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五、乐听闻等

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

这是第三科能熟解脱慧之成熟里边的第二科辨次第,分十科。第一科善友为依,第二科尸罗摄受,第三科觉真实欲,第四科堪忍讥论,现在是第五段乐听闻等。

「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又这位修行人因为他有真实觉了的愿望,就是想要通达第一义谛,他有这样的愿望,这个愿望为他的依据,也就是愿望为他的主导者,所以他爱乐听闻正法。「依乐闻故」,因为他欢喜听闻正法,所以他的心常在这上思惟、观察。「便发请问」,所以他就会发出来问题,就会发觉一些问题,提出来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就会听闻到以前没有听闻过的甚深的法义。

∵∵

子六、法义净等

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数数」地,一次又一次地「听闻」正法,没有「间断」地听闻正法,所以他会对这个甚深「法义」展「转」地「得明净」。这个「明」就是智慧,数数地听闻正法,智慧得增长,所以叫「明」。智慧增长了,就没有误解的染污,自己不解认为是解了,那是染污的分别,现在这些事情都没有了,所以叫做「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因为智慧得明净,所以又能够破除去,排遣以前所有的疑问,也会消除了。

∵∵

子七、厌离盛事

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离。

这是第七科「厌离盛事」。「如是」,就是指前面这几段,这个「觉」悟正法的智「慧」,展「转」地增长「明净」的关系,「于诸世间所有」的兴「盛」的「事」情,他「能」够看「见过患」,那里边隐藏着过患。如果你智慧不明净,你就见不出来,看不出来。现在于诸世间,所有世间的兴盛事,能看见过患。「深心厌离」,深刻地厌离世间的生死。

∵∵

子八、不乐世间

如是厌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

「如是厌心善作意故」,第八「不乐世间」。因为他的厌离心常常深入地观察,这样作意的关系,「于彼一切世间」的「盛事」,「不生愿乐」,不生欢喜心。对于世间的事不生欢喜心,所以他这个出离的愿力就强起来。

这第九科「愿断恶趣」。

∵∵

子九、愿断恶趣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彼」那位修行人,由于他能这样地深见过患,有厌离心,所以对于「世间」上的「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世间上的这些殊胜的事情,他心里面不欢喜。世间人认为这个事情很荣耀,他不欢喜,不希望这些事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他心里面,有什么事情他注意呢?就是恐怕自己的思想行为有错误,将来到三恶道去,这件事他注意,所以他心里面「为欲」,这个「欲」也就是「愿」,也就是注意要断除去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不要到三恶道去,对于这件事,他特别注意。「心生正愿」,心里面建立很正大的一个愿望,一个愿力。对于世间上的人天的增上生道不欢喜,但是又特别地注意不要到三恶道去。

∵∵

《披寻记》七一八页:

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者:谓若族姓、色力、寿量、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增上,是名世间所有盛事。

「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者」,世间什么事情是兴盛的事情?是人所欢喜的呢?「谓若族姓,色力」,「族姓」,这个是贵族,是富贵的人家,这是世间上的盛事。「色力」,人的气色好,人的身体健康,这件事要注意。「寿量」,寿命长,不欢喜寿量短。还有世间上的「财富」,这也是世间上的盛事。如果族姓也好、色力也好、寿量也好、财富也好,心情就安乐了。「名称」,就是有很好的名誉,很多人赞叹,还有很好的「辩才等」。「增上」,就是族姓增上、色力增上,寿量、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这些事情都是特别殊胜的,「是名世间所有的盛事」;就是不提断惑证真的事情,不提,那不是世间上的事情了。

对于世间上的事情,心里面不欢喜,这是第九「愿断恶趣」。第十科是「愿证圣果」。

∵∵

子十、愿证圣果

又为修习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习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为欲证得彼对治果,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

「又」彼修行人,「为」了「修习能对治彼」到三恶道的这件事,心里面有恶心、做恶事,这就是三恶道的因缘了。他为了对治这件事,就修习彼所有「善法」,就是四念处了,要注意修习这件事,这是一。「修习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前面「修习能对治彼所有善法」,这是为了能够见道,就是得初果。「修习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这是修道,见道以后,要继续地修习四念处来对治所有的烦恼,这一切这些爱烦恼,和俱生的这一切的分别烦恼。「所有善法」,也还是四念处。「为欲证得彼对治果」,就是前面「为修习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你修学这个四念处就把三恶道能对治了,得了初果须陀洹。决定不到三恶道,初果圣人才办得到;你没有得初果,三恶道的门是开着的,随时就有可能会堕落的。所以「为欲证得彼对治果」就是得初果须陀洹果,这是一。

「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就是第二个「修习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那就是修道,修道能断除去这个爱烦恼,能断治一切的俱生的我执,得阿罗汉果的时候,心得清净了。「心生正愿」,这个修行人,他对于世间上的盛事没有兴趣,有恐怖,怕堕落三恶道,所以他对于出世间的圣道「心生正愿」,有出离的愿望。

这是第十科「愿证圣果」有这样的愿望,这件事也很重要。尤其是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有一个圣道的愿望,不然的话,衣食无缺,住的地方也是现成的,一天就是悠悠地过生活,这是不合道理的!

