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四、勤怠依处时分差别(分二科)卯一、举懈怠(分三科)辰一、标
∵又依四处于八时中,趣入懈怠,不发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懈怠类,非精进类。
∵这是第四科「勤怠依处时分差别」,分二科,第一科是「举懈怠」,先标出来这个懈怠。
∵「又依四处」,这个人的懈怠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有原因的。它是「依四处」,以四处为依止而有懈怠的。四处里面又有「八」个「时」间的不同,在四处八时里面,「趣入懈怠」,也就这人的心,就入到懈怠的境界里面去了。「不发精进」,他的心就发不出来这个精进的力量。
∵「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懈怠」的一「类」,不是精进的一类。这个「懈怠」前面讲过,就是防止恶事,修学善法,提不起力量来,那么就是懈怠。现在把这个懈怠,详细的解释了一下,这是「标」。底下「列」,分二科,第一科「四处」。
∵∵辰二、列(分二科)巳一、四处
∵谓依乞食处,依所作处,依游行处,依界不平等处。
∵这个「懈怠」,是在这四个地方表示出来。第一个地方就是「乞食」这个地方;第二个是「所作」的,作什么事情这个地方;第三个是「游行处」,这个游行处在律上看,这个比丘安居了以后,自恣以后,要去游行、游化,各地方去游化去,叫做「游行」;「依界不平等处」,「界」就是地水火风不平等了,它们的力量不均衡了,就有病了,叫做「界不平等」。在这个地方,有懈怠的现象出来,这是「四处」。底下又分出来八个时间。
∵∵巳二、八时
∵依此四处,八时差别。多食精美,身沉重时;少食粗恶,身劣顿时;将欲所作,护惜力时;已有所作,身疲倦时;将欲游行,护惜力时;己涉长途,身疲倦时;正为病苦,所缠扰时;所病已愈,恐更发时。
∵「依此四处」,有「八」个「时」间的不同。怎么样说呢?「多食精美」,精美的食品吃的多,吃多了,这个「身」体就「沉重」,沉重就是消化的,没那么快就消化好,在身体里面淤结,就感觉到沉重。这身沉重了,心也沉重,就是不想要修行。「少食粗恶,身劣顿时」,这个粗恶的饮食吃的少,不想多吃,吃的少的关系,这个身体没有力量。这个「顿」就是笨重,也是个重的意思,就是不能够灵活,所以也不想要用功,不精进。
∵「将欲所作,护惜力时」,就是计划了一件事,将要去进行那件事的时候,就是吝惜自己的力量,我不要用功,用功把力量消耗了,不能作那件事了,所以也是懈怠。「已有所作,身疲倦时」,已经作了一件事了,这个身体就疲倦了,所以也不想去精进的用功。
∵「将欲游行,护惜力时」,这和那个「将欲所作」,有点相同。将要计划要到一个地区去游行的时候,我现在不要精进,精进了我的力量消耗了,不能游行了,也是不能精进。「已涉长途,身疲倦时」,这已经走了很远的道路,身体感觉到疲倦了,这个时候正好睡觉,不能用功,不能修行。
∵「正为病苦,所缠扰时」,那要告假了,我不能,我也是不想要用功。「所病已愈,恐更发时」,原来得的病,现在已经好了,好了应该用功了,不,不要用功,用功恐怕辛苦了,病又发作了,所以也不要用功。这一共是分这八个时候、八个时间。这底下解释。
∵∵辰三、释
∵此懈怠类补特伽罗,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进;若得遇已,逮发懈怠。是故名为懈怠种类。
∵「此懈怠类补特伽罗,乃至未遇懈怠所依,少似精进」,这样的懈怠的人,「乃至未遇懈怠」,就是他中间一段经过,就是没有遭遇到懈怠的因缘的时候,「所依」也就是因缘,像前面说的这些事情,这个时候小小的好像是很精进,可以用功。「若得遇已」,若遇见了懈怠的因缘的时候,「速发懈怠」,很快的这个懈怠的情况就出来了,就不用功了。「是故名为懈怠种类」,所以这个人是属于懒惰的人,不能精进用功的人。
∵∵卯二、例精进
∵与此相违,亦依四处,于八时中发勤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能伏懈怠勤精进类,虽遇懈怠所依,亦能发勤精进,何况不遇。是故名为勤精进类。
∵这底下是第二科。前面是懈怠,举这个懈怠人的情况,就是四处八时。现在「例精进」,精进也在这个四处八时里面表示出来。说是这个人正常的情况能用功,那个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有懈怠的因缘,而不懈怠能用功,那才是用功的人,这一个味道。
