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三、诸相(分三科)壬一、征

云何住种性者所有诸相?

种性地里面一共分四大科。第一科自性,第二科安立,这两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诸相。

「云何住种性者所有诸相?」怎么叫做安住种性的人所有的相貌?怎么知道他是有种性呢?

这一科是问。下边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相违。

∵∵

壬二、释(分二科)癸一、总标相违

谓与一切无涅盘法补特伽罗诸相相违,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

有种性的相貌,和无涅盘法补特伽罗的诸相是相违反的,那就是有种性的相貌。「当知即名安住种性补特伽罗所有诸相」,这是应该知道那就叫做有种性人的相貌。

这是总标相违。下边第二科别释诸相,分二科,第一科问。

∵∵

癸二、别释诸相(分二科)子一、问

问:何等名为无涅盘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成就彼故,应知说名无涅盘法补特伽罗?

什么叫做「他的阿赖耶识里面没有涅盘法那个人的所有诸相」?「成就彼故,应知说名无涅盘法补特伽罗」,说成就那样的相貌的人就应该知道那个人是没有涅盘的善根的人。

这是第一科是问。现在第二科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标说。

∵∵

子二、答(分二科)丑一、标说

答:无涅盘法补特伽罗有众多相;我今当说彼相少分。

「答:无涅盘法补特伽罗有众多相」,有很多的相貌。「我今当说彼相的少分」。这是标说。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它的相貌,分六科。第一科是第一无种性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

∵∵

丑二、释相(分六科)寅一、第一无种性相(分二科)卯一、释

谓彼最初不住种性无涅盘法补特伽罗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附属所依、成无量法不可倾拔,久远随逐、毕竟坚固、依附相续。一切诸佛所不能救。

这是他的相貌很多,现在说少分。少分里面说六个相貌,现在说第一个。他最初的第一个相貌,不住种性的无涅盘法的人他的相貌就是什么呢?就是「阿赖耶爱」,就是爱着这个「阿赖耶」,就是以阿赖耶为我爱着这个我,这个自我爱。这个我们在《成唯识论》上看出来这个「阿赖耶」是无记性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但是它也有明了性,这个无记性一直的不变化,善法来了它也接受但是它不是善,恶法来了的时候它也能接受但是它可不是恶,它一直地不变异一直是明明了了的这种境界。这个「遍一切种皆悉随缚」,这个普遍在一切种类的事情上「皆悉随缚」,都有我爱在系缚他,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境界是善是恶,都有这个我爱的执着。做恶的时候有我爱的执着,做善法的时候得到甚深的禅定的时候他也有我、我所爱,一切时一切处这我、我所的执着一直随逐不舍「皆悉随缚」。

这个修行人很明显的会感觉到欲是染污的。但是没有欲了以后感觉到清净,但是你能够超过「阿赖耶识」的境界吗?阿赖耶识这个明了性它也不变异,也可以说是「常住不变」这么说,你这个禅定能超过这个境界吗?能不能超过这个境界?如果你没超过这个境界那还是生死境界,还是我爱的境界,那么你还是个生死凡夫;如果说你是圣人那就是大妄语的境界。但是你若是没有学过这样的佛法你知道这回事情吗?你就闭上眼睛:「我是谁?」可能就有这个问题,就有这个问题。

现在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弥勒菩萨就把这件事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阿赖耶爱,遍一切种皆悉随缚」,「附属所依」,这个爱着,人有我爱也有我所爱,这个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这个烦恼的熏习,这个我、我所爱的这种熏习无量无边的熏习在阿赖耶识里边,就是「附属」在阿赖耶识里头,这个「附属」在阿赖耶识里边,那么就是阿赖耶识是「所依」,就是以它为依止处,就是附属在这个所依的阿赖耶识里面。

「成无量法不可倾拔」,这个我、我所爱从无始劫来熏习了无量无边的烦恼不可以破坏的、不可以破坏。这个理由就是因为你没有无漏种,你没有无漏种你没有声闻乘的种性,没有声闻乘的这个本有的无漏种子,你没有办法有无漏智慧的现行就不能破坏这个我、我所爱,所以是「不可倾拔」就不能破坏了。「久远随逐,毕竟坚固」,从无始劫来一直到现在、到未来一直地随逐你同你不分离,「毕竟坚固」它坚固到究竟了;若可以破坏那就是不坚固;这不可破坏这个坚固真实是坚固了。「依附相续」,依附在阿赖耶识里面相续不断地这样子,所以不能成为圣人了。「一切诸佛所不能救」,十方一切佛,不只是一位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都不能救护这个人。这个人永久、永久的在生死里流转。

