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八种等至
∵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
∵这是第六大科善友性,善友性里面在广分别里面,具足八因缘才可以名为善友,这个八因缘里面第一科是「安住禁戒」,第二科「具足多闻」,现在是第三科「能有所证」。「能有所证」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所证」。「举所证」里面分三科,第一科「二十种想」解释完了。现在是「八种等至」。
∵这个「等至」就是禅定,这个「等」就是定的意思,就是身心平和,也不昏沈,也不掉举。这是由定的力量能达到这个程度,所以叫做「等至」。这里面说「八种等至」,就是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空定,加起来就是八种。
∵「复有能证得最初静虑」,就是善友里面各式各样的善友,还有一种他能够证得,色界的四禅里面第一个禅,就是「最初静虑」,还有「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能得到这样的禅定。又能得到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处」,这四禅四空定,在前面解释过了,这里不解释了。
∵∵亥三、四无量等
∵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
∵「又能证得慈悲喜舍」,这是第三科四无量。这里说四无量,就是在禅定里边,已经成就了色界四禅,或者又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在这样的禅定里边,修慈悲喜舍四种三昧,是这样子的,也是禅定。
∵「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前边这些禅定是通于凡圣。现在这下面说到「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这是圣人,已经断烦恼见到真理了。这个前边也解释过,但是后边还有解释。
∵「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果」。前边说到初果、二果、三果,这下边说到神通。这个神通,这个有禅定的三果圣人,在禅定里边修神通,就会有具足了神通。这「神境通」,一般说就是神足通。「或宿住通」,就是能知道过去生命的情况,或者若阿罗汉最大的宿命通,就是八万四千劫,过去八万四千劫这么长远里边的生命的情况都能知道。「或天耳通」,能知道圣人,能听到很远处的声音。「或死生通」,死生通就是天眼通,天眼通能知道未来的事情,「宿住通」知道过去的事情。这个「死生通」就是这人死掉了以后,他投生到什么地方去,这天眼通能看见。「或心差别通」就是他心通,你心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不同的心里活动,这他心通的人能知道。
∵这是「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通、心差别通」,这是前五通。这个初果、二果没有神通,这个不说。三果圣人,有可能是得到了四禅八定,他在禅定里面有可能发出神通,所以在这个地方讲神通。但是还没有成就「漏尽通」,成就漏尽通的就是阿罗汉了。「或阿罗汉」,或者这位善知识,他得到了阿罗汉果了。
∵∵戌二、显胜能(分二科)亥一、标
∵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
∵这下边第二科「显胜能」,「显胜能」分二科,第一科是「标」。第一科是「举所证」,现在第二科「显能胜」。
∵「具八解脱」,因为这个八解脱,你若成就了色界四禅,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而又得到了灭尽定,这时候才能够去修这个八解脱,这个八解脱最后一个解脱,就是灭尽定解脱。那么成就了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他要进一步的修这个八解脱。这个灭尽定,三果圣人以上才能成就这个定的,这是很高深的定;但是有的阿罗汉还没得灭尽定,有没有禅定有这样的关系。这个三果圣人修这个八解脱,当然进一步就是得阿罗汉果了,进一步能得到十遍处,得八胜处、得十遍处,能得到四无碍辩、无诤三昧,都些都从这里出来的,所以有这样的殊胜功德。
∵「具八解脱静虑等至」,「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这个阿罗汉、这个圣人,「有大堪能」,他的这个能力非常的强,有很大的势力。这个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叫「堪能」,发出来叫「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有这样的功德的这位善友,他「能善为他」,能善巧方便的为他的弟子现出来「三种神变」、神通变化,能够「教授教诫」他的弟子。
∵∵亥二、释
∵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
∵这底下解释,前面「显胜能」第一科是「标」,现在是解释。
∵「三神变」是什么呢?一是「神力神变」,也就是那个神足通。但是只是得到四禅八定修神通、而得神通的神通,和修八解脱进一步有八胜处、十遍处的神足通,那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特别高,神通特别广大的。「记说神变」,记说神变就是他心通,你心里想什么事情他也都知道,他能说出来,也是神通变化。第三个是「教导神通」,就是为你说法来教导你,也可以得大神通、得圣道。这是三种神变。
∵下面第三科是「结」。
∵∵酉三、结
∵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前面这么多,这「二十种想」一直到这里,这是这位善友「能有所证」。这可见这个善友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而且是大阿罗汉、大菩萨境界了。
∵∵
∵《披寻记》八五七页:
∵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等者:如下说言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令他于已生极尊重;由彼于已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故三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页)此应准释。
∵「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等者,如下说言」,下文里边说,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的神通境界。「令他于已生极尊重」,现出来种种神通的时候,看见的人生极尊重心,这是不同的。「由彼于已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会有这种作用。「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记说神变有什么作用呢?「能寻求他」,能寻求对方的心,心里活动的差别。「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他的根性,如他的心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随他的堪能性能悟入的程度,为他宣扬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他所应该修行的法门,能够很恰当的来教诫他。「故三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这三种神变,包扩了一切圆满的教授的事情。「此应准释」,前面这一段是二十七卷二十二页说的,但这里的文说的,应该按照那个文来解释。
∵∵申四、为性哀愍(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为性哀愍?
