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辨有无性(分二科)癸一、总标
∵复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
∵「复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何等名为五种有性?一、圆成实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计所执相有性,四、差别相有性,五、不可说相有性。」这个「思所成地」这一大科,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是「自性清净」,第二科是「思择所知」,第三科是「思择诸法」。第一科讲完了;第二科「思择所知」有「略」、有「广」。在「广」解释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辨有无相」,辨有相、辨无相,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辨有无性」,这是第二科。
∵这个「有无相」、「有无性」,这是相、性两个字不同。这个「相」,或者说是表现于外的相貌,那么叫「相」;「性」,它是潜藏在里边的道理,没有相貌可说。这两个字,或者可以这么解释。从这两个字面上说,「有无相」是在事上解释,「性」是在理论上解释。但是从这两大段文的内容看,又不是完全这样。「有无相」上,它也有道理;这个「有无性」里边,它也关涉到行相这一面。所以实质上来说,是无差别。无差别中,但是分两大科;这就是这个作者的大智慧的辩才,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左说也可以,右说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无也可以,这是一种无碍辩才的境界,应该是这样意思。所以不能够给它作一个决定的界限,不应该那么说。这是第二科「辨有无性」,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
∵「复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前边说到有相、说到无相,已经说完了,但是还是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的不同。这是标出来,就是立出来,就是提出来,提出来这件事。底下是「别辨」,第二科,也是一样一样的说明它。分两科,子一是「有性」,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癸二、别辨(分二科)子一、有性(分三科)丑一、征
∵何等名为五种有性?
∵前面提出来两件事,这底下就加以解释,先解释这个「有性」。什么叫做「五种有性」呢?这样问。底下第二科「列」。
∵∵丑二、列
∵一、圆成实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计所执相有性,四、差别相有性,五、不可说相有性。
∵「一、圆成实相有性」,第一个是圆成实有性,这个圆成实,这上面就有个相,「圆成实相」,它是有体性的。暂时就这么说。∵「二、依他起相有性」,「依他起」,我们在《摄大乘论》上解释过,就是由种子现起的一切法,或者说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这一切法是有体性的,是有的。
∵「三、遍计所执相有性」,前面「圆成实相有性」,那是有真实的体性,唯独圣人的清净无分别智所证悟的理性。「依他起相」,它这个依他起的相貌也是有,有可是有,但是是虚妄的、是不真实。同时也说它是「相」,又说它是「性」,这可见「相」和「性」没有决定的界限的。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有相;但是你若去观察它,那个相又是不真实的。第三个是「遍计所执相有性」,遍计所执实在是空无所有的,但是这个执着还是有;如果没有执着,就没有凡夫了。所以这个遍计所执,能执的也是依他起,所执的也是依他起。这个能执去执所执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了,不是依他起了。它也是有,因为这事实的确是,凡夫是有执着的,所以说也是「有性」。
∵第四是「差别相有性」,这前面讲过,各式各样的相状,也是「差别有性」。
∵「五、不可说相有性」,这个「不可说相」……,前边说这个圆成实、依他起、遍计所执差别性,这都是用言说所说的,但是离开了这一切言说之外,还是离一切语言相的,不可说相,那还是有性。这就是无分别智是离一切言说相的,那唯有圣人证悟的境界了。这一共说这么「五种有性」,这是标出来。这底下第三科加以解「释」,分五科,第一科是解释「圆成实相」。
∵∵丑三、释(分五科)寅一、圆成实相
∵此中初是胜义相。
∵这五种有性里面,第一个是「胜义相」,就是「圆成实相有性」,这个是胜义相。这个「胜义相」,这个「胜」,前面也都说过多少次了,就指佛菩萨所成就的无分别智,那个清净无漏的无分别智名之为「胜」;那个无分别智所缘的境界,叫做「义」。这个圆成实,是圣人的无分别智所缘的境界的体相,那么这就叫做「胜义相有性」,也就是圆成实相的有性。那么,这是一种。
