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二、取与有(分二科)亥一、问
∵问:若取为缘,皆是有耶?设是有者,皆取为缘耶?
∵这是第八科「缘起分别缘」,这一科里面分九科,现在是第四科「十二支为缘抉择分别」,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依四句答」这个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顺后句答」,顺后句这一科是分四科,现在是第二科「取与有」,分两科,第一科「问」。
∵「若取为缘,皆是有耶?」在十二支里面是:取缘有、受缘爱、爱缘取,都讲过了。现在讲取缘有,这个「取缘有」这件事,这里面提出个问题:若取作助缘而生起来的,一定是有吗?「皆是有耶?」「有」,就是有强大的力量能招感果报了,那个时候名之为「有」。
∵那么这个「有」是以取为缘的,以「取」作助缘。现在提出问题,若取作缘的时候,都是有吗?「设是有者,皆取为缘耶?」假设取为缘是有,它是有强大的力量能有果报的。「皆取为缘耶?」都是用取作助缘的吗?提出两个问题,底下回答。
∵∵亥二、答(分三科)天一、标
∵答:亦应作顺后句。
∵这个问题也应该是从后面这一句来回答,就是「设是有者,皆取为缘耶?」这句话。前面是「问」,这底下第二科是回答,回答里面第一科是「标」。「亦应作顺后句」是标。第二科是「释」。
∵∵天二、释
∵谓所有有,皆取为缘,或取为缘,而非是有。
∵「谓所有有,皆取为缘」,这句话说的很肯定。所有的「有」,只要它的力量强大能达到有果报的程度,这样的业力一定是「取」作助缘的,这样回答「皆取为缘」。
∵「或取为缘而非是有」这就是不决定了,或者是「取」是为它作缘,但是它不是「有」,这是变了。
∵这是解释。底下第三科是简别。
∵∵天三、简
∵谓除有,所余有支。
∵「谓除有所余有支」,那就是除掉了这个「有支」,剩下来的其他的有支,就是十二缘起里面别的支,别的支也可以是这样的,取为缘而不是有支,可能是其他的生老死,也可能其他的支会有这样的情形的。这一科说完了,第三科是「有与生」。
∵∵戌三、有与生(分二科)亥一、问
∵问:若有为缘,皆是生耶?设是生者,皆有为缘耶?
∵「若有为缘,皆是生耶?」这个强大的业力为助缘,使令它的果报现起了,那么「有」为缘皆是生吗?「设是生者,皆有为缘耶?」提出两个问题,底下回答。
∵∵亥二、答(分二科)天一、释
∵答:诸所有生,皆有为缘。或有为缘,而非是生。
∵「诸所有生,皆有为缘。」这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第二科是简。「诸所有」的生,众生的生命现起的时候,都是「有」作缘才能现起的,这是肯定是这样子。「或有为缘而非是生」不是生。那是什么呢?底下说了。
∵∵天二、简
∵谓除生,所余老死最后有支。
∵「谓除生,所余老死」就是把这个「生」简出去不算数,就是剩下来的老死。老死当然也是有为缘的,不然也没有这件事。这个老死是「最后有支」,在十二缘起里面它是最后的一个支。
∵∵戌四、生与老死(分二科)亥一、问
∵问:若生为缘,皆老死耶?设是老死,皆生为缘耶?
