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二、别体相(分十四科)午一、结

结者,九结,谓爱结等,广说如前。

「烦恼杂染」里面一共是九科,现在是第八科「烦恼差别」。「烦恼差别」里面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里面第一科是解「释名字」,第二科「显差别」。「显差别」里面第一科是「标建立」,第二科「别体相」,分十四科,第一科是「结」。

「结者,九结」,在烦恼的解释名字里面,第一个名字就是「结」,一共是有九个结。「谓爱结等」,「广说」这九个结,前面说过了。这是用结的名字,表示烦恼的体相,「广说如前」。

∵∵

午二、缚

缚者,三缚,谓贪、瞋、痴。

这个第二科是「缚」,这个缚在前面解释过,「令于善行,不随所欲,故名为缚」。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有烦恼的活动,就使令我们做种种的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的修行,就不自在,就不能够满足。三种缚就是「贪、瞋、痴」。

∵∵

午三、随眠

随眠者,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

第三科,烦恼的体相叫做「随眠」。前面也解释过「一切世间增上种子之所随逐」,就叫做「随眠」。随眠有「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等,广说如前」,前面也解释过了。

∵∵

午四、随烦恼

随烦恼者,三随烦恼,谓贪,瞋,痴。

每一个名字前面都说过,随烦恼也是有三种,「谓贪,瞋,痴」。

∵∵

午五、缠

缠者,八缠,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

这是第五科说到「缠」,这个名字前面也说过,但是这里把这个「缠」说有八种,有八种缠,那八种呢?「谓无惭,无愧,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嫉妒,悭吝」这八种。

「无惭、无愧」这样的烦恼是障碍我们佛教徒持戒清净的,因为没有惭愧心的时候,这个戒就破了,这是关于戒。

「惛沈、睡眠」呢?是当我们佛教徒修学奢摩他的时候呢,它就能障碍,你修奢摩,惛沈睡眠来了,不能修奢摩他。

「掉举、恶作」呢?就是修毗钵舍那的时候,你想要如理作意,不行,他偏要掉举不可,再就是「恶作」,后悔了我以前做错了事情,心里面一直的过不去,就是障碍了自己的如理作意。「惛沈、睡眠」障碍奢摩他,「掉举、恶作」呢?障碍毗钵舍那。

「嫉妒、悭吝」,这「嫉妒、悭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彼此都是共同的学习圣道,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受用法、受用财,在法的受用上,在财的受用上,就会有这样的心情,一个嫉妒、一个悭吝,会有这种事情。这样子呢,就使令我们的戒定慧不清净,不能成就无漏的戒定慧,所以叫做「缠」,缠是这样意思。

∵∵

午六、暴流等(分二科)未一、举暴流

暴流者,四暴流,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

第六科是「暴流」。暴流有个等,其实这里面还有其他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举暴流」,把暴流标出来、说出来。这是四暴流,前面解释烦恼的名称,也说过了。「深难度故,顺漂流故」,这个大河里面的水太深了,不容易度过去。没有船过不去,很多人都被这个流水漂没了。现在是说我们内心的烦恼特别重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情形,就是不能够超越这个生死的大海,到涅盘彼岸去。

那么第一个暴流是什么?就是「欲暴流」。「欲暴流」,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欲界的众生心里面有很多的欲,这个欲把这些众生都困住了。

「有暴流」,就是色界、无色界天的这种欲。色界天的众生对色界的四禅有欲,爱着。这下文还有说过,在《大毗婆娑论》里面提到。我们人间的人爱着这个欲,如果你不能节制,能令你的寿命短。这个色界天的色界四禅,这样的修行人,他若特别的爱着这个四禅的话,也有同样的作用,能令他的寿命短,有这种事情。这是「有暴流」。

「见暴流」,这个「欲暴流」,「有暴流」,都是在感情上说的、情感上说的。「见暴流」呢?就是所谓「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这些事情,就是另外有一种思想,还有哲学的思想。那么众生有这些不如理的见,为见所困。

这个一般的在家的,在佛在世的时候,一般在家的人,为欲所漂没;出家的人为见所漂没,就是「见暴流」。总而言之,都是「无明暴流」,就是不知道这都是虚妄分别,都是空无所有的,有这样的无明,所以有这些问题。这是说到暴流,「举暴流」。