这是第一个相貌。这无种性的相貌,这是第一个。

∵∵

卯二、结

是名第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没有种性的相貌。这是结束这一段文。

∵∵

寅二、第二无种性相(分三科)卯一、标

复有所余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这个「阿赖耶爱」一切众生都是有,这个无种性的人也是有。但是现在就把这个「阿赖耶爱」标示他是无种性的相貌,这个事情好像不公平;因为一切众生都有这个阿赖耶爱嘛!怎么他偏就算是无种性呢?就是因为「不可破坏」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现在有第二个无种性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标。

「复有所余」,除了第一个还有「余」下的「不住种性」的「补特伽罗」「无种性」的「相」貌。

这是标,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不厌生死。

∵∵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不厌生死

谓彼听闻以无量门呵毁生死众多过失;又复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盘众多功德,而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所有过患,亦复不能少分厌离。如是见厌,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

「谓彼听闻」,「谓」那个无种性的人他听闻了佛、佛弟子,「以无量门」用无量无边的不同立场来「呵毁生死」,呵责在生死里轮回有众多的过失,有众多的烦恼的过失。「又复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盘众多功德」,又复听佛、佛弟子为他宣说,以无量无边的门,无量无边的类别,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同的立场来称扬、赞叹涅盘的众多的功德,这样子为他说法。

「而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不见少分所有过患,亦复不能少分厌离。如是见厌,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佛陀虽然是以无量门呵毁生死众多的过失,可是这个人对于生死「不见少分戏论过失」,这个虚妄分别的过失他不感觉有什么不对,这虚妄分别种种的言论感觉到没有什么不对。「不见少分所有的过患」,这个「过失」和「过患」有什么不同?「过失」应该是在烦恼这方面说,「过患」就是在业力罪业方面来说;或者说「过失」是罪业,这「过患」就是生死的果报了,这惑业苦辗转论过失和过患,这样说。「亦复不能少分厌离」,他不感觉到有过失也不感觉到有灾患,所以也不能够「少分的厌离」生死的过失和过患。

「如是见厌」,佛及佛弟子为他开示这个生死的「过失和过患」他不厌离,「对于生死的感觉到厌恶」这种事情「于过去世不能已生」,说这个无种性的人在过去无量劫来他从没有生过厌离,「于未来世也不能够当生」将来也不生厌离心,「于现在世不能正生」现在也不会生厌离心,也不会感觉到有过失有过患生厌离心,也没有这回事情。

这是第一科「不厌生死」,现在第二科是「不欣涅盘」。

∵∵

辰二、不欣涅盘

又于爱尽寂灭涅盘不见少分下劣功德,不见少分所有胜利,亦复不能少分欣乐,如是见乐、于过去世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不能正生。

这是第二科。「又于爱尽」,佛以无量门赞叹涅盘的功德,但是他对这涅盘也「不见少分下劣功德」。这个「爱尽」这个「爱」,欲爱、色爱、无色爱这三界的爱都没有了,离一切相这个涅盘的境界是有无量功德的。「不见少分下劣功德」,但是这个无种性的人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看不见,这么多的功德里面的一「少分」、一小小的功德他都不感觉、都不见,这个人。「不见少分所有胜利」,这个「功德」和「胜利」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没什么不同。但是既然是又说出了「功德」又说出了「胜利」还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应该这么说;涅盘的「功德」,就是得到了无量无边的安乐这就是涅盘的「功德」。这个「胜利」呢,能灭除生死的大患那就是涅盘的「胜利」,应该这么分别。这样子,这个功德小小的他都看不见,胜利也是无量无边但是其中小小的他都不感觉到有。「亦复不能少分欣乐」,当然不看见「少分功德胜利」,所以也就不能够少分的发欢喜心,不欢喜得涅盘。

「如是见乐,于过去世不能已生」,说是他能够看见他能「感觉到涅盘的安乐」这件事「于过去世」是「不能已生」,「于未来世不能当生」,「于现在世」也是「不能正生」。这都不能,他没有这回事。

∵∵

卯三、结

是名第二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这是结束这段文。这是无种性的相貌是这样子。

∵∵

寅三、第三无种性相(分三科)卯一、标

复有所余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这第三科,第三无种性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标。

说还「有所余」的「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的相貌」。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由无惭愧。

