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五、中根(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中根补特伽罗?

前面第四科是软根。这是第五科中根。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中等根性的人呢?下边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少迟运转。一切如前,应当广说。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有这样的人,「于所知」道的这些「事」,就是蕴界处这些很多很多的事。「所缘境界」,所知事范围很广,这所缘境界就狭少了一点。但是你修止观的所缘境「所有诸根」,在这上面你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少迟运转」,「少」、小小有一点迟钝,不像利根那么迅速,不像软根极迟运转。那么它是小小有一点迟钝,力量不是很大,但是可也不是很小。这里面的情形,如前面的软根里面说的,「应当广说」。

子三、结

是名中根补特伽罗。

癸六、利根∵(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利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分二科)丑一、标相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诸根、不迟运转、不劣运转。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所有的善根不迟运转」,不是那么迟钝。「不劣运转」,不是没有力量,它是有力量的而且还是很迅速的。

「或闻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应」,他这个善根或者是由闻所成慧成就的、或者是思所成慧、或者是修所成慧,由这样的智慧的作意所相应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相应的。这是一个利根的相貌。下面再解释。

丑二、列释

谓或信根、或精进根、或复念根、或复定根、或复慧根、有所堪能有大势力,通达法义速证真实。

他的善根的活动的相貌,善根就是这么多:信进念定慧,「有所堪能有大势力」。这个「大势力」,就发动出来了就叫「大势力」,没有发动可也有这种能力叫做「堪能」;它体性具足的有这种能力,但是没有发动的时候叫「堪能」。「通达法义速证真实」,他能通达苦、空、无常、无我的这个道理,很迅速地能够见到第一义谛,见到真谛的道理,见到了苦谛、集谛、灭谛的道理,那么就是得圣道了。

子三、结

是名利根补特伽罗。

这是第六科。

癸七、贪行(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贪行补特伽罗?

这是第七科贪行。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贪行补特伽罗」?这个「行」就是他的心在活动,心在活动的范围也是很多的很广的。现在是说「贪」,这个贪欲的活动是怎么情形呢?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爱事可染着事所缘境界,有猛利贪、有长时贪。

就是「可爱」着的「事」情,「可染着」的「事」情。这个「可爱」和「可染着」有什么不同呢?或者「可染着」对外境说、对色声香味触的外境说,这个「可爱」呢是对内身的色受想行识说;或者说「可爱」是但在心里面说,「可染着」在受用上说。这「所缘境界」,可爱的事、可染着的事都是「所缘境界」,在所缘虑的境界上有「猛利」的「贪」欲心,有贪爱心,这个贪心是很大的、很大很大的。「有长时贪」,这个贪欲心现前的时候长时地在那里它不消失,这就是障道了。「猛利」也能障碍修道、「长时」也是障碍修道使令你这个正念不能现起;就是现起了,这个猛利的贪心一来了这正念就没有了,它没有力量。

子三、结

是名贪行补特伽罗。

就是这样意思。

癸八、瞋行(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瞋行补特伽罗?

这是第八科瞋行。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瞋心强的人呢?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可憎事、可瞋恚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瞋、有长时瞋。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这是第二科解释。「于可憎事」,可憎恶的事情、不欢喜的事情。「可瞋恚」的事情,这个「瞋恚」和「可憎」;「瞋恚」就是有心要伤害对方了那叫做「瞋恚」,「可憎」只是不高兴而已还没有伤害的意思还是有点瞋,这样说就是有轻重的不同。「所缘境界」。有猛利的瞋,有长时的瞋。

子三、结

是名瞋行补特伽罗。

是名瞋行补特伽罗。下面第九科是痴行,分三科,第一科征。

癸九、痴行(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痴行补特伽罗?