∵「问:若生为缘,皆老死耶?」这是第四科「生与老死」分两科,第一科「问」。「若是生为缘」那么就一定是老死吗?「设是老死,皆生为缘耶?」这样问。
∵∵亥二、答(分二科)天一、释
∵答:所有老死皆生为缘。或生为缘,而非老死。
∵「答:所有老死皆生为缘」,这句话也是很肯定的说了。只要这个生命体他衰老了,他死亡了,他一定是有一个生命现起做缘的,不然的话谁老、谁死呢?「或生为缘而非老死」,这又是不决定的。是生命体是现前了,但是不是老死,不是给老死作缘。那么是什么呢?第二科「简别」。
∵∵天二、简
∵所谓疾病、怨憎合会、亲爱别离、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叹忧苦,种种热恼。
∵「所谓疾病」,就是这个生命体现前了,不是老、不是死,而是有病了,当然也是生为缘。或者不是病,而是「怨憎合会」,和憎恶的人、憎恨的人在一起,不可以分离,这也是生为缘。「亲爱别离」和亲爱的人愿意在一起,但非要分开不可,这也是生为缘。「所求不遂」,还有其他种种的希求,希求的事情有障碍不能成就,那也是生为缘。
∵「及彼所起愁叹忧苦,种种热恼」,那就是前面因为有病而「愁叹忧苦种种热恼」,或者是「怨憎合会」,有怨家不能在一起,偏要在一起,而引起的「愁叹忧苦种种热恼」。还有「亲爱别离,所求不逐」这一切的引起的「愁叹忧苦种种热恼」,也是以生为缘的。
∵这个「生」为「老死作缘,为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逐」这些「愁叹忧苦种种热恼」。当然这是说非佛教徒,若是佛教徒,你若是修行四念处的时候,虽然是,也是生为缘,但是没有怨憎会、也没有爱别离、也没有所求不遂、也没有愁叹忧苦种种热恼。
∵这是佛法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能消除去这一切的苦恼,那就是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就没有问题了。这个倒是很现成的一件事,说起来就是一转念之间而已,并不是距离一万八千里,就在你现在一念心一转就是了。但是就是不容易转,你向那一方面转什么事也没有,你不转很多的苦恼。这是说难也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申五、所障能障分别(分二科)酉一、所障(分三科)
∵戌一、障正见等(分二科)亥一、举于正见(分二科)∵∵天一、问
∵问:是诸有支,几与道支所摄正见,为胜障碍?
∵这是第五科,是「缘起分别缘」,一共是九科,前四科讲完了。第四科刚才讲十二支为缘抉择分别,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五科「所障能障分别」,有所障碍的、有能障碍的不同。
∵「是诸有支,几与道支所摄正见,为胜障碍?」有这么多的部分,一共是十二有支,十二支。「几与道支所摄正见为胜障碍」那几个支。这十二支里面那一个支与这个「道支」,「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里面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一共是八支。
∵那么这十二缘起支,那几个支给「道」支里面所摄的,「正见为胜障碍」为最强大的障碍?这个「正见」是什么呢?就是得初果以后的圣人,他那一念清净的无分别智慧,观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寂,无我、无我所的那个无分别的智慧,那个智慧就叫做「正见」。因为他能与诸法实相相应了、与第一义谛相应了,所以叫做「正见」。
∵这个「障碍」叫你不出现,你想要得正见不行!有障碍,障碍上面加个「胜」那就不同了,就是特别有力量、特别的能障碍你。这十二缘起是生死流转的惑业苦的境界,都是对于正见有障碍的。但是现在不说这个,说「胜障碍」,就是障碍中它的力量最大,它有最大的力量障碍你,叫你不出现,你想要得圣道不可以,障碍你。那一个支是障碍中有最大障碍力量的,这样意思。
∵∵天二、答
∵答:无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为胜障。
∵这是说出来十二缘起里面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在前面解释的时候说的非常清楚。主要的就是我我所、我见,执着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个我,主要是这个力量太大了,这个「我」。
∵前面说是生缘老死,不是老死,「谓疾病、怨憎合会、亲爱别离、所求不遂」这些为缘,其实你能够与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相应了就没事了,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现在又是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与「正见为胜障碍」,谁呢?就是「无明」,就是执着有个我就是这个事情,执着有个我,执着人我和法我都应该在内。