∵∵寅二、依他起相
∵第二、是缘生相相。
∵第二是「依他起相有性」,依他起相,它的相貌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应该是具足四缘:因缘、所缘缘、次第缘、增上缘。那么,四种因缘所现起的一切相,那个相就叫做「依他起相有性」。从《摄大乘论》上看,也就是分别心,是我们的识,一切皆是识。
∵∵寅三、遍计所执相
∵第三、是假施设相。
∵第三就是「遍计所执相有性」。这个有性是假设有的,不是真实有。这个是……,像刚才说,能执的是依他起,所执的也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都是由因缘所有,但是这个执着心去执着所执着的境界的时候,就是空的了,这个不是种子所生。所以这个相说它是有,这是假设的有,不是有体相的。譬如说光线不好,在那里有一堆绳子,盘据在那里,你看上去就认为是蛇;就是这个蛇是假设相有的,是假设的,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分别心所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这样子。我们执着的境界,其实都是蛇,你没有看见那个绳子。如果我们这样作如是观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遍计所执是空的、是没有的;说它是有,是假设的,不是真实。
∵∵寅四、差别相(分三科)卯一、标
∵第四、是不二相。
∵∵卯二、列
∵生相、老相、住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事相、应识相、所取相、净妙等相、饶益等相、言说相相、邪行等相相。
∵这是前面说过这个。这个是「不二相」,前面曾经解释过怎么叫作「不二」,你们记住没有?就是这个相都是在五蕴上,都是在色受想行识上面,说这个「生相、老相、住相、无常相」,乃至「所取相、净妙相、饶益相」这些相的;离开了色受想行识之外,没有这个相,所以它和色受想行识是不二的,叫不二相。这个「不二相」,「差别有性」,这也是有性。这也是有性,当然这是我们的分别,也是我们的分别相。这是第四个差别相的有性。
∵这个「不二相」里边的境界,这个「生相、老相、住相、无常相」,这是在分位上说的,在生起以后的变化上说的。然后,佛教徒有如理的智慧,观察他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这些苦、空、无常、无我,都指这些「事相」,也就是「应识相」,也是「所取相」,也是「净妙相」、不净妙相,「饶益」相、违损相,「言说相」,乃至「邪行」、不邪行这一切「相」,就是这一切,作如是分别。这里面实在也是通于三性的,通于圆成实性,通于依他起性,通于遍计所执性,都是有的。
∵∵卯三、结
∵如是等相,应知名差别相。
∵这底下就是叫做「差别相」,各式各样不同,生相和老相就不同,应识相和所取相净妙相,触作意受想思,各别的都是不一样,就叫做「差别相」。也是「有」,也是在有上这样作如是分别。
∵∵寅五、不可说相(分二科)卯一、标数
∵第五、由四种不可说故,名不可说相。
∵这底下解释这个。这个「不可说相」也是「有性」,是怎么样意思呢?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数」。「由四种不可说」,由四种理由是不可说的,不可言说故,就叫做「不可说相」。这是「标数」。底下第二科「列释」,分四科,第一科「无故」。
∵∵卯二、列释(分四科)辰一、无故
∵一、无故不可说:谓补特伽罗于彼诸蕴,不可宣说若异不异。
∵这是第一个理由是「无故」,就是没有这件事,所以是不可说。但是这个「无故不可说」,也还是得要加以解释,怎么解释呢?「谓补特伽罗」,这就指补特伽罗我说的。从久远以来,在流转生死里边,忽然间天上,忽然间人间,忽然间三恶道,这个五蕴的变化,但是其中有个不变化的我,就指那个我叫做补特伽罗。那个我是没有的,只是执着认为有一个我。当然说是,从早晨起来是我,一直到晚上休息,这个我一刹那一刹那相续下来。这个行动,表现于外的行动有种种差别,忽然间坐下来,忽然间站起来,忽然间走路,忽然间听课,忽然间睡着觉了,表现于外的行相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我的体性是没有变异的,那么那就是补特伽罗我。这个我,是自己虚妄执着有的,实在是没有的。
∵「于彼诸蕴,不可宣说若异不异」,这个话的意思是说,若是有这个我,他不是色受想行识,他是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有一个我的体性,这个执着心这样执着。执着就是,离开了色受想行识,另外有一个我。你若执着有这个我,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是异?是不异?可以这样去观察。若是说,根本没有这个我,你还要去观察他与色受想行识异不异吗?那就没有这种需要。「无故不可说」,根没有这个我,所以不必说他和色受想行识异不异,不用讲了,不用讲这件事。所以这个石女儿是黑的、是白的?根本没有石女儿嘛,说他是黑的、是白的,不是戏论了吗?是这样意思。「无故不可说」,不可以说他异不异。不过这样说呢,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执着有一个我,对治这样的执着说的;「不可宣说若异不异」,不可以这样说。
