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五、施等性业(分二科)午一、约法相辨(分二科)

未一、举施性(分二科)申一、标列

施性业者:谓若因缘、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

这一大段是一共十四科,现在是第五科「施等性业」,有各式各样的类别,这一类是属于「布施」,施、戒、修等。「性」,以施为性的一种业力,由布施所造成的一种业力,这个「性」或者说是体性,或者这个「性」就是心说的,由布施的心所造成的业力,那就叫做「施性业」。这个「施性业」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一共是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是「约法相辨」,第二段「约补特伽罗相辨」。这是约法来说,分两科,第一科「举施性」,先「标列」。

这个「施性业者:谓若因缘」,什么因缘有这个施?「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一共分这么四个门,来解释这个「施性业」的意义,第一科说这「因缘」。

∵∵

申二、随释(分四科)酉一、因缘

彼因缘者:谓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

诸法因缘生,这个「施」也是由因缘有的。什么因缘呢?「谓以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善根的因缘发起的,也就是动机是非常的清净,他的动机是非常清净的,是利益一切人的。这个「无痴」就是智慧,「无贪、无瞋」是没有染污,没有染污而有智慧的一种行动,一种清净有意义的动机,发动出来这种布施的业力,所以是「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而有的。

∵∵

酉二、等起

彼等起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俱行,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

这个「等起」怎么讲呢?你原来的动机是无贪、无瞋、无痴,由这个动机发出来的行动,也一样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叫做「等起」。这个能起者是无贪瞋痴的,发动出来以后的行动,也还是无贪、无瞋、无痴,所以叫做「等起」。就是你在有这样的动机,你采取了行动的时候,同样还是清净的,所以叫做「俱行」,就是与这样的活动同时的那个内心的境界,也是清净的,所以叫做「俱行」。这表示有的人动机是很清净,但是在实际上有了行动的时候,就不清净了,那么那就不是等起;或者是最初的动机是有问题,是不清净,但是做的时候又清净了,那也不叫做等起。现在这里不是,这里是最初发动的时候,动机是清净的,实际上有了活动的时候,也还是清净的,这叫「等起」。

「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就是由这个无贪瞋痴,实在这里面无贪瞋痴是通于一切善法,在这里特别的一个行相是「施」,就采取布施行动的这一个是思心所,这个行动,这个总司令在活动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指导这样做,这样做的那个心里作用就是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无贪、无瞋、无痴的,它「能舍所施物」,能把自己的这个所有权的财物,或者是有情,或者是无情,能把它布施出去,去利益对方,对对方有所利益的活动。

「能起身语业思」,在这地方说的很明白,这个「等起」是谁呢?就是那个「思」,能发动「身」业,能发动「语」业的那个思心所。而那个思心所是和无贪、无瞋、无痴同时活动的,所以这个思心所也通于染污,也通于清净的,现在是属于清净的,所以这叫做「等起」。就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俱行的思心所,能施所施物,能起身业、语业,那个叫做「等起」。

这样这个「等起」有几个意思,与前这个无贪瞋痴的动机是一样的,而正式采取行动的那个指挥者,他是实际上负责来发动事情的,发动这个活动的,那个叫做「等起」。这个可以分成就是两部分了,是最初计划的时候动机是清净的,采取行动的时候也是清净的,所以叫做「等起」,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采取行动的时候,那个指挥者他来发动你的身业,发动你的语业,而这个思,思心所也还是与无贪、无瞋、无痴俱行的,同时活动的。这样看出来也很明白了,就是这个「施」,这个布施这个功德,若是这样子才成就的。

∵∵

酉三、依处

彼依处者: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

那么这是第三个叫做「依处」。怎么叫做「依处」呢?「谓以所施物」,就是用你所布施的物,这是一个依处;「及受者」,及接受你布施的那一方面也是依处。依此而成就这个施的功德业力,这个功德的成就,要依此而成就,因为没有这个「施物」,这个布施不能成就,所以这是个「依处」。