∵这个具八种因缘才能够名之为善友,八种因缘解释了三种,现在第四种为「性哀愍」。
∵「云何名为为性哀愍」?怎么叫做「为性哀愍」?这个「性」者心也,就是他的心很哀愍,就是很同情你。这是「征」。
∵下面是解释。
∵∵酉二、释
∵谓于他所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
∵「谓于他所常起悲怜」,「谓于」所教化的众生,这位善知识对于这些人起「悲怜」心。怎么叫做「悲怜」呢?「乐与其义」,就想要帮助他,能令他远离种种的苦恼,这叫做「与其义」,就是给他所需要的,他现在需要离苦,那么他就能做到这件事,「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他欢喜给他利益,他所缺少的。他缺少什么?当然他缺少戒定慧,教他修学这样的善法。「乐与其乐」,还欢喜给他一些安乐的事情,不要有损恼的事情。「乐与猗触」,就是令他心里面欢喜,这样意思。「乐与安隐」,使令他心里面没有一些烦恼,没有一些的恐怖,心情自在。
∵∵酉三、结
∵如是名为为性哀愍。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为性哀愍」就是这样意思,有这么一个善知识太好了。
∵∵《披寻记》八五七页:
∵乐与其义等者:令离诸苦,是名乐与其义,令修善行,是名乐与其利,当知此由以悲俱心。无损恼行,是名乐与其乐,当知此由以慈俱心。令生欢喜,是名乐与猗触,当知此由以喜俱心。令离贪恚,是名乐与安隐,当知此由以舍俱心。菩萨地说:一切无量名为哀愍,成就此故名哀愍者。(陵本四十四卷十页)故作是释。
∵「乐与其义等者:令离诸苦,是名乐与其义」,这个乐与其义就是令他离诸苦,这也应该包括医生的在内,他也能够使令你身心里面的痛苦都能够远离,能除遣你身心的痛苦。「令修善行,是名乐与其利」,这「乐与其利」这么讲,这就是你的功德非要你自己创造才可以,就是你自己不创造,他给你一样东西,这很不容易。所以「乐与其利」是你自己要创造,做好事。「当知此由以悲俱心」,前面这两句话,「乐与其义、乐与其利」,这就是善知识的「悲俱心」,悲是心所,心是心王,那个心王和悲相应的时候发出来的作用是这样。
∵「无损恼行,是名乐与其乐」,没有损恼行这叫做「乐与其乐」,没有损恼你的事情,能够排遣一切对你有损害的事情,那叫「乐与其乐」。「当知此由以慈俱心」。这句话,就是那个善知识有「慈」,那个「慈」能与乐,是这样意思。「令生欢喜,是名乐与猗触」,令你心里欢喜叫「猗触」。「当知此由以喜俱心」,就是那个善知识,他这个慈悲喜舍三昧,这个「喜」三昧的力量。「令离贪恚,是名乐与安隐」,这个「安隐」是什么呢?你心里面有贪的时候心也不安隐,有愤怒的时候也不安隐。而这个善知识会为你说法,让你远离贪、远离恚,你心里就安隐了。「当知此由以舍俱心」,这是这位善知识的「舍」三昧的力量。
∵「菩萨地说:一切无量名为哀愍」,就是一切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菩萨的哀愍的作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申五、心无厌倦(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心无厌倦?
