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世亲菩萨∵造

窥基大师∵解

智敏***∵讲

第十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我们《百法明门论》基本上快圆满了,但是,我们就发现,听的人两极分化。懂的呢,很好,昨天提一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么,不懂的呢,干脆就不来了,讨论就不来了,等于说是放弃了。这个,就是说,我们是顾虑到学下边《二十唯识》,没有一个阶梯是登不上去的。

我们说学法相,只是个《五蕴》∵、《百法》,是进门的东西,并不是很困难,∵就是把宇宙一切万事万物,依佛的眼光来看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就讲一些事实了,并没有很深的道理。∵《五蕴论》后边是讲了个“补特伽罗无我”,那么,《百法论》后边讲了个“补特伽罗无我”之外,再加一个“一切法无我”。这个很简单地介绍一下,并没有详细分析。详细分析的,在后头的《唯识论》里边。那么,这仅仅是介绍一下就完了。如果这个还是感到困难,以后的就是更困难了。

有人说,这个“无我”可以发挥一下,当一个什么开示。这个“无我”,我们说是《广论》里边的毗钵舍那里边的,以前就是说跑马山听《广论》,“宁可背石头,不想听止观”,是最难的一部分,讲无我是最难懂的一部分,是毗钵舍那里边最精粹的部分,辩论最多的部分。这个是一般的人呢,当开示听是恐怕听不懂的。那我们就是现在是介绍了,最简单地介绍了,详细的要待以后的慢慢深入。

问题解答

“相应”和“和合”有什么差别?

那么,昨天有一组提的问题很好,我们就要把它介绍一下。就是他们说的,不相应行里边,“相应”跟那个“和合”有什么差别?

那么,我们就看了,“相应”什么意思?“相应者”,二十二页,前面的倒数第三行(《论解》四十三页),“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混淆就混淆在他加了个“和合”,这个东西跟后面一个和合他就搞不清楚了。后头“和合”,又怎么说呢?他就是说“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很多的法互相没有违背的、不相乖离的,这么叫和合。本来“和合”很好懂了,但是,就是说相应里边“因果事业和合而起”,那就把这个“和合”两个东西产生混淆了。

我们这个“和合”的问题,大家看一看前头“定异”,如果把“定异”看懂了,“和合”也好懂了。“定异者,善恶因果互相差别。”“异”就是差别,善的、恶的因果,它们的感的果、感得它的因决定是不一样的。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就是决定有差别的,不会善因可以感一个苦果,恶因可以感一个乐果。不会的。定异,决定是有差别的。

那么,这个“定异”,它的对立面,反过来就“相应”了。就是说,善的因决定感善果,恶的因决定感苦果,这就是相应。所以相应呢,我们本来要抄的,现在就不抄了,抄了你们也来不及写,干脆你们自己写,我念下来,很短。

什么叫相应?根据《显扬圣教论》13的。“谓”就是“无所谓”的“谓”,“诸行”,这个“行”就是“行动”的“行”,就是有为法。“诸行因果相称性”,因果相称的,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这个叫“相应”。那么前面“定异”,就因果不称了。因果决定不会两个是反过来的,决定是有差别的。

那么,“相应”跟“定异”两个,是一正一反的两个说话,都是一个意思。“定异”,就是说,善的绝对不会感苦果,恶的因决定不会感乐果。那么,“相应”就是正面说了,善因感乐果,恶因感苦果。这个是因果相称。“定异”呢,因果不会不相称的,那么,就反过来,就是因果相称了。

而“和合”呢,一切法因缘和合产生另外一个法,假使我们的僧团因缘和合就产生正法久住,僧团和合了、六和相亲呢,就正法久住了,我们不是在《律海十门》一开始这个“结戒十义”里边,要大家和合的话,那个“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乃至“断现有漏,断当有漏”,最后是“正法久住”了。和合呢,这个就感这个,那么,就有正法久住的效果就出来,如果不和合,就不能住了。那么,这是从事上来说。

