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于晏坐时(分二科)∵∵天一、问
∵问:于宴坐时、从几障法净修其心?云何从彼净修其心?
∵这是第五科「净修其心」这里边分二科,第一科是「由法增上」,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解释里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别显里边分两科,第一科「于经行时」,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于晏坐时」,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于晏坐」的时候,就是静坐的时候,「从几障法净修其心?」就是有几种障碍你修行的法里面,来清净来调适你的心。就是静坐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有几种障碍,从几种障碍里边来修行?这是第一个问。
∵「云何从彼净修其心?」第一个问是问「有几种障碍?」现在第二个问呢,怎么样来破除这个障碍?是这样意思。
∵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所从」。
∵∵天二、答(分二科)地一、总标所从
∵答:从四障法净修其心。谓贪欲、瞋恚、掉举恶作、疑盖,及能引彼法,净修其心。
∵「从四障法净修其心」,静坐时候有四种障碍,就破除这四种障碍来修这个止观。「谓贪欲、瞋恚、掉举恶作、疑盖」,就这四种障碍。「及能引彼法,净修其心」,「能引彼法」,就是能引起这四种障碍的法,每一法有生起的因缘,就是从这个境界里边来清净你自己的心,用止观来调。这是「总标所从」。
∵下边第二科「别修方便」,就是每一种障碍有不同的因缘,就是一样一样的修行那个方便,来破除这个障碍。分二科,第一科「于贪欲盖」,先解释,又分二科,第一科「举方便」,就是「观不净相」。
∵∵地二、别修方便(分二科)∵∵玄一、于贪欲盖(分二科)
∵黄一、释(分二科)∵∵宇一、举方便(分二科)∵∵宙一、观不净相
∵为令已生贪欲缠盖速除遣故;为令未生极远离故,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或观青瘀、或观脓烂、或观变坏、或观昱胀、或观食啖、或观血涂、或观其骨、或观其锁、或观骨锁。或于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惟。
∵「为令已生贪欲缠盖速除遣故」,这位修行人为了使令自己,已经现前的贪欲的烦恼的障碍「速除遣故」,迅速地能够破除去。「为令未生极远离故」,如果说这个贪欲盖,虽然有但是没有现前,那还是有问题,那就也还是要修不净观,使令它「极远离故」,它不现前就是有远离,令它永久也不现起就是叫作「极远离」了。「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这是一个前方便,先要结加趺坐,或者单加趺,或者双加趺。但是在律上说呢,比丘尼不应该结双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
∵「或观青瘀、或观脓烂、或观变坏、或观昱胀、或观食啖、或观血涂、或观其骨、或观其锁、或观骨锁」,这是修这个九想观、不净观来破除这个贪欲盖。这个「观骨」,人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这个骨头分散在各处,这个手骨、足骨、头颅骨、各别的在一些地方,那时候叫做骨。「或观其锁」,「锁」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在一起,这时候叫做「锁」。「或观骨锁」,观「骨锁」和这个「锁」有一点不同,就是微细的观察叫做「骨锁」,大略的观察就叫做「锁」,这是有这样的不同。
∵「或于随一贤善定相,作意思惟」,「或于随一」随你哪一种「贤善定相,作意思惟」,这个「贤善定」,指什么说呢?前面修不净观是在散乱心里面修,这个「或于随一贤善定相」,这个时候已经奢摩他修成功了,或者是在未到地定,或者是欲界定也是可以,欲界定、或者是未到地定。那么在这样的定里边有这样的作意,能破除去这个贪欲,所以这个定叫做「贤善定」。我们有烦恼的人,这个贪欲的烦恼也是很多,很多很多的烦恼里边,贪欲烦恼是很重要的,这个贪欲烦恼里边这欲烦恼是更重。现在这个定里边,这个止观能破除去这个重的烦恼,就称赞这个定叫做「贤善定」,这样意思。「贤善定相,作意思惟」,这个作意思惟还是这个不净观。