∵这是善友的八因缘里面第五科,心里没有厌倦。
∵怎么叫「心无厌倦」呢?
∵∵酉二、释
∵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惰,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
∵「谓善能示现」,这个「善能示现」就是这位善知识,能善巧方便的能开示你佛法的真理,就是「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这个「善能教导」就是能令你安住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仪里面,就是「善能教导」。「善能赞励」,这个「赞励」就是赞叹你、勉励你,说是你这个人有善根,你好好修学不要退下来。就是这位学生,他的菩提心他的出离心向下退,那么这个善友就是赞叹他、鼓励他,使令他不要退,是这样意思。「善能庆慰」,就是这个弟子有了成就,他来祝贺他。
∵「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前面这几样,就是这位善知识能这样教导他的弟子。这个这下面第二段,是「处于四众」之中「宣说正法」的时候,「不辞劳倦」,怎么疲劳疲倦,这个菩萨他不推辞这件事,他不怕辛苦。「翘勤无惰」,他还特别的精进不懈怠。「起发圆满」,只要这件事对于他的学生、对于他的弟子有利益,他就能发动能圆满这个计划。
∵「为性好乐,发勤精进」,说这个善友的心性,就是精进。这件事一定是栽培的很久了,他有很多的体力,他的果报有很多的功德的力量的支持,所以他这个精进的时候,他这个身体也能支持。若栽培的不够,那就是只是有这么一点心就是了,他的身体不答应这件事的,「为性好乐、发勤精进」。
∵∵酉三、结
∵如是名为心无厌倦。
∵这心无厌倦是这样子。
∵∵申六、善能堪忍(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善能堪忍?
∵这是第六个,这个善知识有八种因缘,现在是第六「善能堪忍」,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名为「善能堪忍」呢?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耐他怨害
∵谓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堪耐椎杵,于诸逼迫,缚录禁闭,捶打毁辱,迫愶斫截,众苦事中,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
∵这下面解释,第一科是「耐他怨害」。这个若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何况是其他的人?
∵「谓骂不报骂」,就是若有人骂辱他呢,他不回答,他不报复他;你骂我、我就骂你;这位善知识不这样,你骂他、他不骂你。「瞋不报瞋」,别人对他愤怒,他也不报之以瞋。「打不报打」,别人打他呢,他不打你的。「弄不报弄」,这个「弄」就是戏弄的意思,不尊重他。而这位善知识呢,你戏弄他,他不报之以弄。
∵「堪耐椎杵」,这个善知识他这个堪耐性,这个忍耐的心很有力量,你就是「椎杵」、用这样的器来攻击他,他也能忍耐。「于诸逼迫」,对于各式各样的逼迫,苦恼的事情来逼迫他。或者「缚录(ㄌˋㄨ)」,也念缚录(ㄌˋㄩ),系缚他。或者是「禁闭」,把他关在牢狱里头。或是「捶打」他、「毁辱」他。「迫愶」,各种恐怖的事情来威愶他。或者是用刀来「斫截」他。「众苦事中」,各式各样的苦恼的事情里面「自推己过」,这件事他不怨恨对方,把这件事推给自己,这是我自己有罪过的关系。「以业异熟为所依趣」,这是我过去生中造了什么什么罪,所以现在要受到这样的果报,他这样子来说明这件事;而不说是「你为什么打我?你为什么伤害我?」他不这么说。
∵「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对方怎么样对他的苦恼,他都不会去愤怒,不愤怒。「亦不怀恨随眠不舍」,也不会心里面恨,他一直地恨他,恨他几百年了也还不弃舍、「随眠」,他不这样。「如是虽遭轻陵毁辱」,像前面所说的这个,这位善知识虽然遇见了这么多的「轻陵」,就是轻慢他、瞧不起他、毁辱他。「而其本性都无变改」,而他原来的那种和平的那样的心性,还是不变动,你怎么样毁辱他,他心里还是清净的,清净庄严的。「唯常于彼思为义利」,他不但是不恨对方,还时常的想一想,怎么办法用佛法来利益他。「义利」,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就是这个字,「义利」。这个「义利」就是清净的功德,清净的功德,说现在和未来都令你得到佛法的安乐,这是他常这样的思惟,这还是慈悲心。