∵∵

酉四、自性

彼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

「彼自性」,彼这个施功德业力的体性,本身的性质是什么呢?「彼自性者:谓思所起」,就是那个思心所所发动的,所做的这件事。什么事呢?「能舍所施物」二业,那个「思」就是意业,由意业做指导者,指导这个身业、语业去做这件事,这就是这个施,施性业的体性,施性业体性就是以此为体性。

∵∵

未二、例戒性等(分二科)申一、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应知。

前面是说这个「施等性业」,举这施性,第一科是「举施性」。现在第二科「例戒性等」,就是戒的功德,修的功德,与施是有相同的性质,这样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像上一段说这个施性业,它是这样的因缘,这样的等起,这样的依处,这样的自性,是这样的。「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也是应该知道,也是这样子。以「施性」为例,戒性、修性亦复如是,是这样意思。

∵∵

申二、释差别(分二科)酉一、戒性(分二科)∵∵戌一、指同

此中戒性业因缘等起如前。

这第二科「释差别」,例同,这里解释它还是有点不同,其中分两科,第一先说「戒性」,先「指同」。

「此中戒性」的因缘,「戒性业」的发动的「因缘」和「等起如前」,如前施性说的。那么剩下来这个自性是怎么样呢?解释这个自性,这底下显示它的不同,先说「自性」。

∵∵

戌二、显别(分二科)亥一、自性

自性者: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

这个「施」性,布施的功德是约思所起,能舍所施物的身业、语业。这个「戒」呢?能够受持清净戒法,它以什么为「自性」呢?「谓律仪所摄」的「身」业「语业等」,在这里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等,这就是身清净、语清净。那么这是这个律仪的自性,这个戒法的「自性」。

∵∵

亥二、依处

依处者:谓有情非有情数物。

「依处者」,第二段,「谓有情非有情数物」。这个「依处」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你持戒的时候,这个戒法的受持,是在什么地方来受持这个戒?就在有情和无情物上说的,在一切有情的境界,和一切无情物的境界上,你能够不杀生、不偷盗、不欲邪行、不妄语,那么这就是「依处」。依「有情」和「非有情」的依处,而成就了戒法的清净,这就是戒的「依处」,是这样意思。

∵∵

酉二、修性(分四科)戌一、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

这个施和戒说完了,这底下说这「修」,施、戒、修三种功德三种福德,「修」是指修禅定说的。这底下分四科,第一科是「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就是你学习三摩地的因缘,你什么因缘要修三摩地,这就是三摩地的因缘。「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也还是要这三种善法,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要具足无贪瞋痴,你才能够成就这个「三摩地」。我们一般说是我要身体健康,去修这个三摩地,这不是无贪、无瞋、无痴,不是,不是的。所以这个修「三摩地」是圣道的因缘,为成就圣道而修三摩地,所以是无贪、无瞋、无痴做因缘,才能成就三摩地的,是这样意思。

∵∵

戌二、等起

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

第二个「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就是你在学习禅定,同时的那个主要的活动者,就是引发禅定的那个思心所,它在指挥自己引出来自己各式各样的行动,我要经行,我要静坐,我要修奢摩他,我要修毗钵舍那,就是那个指挥者,指挥者那就是「思」,它是「等起者」,由它来发动出来这个活动的。

∵∵

戌三、自性

自性者:谓三摩地。

「自性者」,这是第三段,「谓三摩地」。「自性」,当然就是明静而住的禅定,明静有乐,这是「三摩地」的事情。

∵∵

戌四、依处

依处者: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

这个「依处」指什么说的呢?当然是三摩地的依处,但是这个书上「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这就是指四无量心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初禅三昧里头修四无量心三昧,四无量心里面,是以十方世界无苦无乐的有情、有苦的有情、有乐的有情,就在无量无边的众生里面分成三类,一类是众生也没苦恼,也没有快乐这样的众生,这个修禅定者在禅定里面,要布施他种种的快乐,叫慈三昧。

若是缘十方世界有苦恼的有情,这是悲三昧,悲能拔苦,这有苦的众生对他发悲心,就是除掉他的痛苦,解除他的一切痛苦,那就是悲,这是有苦。第三种有情就是有乐,这个众生他有种种的快乐,他有种种的快乐,这个修三昧的人就发随喜的心情,随顺他的快乐而生欢喜心不嫉妒。这慈、悲、喜是这样,对这三类众生,一种是无苦无乐的有情,一种是有苦的有情,一种是有乐的有情,对这三类众生发出来慈、悲、喜的这种行动。

