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三、法教久住(分二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法教久住?

这是他圆满中分五段的第三段。第一段是诸佛出世,第二说正法教,现在是法教久住。怎么叫做法教久住呢?这是第一科问。

∵∵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正辨相

谓说正法已,转*轮已。乃至世尊寿量久住;及涅盘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如是名为正法久住。

这以下是第二科的解释,解释这个法教久住。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相。佛的正法在世间永久的安住叫做「法教久住」,怎么叫久住呢?

「谓说正法已」,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为众生宣扬这十二分教「已」,「转*轮已」,这个转*轮也就是说正法,但是比说正法又进一步地详细地解释了说正法的事情。这个「转*轮」这个「转」这个字,就是从这里到那里去叫做「转」,就是由佛的心中转到听法者的心里面去。或者第一次说法叫「转*轮」,那么就是乔陈如***得圣道,这个时候名为「转*轮」。就是由佛的智慧心里面,把佛所觉悟的正法转入到乔陈如***的心里面去,所以那叫做「转」。就是佛这样说,而听法者心不散乱,把佛的法听到心里面去了这叫做「转」。当然这个「法」就是苦集灭道、十二分教这个法。这「轮」这个字,也的确是有那「转」字的意思,就那车的轮有转动。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意思,是有「摧灭」的意思,这转轮圣王他的金轮能摧伏怨敌,能降伏敌人。现在佛的*轮能灭除去烦恼,灭除去见烦恼、爱烦恼,能灭除烦恼,就是听闻了佛的正法的人,佛的正法在他心里面起了作用灭除了内心的烦恼,那么这叫做「转*轮」。这样说,你内心,你听闻了正法以后你再修止观,那就是佛的正法在你心里面活动,叫做「转*轮」。但是圆满了的时候,就是灭除烦恼得圣道了,这叫做「转*轮」。

「乃至世尊寿量久住」,佛最初为众生转*轮之后,佛继续地为一切众生到各地方去说法。「乃至」到佛的「寿量久住」那个时间,就是释迦牟尼佛住寿八十岁就入涅盘了。说弥勒菩萨,他将来成佛的时候住寿六万岁,住寿六万岁。「及涅盘后」,就是佛、释迦牟尼佛涅盘以后,八十岁入涅盘了以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经过那么多的时间;这个地方在这《摩惹经》上说【注:查大正藏一册258页是《佛说大三摩惹经》一卷,然查无此文】,佛的正法住世是五百年,在《大悲经》上说呢,正法住世一千年,这个地方有点差别。在律上说,阿难***请佛收女人出家,那么就把佛的正法减少了五百年,那么比丘尼肯行八敬法又延长了五百年,就是正法就是五百年【注:照理应是一千年,可能有口误】。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五百年,或者说一千年。

在这个时间内,在这个时段之内「正行未灭」,就是佛教徒相信佛法的这些人,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正行未灭」,就是他修四念处调伏内心的烦恼能这样用功的人,这件事还继续地存在那叫做「正行未灭」。如果是有人出家学习佛法,但是他不修四念处调伏内心的烦恼了,正行就灭了,就是没有修行了。「正法未隐」,这个「正法」就是十二部分教叫「正法」,还在世间上流传,这就是教法。「正行未灭」是行法;教、行、理这个行法未灭,这个教法也没有灭,这是在这五百年之内的时候。「如是名为正法久住」,这就叫做正法久住。

这「正法久住」这上面你要……假设有人问你怎么叫做「正法久住」?你就根据这一段文解释,「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这叫做正法久住。

∵∵

《披寻记》七六七页:

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者:此中正行、谓即行法。正法、谓即教法。摄事分说: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若于尔时,无彼二种像似正法显现,是名正行未灭,正法未隐。

「正行未灭、正法未隐者:此中正行,谓即行法」,修行的法门。「正法谓即教法」,就是十二分教。这个「摄事分说」,这《瑜伽师地论》一共是五分,在摄事分说,我们现在这个文是本地分,在摄事分里面说「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与正法像似,它不是正法但是与正法像似,是什么?一个「似教正法」,他说出来的这种佛法,和佛说的法像似但是不是佛法,这是一种。第二种是「似行正法」,和佛那个行正法像似但是不是行正法,这是这么二种。这在(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页)。「若于尔时,无彼二种相似正法显现」,若是那个时候,没有那二种的像似的正法;像似的行正法、像似的教正法这两种事情没有出现,「是名」叫做「正行未灭、正法未隐」,就是这样子。

我现在又开始有口过了。我们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我们不肯修四念处,也不肯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出家人不算数,这个不说了。就是不修四念处还肯念阿弥陀佛,还好,还能往生阿弥陀佛国还是好。但是若有一种人自作聪明,美其名曰善巧方便说出来一种佛法,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应该是这样子才是佛法,应该是这样修行才是契理契机的」,就是自作聪明。但是我在想,我们若学习经教的时候,你学习这个经律论的时候,其中有一件事,就是那上面告诉我们这个生死流转的这件事主要就是我执和法执,这就是无明,由无明缘行,有惑就有业,有业就有苦,这样流转生死。

现在说是若修学圣道当然是要得涅盘,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灭除这个我执,我执、法执生死的根本嘛,你修行的时候这个法门里面一定要破除我执、破除法执这样子才能够得圣道,你这生死流转才能停下来才能得圣道,这理论很明白的事情是这样子。说现在说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最深最妙,但是没有破我,没有说这我空、法空的道理,说是也有破法执的意思,但是没有破我执,那你能得圣道吗?你那个我还在呀!因为从无始劫来这我、我、我的这样的执着熏习了很多的种子,这我执的种子在你心里面,你现在不修我空观,这我执还在那里,那你能得圣道吗?你能了脱生死吗?

