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四、尸罗清净(分二科)辰一、举颂言

住法具尸罗,有惭言谛实,能保爱自身,亦令他所爱。

这是二十四科里边的第四科「尸罗清净」。「尸罗」,中国话就是戒,持戒清净。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言」。

「住法具尸罗」这两句话,后面有详细的解释;「有惭言谛实」也有解释;就是「能保爱自身,亦令他所爱」这两句,下面没有解释。就是如果你能够发心出家,持戒清净,有惭愧心,说话真实不虚。「能保爱自身」,这时候能保护你的安全,你能得到安乐。「亦令他所爱」,也会令别的贤善的人对你有所尊重,这样意思。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巳一、别释颂(分四科)午一、住法

今此颂中云何住法?谓于如来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乐修梵行。

这以下是长行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分四科;第一科解释「住法」。

「今此颂中云何住法?」这「住法」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如来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乐修梵行」,这就叫做「住法」。「谓于」,就是说一个发心的人,在佛陀所证悟的胜义谛;「善说」,又能够善巧方便地宣说出来。宣说什么呢?宣说他所证悟的正法和毗奈耶,这是一个法、一个律中。「净信出家」,能够对于佛所说的正法和毗奈耶有净清的信心,能够发心出家。「乐修梵行」,能欢喜地修学圣道,这就叫做「住法」。就是他安住在佛法里面,由凡而圣这样的用功修行,那就叫作「住法」。

午二、具尸罗

云何具尸罗?谓如是出家,如是爱乐故,于戒无缺,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于诸学处能受能学。

「云何具尸罗?」下面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具尸罗」。「谓如是出家,如是爱乐故,于戒无缺,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于诸学处能受、能学。」怎么叫做具足了戒?这戒具足了呢?「谓如是出家」,谓这个人他能够出了这个烦恼的家。「如是爱乐」,他能够在佛法里面生欢喜心。「故」,因此之故。「于戒无缺」,对于所受的戒法没有缺少。如果你破了一条戒,你破戒了就是缺了、就是不具足了;现在持戒清净就是「无缺」的意思。「乃至无杂」,中间还有些略去了的地方。这在〈声闻地〉里边说得很详细,就是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这是一个;第三个是轨则圆满,轨则圆满这里面说了很多事情;第四个是所行圆满;第五个是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这些事情。是「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能够有这样的功德。「于诸学处能受、能学」,「学处」就是戒,能够秉受,你能接受、能受这么多的戒,而且能够不断地学习,你知道怎么叫作持戒、怎么叫作犯、怎么叫轻、怎么叫重,这些事情。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六六八页:

于戒无缺等者:戒无亏损,是名无缺。离见执取,是名无杂。无穿无穴,名相续作。若穿穴已,如法还净,名相续转。

「于戒无缺等者:戒无亏损」叫作「无缺」。「离见执取,是名无杂」,这个「离见执取」,你能持戒清净而还没有执着,没有这我、我所的执着:「我持戒清净。」轻视其他的人,没有这种执着心,没有我、我所的执着,是名叫作「无杂」,那么这里面有智慧的意思。这天台智者大师解释「无杂」,是定共戒的意思,因为你得到了四禅八定,你心里面清净,没有虚妄分别的夹杂,那么解释,这是这个「无杂」。「离见执取」,这里面有智慧的意思。这样说这「无杂」,也有定、也有慧的意思。

「无穿无穴,名相续作」,这个「相续作」,就是不间断地警觉自己持戒清净,这个「作」有警觉自己的意味。这个「无穿」,「穿」就是:譬如说你过海的时候有这个浮囊,乘这个浮囊可以过海。这个囊就是戒,你若是用一个器在浮囊上穿一个洞,它慢慢地、慢慢地,这个浮囊就不能好用了、就不能渡这个生死海了,所以,这个「穿」就是破戒的意思。但是,这个是破这个小小的穿洞、穿一个洞,那就是破轻微的戒,最后就是破重戒了。说「无穿无穴」,你不破戒、你持戒清净,「名相续作」,是这样意思。这个「穿」和「穴」,应该是一个意思,因穿而有穴,就是破了戒了的时候就不清净了、就是有了漏洞了。「若穿穴已,如法还净」,如果你破了轻微的戒,「如法还净」,依据佛所制定的律法,你能忏悔恢复清净,这叫作「相续转」。这个「无杂」和「相续而作」、「相续而转」,这么解释。这是「具尸罗」。