那么,从因果上来说,假使说眼根不坏,这个眼识呢,种子不是在三禅以上,二禅以上,前六识就不起作用了。(12A)在欲界的或者初禅的眼识有,还成就的,然后,要能观的色境在现前,要看的作意提起来了,那么,就能看到了。那么,假使从生起烦恼的因来说,生了烦恼的境现前,烦恼的种子没有断,这个非理作意,就是不正的作意生起来了,那么,就看到境,生贪心,或者生瞋心,这个,因缘和合,就产生它的后果了。

这是从因缘和合的方面说,而前面相应是从因果相称的方面说。两个不一样的。但是,问是因为这本书上讲得是比较混淆了,所以问一下子好。不相应行里边,都是一些法的一些它的一些作用了。特殊的情况,产生什么特殊的什么作用,就把它安一个名字。

“异生性”的一个问题

好了,其他一个,“异生性”一个问题,就是在二十三页的第一到第二行,二十三页前面(《论解》四十五页),“异生性一,唯所分位”,那就是说,不相应行,三个法的分位差别了,那么,三个法全的,还是一个法(单是一个法)的分位。这里什么都有,一个的也有,异生性来说,立自心所的分位差别。“二障种上令别功能”,这个“令”,我们去查藏经还是“令”,勉强讲也可以。

那么我们先说异生性——异生性是什么个东西?前面我们看到异生性,“二障种上一分功能”14,两个障种子上,就是说我们修行所断的烦恼、所知障,上边的一部分的功能,障住他们见道的,那么,这个呢,起的作用,就是异生性,他就是没有见道。“令趣类差别”,使他趣类差别,投,各投各的趣。异生性的意思就是说,他各式各样的有情,起各式各样的异见,就是不同的见,就是见的那些都是分别烦恼,就是见所断的烦恼。那么,产生后果呢,投各式各样的五趣的各个地方。圣者,三恶道是不去的,只有人天的。而异生性呢,烦恼是各式各样的,他的种类各式各样的,投的五趣也是各是各的。那么,这个里边差别不同了,这里后边“令别功能”,这个二障种子又产生这差别的功能,这个讲也可以。就是产生这个,再产生各式各样的异见,产生各式各样的种类的有情,产生各式各样的五趣的差别。“令别”,这个种子有这个功能,使他产生这些差别。这就是异生性,他是因为没有见道,他见道的烦恼,它有可以产生这些功能。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我提的,我叫人来回答,他还没有答案,那么,看大家怎么说。我们说无为法,第四个不动无为,是第四,二十四页(《论解》四十七页),他说“不动者,以第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这个,他讲是讲清楚了,但是我们就问一个问题:第四禅是有为法,为什么叫无为法了?不动无为,这个无为是从哪里安立的?第四禅是有为法,大家知道。那么,还有就是连下去,想受灭无为,它一个,灭受想定也是一个定,既然是定,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那他怎么又是一个灭受想无为呢?这个问题,你们去想去。其实,仔细一看就看出来了,但是这个弯子要转一转,因为有为的定怎么摆到无为法里去了?这个问题大家要动动脑筋。

那么,今天我们又接下去讲我们的“无我”。

补特伽罗无我(续)

“言无我者”,两种。一种是“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有情他投生五趣、往来生死,那么,一般的人都执为有一个有主宰的一个纯粹精神的一个我,或者是他们叫灵魂,或者叫神我,或者叫什么,都是这一类来投胎。我们道家,一些什么民间的一些迷信之类的东西经常:“这个我,在这一辈子一个色壳子,等于房子一样的,住烂掉了我去换一个新房子”等等,这个话经常有人说。那么,好象这个“我”,就是一个灵魂。那么,这个身体就是一个物质,物质跟灵魂一结合,就是人,或者是有情动物。

这个,在我们记得在学因明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个,他也是外道就这么说,他说:“灵魂进到一个躯壳里去了,他就成有情了。”那么他比喻,好象一部车,一个司机来开,这个车本来是不会动的,司机一开,他就运动起来了,就是有情活的了,加了灵魂就活起来了,会活动了。那么,这个因明里边他辩论。这个是很久了,在我才二十左右的时候学的,那么,时间段几十年了,可能记得有出入,大概的意思不错。