第四个就是舍,这个舍是什么意思?就是修三昧的这个人在禅定里面,在四无量三昧里面,教导无苦无乐的有情要去掉愚痴心,去掉糊涂心,不知道这个无苦无乐,也是因缘生法是毕竟空的,不要执着这无苦无乐。这个第二类的众生是有苦,有很多痛苦的众生,他内心里面有着愤怒,老天爷不公平,就是叫我受了很多的苦,他们在那里受乐,心里不平。现在菩萨在三摩地里面教导他们,你不要瞋怒,要弃舍你的愤怒,当然这里面开导他们因果的道理,要弃舍愤怒,弃舍瞋心。第三种众生是有种种快乐的,他心里面很欢喜,那么菩萨开导这个众生,你不要生贪心,这个种种的乐事都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变动的,不要生贪心。所以这三种众生,劝导他们弃舍贪瞋痴的烦恼,就是普遍一切众生,教导他们弃舍一切恶法,这叫做「舍三昧」。慈、悲、喜、舍,「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就是依这样的众生,来成就慈悲喜舍的三昧,所以这叫做「依处」。

∵∵

午二、约补特伽罗相辨

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

前面是「约法相辨」,约慈悲喜舍,约因缘、等起、自性、依处,来说明这个慈悲喜舍三昧的相貌。这第二科「约补特伽罗相」,约人来说他的相貌。约人来说,也就是前面施戒修的修行者,修行施戒修功德的这个人,约这个人来说。

这一科是「又具施戒修者」,具足施戒修功德的那个人,他的相貌,他所有的相貌,他能够做施的功德,能受持清净戒的功德,他能够修四无量心三昧的功德,这个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你应该知道这一切慈悲喜舍相貌的人,具足那个功德的人,「如余处说」,像别的经上有说,这里就不说了,这样意思。

∵∵

巳六、褔等业(分三科)午一、褔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

这底下福业,前面是施、戒、修,这底下说这福业、非福业、不动业,说这三种业的相貌,先说「福业」。

「福业者:为感善趣异熟」,什么叫做「福业」呢?就是你若有福业的话,你这个福的业力有能力,使令你感得,能获得人趣和天趣的果报,人趣天趣的果报要比三恶道好的多了,能有一些如意的事情,所以叫做「感善趣异熟」,这个力量就叫做「福业」。

「及顺五趣受善业」,不但是这样子「感善趣异熟」,这详细一点说,就叫做引业,也叫做总业,就是一个人前一个果报结束了,后一个果报还没有,还没有这一刹那间,一刹那间这个时候,他要有一个业力,一个强大的业力引导他到另一个果报那里,另一个世界去,这一个力量是要非常强大的,不然的话你去不了,所以这叫做引业,引导此人到另一个世界去,这个力量要是非常大才可以,这叫做引业。已经成就了那个世界的果报体,就是引业的力量,成就了以后,在引业的这个果报体上,再圆满一下,使令那个寿命长一点,智慧大一点,他的相貌端正一点,各式各样的事情,都令他满意一点,这个力量叫做满业,也叫做别业。这个是引、满,一个引业,一个满业,这两种。而现在这里说,「福业者:为感善趣异熟」,主要是指引业说,也包括这满业。

「及顺五趣受善业」,还有「感善趣」,这是一种引业,主要是引业。另外还有随顺在五趣里面,由善业的力量,使令你得到一些满意的事情,那个也是「福业」。譬如说是到恶鬼的世界,恶鬼的世界是恶趣,但是恶鬼的世界也有大福德的境界,那也是属于福业的;或者在畜牲的世界,畜牲的世界是三恶道,也是恶趣,但是又有一些可爱满意的事情,那么就是「顺五趣受善业」。