∵∵

卯二、释(分三科)辰一、由无惭愧

谓彼本性成就上品无惭无愧。由是因缘,无有厌恶,心无怯畏。

「谓」那个没有种性的人有什么相貌呢?他就是,他的本性他的本心就是「成就上品的无惭无愧」,最厉害的最「上品」的最殊胜的「无惭无愧」的心里。这个「无惭」和「无愧」有什么差别呢?就是做了很多的罪他心里面他自己不感觉到羞耻叫「无惭」,这个「无愧」是看见有功德的人他也不感觉到惭愧,人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而没有过失,应该是发恭敬心,发见贤思齐应该有这种心情,他没有,他不感觉到「我有很多的罪过,应该是不对!」没有,他没有这种羞耻心。在自己这方面叫「无惭」,对别人来说叫「无愧」。

「由是因缘,无有厌恶,心无怯畏」,因为他有上品的无惭无愧,所以他没有厌恶心也没有恐怖心,没这种意思。

∵∵

《披寻记》七七三页:

无有厌恶心无怯畏者:此以无惭无愧为其因缘,由无惭故无有厌恶。由无愧故心无怯畏。

是这样意思。前面这是由无惭无愧,现在第二科。

∵∵

辰二、由乐行恶

以欢喜心现行众恶。由是因缘,未尝追悔。

「以欢喜心现行众恶」,他做种种的恶事心里面非常的欢喜,欢喜显现出来这种行动、做了种种的恶事。「由是因缘,未尝追悔」,从来没有说是「唉呀!后悔了」没这回事情。「追悔」这个「追」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回想叫做「追」,回想自己有错误就后悔了叫「追悔」。现在他不追悔,他不后悔。

这是乐行恶。第三科,由观现法。

∵∵

辰三、由观现法

唯观现法,由是因缘,自身财宝衰退过患。

这个人不管过去和未来,他只是注意现在,「由是因缘」,「自身」的「财宝」,自身的健康的「衰退」、自身财宝的「衰退」这是一个「过患」,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只是注意现在这件事,其他过去世、未来他不管。

∵∵

《披寻记》七七四页:

自身财宝衰退过患者:此以唯观现法为其因缘,唯观现法诸兴盛事住诸安乐,不重当来行施作福受斋持戒。由是说有自身财宝衰退过患。

「自身财宝衰退过患者:此以唯观现法为其因缘」,这句话怎么讲呢?「唯观现法诸兴盛事」,他就注意这件事。「住诸安乐」,他心里面也是想安乐的。「不重当来行施作福受斋持戒」,「行施作福」将来能得到功德,他不管这件事不思惟这件事,能够「受斋」受八关斋戒,「持戒」的事情这些都不管。「由是说是有自身财宝衰退的过患。」

∵∵

卯三、结

是名第三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下面第四科「第四无种性的相貌」,第一科标。

∵∵

寅四、第四无种性相(分三科)卯一、标

复有所余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复有所余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的相貌。

∵∵

卯二、释

谓一切种圆满分明称当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或依苦谛、或依集谛、或依灭谛、或依道谛宣说开示正法教时,不能获得微小发心、微小信解,况能获得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

还有一个相貌。「谓一切种」,就是佛及佛弟子为他宣说的十二分教,这就是「一切种」就是一切的佛法,这个佛法「圆满分明」道理是非常「圆满」的,这个文句又非常的「分明」。「称当道理」这个文句很合乎道理,这个合乎因果的道理、合乎凡圣的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这个文句非常的美妙非常的殊胜,还容易明了的。「或依苦谛、或依集谛」,佛法中说的「一切的圆满分明称当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或者是依苦谛来宣说的,或者依集谛宣说的,「或者依灭谛、或者依道谛」。

「宣说开示正法教」的时候,「不能获得微小发心」。「宣说开示」,或者受请而「宣说」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辗转的能解释能除疑叫做「开示」。「开示正法、宣说正法这样的圣教的时候,「不能获得微小发心」,说这个无种性的人他听闻了这样的圆满的佛法,不能够有小小的发出离心这件事的,微小的信解也没有。「况能获得身毛为竖,悲泣堕泪?」这种事情更没有了,他无动于心。「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就是过去也没能获得微小的发心、未来也不能、现在也不能,有这个分别。

∵∵

卯三、结

是名第四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是名第四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的相貌。

∵∵

寅五、第五无种性相(分三科)卯一、标

复有所余不住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