所以这上面说这似教法、似行法;像似的教法,像似的行法,这样子使令人就不能了脱生死。但是他若不学习经教,他知道这件事吗?但是我们学习经教,你初开始学习,学习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还是不知道这回事!哎呀!这老祖师这法灵得不得了,你这可以吗?但是你想一想,你是祖师说的对呢?是佛说的对?是弥勒菩萨说的对?你想一想这个道理。

∵∵

戌二、明说意

如是久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

前面是说这正辨相,这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刚才说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住世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弥勒菩萨他的正法住世六万岁,他住世也是六万岁,他的正法住世也是六万岁。前面是住世的相貌,下面是明说意,这解释这个「住世」它的意趣。

「如是久住」,像这样子五百世【或许应是「五百年」】住在世间,这个「久住」你要注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是说彼佛的「胜义正法」在世间。这「胜义法正」是什么呢?就不是那个「教正法」,是「作证道理」,就是你能够证悟了佛的那个胜义的正法,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得初果以上的圣人,这个时候这「胜义正法」是出现了他能作证了,他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修学四念处,他证悟了「正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如实觉知就是真实地明白了,不是在文字上的虚妄分别。

这样说呢,就是正法住世的时代,也就是佛教徒里边有圣人住世,这个时候是正法住世的时代:譬如说,这个时候不知道谁是圣人了,那就不是了,不是胜义正法住世的时代,这有这样的不同的。

∵∵

《披寻记》七六七页:

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者:决择分说: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陵本六十四卷四页)彼说证得理门,即此作证道理。于证得中复有四种: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当知最初唯是世间,为简彼故,唯取后三,是故说言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言道理者:谓如实性、离颠倒性。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

「当知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者:决择分说: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一切佛的圣教,若想要简要地解释「什么叫做诸佛的圣教?」的话,就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你从这六种理门上就可以明白了。「一、真义理门,二是证得理门」,这个真义理门,就是佛的语言文字的佛法表达苦集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这叫做真义理门。第二、证得理门,就是佛教徒由于听闻佛的真义的佛法而后信解行证,你得圣道了,这叫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就是你自己得道以后你就去教导一切众生去,就是教化众生也能得圣道,这就是化导众生了。前面是佛教化众生,现在是「教导理门」是佛弟子教化众生。「四、远离二边理门」,这远离二边理门就是解释那个真义理门,什么叫做「真义理门」?就是「远离二边」,远离有边、远离无边。这个「边」是个偏邪,就是错误了的意思,你要远离这个错误,你执着这一切有为法,执着是真实的,那就是遍计执,那就是不对了。你说没有这一切法,那也是不对,没有因果,也有问题。说这个地方,真是你要有那种巧妙的智慧,你才能证悟这个真理,才能证得真理,这是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就是那个第二「证得理门」,那个圣人证得真如理,证得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以后那是离名言相的,不可以语言文字去分别去言说,不可以内心去觉观分别的,所以叫不可思议理门。「六是意趣理门」,这个就解释那个「教导理门」,这个教导,佛教导佛弟子,在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他一段一段、有一段的意趣的,他有一个意。譬如说,这一段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意趣教你这样修行。下一段说也还是说「佛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可说」这也是还是说无我的道理,但是这是引证,那个意思引证,「佛是这样觉悟的,所以你要相信这件事」。下面说「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否?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也还是说无我的道理,那是引阿罗汉,引四果的声闻人来作证,也还是这样子。「须菩提汝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这还是说无我、无我所,但是引菩萨了。就是引佛为证,引四果声闻为证,引菩萨为证。同样是说无我、无我所,但是意趣不同,你要明白那个义。所以这地方说教导理门,就是这个第六意趣理门,你要明白那个意、这样意思。

这六个理门是(陵本六十四卷四页)就是《瑜伽师地论》在这个地方说的。「彼说证得理门」,「彼」那决择分那六个理门那第二个「证得理门」,「即此作证道理」,就是现在这里说「彼胜义正法,作证道理」,就是和这意思是相同的。「于证得中复有四种」不同:「一、是诸有情业果证得」这个诸有情业果证得;你作善业将来你得安乐的果报,你作恶业将来你得苦恼的果报,那就叫做「证」,这就是由因而感果叫做「证」。「二、声闻乘证得」,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得圣道这是证得。「三、独觉乘证得」,他是久种三多(注:福德多、闻法多、善根多),所以出在无佛世,无师自悟,也是得圣道。「四、大乘证得」,十地菩萨得无生法忍,乃至最后得无上菩提。「当知最初唯是世间」,这四种证得里面,头一个有情业果证得这是世间的有漏法。「为简彼故」,这个不算数把它挑出去不算数。「唯取后三」,后三个证得。「是故说言胜义正法作证道理」,就是声闻的证得、辟支佛的证得、佛的证得,这都是证得。