∵前面这一科是耐怨害忍,这忍波罗蜜,就是「耐他怨害」,别人怨害他,他能忍耐。下面第二科「安受众苦」。
∵∵戌二、安受众苦
∵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痈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身内所生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能有容纳。
∵「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痈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这位善友,你这位好朋友还能够「堪忍」,能够忍耐忍受这个大「寒」大「热」,这个「饥渴」的事情,他都能忍的住他不在乎。「蚊虻」,这个蚊虫,「虻」也是类似那个蚊子,会飞的咬人的一种虫子。或者大「风」,或者大太阳这些事情。这个「蛇蝎」这些东西,「恶触」,去伤害他的时候。或者「他所干犯」,前面说是「蛇蝎」这是畜生,说「他所干犯」这指人说了,这个人来触犯他,「碜毒语言」就是特别毒,特别毒辣的这种语言。
∵「身内所生」,在他的身体里面生出来「猛利」的、「坚劲」的、特别苦恼的,「切心夺命苦受」,「切心」就是用刀来割其心这样子的苦恼,或「夺其命」的这样的苦恼。「为性堪忍」,他都能忍受。当然这是因为有无我观,有人无我、法无我,他心能离相,所以你这样子他能忍受你,没有这个功夫这件事很难。「能有容纳」,「为性堪忍能有容纳」,什么事情他都能够受得了。
∵∵酉三、结
∵如是名为善能堪忍。
∵∵申七、无有怖畏(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无有怖畏?
∵这是第七科,就是第七样功德,没有怖畏。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无有怖畏」呢?
∵∵酉二、释
∵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不毛竖。
∵「谓处大众说至正法时」,说这个善友在大众说正法的时候。「心无怯劣」,他心里面没有恐怖。「声无战掉」,他发出来的声音很正常,不会有不正常的掉动。「辩无误失」,他的辩才不会有误失的,都能保持正常。「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他始终不会,不由于彼怯惧的关系,为诸怖畏之所逼迫,不会有这件事情。「腋不流汗」,他的腋下不会流汗,「身毛」也不会「竖」,这就是不恐怖的意思。
∵∵酉三、结
∵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申八、语具圆满(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语具圆满?
∵这是第八科,就是第八样的功德,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语具圆满」呢?这个语言文字,是表达、表示真理的一个工具、一个媒介,所以称之为「具」。
∵∵酉二、释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这位善知识,他成就了那个最殊胜的语言,他有这个能力。「极美妙」的「语」言,「甚显了」的「语」言,「易悟解」的「语」言,「乐欲闻」的「语」言,「无违逆」的「语」言,「无所依语」,「无边际语」。
∵∵酉三、结
∵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言词巧妙。
∵∵《披寻记》八五八页: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等者:摄异门分说:先首语者,趣涅盘宫为先首故。美妙语者,其声清美如羯罗频伽音故。显了语者,谓词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语者,巧辩说故。乐闻语者,引法义故。无依语者,不依希望他信已故。不违逆语者,如量说故。无边语者,广大善巧故。(陵本八十一卷三页)此中次第少分有别随文可知,然义无异,应依彼释。
∵「谓彼成就最上首语等者」,〈摄异门分〉的解释:「先首语者」,〈摄异门分〉是说「先首语」,这是说「最上首语」。「趣涅盘宫为先首故」,他说的语言,里面的这个中心的思想,就是劝你到涅盘那里去,这样的语言就是「先首语」,就是「最上首语」。说是这个语言是很好,但是劝你贪瞋痴也劝你放逸,那个不叫做「上首语」,现在他这个语言里面所指示的,是劝一切众生得大涅盘,所以叫做「先首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