午三、有惭

云何有惭?谓惭于可惭,惭于能生恶不善法,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即不正相、不正寻思,若诸烦恼及随烦恼。

「云何有惭?」这是第三段解释「有惭」。「谓惭于可惭」,就是发惭愧心,自己没能断烦恼,时时地有烦恼的活动,或者是破戒了、有惭愧心。「惭于能生恶不善法」,这个「可惭」就是所惭愧的,什么呢?「惭于能生恶不善法」,就是自己的身口意上有因缘了,能发生有罪过的、无利益的事情这种活动,那这是可惭愧的地方。「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这个「能生恶不善法」是什么呢?「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就是说在你的身口意上能顺生恶戒的因缘。这「恶戒」,就是使令你的身口意有了恶心了、有了恶的行动了,这个戒就不清净了,就叫「恶戒」。可这个「冗戒」,应该是解释什么叫作「恶戒」呢?就是「冗戒」,「冗戒」就是不守戒的意思,就是不守戒叫作「冗戒」,不守戒就是破戒了;破戒了、戒不清净了,就是「恶戒」了。能顺生恶戒、冗戒的因缘,那就是你内心的烦恼,这是可惭愧的地方。

「即不正相、不正寻思,若诸烦恼及随烦恼」,这个顺生破戒的因缘是什么呢?「即不正相」,这个「相」就当观察讲,就是你心里面不合道理的观察;「不正寻思」,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这些事情。「若诸烦恼及随烦恼」,这还是解释这个「不正相、不正寻思」,是什么?就是你内心的贪瞋痴的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等流,就是比根本烦恼轻微一点,譬如说昏沈、掉举、散乱、不正知,这些都是随烦恼了,这些就叫作「不正相、不正寻思」,这些都是破戒的因缘,这都是可惭愧的地方,这样意思。

午四、言谛实

云何言谛实?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

「云何言谛实?」这是第四科,他这语言是真实的。怎么叫做真实的呢?「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这是说这位出家人,他若是内心里面、他的身口意上有些过失的时候,他能把它发露出来,就是坦白出来,把他这些过失能够发露出来。「不藏诸恶」,不隐藏在心里面。「若有所犯」,这个「发露诸恶、不藏诸恶」是什么事情呢?就是他若是犯戒了的话,「即于智者」、及同梵行那边,有大智慧的人的旁边、或者是同修圣道的人的旁边。「如实自举」,就如他真实的情况把它发露出来,叫「自举」。「如法对治」,这个犯戒有轻重,随其所宜去忏悔、对治来消除他的过失,这就叫做诚实(注:谛实)。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这是标,下边第二科是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谓能正受故,受已不冗故,远离冗因故,虽由无知放逸冗已,即便如法而对治故。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有这四个原因,你的尸罗就会清净了。「谓能正受故」,就是你最初出家,能够很如法的受戒了,这是一个原因。「受已不冗故」,就是受了戒以后而再不犯戒,戒清净。「远离冗因故」,为什么不犯戒呢?你知道什么是犯戒的因缘,你能够远离,那也戒律会清净。「虽由无知放逸冗已」,有的时候,有些事情自己无知,不明白这件事,由于你无知,你心里面就放逸了,就「冗已」,就是犯戒了。虽然是这样子,「即便如法而对治故」,那么立刻地就会依法忏悔,对治这个过失。那么这是这四个原因,你的戒律就会清净。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当知是名此中的要义、略义。

《披寻记》六六九页:

