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九讲)
学诚法师
【原文】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
甲一、学习百法开心锁,通达无我心解脱
乙一、简述无为法的定义
有为法,有生住灭;无为法:无生住灭。
即: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有为法,没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无为法。
不生住,就不灭,没有去没有来,非彼非此…&helli
乙二、为何要定义百法
百法,每个法都有它的定义,从五遍行到最后六个无为法,都是有定义的。
【设问】定义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需要定义呢?
【需先了知】百法,是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的方法,而不是本身有实实在在的一百样东西。
【以喻作答】譬如一百个房间,每个房间的门都锁了,进不去。要进去,需要打开锁;要开锁,需要找到钥匙。
【内心之匙】百法,就是打开我们内心的钥匙。透过一个又一个法,了解、洞察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在于法本身。
【心海无涯】法是无量无边的,人的心念也非常多,犹如大海的波涛一样。
人的烦恼、善心的状态也是非常多的。
【简单分类】在《百法明门论》中,将善法的心所概括为十一个,指十一个善良的心态;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加起来二十六种,就是二十六种不好的、有障碍的心理。
人善良的心态和烦恼的状态是非常多的,这个只是简单的来说明、划分:善法的心所、烦恼的心所、随烦恼的心所各有哪些,有些什么特点。
【喻】管仓库的人,拿了一大串钥匙,不做记号就很麻烦,不知道这把锁要哪把钥匙去开。所以要加个定义,哪个房间哪一把锁,配哪把钥匙,对号入座。
【类比】心所也是一样。
【举例说明】比如,惭、愧,它(心所的定义)告诉我们“惭”是什么状态,“愧”是什么状态,我们才知道现在到底是惭,还是愧;是无惭无愧,还是智慧。
【定义的作用】若不借助定义,我们就很难确定我们现在的状态。
乙三、为何要学习百法
【喻】钥匙找到了,锁打开了,这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仅仅是我们进入房间的基本条件而已。
【认清目标】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一百个法,就是要得到这一百个法,(而是要)通过这一百个法来达到无我。无我,就是空。
为什么要(定义)六个无为(法)呢?
因为一下子我们不明白,所以从六个方面来说明无为法是什么。
实际上,无为法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说的。
不可言说,我们就无法理解,所以要假借法相,才能多少体会无为法究竟是什么。
【以慧摄持】要找到所有的钥匙,靠的是智慧。
否则,一个人一百把锁,十个人一千把锁,你怎么开呢?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呢?
众生无量无边,太多了,起心动念,你怎么对治得了?根本看都看不清楚。
【学习目的】我们学习经、律、论,目的就是要来辨别、认识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然后如何来打开(内心)。
我们跟善知识、同行善友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来遮遣自己内心障碍的方法,打开自己内心宝藏的方法。
【以喻作比】自己的心被什么锁锁住?被什么障碍住?要用哪个法对治?法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
所以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甲二、苦乐种种从心生,如法修行勤对治
乙一、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师父破斥】不是说障碍都是外在的。
我们常常认为障碍都是别人附加上去的,这些障碍、问题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都是别人造成的。这些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错用心的体现!你的心用错了。
【下手之处】我们学佛法,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恰恰是我们用法的时候,是去找钥匙打开的时候,是我们用功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下手处。
【正确了知】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问题,并不等于我们没问题,只是说明我们没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问题,不具有能力来认识自己的现行,认识不到,认识不了。
认识不到,认识不了,不等于没有。
【随举一例】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如广论中说:覆器、污器、漏器。
就覆器来讲,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烦恼。
【转变之机】内心的烦恼出现了,我们才有办法来转变,才是我们转变的机会。
【认识自心】修行、用功、学佛,就是要来认识我们的自心。
我们自心为什么会有问题?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迷茫?