他的辩论就什么?你说的一个司机驾车的话,这个司机跟你说的灵魂进入躯壳成了个活的有情这个喻不一样,因为这个司机本身是物质东西的,也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你说这个灵魂是纯粹精神没有物质的,所以你举这个喻,不等,不等你的这个法,就是这个喻跟法不是相等的。你这个喻白举的,举了不能证明你的这个论点。这个是我记得,《因明入正理门论》里边的,有这么一个辩论。

那么,也就是说,纯粹的精神的一个灵魂之类东西,是没有的,这是外道的执着。那么,还有的执着就是……这是离蕴我了,离开了五蕴之外有一个独立的一个东西,既不是色蕴,又不是受蕴,也不是想蕴,又不是行蕴,又不是识蕴,是另外一个“我”。这个“我”,我们从佛教里边,佛教的这个到处推度,一切有为法,除了五蕴以外是没有再有其他的东西了,这个离蕴的“我”是没有的。你说是无为法吧,“我”是无为的,这个还真是成笑话了。这个无为法怎么叫“我”呢?我能动作,能主宰,能自在,无为法动也动不来的,你这怎么叫“我”呢?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你这个我到底成了个啥东西了?所以,有为法里边你要找这一个“我”,找不出的,只有五蕴——色受想行识。

那么,有的人就认为:“那么,色蕴就是‘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身体坏了就要投生,要转世去了。”那么,你个色蕴里边,就分析,如果色蕴是你的话,这个色蕴它是常的,你说的“我”是常的,不变的。那么,实际上色蕴不常的,是无常的,大家都有这个现量都看到,哪一个色蕴位置不动的呢?我们说再造得坚牢的一个大楼,你说是钢棍水泥,最好的标号的水泥什么,搞起来,看起来十年八年没有动,但是一百年以后,毕竟跟以前的新造的不一样了,那是慢慢风化了。再隔几百年以后你不去碰它,它自己会倒下来了。它无常的,总是无常的,一切色法都是无常的。那么,你说这个“我”,如果说就是色蕴的话,那你“我”还是个无常的?你说灵魂不死,你要永生,什么最后审判之类东西就不成立了。因为你是无常的,到一个时期就消灭了,怎么审判呢?

那么,这个色蕴又不是一个,“我”当然是一个了,色蕴多得很,里边,我们讲过了,十一个,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法是法处所摄色。那么,色里边又分显色、形色二十五种,你不断地能分,触有十一种或者是二十五种等等,那这个我就无边无数的我,不行,色蕴是我不行。

那么同样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执了是我的,这更普遍,一般普遍的就是执识是我,或者是心是我,或者是受是我——能够感觉的,等等,这些都不成立。反正五蕴就是蕴,积聚义,是无常的。你这个“我”,这个意思不相应,安不进去。所以说,离蕴的“我”也没有,即蕴的“我”也没有,那就是“无我”。

这就是“补特伽罗无我”。∵那么,下边是“法无我”。

法无我

二法无我。

言法者,轨持之义。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故。言法无我,法即无我应云法无法,从能依说,故云法无我。

“言法者,轨持之义。”轨持,这个法的定义一般就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两个是一个刻版的文章。什么叫法?任持自性,它能够持自性,假使火能够持它的暖性;轨生物解,它对人家,可以使人家看到这个法的名字,就知道这是火。那么,法,就有两个,对内,把自己自性能够任持到,不会今天暖的明天变冷了,不会,火永远是暖的;那么,人家看了这个法,轨生物解,人家看了这个东西,这个字,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火,是这么亮亮的红红暖暖的这个东西。所以说,对自己任持自性,对人家,产生那个物的解,轨生物解,使人家产生这个定解,是这个法的,是什么东西。那么对内对外的作用都有了。所以,法是“轨持之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谓诸法体,虽复任持轨生物解。”“任持”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它有个轨道,可以使人家产生这个什么的东西。这个物是并不是说物质,物就是大种,使人家产生这个定解。轨呢,有轨道的,不是乱产生的。你这个原则性的东西,你就看到,使人家产生这个的什么的定解了。虽然它有这个作用,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亦无胜性实自在用”,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不变的、实在的、能够由自己作主的用。我们在讲十八界的时候,任持无作用性的自性15,这个自性并不是它自己有作用,因缘和合之后就如幻地起一个作用,而它本身,因缘没有和合之前,它不能产生什么作用的。