∵∵宙二、闻思正法(分二科)∵∵洪一、举正法
∵或于宣说贪欲过患相应正法,于此法中,为断贪欲,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过失。
∵这是第二科「闻思正法」。前面第一科是观这个不净相,「观不净相」这是一种破这个贪欲的一个方法。现在第二科呢,就是你不可以只是闭上眼睛修止观,你另外你还要读诵经论的。这个分二科,第一科「举正法」。
∵「或于宣说贪欲过患相应正法」,或者你这位修行人,你对于佛所宣说贪欲过患相应的那个法语,「于此法中,为断贪欲」,这一部经或者这一品、这一段「于此法中」,为了断除去这个贪欲的烦恼,「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的过失」,这段经里面是诃责这个,「以无量门」是各式各样的立场,来诃责这个欲的过失。
∵∵《披寻记》八三三页:
∵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欲贪等者:此中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皆贪异名。摄异门分说: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着者、谓着受用,无所顾惜故。(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爱有多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境界、若领受、遍行一切应知。
∵「以无量门诃责毁呰欲贪等者:此中欲贪、欲爱、欲藏、欲护、欲着、皆贪异门」,都是贪的不同的名字。「摄异门分说」,就是本论的摄异门分的里面说「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就是受用这个欲的喜乐特别地执着,这就叫做贪。这个「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这个内所摄就是自己,自己叫做内,属于自己这一面的自体,自己的身体,「中爱故」爱着自己的身体叫做「欲藏」。「护者,谓于他相续中爱故」,这是叫做护。「着者,谓着受用无所顾惜故」,这个着什么意思呢?这个「欲着」是「谓着受用,无所顾惜故」,就是执着、爱着受用这个欲「无所顾惜」,一点也不顾虑什么,其他的什么都不顾虑。像人有病了花多少钱也要去治这个病,这个受用欲也是,不管其他的,都不顾虑。
∵「爱有多种,若过去」,若过去的爱,「若未来、若现在、若境界、若领受,遍行一切应知」,这个爱在时间上说,有过去、有未来、有现在的不同。「若境界」呢,所爱的境界是很广的,很多很多。「若领受」,只是境界中的一少分。「遍行一切应知」,这爱着心,普遍的都是爱的,不止一部分了。
∵∵以无量门称扬赞叹一切贪欲永断功德。所谓契经、应颂、记别、乃至广说。
∵「以无量门称扬赞叹一切贪欲永断功德」,在佛所「宣说的贪欲过患相应正法」里面,第一段是诃责他的过失,第二段呢,「以无量门称扬赞叹一切贪欲永断」,永断了贪欲的功德,这是第二段。「所谓契经」,诃斥过失赞叹功德的法语是什么呢?「所谓」佛说的这个「契经、应颂、记别、乃至广说」,就是十二分教。
∵∵洪二、习闻思
∵为断贪欲,于此正法听闻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
∵这底下这是第二科「习闻思」。前面是「举正法」,这是「习闻思」。
∵「为断贪欲」,这位修行人哪,为了断除自己内心的贪欲烦恼,除了自己静坐的时候修不净观之外,「于此正法」,于佛所说的这一段正法你要听闻,你自己若不懂要听别人去讲解,自己要受持,受持这一段经文。这个「受持」在《辨中边论》上有「温习」的意思,有温习的意思,就是常常的去读诵。
∵「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这就是闻思修了。「言善通利」,这一段的经文句叫做「言」,你能够…「善」者能也,能够通利特别熟悉。「意善寻思」,你内心的意对这段经文里面的义理,要善巧的思惟观察、要思惟。「见善通达」,就是如实觉知了,当然这个有了禅定的人,那就是属于思慧。若没得到禅定,就是你对这个义特地别分明,通达它的道理。
∵「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即于此法」,这个修行人,你就是对于佛说的正法,关于破除贪欲的这一段文,就这样子静坐的时候,这样子思惟。这表示你修这不净观要依据经论上佛所开示的这样思惟,一方面读诵佛说的这段法语,一方面静坐思惟。
∵∵宇二、明对治
∵由是因缘,贪欲缠盖,未生不生;已生除遣。
