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二、所依(分二科)∵∵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摄阿赖耶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这是十七地里面第一地「五识身相应地」。「五识身相应地」里面分两大段:第一段是「略辨」,这一段讲过了。现在是第二段「广显」。「广显」里边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说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说明这五个识的相貌,那么又分成五科。一科说「眼识」,「眼识」里面又分五科。第一科说「自性」,这一科也说过去了。第二科说「所依」,就是眼识的生起,它不能自己独自的生起,它要依靠另外的力量,就叫做「所依」,这里面分成两科。第一科「别举三依」,就是眼识的生起要依靠这三种力量,第一个就是「俱有依」,第二个是「等无间依」,第三个是「种子依」,这三依就解释完了,上一次讲完了。

壬二、略释二依(分二科)∵∵癸一、标列

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

癸二、随释(分二科)子一、辨类

眼是色、余非色。

这以下「略释二依」。前面举出了这个三依,这以下再解释这个三依,解释三依的一开始,把三依合成二依,三个依合成二个依。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略列」,把这两个依把它标出来,「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这以下就是简略说明两种所依,这个所依有二种,是什么呢?「谓色、非色」,一个是色,一个不是色。这个「色」,就是物质,但是这个「色」是说有组织的,有组织的色。一个没有色,这是标出来。以下「眼是色、余非色」,这是解释、「随释」这两种色,解释这两种依。

第一个是「色」,这个「色」是什么呢?「眼是色」,这个「俱有依」里面指什么说的呢?就是眼识所依止的眼根。眼根,我们彼此见面的时候,我看见你的眼,你也会看见我的眼,但是这个不是,这个是叫做扶根尘,它是保护眼根的物质,它不真实是能发眼识的根,下面有解释。现在说「眼是色」,就是能发眼识的那个根,是属于色的,是色法组成的。「余非色」,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依不是色,它不是物质组成的,它不是色,这是这样的解释,「余非色」。

子二、出体∵(分三科)∵∵丑一、眼

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

这以下是「出体」,说出来什么叫做「眼」,什么叫做「眼」,怎么它是色,说明这个道理,也说明叫「余非色」,那个依和种子依这两种也加以解释的。先解释这个「眼是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这个眼识所依止的眼根,它是怎么成就的呢?「谓四大种所造」,这个「四大种」怎么讲呢?这个就是地、水、火、风叫做「四大种」。这个「大」,是广大的意思,就是它是非常广大的,它的作用非常广大。譬如说我们所看见的大山、大地、大海,都是「四大种」所创造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大」。这些大山、大海、大地,由「四大种」才能够增长、才能够成就,所以称之为「种」。「种」,是因的意思,因果的因的意思。它又是「种」、它又是「大」,故名为「大种」是这样意思。

现在也不说是大山、也不说大海、大地,是说我们的眼根,这个眼根是「四大种所造」,一切的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我们的眼根也是地、水、火、风所创造的,不过这个地、水、火、风,它精微了一点,不是一般粗劣的地、水、火、风。「眼识所依净色」这样的「四大种所造」的眼根,是我们眼识的依止处,是眼的依止。不是一般的地、水、火、风,眼识不能够依止,那要适合它才可以,这样的地、水、火、风的色法,是「净色」,是特别的清净,特别微妙的一种物质,精微清净的一种物质组织成的。

「无见有对」,这样的我们这个眼根的地、水、火、风,我们见不到,我们不能见到它的,我们现在这个眼根,我看见你的眼,这个眼不是那个眼、不是那个眼根的眼,我们也不能见,不是我们眼根、眼识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譬如我们平常说有鬼,有鬼,但是我们多数人看不见,不是眼识的境界,不是我们眼根的境界;要天眼的人可以看见鬼,有的人的眼根也是特别一点,也能看见鬼。那么但是有是有,鬼是有,但是我们不可以见。现在我们的眼根也是,是有眼根,但是我们不可以见。「有对」,「有对」这个地方有点意思的,这个「对」,这个字是个碍的意思,这个「有对」这个「对」这个字,当碍字讲,就是障碍的碍。在这里有三种碍,就是障碍的有对、境界有对、所缘有对,有这三种不同。障凝有对怎么讲呢?障凝有对,我们很容易明白的。譬如说是这里有一道墙,我们的身体,这道墙也是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我们想从这里过去,不可以,它有障碍。这个石头,这个大石头和大石头也是障碍的,那么这叫做障碍有对。这是一般性的都有这种情形,同在一时、同在一处都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有对。