∵「与此相违」,与前面的懈怠不同的,也是「依四处」与「八时」来分别。「于八时中发勤精进」,懈怠的时候,他偏不懈怠;有病的时候,我也不告假,我还是要静坐修止观;已经做了什么事情了,还是要用功不懈怠,「发勤精进」。「当知如是补特伽罗,能伏懈怠」,他能够调伏自己懈怠的心,能发动出来勤精进的心。「虽遇懈怠所依」,虽然是遇见了懈怠的因缘,他也能发出来「勤精进」的力量,「何况不遇」懈怠的因缘,「是故名为勤精进类」。
∵这个心的力量有强有弱,心力强的人,他能够扭转这个身体的情况,身体是不是太好,但是他还是精进,心力强的人是这样子;心力不强的人,身体差一点,那个心就没有力量。若随顺这样的情形,那当然就是懈怠;你若回转过来,那就能够精进,这是一种情形。其次常常用功的人,你这条路走熟了,走的很熟,所以这样情形,身体差一点,这个心力还照样可以精进修行,不受身体的影响。所以这个地方,熟、不熟也有关系,纯熟与不纯熟,也影响到他这个精进力发动不发动。但熟不熟,也还与精进有关系,你若精进,他就熟;你懈怠,他就是不熟。
∵∵寅五、愿乐欲生可爱因别
∵又有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能令于诸欲中乐增上生,不求永离一切欲者,当生八种可爱生处。谓愿人中卑恶种类,修小施戒二福业事,如是愿乐人中尊贵种类;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观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修小施戒二福业事。
∵这是第五科「愿乐欲生可爱因别」。这个愿乐这个欲,这个地方也是有个因缘的,有差别。
∵「又有八种正愿所摄」,这「正愿」还是合乎道理的,顺于因果的。这个顺于因果,这句话是什么呢?我心里面想要得到这个成果,我去做这件事,这件事对于所希望的那个果报,是相顺的,那么这叫做「正愿」;我心里面想要得到幸福,但是去做恶事,就是这个行动和自己的愿望是相违反的,那就不是正愿了。做恶也好,做善也好,内心的希望都是想要好,所以这个事情也是怪。那只有佛教徒,有理智的人,是这样子,自己的行动和自己内心的希望让它一致,那么叫做「正愿」。但这个正愿和出家人修学圣道,还有一点不足。
∵这上面「八种正愿所摄」,属于八种正愿的「可爱生因」,就是可爱的果报生起的原因,这是正愿所摄的。「能令于诸欲中乐增上生」,能令这样的愿,就是能使令这个人「在诸欲」中,在这个色声香味触的欲中,「乐增上生」。这个「诸欲中」,不是三恶道,你这样子有这样的欲,这个欲包括着因,也包括着果,你欢喜得那样的果,我就欢喜修这样的因。而这因果是属于那一种?是属于「增上生」的,不是决定胜。「乐增上生」,我好乐欢喜在人天中,得到更美满的果报,我欢喜这件事。
∵「不求永离一切欲者」,我不愿意去求永久的远离一切欲的果报,我不愿意这样,这个欲我还是放不下,这个人可见是学习过佛法,他会这样分别。「当生八种可爱生处」,他若有这样的愿的话,也可能愿意这样做的话,他将来就会得到八种可爱的受生之处。那八种呢?「谓愿人中卑恶种类」,这个人他的希望,希望在人中卑恶的这一类的人里面得到果报。这样子,怎样能得到呢?「修小施戒二福业事」,我小小的布施一点,小小的持戒,人家修八戒,我六戒就可以了;人家受五戒,我受三戒就可以了。我不那么多,小小的做一点。「如是愿乐人中尊重种类」,这是第二种,前面是第一种,现在是第二种。他不愿意在人中这个卑恶种类里边去受生,愿意在尊贵种类的人种受生,人中的富贵的人,有大智慧的人,这是第二种。这个人中分这么二类,一个是卑,一个是尊。
∵「四大王天」,这底下是天,这是六欲天,「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都史多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六欲天,他愿意在六欲天里面享天福。「修小施戒二福业事」,也是,只是希望享天福不行,要制造、创造这个因缘,所以他也肯修这个小小的施、小小的戒,这二种福业的事情,他也肯努力的去做,那么就可以「当生八种可爱生处」。这个念一念《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五三七页:
∵又有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等者:此依八种可爱生处,说彼生因亦有八种,谓即施戒二福业事。修此为因,彼果得遂,由是说言正愿所摄。八种可爱生处者,∵谓于人中有二种类及六欲天,是即诸欲胜生差别。人种类中,若生旃荼罗家、卜羯娑家、造车家、竹作家,以及下贱贫穷乏少财物饮食等家,是名卑恶种类。若生刹帝利、婆罗门、诸长者大富贵家,以及所余豪贵大富多诸财谷库藏等家,是名尊贵种类。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九卷十页)