这个「五趣」里面当然是包括人趣、天趣,另外就是这个恶鬼、畜牲,这里若是加上地狱在内,那是「五趣」。那地狱完全是苦恼的世界,怎么能说也有「福业」呢?有的经上说,到那个特别很多很多的猛火在燃烧,在烧这个有情,忽然间有一阵凉风来了,那么这就是福业,这就是褔业的力量,也有这种事情。另外一个说法,地狱不在内,这五趣是没有地狱在内的,只有人、天加上阿修罗、饿鬼、畜牲五趣。

这个阿修罗有的时候属于三善道,有的时候也属在恶趣里面,就是和饿鬼、畜牲。他们这三个世界里边,也有些可爱的事情,所以那也是「福业」,那就是别业了,那也就是满业了,是这样意思。不是指引业说的,因为若是引导这个补特伽罗到恶鬼的世界去,这个引业一定是恶业,引导这个人到畜牲的世界去,那也是恶业而不是善业。但是那个地方他有别业,使令他有一些满意的事情,那个大福德的龙也是不得了,那个享受的境界也是人所不能及,但是他有他的苦恼。所以这「及顺五趣受善业」,在五趣里面受到可爱的境界,那也是「福业」,就是不包括地狱在内。

∵∵

午二、非褔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地狱、恶鬼、畜牲恶趣的果报;「及顺五趣受不善业」,及随顺在五趣里面受到恶的不善,受到不如意的苦恼的那种果报的业力,就是在人间有很多苦恼的果报,也有这种事情。我们前面过去了,说天上的人地居天,也有很多苦恼的事情,那也叫做「非福业」,不过这个就是别业,而不是那个引业,不是那个总业。所以「及顺五趣受不善业」,这也是属于「非福业」。

∵∵

午三、不动

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不动业者」,这第三科说这「不动业」,「不动业」是什么呢?就是禅定,四禅八定。「谓感色无色界」的果报「异熟」,你修四静虑修成了,你就生到色界天去了,修四空定成功了,你就跑到无色界天去了,那么这都是「不动业」。「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这是顺色界和无色界的受善业,那么这有一点别业,感色界、无色界天的「异熟」是总业,也是引业;还顺色无色界天的「受善业」,那就是满业,也是各有不同。虽然都是得到四禅,但是还有不同,虽然得到四空定,但是还各有不同,那也都是属于「不动业」,就是禅定。

∵∵

巳七、顺乐受等业(分三科)午一、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

前面是第六科「福等业」,现在这底下第七科是「乐受等业」。「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现在说「顺乐受业者」。「顺乐受等业」分三科,先说「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就是你创造了这样的业,它能够随顺快乐的享受的事情,使令你得到如意的享受这种业力。这种业力是什么呢?「谓福业」,你造了很强大的这种可爱的善法;「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这个顺乐受业,顺这个三静虑,初禅、二禅、三禅,这里面都有殊胜的乐受,这个乐受也就是「不动业」。「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那个「福业」当然是指人天里面,你成就了一些如意的果报;同时也包含了色界四禅的「前三静虑受不动业」,也是属于「顺乐受」,当然天那种乐受,人间的乐受所不能及的。

∵∵

午二、顺苦受

顺苦受业者:谓非福业。

「顺苦受业者」,你造了这个业,你会有苦恼的感受,那称之为「非福业」。那就是到三恶道去了,也包括了人天,人间天上也有些苦受。

∵∵

午三、顺不苦不乐受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这个「顺不苦不乐受业」,这个地方有点事情,这个是我们平常讲解佛法的时候,很少提到的事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就是我们众生造了善业,或者造了恶业,那么能够使令你到人天去受乐,使令你到三恶道去受苦,不管是受乐、受苦,只要你在三界内得了果报,你就是能感得在「一切处」,就是三界五趣六趣的一切处,那个「阿赖耶识」的「异熟业」,阿赖耶识的果报。那个阿赖耶识的那个果报,就是「不苦不乐受」,造恶业也能得到这个不苦不乐受,造善业也会得到这个不苦不乐受,但是这个不苦不乐受只限于「阿赖耶识」,这是一种业。那么这一种业同时也包括了六识,六识里面也有这个不苦不乐受,也是有包括这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