∵∵

未二、例栀

如暴流,栀亦尔。

「如暴流」有四种,有这种过患,那个「栀」也是一样,也是这种这么多的栀。

∵∵

午七、取

取者,四取,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这是第七科说到「取」,前面也讲过了,什么叫着取。取有四种,那四种呢?「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欲取」,也还是就是人间的,或者欲界天上的这些五欲。令人颠倒迷惑的欲,他这个「欲」有多少引诱性,使令你非取着他不可。当然在境界上可以这么说,但实在还是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所以就去取着这个境界,尘劳的境界,所以叫做「欲取」,主要就是色声香味触了。

「见取」,就是刚才说的这个出家人,因为他弃舍了欲,他才出家。出家,他也有内心的思想,他爱着心里面的思想。

「戒禁取」,我们佛教里面有所谓圣道,你这样修行,就可以达到涅盘那里去,那么叫圣道。这个「戒禁取」就是外道的道,外道你能受持守护这样的戒,也就能达到那个目的地那里去,外道他的想法是这样,那就叫做「戒禁取」,他很取着他的这个戒。

「我语取」,在家人是「欲取」;出家人是「见取,戒禁取」,这两种人都有「我语取」,都是执着有我的。这个「我语取」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语」就是语言,就是在语言上有这样一个字,就是说有「我」,这么说。实在是没有真实体性的,没有我的体性的,所以叫做…但有言说而已,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叫做「我语取」。「我」这句话,只是有这么一句话,没有真实我的体性,所以叫做「我语取」。

这是四取,四种取的体相。

∵∵

午八、系

系者,四系,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这个「系」,前面也有讲过了,「难可解脱」叫做「系」。有四种系,有什么系呢?「谓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身」这个字,四个名词里面都有身,这个「身」是什么呢?是指这个定,禅定的意生身。就是我们人间的人,是由父母所产生,胎生。天上、欲界天上的人是化生,但是都是欲。可是若是色界的四禅若成功了,就是往生到色界天。色界天那个身体叫做「意生身」,当然也可以说是化生,但是他是由意生身。欲界天是化生,但是都是由业力,业力使令他得这个身体。但是天上的人,这个色界天上的人,这个意生身,那要比欲界天的身体就是妙得很,就是随心意。这个心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心怎么想就怎么现,所以也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想要得到禅定的这件事,你的目的想要得到色界禅,但是因为你有贪,你有贪就把你绑住了,障碍你不得到禅定。

「瞋身系」,就是你想要得到色界天的禅的身,得到禅的境界,也是为瞋所障碍,就把你绑住了,你不能成就。

「戒禁取身系」,这个贪和瞋,主要就是贪,违背了贪他就瞋,也还是指欲界的众生说。这个欲界这个欲烦恼重的人,就障碍他成就,这是「贪身系,瞋身系。」。「戒禁取身系」,这就是指外道,外道有「戒禁取」,也障碍他去得到这个禅定的身体的。

「此实执取身系」,这个就是那个「见取」。前面是戒禁取,这个是见取。这个见取,他取着他内心的思想,认为是最殊胜的,最高尚的,最微妙的。他执着,他就是这样很坚固的执着,他又因为他这个执着,就障碍了他得色界定。

∵∵

午九、盖

盖者,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这底下说到第九科,盖的烦恼。前面解释「覆真实义」叫做「盖」,在这里说这个盖的烦恼的体相有五种,「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样解释。

这个「贪欲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家的居士想要出家,就是佛教徒想要出家修行呢,为贪欲所覆障,就是不能出家了,想要出家不行。

这个「瞋恚盖」,说我出了家,出了家难免有地方不能符合圣教,有所违犯。这个同梵行者就来劝导他,向他提出建议,教诫教授这些事情,教诫教授他不接受,心里面愤怒,这叫「瞋恚盖」。

想要出家呢?为贪欲所盖;出了家以后,不能接受别人的教导,这是瞋恚盖。接受教导了,好,我就能够修戒定慧,那么修奢摩他的时候,「惛沈睡眠盖」,惛沈睡眠来了,把这奢摩他盖住了,不能成就。

「掉举恶作盖」,说是我修奢摩他有盖,我不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修毗钵舍那掉举恶作又来了,又把它盖住了,又障碍他。