云何痴行补特伽罗呢?下面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痴、有长时痴。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的愚痴,有长时的愚痴」,就是不明白缘起的道理,那就叫做「愚痴」。

子三、结

是名痴行补特伽罗。

是名痴行补特伽罗。结束这一段。

癸十、生无暇生有暇等(分二科)子一、生无暇等

若生无暇、若有纵逸、若有邪行、若有障碍补特伽罗,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这是第十科叫「生无暇生有暇等」。分二科,第一科「生无暇等」。

「若生无暇」,这前面解释过,若是这个人投生在没有时间学习佛法的地方,到边地、乐垢秽的这些家族里面,这个地方没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往就是没有佛法的地方。「若有纵逸」,说这个人他生存的地方不是边地不是落后的地方,是有文化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但是这个人在富贵家中里面得果报,他就贪着五欲他就放逸自己,这样人。「若有邪行」,或者这个人不是富贵家的人,但是他有邪知邪见有外道的思想。「若有障碍」,就是他做了严重的五逆十恶障碍他修学圣道,这样的人。这都叫做「生无暇」。「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这在前面文已经讲过了你应该知道。

这是第一科生无暇等。第二科是生有暇等。

子二、生有暇等

与此相违,应知即是生于有暇,无有纵逸、无有邪行、无有障碍补特伽罗。

「与此相违」,与前面这几样与生无暇相违反的,「应知即是生于有暇」,他有时间学习佛法。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放逸,他没有邪知邪见,他没有做这个五逆十恶的严重的罪过,这种人他能学习佛法。

《披寻记》七七八页: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指如前说四种不般涅盘因缘应知。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指如前说四种不般涅盘因缘」,那个地方应知道,说过了的。下面第十一科远。分四科,第一科征。

癸十一、远(分四科)子一、征

云何名远补特伽罗?

说这个补特伽罗是远的,遥远。这是问,下面是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远故去涅盘远。或有复由加行远故,说名为远。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远故去涅盘远」,有这样的人他这个时间很长远,怎么叫做「时间长远」呢?「去涅盘远」,距离得涅盘有个很长的时间,不是很短的时间能得涅盘的,叫做「远」。「或有复由加行远故,说名为远」,就是这个人他在佛法里面学一学文字的佛法是可以,你让他去修四念处这个事不能,就是距离修学四念处真实修学圣道还很远,时间还是很远。这个「加行」是约因说的,「涅盘」是约果说的;当然因若远果也就是远,果若远因也是远。但是果和因对比起来因还是近一点,因为你有了因还不能即时得涅盘,到涅盘还有一段距离的,所以说是因近而果远,是这个意思的。这叫做「远」,这是二种「远」。

子三、释(分二科)丑一、时远(分二科)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时远故去涅盘远?

这下面解释,前面是征。解释里面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时远」。时远里面分二科,先是问。

云何名为由时远故去涅盘远?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寅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经多百生、或多千生、多百千生,然后方能值遇胜缘,得般涅盘。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这样的人,「经多百生」,他要经过百生,一百、二百、三百、五百、六百、七百、八百、多百,很多的「百生」。「或多千生」,一千、二千、三千、五千、九千、多千,很多千。是「多百千生」这个加起来了,百千生,多百千生。「然后方能值遇胜缘得般涅盘」,而后经过这么长远的时间,他才能遇见殊胜的因缘,遇见佛法、遇见佛了,遇见佛及佛弟子,他才能够有因缘得涅盘。所以这叫做「时远」,也就是很长的时间才能得涅盘。这是解释时远,去涅盘远。

现在解释加行远,分二科,第一科征。

丑二、加行远(分二科)寅一、征

云何名为加行远故说名为远?

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正显,第二科简非。

寅二、释(分二科)卯一、正显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唯住种性而未趣入,不能速疾值遇胜缘、得般涅盘。彼于涅盘、未能发起胜加行故。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唯住种性而未趣入」,这个人他只是有无漏的涅盘的善根而已,他还没有能够趣入到佛法里面还没有能来到佛法,就是对佛法还没有信心。「不能速疾值遇胜缘,得般涅盘」,只是安住种性,对于佛法没有信戒闻舍慧的善根,那他不可能很快的遇见佛法因缘得般涅盘,这个事情不能的。「彼于涅盘,未能发起胜加行故」,说是这个人他对这个涅盘,就算是听闻了佛法,但是他还没能发动殊胜的四念处去努力地去修行,没有得到暖、顶、忍、世第一;「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说这个人,这就叫做「加行远」。

那么这表示他可能是在外凡位,就是在这个…,已经听闻佛法了,他也不能说是没有信戒闻舍慧,但是就是不是那么深刻。有信心、信心没有什么力量,戒、闻、舍、慧都是初初的这样子,所以他不能够发起奢摩他、毗钵奢那修学禅,他不能这样做。这是正显。