∵这个事情呢,这样执着有我的这个执着,这个我,当然执着这个我是常住的,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的作用。这个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有变异的、是无常的,所以他们不能说是统一的,彼此不能说是统一的,应该说是「异」,应该说是异;但是因为没有我,也不能说是异,那也就不能说「不异」了。这是第一个「无故不可说」。
∵∵辰二、甚深故
∵二、甚深故不可说:谓离言法性,不可思议;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
∵「二、甚深故不可说」,这是第二个理由。第二个理由,这个理性的这种真理太深奥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示的,用语言文字是达不到那里。语言文字的功能只限于此,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不能有作用了,所以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宣说。那究竟是什么呢?「谓离言法性,不可思议;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这个离言法性,就是语言文字这种事情,在法性上是没有的,法性上没有语言文字。若有名字就可以言说,这个法性是没有,那上面没有名相,所以不可以言说,它是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所以叫「离言法性」。这样说呢,我们用语言文字说一切法皆空、说诸法实相,实在这个不是法性,实在是为了我们,接引我们,方便的这样表示一下而已,叫你明白有这么一件事,而实在来说那个法性是没有言说的。所以我们在前边,已经学习过的《瑜伽师地论》上说,语言文字的佛法都是相似的佛法,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佛法,是圣人所证悟的,那才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离言法性」,所以不可以思议,因为那个法性上没有名、没有相。若是有名字、有形相,我们这个分别心可以在上面活动。有名字,我们就可以议论;有形相,可以分别。它没有名相,所以不可思议,所以它是离言法性,所以不可宣说,也是不可宣说,这就是「甚深故不可说」。这个「离言法性」,这是指一切众生,这一切都是有,色声香味触、色受想行识,一切法上面都有这个离言法性的。
∵「如来法身」,这底下是说已经证悟的境界;已经证悟的境界,和前面那个「离言法性」是一回事,但是还不同。「如来法身,不可思议」,就是佛所证悟的那个离言法性,那也是「不可思议」。那一样,也是没有语言相的,所以也是不可思议,甚深不可思议。
∵我们啊,你若不静坐,不修止观,那这个事情就这么一说:「如来法身,不可思议」,就是在文字上这么一说,也就过去了。但是你若修止观的时候,你可能会比量一下,你比量一下。怎么比量呢?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这时候是什么境界?这时候是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这个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是什么境界?你也可以这样比量。所以佛菩萨,得无生法忍的圣人,那个法身的境界是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那是没有分际的,不可用尺寸来量的,说是有这么高、有这么大,不是的。我们姑妄言之,那个法性是没有边际的、是没有形相的,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没有名相,是不可思议,就是这么意思,就这样解释。
∵「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这上面这个「甚深故不可说」,这前面举出两个:一个是「离言法性,不可思议」,一个是「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这两个。这底下就是第三个。「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这个「诸佛境界」,那当然也就是离言法性,有如如智、如如理相应的境界。这个境界发大悲心,他有大悲心,所以能现出来化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无量无边的化身去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就是从那个离言法性,那个如来法身的境界上面,现出来种种化身来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这因缘结束了,这个化身就灭了,那么叫「如来灭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