∵∵

癸三、结十种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前边这是能熟解脱慧的成熟,辨别他的次第,这一共有十种。这下边就是第三科「结十种」,结束这一段。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由前面说这十种次第,你能按照它的次第,次第地学习,就能使令这个解脱慧成熟了,就圆满了,就得到涅盘了。

∵∵

《披寻记》七一九页: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者:谓毗钵舍那支善友为依,是为第一。奢摩他支尸罗摄受,是为第二。于真实性有觉了欲,是为第三。于举罪等堪忍讥论,是为第四。爱乐听闻及与请问,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是为第五。法义明净及除遣疑,是为第六。厌离世间所有盛事,是为第七。于彼盛事不生愿乐,是为第八。为断恶趣心生正愿,是为第九。为修善法及证彼果,是为第十。如是名为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者:谓毗钵舍那支善友为依」这是第一段。「奢摩他支尸罗摄受」,这个「摄受」是保护的意思,你想要奢摩他成就,要有戒律,清净戒律的保护才能成就,「是为第二」。「于真实性有觉了欲」,就是于第一义谛,你有一个觉了的愿望,那么你就会不断地学习佛法。因为你想要通达,就是要从文字上努力地去学习,你才能通达。如果没有「觉了欲」呢,那就不想学习了。这个「欲」,一个是文字上的学习,一个修止观,都是从「觉了欲」,从这里发生的,从这里才能建立出来;所以,没有觉了欲,那就没有事情做了,什么也没有这兴趣了,所以「于真实性有觉了欲,是为第三」条。「于举罪等堪忍讥论,是为第四」,这也是修行的一个条件,你一定要堪忍,人家说你的毛病,你要堪忍这一点。「爱乐听闻及与请问,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是为第五」条。「法义明净及除遣疑,是为第六」。「厌离世间所有盛事,是为第七」,如果对于世间的盛事你有爱着心,那就表示你对于圣道没有出离的愿望了,所以这上面说厌离世间的盛事,那就表示你有出离的愿望,这是第七。「于彼盛事不生愿乐,是为第八」,前面是厌离,这是不愿,不生愿乐。「为断恶趣心生正愿是为第九。为修善法及证彼果,是为第十。如是名为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

∵∵

庚二、总结(分二科)辛一、明普摄义

又随次第已说三支。谓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前面是「别显」,别显这三种,就是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这三种,别别地显示这三种、结束了。这下边第二科是「总结」,总结前面的文。分两科,第一科「明普摄义」。

「又随次第已说三支」,前面这一大段文,随着标列的次第,把这三支说完了,那三支呢?「谓闻正法圆满」,这是一支。「涅盘为上首」,这是一支。「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又是一支。「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这三支虽然是一、二、三的三,不算多,但是它能广摄一切圣教的道理,可见还是很重要。「谓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这三支是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三支实在来说也就是一支。「谓十种」,这十种次第,就是「能熟解脱慧之成熟」有十种次第,所以,这十种也就包括了前两支,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也包括在内了。「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

辛二、名修因缘(分三科)壬一、标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

前面是「明普摄义」,现在这下面第二科「名修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这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的因缘。那四处摄里面,有一个修瑜伽因缘,这么样把它配合一下。

∵∵

壬二、征

何以故?

这是「征」。

∵∵

壬三、释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满。谓依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成熟故。

「由依此次第」,这是第三科,是解「释」。由于这位修行人,他肯随顺这样的次第,他不违背这个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满」,用这个为因,用此为缘,你的瑜伽的止观,你才能成功,你才能修习得成满,成功了。这个「因、缘」,就是毗钵舍那这个慧是「因」,其余的戒、定都是「缘」,所以,缘倒是很多。主要就是智慧,毗钵舍那观是「因」。「谓依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成熟故」,这个「修习瑜伽方得成满」,也还是这样意思,就是先依闻正法圆满,然后你有涅盘的这样的意愿,你就能熟解脱慧成熟了。

∵∵

己三、修习对治──第五支(分三科)庚一、征

云何修习对治?

这是第三科「修习对治」。前面是第一科是「生圆满」,「生圆满」里面一共有十段。第二科是「次三支」,就是闻正法圆满、涅盘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这是第二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三科「修习对治」。一共有七支,现在这「修习对治」是第五支。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修习对治」呢?就是这个止观,修习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它有能力使令你消除一切烦恼,能证悟真理,但是怎么样修习这个止观呢?这是问。

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

庚二、释(分二科)辛一、略说(分二科)壬一、总标

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这个「三位」就是三个阶段,略说有三个阶段里面,合起来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所对治的法有十种不同。

这是「总标」。下面第二科是「别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这个「三位」,「略说三位」,「三位」是什么?

∵∵

壬二、别释(分二科)癸一、三位

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

「云何三位?一、在家位」,就是在家人,你还没有出家,在家的阶段。第二个位就是「出家位」,出了家的这个阶段。第三是「远离闲居修瑜伽位」,远离愦闹,闲居静处,修学止观,就是修禅,这第三个位。这三个位说完了。

下面第二科说这个「十所治法」,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

癸二、十所治法(分二科)子一、征

云何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初二种」,十种先说初二种。「初二种」里分两科,第一科出所对治的,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在家位」。

∵∵

子二、释(分三科)∵∵丑一、初二种∵(分二科)

寅一、出所治(分二科)卯一、在家位

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

「谓在家位」,就是这位佛徒他还没有出家,他还在家的时候,他有什么问题呢?「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这是一个所对治的事情。「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对于其余的父母、兄弟、姊妹这些亲爱的人。「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彼此之间都有亲属爱,互相照顾,还有这个财富的「相应爱」、「受用相应爱」。这是有这两种所对治法。「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这两种,上面所说的这两种事,是处在在家的时候,所应该对治的事情。

「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这两件事为什么要对治呢?「由此障碍」,「由」这两个爱能「障碍」你,「于一切种」苦、很多很多的苦恼,你「不能出离」,你不能解脱这个苦,你不能从很多的苦恼里面跳出来。你有这个爱,就把你绑在苦恼里面受苦了,所以你想要得圣道,这件事一定要对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