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五讲)
智敏***讲授
本讲科目(课文):
(一)解答小组讨论提问
提问1.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经证:《大般涅盘经》卷五(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
《大般涅盘经》卷一九(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本):「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入楞伽经》卷二〈3∵集一切佛法品〉:「大慧!何者无性乘?谓一阐提。大慧!一阐提者无涅盘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盘。大慧!一阐提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盘。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大慧!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盘者,我亦不入涅盘,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入涅盘。大慧!是名二种一阐提无涅盘性,以是义故,决定取一阐提行。」
提问2.“唯识”之“体”有四种?……哪四种?
提问3.“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个讲的又是什么道理?
提问4.关于二取空的问题。
(二)介绍因明三支架式
或分为三:初立论宗;第二立因,以经成论;第三举喻。
[名相注释]
初立论宗,第二立因,第三举喻。宗因喻,例如:
┍─所立为宗──────声是无常
┤┍因──────所作性故
┕─能立┤∵∵┍─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
┕喻┥
┕─异喻──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
(三)解释所立宗名涵义
论曰: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述曰:前第三门,摄入立宗,为简无失。今此所言安立大乘三界唯识,即立宗也。凡有三意:一者安立大乘之中唯识之教。诸宗不信佛所说故,广引教理,如成唯识,非此所明,略成比量云:我说大乘是佛所说,许具三法印契经摄故,如增一等。今此所言三界唯识,即显能诠唯识之教。二者安立大乘中所说三界唯识理。诸宗说有心外境故,不信三界唯心之理,故今成也。今言大乘三界唯识,即显所诠唯识之理。三者安立诸大乘教,及唯识理。于教理中,俱不信故,随文配属。
⑴安立
安立者,成立义,谓此论中成立大乘三界唯识,即以因喻,成立宗义,名为安立。又安立者,施设义,以广道理施设唯识略理趣故。或安立者,开演义,未说之义,今说名立;已说之义,今广名安。又安者可也,教理相称;立者建也,法性离言,今言名立;或言顺理,所以称安。陈那释云:能立能破,总名安立。谓能立自大乘唯识,能破于他余宗有境,故名安立。
⑵大乘
言大乘者,《辨中边论∵?∵∵无上乘品》,说由三义名无上乘: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正行无上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此等中一一皆有多门。所缘有十二:谓安立、法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修证有十种:谓无阙、不毁、动、满、起、坚固及调柔、不住、无二障、无息。即由此教,辨斯三义,名为大乘。
[名相注释]:
《唯识二十论述记》附讲:释大乘义∵∵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
释大乘义《辩中边论》(下卷∵∵辩无上乘品第七)云:“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rdquo
一、正行无上
一、正行无上:“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rdquo
(一)最胜正行:“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自在摄发起,得等流究竟。&rdquo
⒈广大最胜发广大心,终不希求世间富乐威福、二乘解脱。
⒉长时最胜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积集福德智慧资粮,果地尽未来际广度一切众生。
⒊依处最胜发心遍一切众生,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依处。
⒋无尽最胜菩萨修行,通达法无自性,故能回向无上菩提,犹如滴水投于大海,同海无尽。
⒌无间最胜所起修行,无自他、亲疏、物我隔别,已了自他毕竟平等故。
⒍无难最胜于他修善,生随喜心,则于自修善法成就圆满而无难。
⒎自在最胜成就种种禅定、三昧、神通,能自在转变他法,不为他法所转。
⒏摄受最胜菩萨修行,常为无分别智所摄。
⒐发起最胜正能发起无分别智。
⒑至得最胜得初地证,发极大欢喜。
⒒等流最胜展转二地乃至九地。
⒓究竟最胜第十法云地,进一步即得佛果。
(二)作意正行:“菩萨以三慧,恒思维大乘,如所施设法,名作意正行。&rdquo
(三)随法正行:“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rdquo
此有二:一无散乱转变随法正行;二无颠倒转变随法正行。
(四)离二边正行:离执一异、断常、增减等二边也。
(五)差别正行:十地菩萨修十波罗密多,增上修,即初地以专修布施为增上,二地以专修持戒为增上等。
(六)无差别正行:平等修十波罗密多,即每地通修十种也。
二、所缘无上
二、所缘无上:“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rdquo
(一)安立法施设所缘圣凡染净,因果等法(安立所缘)。
(二)法界所缘指非可安立的法界空平等性。
(三)所立所缘即所安立法。
(四)能立所缘种种染净诸法,都不离空,由空得成,龙树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五)任持所缘即闻慧,以文字能任持义故。
(六)印持所缘即思慧,以思惟义能印持法故。
(七)内持所缘即修慧,以定相应慧内持心境故。
(八)通达所缘证初地时,以无分智通达法界故。
(九)增长所缘修道中乃至七地境,向上增进故。
(十)分证所缘第七远行地,观世出世缘起还灭各别现证。
(十一)等运所缘第八地中,任运增进,不假功用故。
(十二)最胜所缘第九、第十地与佛果,以最胜无上故。
三、修证无上
三、修证无上:“修证谓无阙,不毁动圆满,起坚固调柔,不住无障息。&rdquo
(一)种姓修证:“缘无阙故”,不缺大乘种姓。
(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rdquo
(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发大心度尽有情,不为下劣乘所扰动。
(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即能常修六波罗密多。
(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证入无生法性,须起圣道加行故。
(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三大劫常修无边福智,坚固善根。
(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调柔自他三业等。
(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着生死涅盘,非此二种所退转故。&rdquo
(九)佛地修证:“无二种障故”,菩萨对治二障,完成佛之法报身。
(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成佛后示现化身,度生无有休息。
或《杂集论》第十一说:七大性相应,是名大乘义。一境、二行、三智、四精进、五方便善巧、六证得、七业大性。境大者,以广大教为所缘故。行大者,自利利他故。智大者,二无我智故。精进大者,三大劫中,修无量种难行行故。方便善巧大者,得不住道故。证得大者,证十力等诸功德故。业大者,穷生死际,建佛事故。亦由此教,辨斯七义,故名大乘。又《摄论》说:或乘大性,是有财释;亦乘亦大,是持业释,名为大乘。
思考题
二二、本论宗旨是什么?试要略释之。
二三、何谓“安立”?