∵「又有八种正愿所摄可爱生因等者:此依八种可爱生处,说彼生因亦有八种,谓即施戒二福业事」,做这二种事,就可以得到了。「修此为因,彼果得遂」,彼那个可爱果,就可以成就了。「由是说言正愿所摄」,不做恶就可以名之为「正」。
∵「八种可爱生处者,谓于人中有二种类及六欲天」,加起来就是八种。「是即诸欲胜生差别」,这是增上生的差别。「人种类中,若生旃荼罗家」,这个旃荼罗翻个屠杀、屠者,以杀生为职业的。这个人,似乎是走路的时候要摇铃子,拿一个竹杖,这样子来表示他的身份,也叫做「严炽」,以恶事来庄严自己,这是这个旃荼罗。底下「卜羯娑家」,卜羯娑翻个除粪,就是做这种工作的人,除粪家。「造车家」,就是这种人有这种工艺,能造车。「竹作家」,以竹来做种种的器的人。「以及下贱贫穷乏少财物饮食等家,是名卑恶种类」,指这些说的。「若生刹帝利、婆罗门、诸长者大富贵家,以及所余豪贵大富多诸财谷库藏等家,是名尊贵种类,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九卷十页)」
∵∵寅六、于人天趣处立众别(分二科)卯一、总标
∵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
∵这是第六科「于人天趣建立众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又有四种因缘,「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六道里边的人道里边,「建立如来四众」,建立如来所教化的四种众生,或者说四个团体,就是四类,四类的众生。「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这个四众也是如来所教化的四众。这是「总标」,底下第二科是「别显」,分两科,第一科是说「人众」。
∵∵卯二、别显(分二科)辰一、人众
∵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
∵这人众有四因缘,在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那四个因缘?是「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这四众的不同,第一种是「最增上故」,就是他是最有权力的人,身份是很高贵的这种人,这是一个因缘,就是***的领导人,这一类的人。「世间共许为福田故」,那就是婆罗门,前边「最增上」就是刹帝利。「世间共许为福田故」,是世间人大家都同意这个是福田,就是婆罗门众。婆罗门翻个净行,他们有高尚的意愿,有什么德行的,所以大家认为他是福田,这是婆罗门众。「受用资财不由他故」,那么就是大富长者这些人,他的资财特别多,不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弃舍一切世资财故」,那就是出家的沙门众,他把世间的资财弃舍了,要去修行,这也是一种。「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前面四种情况,在人道里边有这四种人,为佛所教化。
∵∵辰二、天众
∵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语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
∵「依地边际」,所居住的地,所居住的处所的边际,和「欲界边际」。处所的边际,约欲界,前边是人众,现在是指天众了。天众,那么四王天,四大王众天和三十三天,那么这是「依地边际」,这是属于天的。「欲界边际」,就是最高的地方,就是他化自在天了。「语行边际故」,众生都有语言,但是语言只是到了梵天,梵天以上就是没有寻伺了,所以没有语行,这有语行的边际,就是达到了梵天这里,那么梵天是一众。「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的不同。看这个《批寻记》的文,念一下。
∵∵
∵《披寻记》五三七页:
∵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等者:此中八众:谓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众、焰摩天众、梵天众,如是八众,名众会事。如前(意地)中说。(陵本三卷十六页)∵如来处众说法,有此八差别,是故名如来众。今于天趣中建立四众不言如来者,当知略未具说故。初四因缘,如次配释人中四众应知。后三因缘中,依初一因缘,建立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众,彼居持双山顶、苏迷卢顶,是名依地边际。依第二因缘,建立焰摩天众,此居魔罗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然处所高胜,是名欲界边际。依第三因缘,建立梵天众,从此已上超过寻伺,是名语行边际。
∵「又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如来四众等者:此中」,就是加起来就是「八众」,「谓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那么这是人,人间的四众;下边是天众,「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众、焰摩天众、梵天众,如是八众,名众会事」,就是佛在那里说法,有大众集会的地方,就是这一类的人。「如前(意地)」里边说过了。是「如来处众说法,有此八差别,是故名如来众」,就是如来所教化的。「今于天趣中建立四众不言如来者,当知略未具说」,就是略去了,也是有这样意思的。
∵「初四因缘,如次配释人中四众」,就可以知道了。那个增上就是刹帝利,共许为福田就是婆罗门,底下那个有资财的那个就是长者,弃舍一切的资财就是沙门了,这是「人中四众应知」。「后三因缘中,依初一因缘」,「初一因缘」就是地边际故因缘,「建立四大王众天」,和「三十三天众」。「彼居持双山顶」,这四大王众天,就是七金山最高的那层天,叫做持双山,也就是须弥山的腰,山的中间;「苏迷卢顶」,就是须弥山顶,就是苏迷卢山的顶,那就是三十三天的居住处,这是在「依地边际」。
∵「依第二因缘,建立焰摩天众」,这是欲界边际故,那么就是欲界最高的边际,那就是他化自在天和夜摩天众。「此居魔罗天宫」,魔王是在第六欲界顶天,所以居在魔王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所「摄」的,「然处所高胜,是名欲界边际」,但是那个处所是特别高、特别殊胜的。「依第三因缘,建立梵天众,从此以上超过寻伺,是名语行边际」,因为有寻伺才能说话,所以超过了寻伺就不说话了。这样这个寻伺,就是语言的边际;这样说,就是梵天正好是这个境界。这是「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
∵∵寅七、依三处转世法差别(分二科)卯一、标列
∵又于世间三处转时,恒常世间八法所触;谓乐欲处、功用处、众缘处。
∵这是第七科「依三处转世法差别」,第一科是「标列」。
∵「又于世间」上有三个地方,有三处的活动,在这个时候,「三处转」的「时」候,「恒常世间八法所触」,世间人在三处转的时候,总是会遇到这八种事情。八种事情,你总会遇见几样的,所以就叫做「世间三处转」,这个世间人,你不能离开这八样事情的。是「谓乐欲处、功用处、众缘处」,这是三个地方,「乐欲处」。这是「标」,底下再「配属」。
∵∵卯二、配属
∵于乐欲处转时,或触于利,或触非利。于功用处转时,或称他意,或不称意;于背面位触于毁誉,于现前位触于称讥。于众缘处转时,或由先世,或由现法苦乐众缘,触于苦乐。
∵「于乐欲处」,就是你所希望的,这个希望,就是人是不能没有事情做,总是做各式各样的行业,你是做官的,或者是你是种田的,或者是做什么的;但是你心里面总是有一个乐欲,我想要发财,我想要怎么的。你在你内心里边的希望这一方面来说,「或触于利」,或者是你没有白辛苦,果然是令你满意了,那么就是接触到你满意的事情,叫做「利」;也就是财富了,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事情,衣服、饮食、卧具,这一切属于欲的事情,你得到了,你成功了,那么就叫做「触于利」。「或触非利」,或者是你欢喜归欢喜,但是失败了,你是没有得到满意的事情,所以叫做「触非利」。
∵「于功用处转时」,这个「功用处」,就是你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那个行动,或者你是做医生,或者是做生意,做什么工巧业,做这些事情。「功用处」活动的时候,「或称他意,或不称意」,或者你做得,别人感觉到满意会赞叹你;或者是人家不称人意,你做得不对。那么这是,不管是你是老板也好,你是做打工也好,总是有人满意,也有人不满意。那么这时候,这个人在心情上,也是有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