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等者:此中四因,如次配释初二句颂所说四义应知。言由无知放逸冗已等者,谓由无知犯所犯罪,或由放逸犯所犯罪,意显此所犯罪是不染污,尚能即便如法对治,何况染犯?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

「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等者:此中四因,如次配释初二句颂所说四义应知」,这初二句颂就是「住法」,这就是受戒了;「具尸罗」就是持戒;「有惭愧」;「言谛实」──这四个义,就是这里这四个因缘持戒清净了。

「言由无知放逸冗已等者,谓由无知犯所犯罪」之后,「或由放逸犯所犯罪,意显此所犯罪是不染污」,这上面说「虽由无知放逸冗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显此所犯的罪是不染污,就是不是由自己的染污心、或者高慢、或者瞋恨而犯戒的,这样子就是染污心犯戒了。现在由无知,就是不是染污心、不是(注:或是?语音模糊)懒惰懈怠这样子犯的,那就叫做不染污心的犯戒,不染污心的犯戒是轻戒。「尚能即便如法对治」,你这样子轻微的犯一条戒,你还能够立刻地忏悔对治,何况染污心犯戒呢?重的戒更是忏悔了。「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那里有解释这个道理。

卯五、恶业果报(分二科)辰一、举颂言

若见他恶业,能审谛思惟;自身终不为,由彼业能缚。

这是第五科「恶业果报」,分两科;第一科「举颂言」。下面第二科长行的解释。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巳一、别释颂(分二科)午一、释初三句(分二科)

未一、初二句(分二科)申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见他恶业,审谛思惟?

这是「别释颂」,分两科;第一科释颂的初三句,又分两科,先解释「初二句」;先「征」。怎么叫做「见他恶业审谛思惟」呢?见到别的人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见到了以后,自己能够深刻地、很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

申二、释(分二科)酉一、见诸恶业(分二科)戌一、由谛观法忍(分二科)

亥一、标能观

谓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成就如理谛观法忍。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见诸恶业」,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由谛观法忍」,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能观」。

「谓如有一」,就是有一个人,这个人或者是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为性聪慧」,这个人的心性特别地有智慧。「成就如理谛观法忍」,他成就了──如苦集灭道四谛理去观察,得到忍了。得到忍,就是决定无疑的境界了;诸行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空的,这样的智慧决定了,叫做「如理谛观法忍」,还没得圣道。

《披寻记》六六九页:

成就如理谛观法忍者:观察苦、集谛法所得胜解,是名谛观法忍。六现观中,此说思现观应知。

「成就如理谛观法忍者:观察苦集谛法」所得的胜解,这个很有力量的认识,「是名谛观法忍」。「六现观中,此说思现观」的意思,这是思现观。思现观就是还在凡夫位,没有入圣道。没入圣道,他现在有这样的程度。

亥二、辨所观(分七科)天一、于违越(分二科)地一、现见

现见他现行恶行因故,便遭种种挫辱楚挞,又为王人执至王所,广说如经,乃至断命。

这下面第二科「辨所观」,前面是说能观人的程度:由谛观法忍──这个人有这么好的程度。这下面「辨所观」的时候,分七科;第一科「于违越」,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见他现行恶行因故」,这个成就如理谛观法忍的人,见到其他的人现行他的身口,表现出来的行动是恶,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因故」,以此为因的缘故。「便遭种种挫辱楚挞」,就会遭遇到很多的「挫辱」,受到人家的毁辱、受到很苦痛的责罚。这个「挞」就是的打人那个打,是相通的。「又为王人执至王所,广说如经」,说这个做了种种恶事的人,「又为王人」,就是***的人捉去了、逮捕了,到了***的地方去种种的处罚他。「广说如经,乃至断命」,把这个人的命断了。这是「现见」,下面第二科是「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这个修行人看见这个境界,他心里面就这样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观观」就是不只一次地去观察,观了又观察、观了又观察,观察这个人在现在的身口意里面,他造作了这样的恶事、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他还是在现在的生命中,就又遭受到这样辛苦的果报,受到法律的制裁。「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这位修行人观察了这件事以后,他心里面很有感觉。「乃至止止」,这里面有这么多的过患,乃至到自己若是有做这种事情能障圣道,种种的事情,「乃至止止」,就是不可以!就是停下来。前面这「观观」,或者毗钵舍那观;这个「止止」应该是奢摩他的止了,止而又止、止而又止,就是使令这个三业清净,不要有种种的烦恼的活动。「如是恶不善业」,要停下来这一切有罪过的事情。「终不应为」,始终──从开始乃至到最后都是不应该做这种事情。「终不应作」,也劝他人不要做这些恶事。「终不应行」,这个人他不受戒;你不受戒,你也不要做恶事。「终不应犯」,说受了戒,受了戒就不要犯戒、不要做恶事。