二四、“大乘”何义?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五讲)
(一)解答小组讨论提问
提问1.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提问2.“唯识”之“体”有四种?……哪四种?
提问3.“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个讲的又是什么道理?
提问4.关于二取空的问题。
今天我们先回答一些问题,昨天各个小组讨论时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阐提种性不能成佛乃至解脱,有什么依据?
这是佛经上说的。在佛经里边,《大涅盘经》里边讲得最多。经中说:“无信之人(对佛教没有信心的人),名一阐提”,既然没有信心,当然不能成佛,声闻缘觉也不能成就;“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阐提种性的人,一切善法的根本都断完了,他的心都不缘念于一切善法;“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看不到将来(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不听佛的话;“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这样的人就叫做一阐提,即使是诸佛世尊来了也不能救度他。还有《楞严经》(卷六)也说:“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印度有一种多罗树,把它的顶砍断之后,这棵树就死掉了;这个一阐提也是那样,他浅薄的福德善根都没有了,长不出菩提的果;《入楞伽经》(卷二)也说:“一阐提者,无涅盘性。”∵一阐提的人,没有证到涅盘的性了——不论是声闻涅盘也好、缘觉涅盘也好,还是佛的大般涅盘也好,都没有这个根性。这是经上的教正,经上有说,一阐提是不能成佛的。这是经里边经常说的话(资料①参见上楼“经证”下引文)。
第二个问题:唯识之体有四种……哪四种?
这部论,不是说“唯识”的“体”有四种,而是说《唯识二十论》这部论的体有四种。这部论以什么为体?一般的四种,就是名、句、文、声。先说文,文就是字母;几个字母拼拢来,成一个名,就是名词;两个名词以上兜拢成一个句子,就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切经、论都是由名句文来表达的,所以它们的体就是名句文。这是从我们不相应行里边的名句文来说。但是,我们原始的名句文是什么呢?是声音。这个名句文,在还没有字母(文)之前,最初的就是说话的声音,所以真正的体,有人说就是声音,这个声音里边所说的内涵就是名句文。所以一般真正地说,它的体就是名、句、文、声。一般讲法相的论述里边,都是以这四个为它的论体。有的人可能不太注意,我们以前在给大家讲《百法名门论》窥基的述记(《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论的体,以名句文为体。这是以前讲过的。如果学得仔细的人,就会注意(记忆)到这些内涵了。
另外一个,他提的问,这个体有四种(是哪四种)。
这个讲论体的,在前面,“次辨体者,体有四种,如余处说(其他地方也这么讲)”。昨天他提的……这里有一个特殊的。
前面三项:“摄相归性,真如为体;摄境归识,以心为体;摄假归实,以声为体”,没有问题。“摄相归性”,相当然以性为主了,性是本体,相是性的外相,假使把外相摄纳归本体的话,就是“真如为体”,一切法,它的体性都是真如(无为法)。“摄境归识,以心为体”,一切外境都离不开识,是识所变,那么它的总的体就摄归于识了,所以说,识就是心,把境归纳到识的话,它是以心为体的。“摄假归实,以声为体”,名句文是假安立的(心心所跟色法它们的分位差别是假安立的),而声音的声是色法(物质的色法,是有实体的),那么以假的归纳到真的来说,名句文是假,声音这个法是实在有的,所以说以声为体。这些都是论文的体了。
第四个说得就麻烦一些:“性相别论,即有二种。一增上缘,许佛说法,以佛无漏声名句等为其教体;佛不说法,大定智悲为其教体。二亲因缘,随佛说不说,皆于能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这两种怎么说呢?