第二个是境界有对,这境界有对怎么讲呢?譬如我们的眼根,我们眼根,这个对声音来说,不管是人发出来的声音,或者是风、或者是火、或者是水,各种情况发出来的声音,我们的眼睛对它来说不行,我们这个眼睛对声音来说,是不可以发生作用的;要用耳才可以,耳才能听见声音,这个声音是耳的境界,是耳的境界。这个眼就不可以,眼就是不可以在那上面发生作用,眼只能在色,在这个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这些色的相貌上才是眼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眼在那上面活动,能发生作用,那么叫做境界有对。它们是合适的,这个地方这样讲,境界有对是这样讲。这样讲这个对是什么意思?要有障碍就叫做有对。这个有对,就是眼识在那个地方能够拘碍,拘束的拘。这个眼睛在那里,这是青色、这是黄色、这是白色,或这是光明、这是黑暗,眼识在那上面能拘碍你。如果这个耳在形色上,在这些一切色法上,就没有这种作用,就不能拘碍这个耳。我们的耳遇见一切形色的时候,就过去了,就不能在这上面,不能拘碍。

这经论上这样解释,这拘碍这样讲,这叫做境界有对。本来在我们一般的常识上,分别心上来解释,应该说我们的眼睛在声音上有障碍,我们不懂,我们的眼不能听声音,这声音有障碍;耳对于色,不能发生作用,有障碍;眼对色是无障碍,耳对声音无障碍,但现在不这样讲,眼对于色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就是拘碍,拘束的拘,拘碍,这样解释。它的理由就是说,因为若是眼睛离开了色,在声、香、味、触上,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叫做拘碍,这样讲,这样解释。如果我们用容易明白的话来说,眼对色来说,色是眼的境界,声音对耳来说,声音是耳的境界,这叫做境界有对,这么解释。

第三个是所缘有对,这个所缘,就是对这个心法来说的,就是眼识在色的境界上,它能够缘虑。我们的眼对一切的形色,也能够发生作用,但是不能缘,因为这个眼根是物质,不是心法,它不能缘虑,它不可以缘虑的。能缘虑的是心法,眼识也是心,眼识对色法它有缘的作用,所以叫做所缘有对。若是声音,眼识就不可以,眼识不能去缘声音,那就不是所缘,不是它的所缘有对,这样解释。合起来说叫做无见有对。这里说有对,前面说「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那就是五个净色根,是无见有对。那么这里面,就包括了障碍有对、境界有对。因为这个「四大种所造」的净色,它也是色法,它也是物质,所以它也是有障碍,所以包括了障碍有对,而又是境界有对,但不是心法,所以不是所缘有对。所以是「无见有对」。

丑二、意

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

前面解释这个眼根的体相。这以下解释这个「意」的,就是等无间的相貌。这里说「意」,我们上一次说过,是以依止为意。这「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是依止的意思叫做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我们这依眼了别色的这个眼,这个眼识。「无间过去识」,就是前一刹那、后一刹那,中间是没有第三者来间隔它的,那么它过去了,就是灭了,灭了以后,后一刹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刹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刹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刹那的眼识的灭,是后一刹那生起的条件,所以叫做「等无间依」这个意思。乃至到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到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生灭的这样子。所以从这上看,我们的识,是有生有灭,而不是常住。和《楞严经》说的不同了,这不是常住真心的,不能那么说了。这是有生灭变化的,不是常住的。说「谓眼识无间过去识」,这叫做「意」这样讲,当然这个「意」,也是心法,不是色法。