卯二、简非

由加行远、说名为远,不由时远。

这是第二科简非。这个人「由加行远」,他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发心坐禅,所以就叫做「远」;不是说他很长的时间去得涅盘叫「远」,不是这个意思。这里面的味道就是不像得涅盘那么远,就比得涅盘还近一点,是这个意思。【注:或许是为「不像『时远』那么远,就比『时远』还近一点,是这个意思」。】

子四、结

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远补特伽罗。

这第四科结。前面的一个时远、一个加行远这二种合而为一,就叫做「远补特伽罗」。这可见这个《瑜伽师地论》说得很详细,这件事说得很详细的。

癸十二、近(分四科)子一、征

云何名近补特伽罗?

前面说远,这底下第十二科说「近」。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由时近故、去涅盘近,或有复由加行近故,说名为近。

这个补特伽罗不是远而是「近」,什么叫做「近」呢?就是距离得涅盘近,不是那么远。「或有复由加行近故,说名为近」,也叫做「近」。这是标。

下面第三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解释时近,分三科,第一科征。

子三、释(分二科)丑一、时近(分三科)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时近故去涅盘近?

这怎么讲这句话呢?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当得涅盘。

寅二、释(分二科)卯一、当得涅盘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住最后生、住最后有、住最后身,即由此身当得涅盘。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住最后生」,说这个人安「住」在「最后生」。譬如说得初果的人,得初果他还有七生就得阿罗汉果,那么到第七生就是最后生。或者说是,得初果的人的这个身体那就是凡夫的最后生,只要一得初果就是圣人了所以那就叫做「最后生」,最后这一生。那么「住最后生」他就得涅盘了,那么这叫做「去涅盘近」。

「住最后有」,「最后有」,或者是欲有、色有、无色有这三有,三有也可分为二十五有,都是有生死的境界。这个人一生一生的总是在有里面去得果报,现在这个人这个「有」是「最后有」,从这么以后就没有生死的境界了,所以这个「有」是「最后有」,「有」里面的最后叫「最后有」。

「住最后身」,这个身体,久远劫来一个身体一个身体相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续到现在;现在这个身体是最后的身体了,以后再没有这个身体了,所以「住最后身」。

「即由此身,当得涅盘」,即由此生、即由此有、即由此身得涅盘了所以叫做「去涅盘近」,这个「去涅盘近」是这样意思。就是他现在这一生就得涅盘了这叫做「去涅盘近」。这是解释当得涅盘。

卯二、当得正断

或即由此刹那无间,于烦恼断,当得作证。

这是第二科「当得正断」。「或即由此刹那」,说这个修行人他这一刹那他还不是涅盘。他这一刹那、向前这一刹那不间断没有其他的间杂,对于这个「烦恼断」就「作证」了,就断烦恼就证悟真理了,那就是得涅盘了,那叫做「去涅盘近」。这样说「只有一刹那」就到了涅盘了,这叫做「去涅盘近」。

寅三、结

如是名为:由时近故,去涅盘近。

丑二、加行近(分二科)寅一、征

云何名为由加行近说名为近?

这是第二科解释「加行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

寅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安住种性,亦已趣入。

这个人他有无漏的善根涅盘的善根,法尔所得的善根在他那个阿赖耶识里面安住,这个人遇见佛法以后他就能够信戒闻舍慧的善根就栽培了,他对于佛法有深厚的信心就得了正知正见了,这叫做「趣入」,入到佛法里面来了,这样子这就叫做「加行近」,就是从这么以后就可以加行了。这是第二科解释。

子四、结

如是二种,总略为一,说名为近补特伽罗。

说前面这「二种」,一个「时近」、一个「加行近」,「总略」把它合而「为一」,叫做「近补特伽罗」。

癸十三、未成熟(分四科)子一、征

云何未成熟补特伽罗?