「疑盖」,说是我去和我的同学师长讨论佛法,什么叫做四念住?什么叫做八正道?什么叫做无我?大家讨论。「疑盖」,这疑惑心来了,是吗?是那样子?是无我吗?于是乎这个圣道的修学都盖住了,不能进步,那么这叫做「五盖」。

∵∵

午十、株杌等(分二科)未一、举株杌

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

「株杌者:三株杌;谓贪、瞋、痴」,前面也解释过什么叫做株杌,株杌有三种。那三种「谓贪、瞋、痴」,贪瞋痴就是株杌。贪瞋痴常常的活动,使令我们内心的修学圣道的堪能性都破坏了,不能够修学圣道了,所以叫做「株杌」。

∵∵

未二、例垢等

如株杌如是,垢,常害,箭,所有,恶行亦尔。

也是一样有同样的作用。

∵∵

午十一、根

根者,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这底下第十一科,说到根。这个「根」是指什么说的呢?「三不善根」,有三样一切不善法的根本,「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就是这三种。

贪瞋痴这三种染污法,它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使令我们作恶事,堕落三恶道去,它有这个力量,有这个本事,所以就叫做一切不善法的根本,就是贪、瞋、痴,三不善根。

∵∵

午十二、漏

漏者,三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这底下十二科,解释「漏」,有三种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这三种漏。

欲漏前面也说这个欲暴流,这底下是取欲取等。

「欲漏」,就是外门流注(内外的外,窗户门、门窗的门,流水的流,注、注意的注,三点水加个主,外门流注)。这「外门流注」怎么讲呢?就是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够内敛,就是向外攀缘。向外攀缘,向外看看这个色声香味触很美,这里看不见,我坐车到那里去看看,要去看看,若不去看就不行,心里就不舒服,那么这就是外门流注。这个心的注意力就是向外去攀缘,不能够回来向道上注意,不能,这是叫做「欲漏」。

「有漏」,有漏是内门流注。就是非佛教徒,修学禅定成就了,在他的内心里面他还是爱、见、慢。就是还是有爱着这个禅定的三昧乐,「爱」,他还是有我见。或者常见,断见,有边见,无边见,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还是有。是这样子呢,使令他不能与圣道相应。所以叫做「有漏」。

「无明漏」,就是外门流注的欲漏,内门流注的有漏的依止处。就是因为有无明,才有这种欲漏、有漏。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是缘起的,是毕竟空的,都是假的。无始劫来使令我们的光阴都空过了,人家都成佛了,我们还在流转生死,原因就是这无明的关系。

∵∵

午十三、匮等(分二科)未一、举匮

匮者,三匮,谓贪、瞋、痴。

这底下是第十三科「匮」,就是不虞匮乏,其实就是总是缺,总是不够,总是不足。「三匮,谓贪、瞋、痴」,有这样烦恼的时候,总是不足。

∵∵

未二、例烧等

如匮如是,烧、恼、有诤、火、炽然、稠林亦尔。

也是这样子。

∵∵

午十四、拘碍

拘碍者,有五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

「拘碍者」这是第十四科,叫做「拘碍」,前面也讲过。这拘碍有五种拘碍,有五个差别。

「一、顾恋其身」,第一个是顾恋其身,这个「顾恋其身」呢?就是心里面常爱着自己的身体。老是要照顾这个身体,不是这样那样,就是…总是有事情顾恋这个身体。其实就是爱着这个身体,爱着这个身体,不只是爱着,还要想办法来照顾他,当然这是指太过份了的人。

「二、顾恋诸欲」,这第二个拘碍是什么呢?「顾恋诸欲」,他心里面老是想,色上的事情,声音上的事情,色声香味触总是顾恋。

这个优波鞠多***的传上也提到一件事,一个人也是到他这来学禅,优波鞠多***当时在印度的名望太高了,所有想要修行、得阿罗汉的人,都到这地方来参学。那么这个比丘来了,优波鞠多***…当然事情多了就有经验了,就说:你来这干什么?就说:我来跟***学习禅。学习禅你可要听我的话我才教你禅,不听话不教。好,听大德的教导。好,到禅堂去。就是挂单,什么事情安排好了。优波鞠多***一入定一看,哦,这个人就是顾恋诸欲,所以没得圣道。为了顾恋诸欲其中最重的是吃,欢喜吃,就是欢喜要吃好东西,想办法弄得口味好一点,有营养一点,或者怎么地,这样就因此而不能得圣道。