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佛是说法的”,那么以什么为体?另一种认为“佛是不说法的”,那么又以什么为体?若是第一种,认为佛是说法的那些人的看法(许佛说法),“以佛无漏声名句等为其教体”,佛说法,是以佛的无漏的声音、名、句、文亲自宣说的,这无漏的声名句文就是他的教体,是佛的教诫。这是“增上缘”里的一种。
这个“增上缘”跟“亲因缘”,我们先说一下。我们说,一切法都是唯识,我们所听到的并不是佛真正说的话,是我们的耳识听到佛的声音之后,就变一个相分,这个相分跟佛说的话一样的,然后我们所听到的,只是我们耳识的相分,并不能直接听到佛说的话。唯识的理论就是这样子讲的。这个我们也可以想象到的,就是我以前举过的一个例,我们看到的外境,并不是看到的真的外境,仅仅是看到眼珠里边的那个反射光线,就是把外境的光线聚在我们眼珠上,我们的眼神经碰到这个光线,就看到好象是外边的色,实际上看到的只是眼球里边的倒影子。同样的道理,我们耳朵听到的佛说的声音,并不是真的佛声音,是我们的耳识的相分变一个相,这个相跟佛的名句文一模一样,然后我们听到的,就是那个耳识的相分,跟佛说的东西是远一层的。所以说,真正佛说的,那是我们的增上缘(疏的),而真正听到的因缘(亲的)就是自己的耳识里的相分。
所以说,这个“增上缘”,认为佛是说法的,以佛的无漏的声名句文为其教体,但是这个教体,并不是我们亲所缘的。这是从增上缘来说它的教体(增上缘里认为“佛是不说法”那一种,等一下我们再说)。而“亲因缘”,假使认为佛是说法的,“于能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佛的名句文声,在我们能听的人听到的耳识跟意识上边变的相分,这个就是它的教体。我们在耳朵里听到的声音与我们意识所缘到的名句文,是佛的声音跟名句文在我们耳识跟意识里边产生的一个相分,这个相分是我们亲自所缘的,这是亲因缘。佛所说的无漏的声名句文,是疏的(增上缘);真正听到的(亲因缘),是自己耳识的相分,及了解了名句文声的道理的意识上边变的相分。这是一种,认为“佛是说法的”。
“佛不说法,大乘智悲为其教体”,假使认为佛是不说法的,那么佛的大悲、智慧(大乘的智慧、悲心)就是它的教体。因为佛有这个大智、大悲,我们要有这个缘——听法的人就是因为佛的大智大悲的关系,在自己的心识、耳识里边就变化出一种声音或者名句文,我们缘这个名句文,就是佛说的法了。佛并没有说。佛的大智大悲徧一切所,哪里有缘就现出说法的这个声音出来。就像月亮那样,月光是到处徧照大地,哪里有水就现出这个月亮的影子。哪里有听法因缘的人,佛的悲心、智慧就在他的耳识、意识上显示出说法的声音;同样,他听到的一样是他自己耳识里边的相分(声音)跟意识上缘到的相分(名句文),然后了解它的意义。
总之,“增上缘”有两种:一、佛是说法的,佛亲自说的这个无漏的声名句文就是它的教体。二、佛是不说法的,那么佛的大乘的悲智是它的教体。这是疏的缘(增上缘)。而以“亲因缘”来说,不管是佛说法也好、还是佛不说法也好,都是以能听到的那个人的耳识里边的相分(声音)跟他意识里边所缘的相分(名句文)为它的教体。就是说,第四种教体分两种,一种是佛说法,一种是佛不说法。其中又有两种情形,一个是增上缘,一个是亲因缘,要分这两层来讲。这个看起来就费解一些了,因为已经把唯识的道理掺进去用了,而“唯识”还没讲,所以就感到吃力一点。这个问题就这样子解答了。
第三个问题,也是这段文(辨论体)里边的。“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个讲的又是什么道理?这是引一些经论来证明佛是说法的。因为论主(这部《唯识二十论》的作者世亲菩萨)认为佛是说法的:“唯有说法,为增上缘,令闻者变”,以佛说的法为增上缘,然后听者耳意识上就变化了个相分(其中主要是佛说法)。怎么证明是佛说法呢?就引这个颂:“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在下文有说。假使一个人,经常亲近善友,这个善友跟他说的好话在他身上起一个作用——他以此(善友跟他说的好话)为增上缘,决定在他耳识里边听到的是好的声音、意识上显现的是好的名句文;如果他经常亲近的是恶友,那么以这个恶友不好的声音、不好的意识为增上缘,也就在他听者的耳意识上形成一个不好的行相(名句文、声音)了。那就是说,有说法的人。这是证明佛是说了法的,所以引这一句颂。他再引《十地论》:“说听俱以二事究竟,一者声,二善字。”就是说,听的人也好,说的人也好,都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他的声音,一个是那些名句文。那也是证明有说者的。这都是证明佛是说了法的。
这两种观点——佛是不说法的、佛是说法的,世亲论师采取的是“佛是说法的”那一种观点,“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句颂讲的就是这个。这个颂后边还要广讲。
另外,还有些小组提到二取空的问题。这个二取空,我们在讲《讲义》的时候,已经给大家表明了,就是在讲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说”里边,大家看一看第一次讲的《唯识学简介》。这几个缘起,我多次叫大家费一点功夫把它仔细讨论一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