天二、于邪命(分二科)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屠羊、鸡、猪,广说一切不律仪众。不由如是作业技能活命方术,而乘象马车乘辇舆;又不因此能致广大财宝库藏,令不散失。然为世间之所诃毁,凡在庸俗,尚不以身暂相触受,而远避之,况余贤哲。

前面是违越,就是违越了善法,做种种恶事。现在这里面第二科「于邪命」,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即彼又见」,即彼成就如理谛观法忍的人,又见众生屠羊,去杀羊;杀鸡、杀猪,以杀生为职业,这就是邪命。「广说一切不律仪众」,广说所有的这些以杀生、以偷盗、以淫欲这些事情为职业的人,都叫「不律仪众」,就是不合乎法律的这些人。「不由如是作业技能活命方术,而乘象马车乘辇舆」,这底下就是说这个人──做这种邪命的人,不会由于他做这种职业、这种技能活命的方法,而能够有所得,他能够乘象、能够乘马、还能乘车,或者乘辇舆。这「辇」就是国王的车,叫「辇」;「舆」就是所有车的通名,这样子。

「又不因此能致广大财宝库藏」,又不会因此邪命的生活而能得到广大的财宝库藏,「令不散失」,不会这样子。「然为世间之所诃毁」,说是做这种、这样生活的人,为世间人所轻视、或诃责。「凡在庸俗尚不以身暂相触受」,所有的这些平常的人,都不会「以身暂相触受」,用他的身体暂时的去有这种行为、去做以杀生为职业的事情。「而远避之」,远离、远避这种事情。「况余贤哲」,况且其余的贤善有智慧的人,决定不会以杀生为职业的、不会有邪命的生活。这是「现见」,下面第二科「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就是「余如前说」,像前面说的:不会因此活命而能乘象、乘马,不会因此活命而能够集聚广大的财富;而会为世间所呵斥的这些思惟,这就是有这样的过失、这些事情。下面就是「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就是如前所说。

天三、于放逸懈怠(分二科)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他人巨富,饶大财宝,然由懒惰多住纵逸,经过日夜,淹积岁月;所有珍财僮仆基业,及诸善法,渐渐衰退。

前面第二科「于邪命」;现在第三科「于放逸懈怠」的事情,分两科,第一科是「现见」。

即彼成就谛观法忍的人,「又见他人巨富」,有很大的财富的人。「饶大财宝」,很多财宝。「然由懒惰,多住纵逸」,然而这个人他不勤力,他懒惰,多数安住在放纵的境界里面。「经过日夜」,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淹积岁月」,久积啊──时间久了,经过很多的年月。所有的珍财和僮仆,「基业」,就是原来的财产。「及诸善法」,原来还有一点善法,或者是乐善好施这些事情。「渐渐衰退」,逐渐地因为他懈怠放逸的关系,它逐渐地衰退了,这个财宝也丧失了,他的内心的善法也失掉了。这是「现见」。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下边:「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这第二科是「思惟」。「余如前说」,像前面说的一样。

天四、于依身差别(分二科)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种种有情身相差别。或有生盲、生聋、生桼,或瞎、或跛、或癣、或癞,或复短寿,或恶形色,或多疾病,或贫贱家,或少支属,或弊恶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丑形类,余即不尔。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