∵这是第二科「明对治」。第一科是「举方便」,方便有两种;一个是静侳修不净观,一个是听闻正法,这是「方便」。现在明对治。
∵「由是因缘」,由于你能够静坐,还能够受持佛说的这一段正法。「贪欲缠盖,未生不生」,你内心里面的贪烦恼,如果这个时候是没有现起,那它就不再现起了。「已生除遣」,若已经是现起了呢,也就被你的止观,和读诵这段法语的力量破除去了。
∵∵黄二、结
∵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这第二科「结」,结束这一段文。就是这样的方法,从这个顺障法净修其心。就是「障法」、「顺障法」、来清净你自己的心,也就是用止观来破除了。
∵∵《披寻记》:八三三页:
∵言善通利等者:谓大音声若读若诵,是名言善通利。如所闻法思惟其义,是名意善寻思。于诸法相如实觉了,是名见善通达。
∵∵玄二、于瞋盖等(分二科)∵∵黄一、显差别(分三科)
∵宇一、于瞋恚盖(分二科)∵∵宙一、修四无量(分二科)∵∵洪一、举慈
∵于瞋恚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以慈俱心,无怨无敌,无损无恼,广大无量,极善修习;普于一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
∵前边是说这个「贪欲盖」,有了贪欲盖的时候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调、来对治。那么现在是说到第二科「于瞋恚盖等」,就是有其他的还有一些盖,都在这一科里面说明。分二科,第一科是显它的各别的相貌,瞋恚盖的相貌、其他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于瞋恚盖」,分二科,第一科「修四无量」,分二科,第一科「举慈」。
∵「于瞋恚盖法有差别者」,因为这用功修行的人,这个烦恼不是一种,各式各样的烦恼,前面说是贪欲盖重的话这样子对治。如果瞋恚盖特别重,这个瞋心很重,那么对它有不同的对治,是什么情形呢?「谓如是宴坐,以慈俱心」,就是要这样子结加趺坐,在闲静处结加趺坐这样修止观,怎么样修行呢?「以慈俱心」,这个慈是心所法,和你的这个心王在一起,所以叫做「慈俱心」。「无怨无敌、无损无恼、广大无量、极善修习」,就这样来修、来调你的心,就可以破除这个瞋心了。
∵「普于一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在这一个广大的这个地区里面,普遍的发起这个慈悲心,来破除自己的瞋心。这个「胜解」就是特别有力量的智慧,「解」就是智慧,也是认识。这个慈悲心哪,这个「慈心」,自己从经文上的理解,去思惟应该生起来一少分的慈悲心。但是你不断的去思惟,不断的去调,不断的去这样修行呢,你这个慈的力量就渐渐增长了,就变成「胜解」了,就是这个慈悲心很有力量,所以叫「慈胜解」。「具足安住」,这个有力量的这个大慈,这个慈的意念你就具足了,就安住在这个慈上面就破除去瞋心了,是这样的意思。如果这个慈心没有力量,瞋心来了的时候你不能破除瞋心,慈若有力量的时候就把瞋就调伏了。
∵∵《披寻记》八三三页:
∵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说:现前饶益,故名慈俱。无怨者,离恶意乐故。无敌者,离现乖诤故。无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广者,所缘广大故。大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无量者,果无量故,如四大河,众流杂处。善修习者,极纯熟故。乃至广说。胜解遍满者,是增上意乐胜解周普义。具足者,圆满清白故。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陵本十二卷十二页)此应准知。
∵「以慈俱心等者:三摩呬多地说:」这是已经学过了的地方,「现前饶益,故名慈俱」,就是现前饶益,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就是当前你就有利益的这种行动,利益对方的行动,故名叫做「慈俱」。这样子呢,当然你在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那也就叫做现前饶益。
∵「无怨者」,这个「无怨」怎么讲呢?「离恶意乐故」,怨者恨也,想要伤害对方;现在远离了这样的思想,那叫做「无怨」。「无敌者,离现乖诤故」,就是现前与对方有冲突;没有了,远离了这个乖诤的事情叫做「无敌」。这个「离恶意乐」只是在这个心里边的事情,这个「乖诤」就从语言上表达出来叫乖诤,现在都远离了叫「无怨、无敌」。