【苦乐自造】(认识了自心)然后(才能如理)修行。
修行就是造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制造。
制造什么呢?制造痛苦,或制造快乐。快乐和痛苦都是自己制造的。
行,就是造作、制造、造业。造业才会感果。
【师父破斥】认识不到痛苦是自己的原因,却常常责怪,(认为痛苦是)环境、他人给我们带来的,(这样)只有错上加错!不仅痛苦不能去除,快乐不能得到,这样的行相,你只有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麻烦。
乙二、从他听闻是修行的第一步
【分享法乐】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把快乐分享给许许多多人,让大家都能受用,得到法乐。
【如何获得】法乐是通过观心来得到的。
观心,就是观察到我们内心的心相,然后怎么来对治。
【由闻开慧】什么叫闻慧呢?
不闻,智慧怎么启发得出来呢?(靠)我们的烦恼心、分别心、妄想(是无法启发智慧的),所以需要去闻。
【法从他闻】闻——法师给我们讲,才能对机,对上我们自己的(根)机。
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自己看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以才需要法师给我们说,才能够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慢慢我们内心才会打开,智慧得到启发。
【闻慧】通过听经闻法、听开示,启发内心的智慧,这是闻慧;
【思慧】内心的智慧有了,你才会思惟,在思惟的过程中进一步证成:我听到的佛法是正确的,这种智慧就是思慧,思慧是经过自己决择以后;
【修慧】有了思慧,我们就有经验了,下次再遇到问题,诸如此类的状况,我知道怎么办了,这个就是修慧。
【勿依自见】我们经、律、论当中谈到的闻思慧,不是自己找东西来听,不是那么回事。
【应机说法】佛世时都是听佛讲,佛知道弟子们的根器。
要讲什么,需要讲几句,讲多深多浅,他一清二楚。
需要讲一句话,讲了两句就是多余;
这个人需要讲一个小时,你讲了半小时就不够,必须要仔仔细细的讲。
每个人的问题、根机、状态都不同,(所以讲法的内容和方式也不一样。)
乙三、认识常见修行障碍
丙一、固执己见,身心粗重
【常见误区】我们长期以来,不知不觉累积下来的种种错误观念积非成是。
错误的东西,积累就了就变成正确的了。错的,认为是正确的。
【排斥异己】每个人都是在自我的认识过程中熏习,自成体系。
当外缘与自己的体系不同时,就会认为别人说得不对、不好、不如法。
遇到外缘的时候,内在积非成是的观念就会产生反弹。
【烦恼过患】这种反弹就会让我们自己整个身心粗重。
【何谓粗重】粗重,唯识的话叫粗重;
经典里说:“阎浮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难调难伏,就是粗重。
粗重,即对法无所堪能,内心没有接受佛法的能力,烦恼炽盛,讲什么法都听不进去。
别人的知见接受不了,就叫做粗重。
【粗重现行】在佛门里,我们上殿、过堂、出坡、拜忏,所有的一切,为什么难以坚持呢?就是无所堪能。无所堪能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
【错误认识】我们没有真正去对治,也没有真正去查找我们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的烦恼(所致),(但是我们认识不到深层的原因,)自己觉得好像很疲劳,很疲乏,很忙,这些状态都是不对的。
【判断标准】我们学佛法,越学应该心力越强。如果学来学去,最后一点心力都没有了,那就学得有问题。
丙二、惑于表相,浅尝辄止
【甚深意义】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指导,佛法都是非常简明扼要、直指人心的,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对治法,都不是随便说的。
【如理认识】佛讲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考博士,而是为了让人开悟。
不是要让我们懂得多少道理。
【误解重重】长期以来,很多人误解佛法、扭曲佛法,把自己在佛法理解上的很多偏见附加到佛法的本义上去。
【难识内涵】一个人又一个人,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误解加上去。
最后让我们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法。
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佛法的包装盒而已,只是外表的东西,实际上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佛法。
【喻】我们送礼,把它包装得很好看,但包装盒拿回去有什么用呢?主要的要拿里面的礼品。
【买椟还珠】我们觉得盒子很好看,被这个盒子迷惑住。这些盒子都是人为了善巧方便而附加上去的。
【清楚认识】我们要知道这些附加的都是不对的,不是佛法,只是为了让我们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与内涵不一样的。
丙三、不见己过,归咎于他
【观察反省】佛法让我们身心和谐、安稳,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问题,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合,有矛盾、有纠纷,就说明我们学佛法学得不对路。
【不见己过】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却很难认为这些问题与我们自己有关,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错误心态】
我们非常容易认为是对方不如法,所以我们跟他合不来;
因为对方做得不对,所以我们没办法(与他)沟通;
因为对方烦恼重、习气多,所以我们没办法接近。
常常都是这样对立。
【深入观察】实际上,如果我们更加细微地观察,深入分析,就能了解无我的道理在里头。
【我执为因】一旦我们内心存在事物的对立面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内心我执在坚强,远离了“一切法无我”的根本宗旨。
乙四、依法行持是修行的关键
丙一、以法观心破除烦恼障碍
【实践法门】我们学百法明门论,在日常生活中绝对是能够运用的!