那么优波鞠多***这一天就把他叫过来了。今天早晨大家做的这个粥,粥给他预备,二个人对面坐,他一碗,优波鞠多***一碗。优波鞠多***就叫人再拿一个碗来,放在旁边。这个时候这个比丘一看,这个粥做得好,味道也好,就是着急要吃。要吃,但是粥热不能吃,就着急了,用口来吹,吹这个粥叫它凉。那么这时候过一会凉了,优波鞠多***说:好,你现在吃了,但不可以咽下去,含在嘴里,再吐出来,吐在空碗里。一口一口的吃,他就不听话,最初有约会的嘛,要听话的。这样子,于在嘴里面,然后又吐在空碗里头。然后优波鞠多说:你就吃这一碗,吃这吐出来的粥。这是要听话,最初说好了的,要听话,勉勉强强的这碗粥算吃了,从这个以后,再也不贪着粥了,不贪着饮食了,不顾恋诸欲了。这个心一放下来呢?他就能专注修学四念住,就很快得阿罗汉道。那你看我们这是善根不够,没有遇见这样的师父,所以还是没得圣道。

「三、乐相杂住」,这是个问题,乐相杂住。就是欢喜「杂」,彼此在一起住,这里面有几个意思,就是欢喜,我们出家人愿意和在家人一起住,这是一个不对的事情。这个不对,当然这个地方也没有多说,但是从另一个地方也看出来一些事情,说他不是在家人,他是出家人,我们都是出家人在一起住,在一起住也没有什么,但是就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一见面就说话,说完了话,应该打板了,应该去坐禅了,不,不去,还再说一会。就是总而言之,就是彼此间有很多事情耽误自己用功。说是要走了有事情,要到他方世界去,到别的国土去,不能去,你过几天再去。总而言之,就在一起住,就不愿意离开,这个也就是所谓攀缘,也就是所谓欲,就使令自己不能够用功修行。因为人都是没得圣道,都是有感情的嘛,你对我很好,我也对你很好,这个路是双程的,于是乎…若是互相老是这样照顾,也倒是好。但是好中也有问题,就是你静坐的时候,忽然间想要这样子,要那样子。忽然间说我不要去,我现在静坐。对方说我待他很好,现在他都不睬我,又是烦恼。

反正,总而言之,就是「乐相杂住」这个地方说了很多事。这《阿毗达摩论》上说了很多事。总而言之就是障道,「乐相杂住」。

我曾经说这些话,我们佛教徒很难能够走到「中道」,也没有过、也没有不及,能够中道,这是不容易。你说我们出家人不互相照顾,谁照顾呢?但是互相照顾过头了,障碍用功修行也是不行,不照顾也是不行,这是难。

我以前也说过一个故事,就是《高僧传》说到慧可大师,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另外有一个和慧可大师大家一起住修行的人,修行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不是在聚落房子里住,而是在树林里面住。树林里面住,来了土匪了,就把那位法师的臂砍掉了。砍掉受了伤了,当然就是剩了一个臂了,不知是那一个臂。少一个臂,就是日常生活有很多不方便,慧可大师照顾他。而慧可大师照顾他呢?他就感觉到照顾的不满意,就对慧可大师说:你若不愿意照顾就不要照顾。说些烦恼的话,你看说是照顾我,结果你看还是这样子。慧可大师说:你想一想,我也是一个臂,不是二个臂,做事也不是方便,什么原因?我也是被土匪把这臂砍掉了,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这个就是这个问题,人家照顾的时候,只想自己的事,要别人完全满我的意,但是没有十分注意别人的事情。他也是一个臂,他不知道,还有这个事情。那么后来的禅宗的笔者,说什么呢?说他是砍了一个臂,供养达磨禅师,供养他,然后说我心不安,然后「将心来与我安」这个故事连接起来。但是你看道宣律师那个《高僧传》上不是,二祖的这个…他也是被上匪砍了。所以这个互相顾是对的,但是呢?也还是能够合乎中道还是不容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