∵那么得圣道第一个就是要「无我」。你有「我」正好是障碍这个无我的智慧。「及彼所起意行」,这个无明发动出来的无明缘行,无明为行做因缘,使令行生起。「行」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这三行。三行里面最重要的是「意行」,心为本,心若动了才发动到身语,所以说到「意行」就是它的力量大,它的力量大,它也能障碍,能障碍你这个「正见」的生起。
∵「若有一分」,这个「若」字当作「即」字讲,就是即有一分。这个「有」就是有支,爱缘取、取缘有,这个「有支」就是自己造的这个业,造的这个罪业也好,或者造的福业也好,达到有感果报的程度的时候也是很厉害的。
∵这个「有支」现前的时候也是能障碍你,你想要修行不行、不可以。若到三恶道去,那个「有」若到三恶道去,当然很明显的是不能修行。就在人天的世界也是,这个大福德的境界一来了,你想修行也不行就把你障碍住了,也是有这种事情。
∵但是这个事情还是力量的问题,就是你这个「正见」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力量若大那无明和「有」也不能障碍。你这个「正见」的善根力量小,那个「无明和意行」和「有」也是障碍「正见」,就是谁的力量大谁就发生作用。你的力量大就障碍我,我的力量大就障碍你。
∵但是一般的人来说多数是善根的力量输了、输掉了。无明和意行「有」的力量太大,「有」也是行,「意行」也是行,就是「有」是爱取滋润了以后,「意行」就变成「有」了,那么意思,意行变成「有」了。
∵若是「有」,这个业力没得果报的时候,在得果报之前这不要紧,在那之前的时候出家还可以。若是虽然有善根,但是你那个时候,尘劳的境界都现前了,不行了!没有办法。
∵那个儒童,《大毗婆沙论》说那个儒童就是在没有结婚以前佛就去把他度化,给他说了法,得了三果就出家了。如果佛晚两个钟头去就不成了,他结婚了,所以佛对阿难***说是早一点去,晚了就不行了。其实佛在世的时候不只这件事,还有好多事都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有」支就看出来,这个「有」也有障碍的力量,是谁对于正见有胜力的障碍、有大障碍呢?「无明和行」,三行里面是「意行」,再加上「有支的一分」有支的一分,「有支」里面也是有身、语、意也是分三分,其中就说「意」的这一分「能为胜障」,能为一个大力量的障碍。
∵∵亥二、例正思惟等
∵如于正见如是,于正思惟及正精进亦尔。
∵这是第二科是「正思惟」。亥一「举于正见」,亥二「例正思惟等」。
∵「如于正见如是」,像前面说的这个「正见」,是无明和意行,和「有」的一分能障碍它。那么对于八正道里面还有那个「正思惟和正精进亦尔」,也是有障碍的、有胜障。「正见」是无分别的智慧,得了圣道的圣人无分别的智慧。
∵这个「正思惟和正精进」是圣人的有分别的智慧,还是智慧,戒定慧,这属于慧「正思惟」。这个「慧」也是无明和所起意行及有一分能做障碍的,一样。这个障碍当然是在没成就的时候,没得圣道之前才有这个作用,你已经成就了它不能障碍了。已经得圣道的人他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已经成就无漏的正见、正思惟、正精进已经出现了,「无明」是不能障碍的。
∵∵戌二、障正语等
∵若正语、正业、正命,以身行、语行,及有一分,为胜障碍。
∵这是戌二第二科。这个所障碍中分三科,第一科「障正见等」,现在是第二科「障正语等」。这个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戒定慧是属于「戒」。这个「正语、正业、正命」这三支,八正道里面的三个支、三个部分。
∵「以身行、语行」,就是那个无明缘行的那个「行」里面一个身行和语行,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无明的力量,不然怎么能有行呢?无明发动出来的身行和语行,「及有一分」就是属于身、属于语那一分,它对于正语、正业、正命有障碍,是这样子。
∵∵戌三、障正念等
∵若正念、正定,以余有支为胜障碍应知。
∵这是第三科「障正念等」。「正念、正定」就是属于定,前面是一个慧和戒这两个。这底下正念、正定就属于定。戒定慧、八正道就是把它汇成三无漏学。这个正念,由正念而得正定,所以正念也就属于定了。
∵「以余有支」这十二有支里面,除了前面说的这几支以外,剩余的支「为胜障碍」那是最有力量的障碍,使令你这个正念、正定不能成就,最厉害就是爱取了,这爱取了。你这个爱取在活动的时候,你想要得禅定、你想要得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若正念、正定,以余有支为胜障碍应知」,这是约所障,八正道里面戒定慧这是所障。
∵∵酉二、能障(分二科)戌一、问
∵问:是诸有支,几唯杂染品?几通杂染清净品?