现在第十三科「未成熟」。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能获得最后有身。

这个补特伽罗他也有信戒闻舍慧的善根,也努力的用功修行但是没能获得最后有身;他不能说这一生得涅盘,还没到这个程度,那叫做「未成熟」。这「未成熟」是这样意思。这是标。下面第三科解释。

子三、释

谓住于此,能般涅盘,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前面说「未能获得最后有身」,怎么叫做「最后有身」呢?「谓住于此」,住在这个身体里面就能入涅盘,这叫做「最后有身」。「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就是得初果,得初果也是见到灭谛、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见到灭谛了就是「正性」。见到灭谛以后就远离了三恶道的这个果报,不会再堕落三恶道去所以叫「离生」。所以约果报说,约烦恼说就是断除这个见烦恼了,叫做「离生」。

子四、结

是名未成熟补特伽罗。

说这个人「未能获得最后有身」,「是名未成熟补特伽罗」,他这个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还没有成熟。这个「未成熟」的相貌就是没成就最后有身,没到达最后有身的这个程度,没能趣入正性离生,这叫做「未成熟」。

癸十四、已成熟(分四科)子一、征

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

这第十四科,分四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呢?补特伽罗。下面第二科标。

子二、标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

就是这个身体可以得涅盘了,这就是已成熟,他的善根成熟了。

下面第三科解释。

子三、释

谓住于此能般涅盘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谓住于此能般涅盘」,就在这个身体的时候可以入涅盘。「或能趣入正性离生」,或者能得初果,那也叫做「成熟」。

子四、结

是名已成熟补特伽罗。

这是第十四科。下面第十五科「未清净」。分三科,第一科征。

癸十五、未清净(分三科)子一、征

云何未清净补特伽罗?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子二、释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生圣道,于圣道果烦恼离系、未能作证。

「谓有如是补特伽罗未生圣道」,他还没有得到初果,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无漏的智慧没现前。「于圣道果烦恼离系,未能作证」,对于那个得圣道果的人烦恼不系缚他了,这种事情他没有成就,他没有断烦恼没有见到真理所以叫做「不清净」。说这个人虽然还是很用功的修行,但是还没得圣道不能算是清净,叫「未清净补特伽罗」。

子三、结

是名未清净补特伽罗。

「是名未清净补特伽罗」。

第十六科「已清净」。分二科,第一科征。

癸十六、已清净(分二科)子一、征

云何已清净补特伽罗?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指」。

子二、指

谓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谓与上相违」与前面那个「未清净」是不同的、相违反的,那就是他已经得圣道了,也就是圣道现前了,「于圣道果烦恼离系已作证了」那就叫做「清净补特伽罗」。就是得初果以后到四果的阿罗汉,那就叫做「清净补特伽罗」。

壬四、结(分二科)癸一、标

如是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差别。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

前面这一共是十六科,这叫做「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所有的差别」,这不同的相貌就是这样子。「为度彼故,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佛是度化这个有种性的人,出现世间来说法来教化他们的;没有种性的是不可能得圣道的,佛不是为他出现世间的。

前面这是标。下面是解释。

癸二、释

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净、令其清净,转正*轮,制立学处。

「谓若未趣入、令其趣入」,就是佛出现世间干什么事情呢?就是这个众生他有种性但是还没趣入到佛法里面来,那么佛就为他说法「令其趣入」,就是建立他的信戒闻舍慧的善根。「若未成熟」、令他成熟,能达到最后有这个时候。「若未清净、令其清净」就是得圣道了。「转正*轮,制立学处」,佛就是为这些人而「转正*轮」,为他说四谛*轮。「制立」这个「学处」,制立戒法令他开始修行。

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

前面是〈种性地品〉,下面是〈趣入地品〉。

己二、趣入地(分二科)庚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种性地,云何趣入地?

这个声闻地一共分三大段,第一个种性地、第二个趣入地、第三个是出离地。这种性地这一大段说完了,现在怎么叫趣入地。

这是第一科结前生后。第二科是标释差别,标释这个趣入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分二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庚二、标释差别(分三科)辛一、总标(分二科)壬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若略说一切,趣入地应知,谓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

就是有这四个相貌。这是嗢柁南的标,下面是长行。

壬二、长行

谓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诸相、若已趣入补特伽罗。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趣入地。

这是自性、安立、诸相、数取趣,这四个相貌,用这四个相貌来解释这个趣入地。这是总标。

下面第二科别释,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