∵「无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这个「无恼害」怎么讲呢?就是「无损无恼」,就是远离了不饶益的事情,就是原来这个瞋心来了的时候还有一些伤害对方的行动,现在没有了所以叫做「无恼害」,也就是无损害的意思。
∵「广者,所缘广大故」,这个「广大无量」的意思,就是你这个所缘境非常的广大,不只是一个人,广大的地区对于所有的人,都有现前饶益的这种慈的观想,所以叫做「所缘广大故」。「大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就是你对于,在这所缘境上这样思惟,利益对方、利益他,对他有安乐的这种观想,是最殊胜的。这个「利益安乐」,这个「利益」是指未来说,「安乐」指现在说。对于对方,对于现在能令他安乐,对于将来还能使令他得到利益,这样子分别,是「最胜故」。「无量者,果无量故」,「广大无量」的这个「无量」呢,将来得到的果报,你自己将来得到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如四大河,众流杂处」,像四个大河流,很多的水都汇合在这河里面来。那么这譬喻你这个慈的功德很大。
∵「善修习者」,「极善修习」怎讲呢?是「极纯熟故」,一坐一坐地这样修习,今天也修、明天也修,修了时间很久了,对于这件特别的纯熟。「乃至广说」。
∵「胜解遍满者」,这个「胜解遍满」怎么讲呢?「是增上意乐胜解周普义」,这个「增上」就是有力量的意思,你这个有力量的这个意乐胜解很普遍的意思,所以叫做「胜解遍满」。「具足者,圆满清白故」,你这个慈,「慈」现前饶益的这样的止观,你修的很成功、很圆满,并且「清白」就是破除去瞋心了。「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你所修的现前饶益的这个止观,「日夜专注」,白天也这样修,夜间也这样修,不管是白天、是夜间你内心里面都很专注的不散乱,所以叫做「安住」,这是解释这一段文。
∵∵洪二、例余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遍一切无边世界,发起胜解,具足安住。
∵「如是第二、如是第三、如是第四」,这是第二科「例余」。前面是「举慈」,下面「例余」就是悲、喜、舍,「上下傍布,普遍一切无边世界,发起胜解具足安住」。「上下傍布」,「上下」是上方和下方,「傍布」就是东南西北、四方、四隅,就是十方世界了。「普遍一切」十方「无边的世界」,发起这样慈悲喜舍的胜解,「具足安住」,圆满的成就它。
∵∵《披寻记》八三四页:
∵如是第二等者:此中义显普于十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初说一方,此说第二、第三、第四,是谓四方。言上下者,谓上下方,言傍布者,谓彼四维。如是安立十方差别应知。
∵「如是第二等者:此中义显普于十方发起胜解具足安住。初说一方,此说第二、第三、第四,是谓四方」。现在这个地方是这么解释,不是指悲喜舍,他指四方说。「言上下者,谓上下方,言傍布者,谓彼四维,如是安立十方差别应知」。
∵∵宙二、例说对治
∵余如前说。
∵这是第二科「例说对治」。
∵∵《披寻记》:八三四页:
∵余如前说者:前贪欲盖作如是说:由是因缘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此瞋恚盖理亦应说,故指如前,下皆准知。
∵「余如前说者:前贪欲盖作如是说」,怎么说的呢?「由是因缘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此瞋恚盖理亦应说」,也应该这样说,「故指如前,下皆准知」,下边其他的那个破盖障也是这样意思。
∵∵宇二、于掉举恶作盖(分二科)∵∵宙一、修九心住
∵于掉举恶作盖法有差别者:谓如是宴坐令心内住成办一趣,得三摩地。
∵前面是于瞋恚盖,现在是第二科「于掉举恶作盖」,分二科,第一科「修九心住」。
∵「于掉举恶作盖」,对于这个障碍法「有差别者」,它的破除的方法和其他的盖不一样。怎么样破除去呢?「谓如是宴坐,令心内住」,就是要这样静坐,就这样修止观,「令心内住,成办一趣,得三摩地。余如前说」,这个得「心内住」就是那个九心住: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和等持。这「成办一趣」就是内心里安住在一个境界不散乱了,明静而住得三摩地。这样破除去掉举恶作盖。
∵∵宙二、例说对治
∵余如前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