∵这是第二科「能障」,分二科。第一科问「是诸有支,几唯杂染品?」那几支唯独是杂染?唯独是不清净的?「几通杂染清净品?」那几支又是杂染、又不是杂染而是清净的呢?提出这个问题。这十二有支是「能障碍」,现在说这个能障碍提出这个问题。底下回答。回答第一科是「总辨品」。
∵∵戌二、答(分三科)亥一、总辨品
∵答:四唯杂染品,余通杂染清净品。
∵这个「总辨品」。「四唯杂染品」十二有支里面四个品是杂染。但是在《披寻记》里面他说这个「四」,他疑惑应该做「三」,应该是三为杂染。他这句话也有根据,三是什么呢?谓无明、爱、取这三个,这三个是杂染。无明也是杂染,爱、取都是杂染。根据什么说那个四应该是「三」呢?
∵《成唯识论》上说『三唯是染,烦恼性故。』无明、爱、取是属于杂染的烦恼,所有就说是三而不说是四。但是在窥基大师的解释又不同,说「四唯杂染品」,无明、爱、取是三个,另外是谁呢?是老、老死。「老」是什么意思呢?人到老的时候不能修行,他不能用戒定慧来调自己了就是杂染,这是一个解释。另外一个不说是老,说是「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也是杂染,那是什么呢,是指「中有」的末心,中有投胎的时候最后一刹那,最后一刹那是染污心,所以也是染污,「唯杂染」。这样说无明、爱、取加识,或者是加老,那么就是「杂染品」。
∵「余通杂染清净品」其余的,这说四个支,剩下就是八个支了。那八支也通于杂染也通于清净的,这样解释。
∵底下「释妨难」。前面是「总辨」,后面再解释有困难的地方,分两科,第一科「问」,第二科回答。
∵∵《披寻记》三二八页:
∵四唯杂染品等者:此中四言,疑应作三,谓无明爱取。《成唯识》说:三唯是染,烦恼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七分位中容起染故,假说通二。余通二种。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亥二、释妨难(分二科)天一、问
∵问:云何生支通二品耶?
∵这个最后的第十一品,生老死的「生支」,生支怎么能说它是通于两方面,又是清净又是不清净呢?
∵∵天二、答
∵答:若生恶趣及有难处,唯是杂染品。若生人天诸无难处,此通染净品。
∵「答:若生恶趣及有难处,唯是杂染品」,这个众生他生到三恶道去了,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世界去了,当然这都是苦恼的境界,这是杂染。「及有难处」及生到有难的地方去。譬如说八难,或是八无暇,三恶道就是八难中的三个,另外你若是生到长寿天,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玄奘法师翻个八无暇,『无暇』就是没有时间。说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讲解佛法去听法去,不行!我没有时间,无暇我没有时间。在人也是一样,说是你来打禅七吧!我没有时间,这叫做「难」,就是有困难,让他来学习佛法有困难。譬如去听经去吧!不!不!我没有时间,这叫做「难」。他学习佛法有困难,不能学习佛法,那么就是贪瞋痴在活动了,那么就叫做「染污」。他说这个「生」,他说生就是「染污」。
∵这个是生在人间,有盲、聋、喑、哑,也不能学习佛法,那么就只好贪瞋痴活动了。再就是佛前、佛后,世界上没有佛法。还有世智辩聪、邪知邪见,他毁谤佛法不肯学习佛法,那也是邪知邪见。第三是北俱卢洲,到了北俱卢洲的时候也不肯学习佛法,没有这个需要嘛!我生活什么都是自在的、满意的。你要我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干什么,不需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