有设计、材料、工人等等。

【喻2】写字、画画。说起来很好说,书法家可以给你讲王羲之的字有多么好,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到这么好。

【从教至证】佛法也是如此,不是我们听法师说了之后,自己就能做到的。要真正自己证到了,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则就只是种善根。

【次第进步】刚开始听闻,种善根,内心有印象,知道这个法好,不断熏习、希求,不断有鉴别的能力,不断知道生命的层次感在什么地方,慢慢去进步,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证得)。

【错误现行】我们总觉得磕几个大头、念几遍咒语,就能大彻大悟。

有几个人敢讲自己大彻大悟?越有成就的人越虚心。

【师父破斥】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

4.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

【师父破斥】这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喜欢去考别人,看他懂不懂,这是非常不好的!有时自己明明知道,却装着不知道,去问人家,别人答不好心里就会暗暗嘲笑,这个心态很不好!如果长期去熏习这样的心态,将来自己就会遇到这种情况。

我们还常常对法师如此,去问法师,看看他的功夫有多高,这个心态是很不对的,不能以考验的心去问别人。

5.∵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就是漫不经心的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对我们要请教的对方很没礼貌,很不用心,这也是我们常犯的毛病。

【结示】世亲菩萨在这里是利乐有情问。

【师父策励】我们学习这段的目的,(是要认识到)若我们所想、所问都考虑到一切众生,都是为利乐有情,目标不同,发心不同,起心动念不同,我们感果也就不同。

甲五、法之释义

我们前面谈到“我”的特性:常、一、主宰。

主,国主、皇帝;宰,宰相。我们能不能做自己的皇帝呢?我们能不能主宰自己呢?不能。我们既不能主宰自己,也主宰不了别人。都是无我、无常,怎么主宰呢?

但无常也不能混为一谈,无常是法。法义有通、有别。

【法之通义分四】

①佛所说教。即三藏十二部佛所说法。

②法是轨则。有其规范性。

③真如法性。

④宇宙万有。

【法之别义唯一】持、轨范。释义有三:

①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②能持自性而不变,以为规范,与他了解。

③有其自己之特性,能为吾人认识之对象。

【喻】火车的铁轨,我们一看到铁轨,就知道这是火车行驶的轨道。同样,我们看到柏油路、水泥路知道这是汽车跑的高速公路。

【释】任何一个法都有他的形态、外相,保持了外相才能让众生产生规范的理解。任何一个法都有差别的体相。

【喻】茶杯有茶杯的体相,茶壶有茶壶的体相,衣服有衣服的体相,都是它的轨则。

【一体两面】(法)既讲无常也讲轨则,如果只讲无常不讲轨则,就是混乱的;如果只讲轨则不讲无常,就着相了。要在相上体会无常。

【错误现行】学佛如果学错了、学偏了,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两头无所得,造成内心无所缘。

【对治方法】(只有对三宝建立信心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体悟三宝】三宝,佛、法、僧。佛(的塑像),不会说话;经典(法),也不会说话;僧,才会说话。只有出家的法师才会说话。如果对会说话的(出家的法师)都不能产生信心,怎么可能对不会说话的(佛、法)产生信心呢?这是不可能的事。佛法二宝,赖僧弘传。

【信心根本】我们如果对僧宝,对法师、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来,就很麻烦。

【反显】(如果对僧宝没有信心,就无法很好的学习佛法,无法认识到万法的轨则),内心当中已没有轨则,然后自己内心生起一套轨则来,乱想出一套轨则来,(就会学偏、学错)。

甲六、统摄阐发

乙一、依法提升

任何一个法,大到宇宙万物,小到一草一木,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怎么在这种时空因缘下体现生命的价值、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

【三宝功德】三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神通就是智通,他告诉我们方法,我们照着这种方法去做,问题就解决了,解决了他就变化了。

【如理认识】变化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变魔术。

【错误认知】我们常常认为神通就像变魔术才叫变化。

【喻】人变化了就变化了,平地变出一个大楼,也是变化。

【无常使然】变化需要种种条件,并非无中生有。通达了无常、无我,才能改变,而不是变魔术。

【师父破斥】神通不是变魔术,变魔术这种侥幸心理,不是我们佛法要的,那种东西是迷惑世间的。

【智慧为依】我们佛法所谈的神通变化靠我们智慧,在这个无常变化过程中成就种种庄严。我们只有看到法性,只有证悟到不生不灭的状态才有办法做到。这些都是离缘受相,离名实相,离心缘相,不是靠语言能够表达的,不是靠文字能够叙述的,不是靠我们想象能够想像出来的。他是我们一种体会,是生命最深层次的答案。

乙二、结合现实因缘,破除邪妄分别

【轮回本质】我们长期以来在六道当中轮回,都是一种虚妄、分别的心态。因为虚妄分别的这样子心态,所有无法看透人世间的种种的关系。

【究其原因】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观点解释万法,而不是用佛法来解释万法。

【师父破斥】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去看、解释、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就会越认识越错,越认识越远,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

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是非、得失、计较来分别,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向内用功】我们要得到佛法,要得到快乐,要远离痛苦,只有从内在方面做功夫,只有从无贪无嗔无痴上面去努力。

彼此之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不是一种竞争。

【对比认识】

◇世间上面所学的知识,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培养一种成就感。成就感,即自己比大部分都要厉害,能够战胜别人,很有竞争力。竞争过别人就洋洋得意,输了就垂头丧气。世间肯定有输有赢,外在成就有得有失,所以心就不平。

◇佛法告诉我们:彼此之间不要竞争,要和合。和合才有太平,不是要让突出个人。

◇世俗社会给我们种种身份,如医生、老师、科学家、学生,等等,我们在这些身份上要尽自己的责任。

◇修行人是在人的身份上去用功,这是不同的。

【师父破斥】我们太注重外在的身份,这是很不对的!

【应机譬喻】我们到法会当中,给你当组长你就高兴,当组员就不高兴;组长上面还有很多(更高的职位),总是当不到,苦恼就多。总是觉得我在佛门当中要有个什么身份,要比别人高一点,这都是不对的!身份、职位都是工作的分工,不是说在基层就没有功德。

【莫向外求】我们不能在外相、假相上虚妄分别,在虚妄分别上追逐成就,更多的要在诸法的实践上面、在真实的成就上面来用功。

【随自意乐】另一种误区:认为我非要做组员,非要做什么事情,这也是不对的,是不合和的。这都是我们学佛人常常遇到的问题,常常说自己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

愿意去做,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成佛。

不愿意去做,可以找出一百个理由还要多。

【如理认识】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对的。

【融入团队】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大家相应,这才是对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众缘和合。

【认识自心】(我们修行,就是要)透过外在的种种事相、种种境界,种种外缘来看我们的内心。

【错误现行】(我们常见的心理:)这个法师怎么不欣赏我?这个法师怎么看不到我这么能干?这个法师怎么不知道我?好像自己有很大的冤枉一样,有很大的委屈一样,这都是不对的,不是学佛法的基本心态。

【平常心是道】学佛法(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这些都是需要去分析的,分析才能够改进,改进才能够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