那么,所以说一切法,虽然说它能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但是实际上一个独立的、殊胜的自性,能够实在地存在,能够自在地作用,没有的,所以叫法无我。法就是无我,当下就是无我,叫法无我。这个法无我是六离合释的一种,今天我们六离合释的讲义来了,时间等一下有空就可以把它学一下,也不多。

《瑜伽》九十三云:复次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如是二种,略摄为一,彼处说此名为大空。

引《瑜伽师地论》的九十三卷说,“复次一切无我无有差别,总名为空”,把空跟无我的关系来拉一拉关系,他说一切无我,管你是人无我也好(补特伽罗无我也好),法无我也好,都是没有差别的。都是什么呢?都叫空。

“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者,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一切缘生的有为法,就是十二因缘,我们说一切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十二因缘都是这么的东西在流转,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流转。

十二因缘,是破我的,就是说流转生死的一个实际的一个补特伽罗——这个有情,并不存在。那么,什么在流转?就是五蕴。这个五个蕴里边,它分了十二个位置,哪一个位置,它的作用殊胜,就安什么名字。在过去的烦恼特别殊胜的,是无明,那么,这个时的五蕴就叫无明。那么,在造业的时候,是行是特别显着的,这个时候的五蕴叫行。反正,流转生死的,就是五蕴的作用,并不是离开五蕴还有一个我们所谓的灵魂之类的东西,没有的。离开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为法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实在的我,得不到,没有的,再怎么找,找不出来的。那么,这是补特伽罗无我。

法无我,“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那么,它是离开了缘生诸行外,里边没有个我。这个法的无我,就是那个“缘生诸行”,这些有为法,它本身就没有个自在的我,也是无常的。什么叫“我”呢?这个是我们用中观的见地来说,因为我们是中观宗,一切我们以中观的理论来批判其他的。那么,真正的中观的说我,就是说,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能够离开一切的法,不依靠其他法,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又能够常住不变的,这个自性就叫做“我”。

那么,法有这个自性叫法我,补特伽罗有这个自性叫人我。那么,这个自性是不可得,它是无常的。实在的一个我,就是实在的一个法,它能够坚持不变的,不依靠其他因缘的一个法,是没有的。不管你举哪一个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因缘散灭而灭,不会它不靠因缘自己能够住在那里不动、不变的,没有的。

尽管我们的思想都欢喜万古长春,这一类话说了很多,像这个海枯石烂终不变等等。尽管我们的思想里这么想要一个常的东西,而客观上你找不出来的,没有的。是我们主观的想象,也是常执,执常的一边,常见,总希望有这么东西。

秦始皇他统一六国之后,就希望他的秦国就万代地传下去,他是始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要不断传,他自己要身体又要不死,他希望长长地永远做皇帝做下去,那么,派人去找灵芝草,搞了半天,四十来岁,四十左右吧,就死掉了。那么,第二代,秦二世,登位没有几年,还是个小孩子,就废掉了。这个无常,众生是无常的。主观的想象要常,不可得,做不到的。

“如是二种”,这是一切缘生的法,也就是无常的。“如是二种”,这个法无我也好,补特伽罗无我也好,在它里边,《瑜伽师地论》它都可以摄了一个,叫什么呢?就叫空。这个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它在《瑜伽师地论》说是大空。

又云:我之执者心得境名。

“又云:我之执者,心得境名”,这个执了我,这个我的执,是执我的那个我的执,是心来把这个境的名字安到心上去。我是境,所执的是我,能执的心是执了。那么,我执我执,把境安了心的名上来了,“我”是所执的境。

又云:二执者我狭法宽,盖人有迷人必迷法者,迷法未必迷人故。能持自体者为法,有常一用者为人,如二乘我执已断,法执犹存,则其浅深宽狭可见矣。

“又云:二执者……”这是比较,两个执,人执法执,哪个的范围大?“我狭法宽”,我执的范围要小一些,法执的范围宽一些。为什么原因?下边就讲它的道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