丑三、一切种子识

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

这个眼根和意,这二个依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段解释这「一切种子识」的依。「一切种子识」,它也是眼识的依止,因为我们眼识的生起,它要靠种子才能够生起,靠种子才能生起。若没有种子,这个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它也是眼识生起的重要的一个条件。这个「一切种子识」,就是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都是要有种子才能生起的,所以是很多很多的,刹那刹那的要依靠种子,是无量无边的。这种「种子识」从那里来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种子呢?「谓无始时来乐者戏论熏习」,这是说从无始以来,就是你找不到开始的那一天,你向前追,总是前面还有,前面还有。这是佛法里面讲的道理,和这个神教说的不一样,神教总是说:『万物是上帝造的,是神造的』。现在佛教里说:『一切是自己造的』。自己什么时候造的呢?「无始」,没有开头那一天。所以是「谓无始时」以来,来,一直来到现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乐着戏论」,我们心里面就是欢喜戏论,爱乐味着。这个爱乐,就是指我们心说的,我们就是欢喜这样。这个着,就是粘上上去了,也就是系住了,把你困住了。如果我们自己心细致一点,静下来,细致点去观察的话,我们也会觉悟到我们爱什么,就被什么绑住了;你若不爱这件事,那件事对你不发生作用,你就是解脱了。

你爱什么就被什么绑住了,你不可以和它分开的,你分开心就不舒服。那么这个着,就是绑住了的意思。为什么绑住了呢?因为你爱乐它的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无始时来」,我们爱乐什么事情呢?「戏论」,爱乐欢喜戏论,这个「戏论」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后文都有解释,这些问、征都有解释。但是我们后文都有解释,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念一遍,那也不感觉到有什么意味,也不好,还是要解释解释。后面文解释这个「戏论」解释什么呢?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心里面所思惟分别的事情,我们语言上所分别,语言上所表达的这一切的事情,这个身、口、意这一切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能引无义,不能引义』这就叫做「戏论」。

这个『义』是什么呢?这个『无义』是什么呢?这个「义」,就是我们的理智所希求的事情,所希求的事情。若用我们的语文来说,就是幸福的事情,这个幸福,和我们心里面所想的幸福又不一样,这个幸福的事情,没有罪过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这叫做「义」。这个「无义」,就是和这件事相反的,能令你使令你有罪,能令你苦恼的事情,它能引出这种事情。就是我们身、口、意所做的事情啊,『不能引义,能引无义』这些都是叫做「戏论」。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究竟是指什么说呢?就是大概的分类,就是一个我执、一个法执,就是这两类。就是执着有一个我,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在这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上面,执着有一个没有生灭变化的我,执着有我。用我为基础,去说话,去做事,这都『能引无义,不能引义』所以这就是一个「戏论」。

第二个「戏论」,执着一切都是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声、香、味、触、法也好,眼识、耳识乃至一切识,这些十八界,一切的境界,凡我们的一念分别心所面对的一切境界,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都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很美的,我们就是就起了贪、瞋、痴的烦恼在这上面活动。

我在家的时候,读书很少;出了家以后,也欢喜读历史。我感觉历史上的书就是三个字:『贪、瞋、痴』。国王,那些不管是好的国王,不好的国王,我看都还是这样子。不过是有点理智的国王,稍好一点。然而还是贪、瞋、痴。用贪心作这件事,用瞋心做这件事,总而言之,愚痴做这件事。多少有点好心肠,老百姓生活好一点;或者是虐待老百姓,不管老百姓死活。我要这样子,就这样子,都是贪、瞋、痴的活动。我们一般人也是贪、瞋、痴,比那有权势的人轻一点,轻一点。只是管自己;或者对别人,也是有点关系,但是那不能和国王比。那么这样子,在这句话来说,这就叫做「戏论」。

「乐着戏论」,这「乐着戏论」的结果呢?就叫做「熏习」。这个「熏习」我们学习《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讲过的。什么叫做「熏习」。怎么叫做「熏习」呢?『谓与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那就叫「熏习」。这个「熏习」,这个「彼和此」,此中有能这个「此」,和『谓于彼法』的「彼」,就是此法与彼法。这个「此」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指阿赖耶识说。这个「彼」呢?就是转识,指转识说的。这个「此」阿赖耶识与「彼」转识这一切法在一起,不是分离的,是在一起的。『俱生俱灭』,同时的刹那生,同时的刹那灭。他这意思说,若是不生灭的话,就不能熏习了。若没有生灭,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是不能熏习的。所以唯识宗的道理,就不承认《起信论》这真如受熏的。就是唯识经论上的道理是这样,它是有生灭变化的,所以阿赖耶识能受转识的影响,受他的熏习。转识,就是前七识,前七识都有所缘境,在所缘境上贪、瞋、痴的活动,就熏习了阿赖耶识,熏习了阿赖耶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