【反问】如果不能运用,那我们学它干嘛?
【基本原理】(百法把人的心态分为)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
善心所是对治门,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是障碍门。
内心有障碍,(所谓)“百法明门论”,明门,(就是要开启光明的大门,)心的大门关闭了,你的光明就不能显露,智慧就开不了。
烦恼一出来,智慧就没了。你内心封闭,(如何开智慧呢?)
【用功方向】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烦恼是什么、随烦恼是什么。
【粗重烦恼】刚才谈到,烦恼就是粗重。
粗重,是烦恼,是心所法,是人心里的状态。
心里的状态看起来没有体积、重量,实际上比石头、木头还重。
【难以去除】你烦恼粗重,想把它去掉,很不容易。
你总觉得:“哎呀!这心里很难受!烦烦恼恼!&rdquo
(但)你(想)把它去掉,却去不掉,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去掉。
【以至于斯】我们人的烦恼粗到什么程度呢?粗到我们认识不到。
【错误认识】有些人说:“我烦恼很轻,认识不到!&rdquo
【驳斥邪见】我认为,恰恰是因为你烦恼太大了,所以看不到。
【深刻辨析】你的烦恼太大了,看不清楚;太多了,分不清楚,所以叫粗重。
若烦恼很小很细微,容易观察;太大了,就认不清楚。
【喻】就像一座泰山一样,(在你眼前),你的认识就模模糊糊。
(烦恼)越是细微,智慧现前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念头出来,你就观察得到。
【难见难移】真正粗重的时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
重,不容易改变,力量很强;
粗,体积很大,整个内心的世界都被它占满。
力量很强,别人移不动,触动不了。
这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我们也没有办法用什么工具来把它撬开。
【唯法能除】那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觉察到:这是我们的烦恼,我们需要佛法的对治,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
【回归自心】所以必须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
【错误现行】如果不是这样,不论是学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学到最后,人的心都非常僵硬。心也好,但是非常僵化,(别人)怎么跟说,都听不进去,总认为自己最正确。
【如实了知】这就是烦恼,就是问题。都是一种障碍。
【纸上谈兵】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词、义理,只是在我们的内心中变成一个假设的概念而已,在义理上懂得一点,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状态毫无所知。
【难以觉悟】因为不知道,所以不能学习、没有悟性。
如果不能觉悟,就如同睡觉一样,一直醒不过来,永远都是在睡梦当中。
【师父破斥】你一直在睡梦当中,能做什么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无从谈起!
丙二、主动造作培养内心力量
【本具力量】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烦恼呢?
我们内心本具这种力量。
【发心为要】问题是我们是否要发挥这种力量?这很重要!
你想要发挥他就有,你不发挥他就没有。
【喻】如同人吃饭、睡觉、喝水,你不吃、不喝,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外在无法强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体会有问题;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人会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话,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须自己喝,别人替代不了。
别人最多给你挂挂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劝导劝导你,给你帮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须要自己喝。
【引申】我们要断烦恼和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也是)一样。
【师父策励】学佛法、长智慧,就跟人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只是你要不要的问题!
【综述】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种忍可、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承载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没有轻安,有轻安就没有粗重。
学佛法,得到了轻安,学了才有兴趣,如果得不到轻安,那肯定烦恼重重。
乙五、修行过程中常见误区
丙一、偏离方向,反增我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