「言道理者」,作证道理这个话怎么讲呢?「谓如实性、离颠倒性」,这个道理就是理门,「谓如实性」,那个「理」就是真实地没有错误地没有颠倒性的东西,叫做「实」,叫作「真实」叫做「道理」。

「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这「如实性,离颠倒性」,以此为门,无颠倒性就是理,依此无颠倒性的理为门去学习去,就远离了一切颠倒,就是「证」、「入到」,门就是「入」的意思,证入到,也就是契合了那个真义的道理了,就是作证了。「若此胜义正法作证道理未灭未隐,即此正法名为久住」,这就叫「久住」。当然,这样的正法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

∵∵

申四、法住随转(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法住随转?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法教久住,法教久住在这地方可不简单,法教久住。现在是第四个法住随转。「云何名为法住随转」?这是问,下面解释。

∵∵

酉二、释

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此有人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

「谓即如是证正法者」,这句话就是说,这个人他证悟了佛说的第一义谛的正法,他证悟了那他就是圣人了。「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证悟正法之后他接触到众生,他教化众生的时候他知道这一个人,「了知」知道这个人有智慧力、有善根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他能证悟佛说的正法的众生,这个众生能证悟如是正法,这个圣者他知道这件事。「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知道了以后,他就能够如自己所证悟的那个正法,「随转」随顺那个人的根性,当然可能也有些善巧方便,来「转」就把这个正法转入到他心里面去了。「随顺教授教诫」,那个人因为有善根,也就随顺这个圣者的教授,随顺这个圣者的教诫,修善断恶也得正法了也证悟了,这叫做「法住随转」。

这个「转」这个字,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从此至彼」叫做「转」。也有个「现起」的意思,也叫做「转」。就这个圣道在那个众生心里面现出来了,就是佛的正法由这一位圣者转入到那个众生心里面去叫「转」,那个众生随顺教授教诫之后圣道现起,所以叫做「转」。「法住随转」,是这样意思。

∵∵

酉三、结

如是名为法住随转。

这就是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这个上面,「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这个人不简单,这个人不是平常人,这个圣者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了,这和凡夫完全不同,凡夫那知道这个事情!

∵∵

申五、他所哀愍(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他所哀愍?

这是第五个,他圆满里面第五个「他所哀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他所哀愍?」这是问,底下解释。

∵∵

酉二、释

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

「他谓施主」,「他所哀愍」这个「他」指谁说的呢?就是施主。这施主是谁呢?「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那个在家居士,他对于出家修行人起哀愍心,可怜他;哎呀!你感觉生死是苦,但是你又没有时间自己生产,全部的精神要修学圣道,我同意你这个行为,我同意你出家,好!你好好修行,我呢「惠施随顺」,布施给你「随顺净命的资具」,清净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的一切的资具。是什么呢?「所谓如法的衣服」,你出家人你要穿有合乎你出家人的身份的那个衣服叫「如法」。这佛也有规定,这「衣服、饮食、诸坐卧具」,还有「病缘的医药」,我负责供给你,我哀愍你、可怜你,当然同情你呀!

∵∵

酉三、结

如是名为他所哀愍。

这是这么意思。

所以这上面的意思呢,这个在家的居士护持出家人修行,目的是说帮助你得圣道,目的是这样意思。知道你是个生死凡夫,你现在要修学圣道我同意,我来帮助你,就是这么意思。

这是第五个他所哀愍。这个自圆满里面,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这是自圆满。他圆满也是五个: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也是五个。那么一个自圆满,一个他圆满,这两科解释完了。下面说第三科善法欲,这是按照前面那一段文的次第加以解释。

∵∵

午三、善法欲(分三科)未一、征

云何善法欲?

怎么叫做善法欲?这句话怎么讲?下边就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因缘。

∵∵

未二、释(分二科)申一、出因缘

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

「谓如有一」,就是有这么一个人,「或从佛所」,佛在世也可能从佛那里听法或者是从佛弟子那里听法,若佛灭度以后那只有是从佛弟子听法了。「闻正法已」,听闻了苦集灭道的这生死的缘起、涅盘的缘起的正法以后,「获得净信」,得到了一个清净的信心,他相信:「喔!原来是这么回事情。好!我愿意转凡成圣」,他有这样清净的信心了,这叫做「出因缘」。

这善法欲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净信来的。所谓净信是善法欲的因缘,如果你没有在佛法里面得净信,你没有善法欲生起的,是「获得净信」。这下面第二科正辨相,正式地说明这善法欲的相貌。

∵∵

申二、正辨相

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