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三、众共施设言论(分二科)巳一、标列

众共施设言论者:谓于六种相状言说自性,假立言论。六种相状者:一、事相状,二、应识相状,三、净妙等相状,四、饶益等相状,五、言说相状,六、邪行等相状。

前面第二科「思择所知」,这一科里面分两大科,第一科是「辨有无相」,这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有相」。这个「有相」里边分五科,第一科「自相有法」,第二科「共相有法」,第三科是「假相有法」。现在就是第三科「假相有法」。「假相有法」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边分六科,第一科是「属主相应言论」,第二科「远离此彼言论」,这两科昨天讲完了;现在是「众共施设言论」,是第三科。

这个「众共施设言论」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六种相状言说自性,假立言论」,这是说这一切众生在语言方面,在这里分为六种情况;在六种情况上,就有六种言说的体相。这个「自性」就是体相的意思,也就是言说的内容,这样意思。有六种情况假立言论,这个六种情况是言论所形容的事情;而能表达六种情况的,就是言论。这个言论是人的分别心假设的,所以叫作「假立言论」。

这个「六种相状者」,那六种呢?「一、事相状」,第「二」种是「应识相状」,第「三」种是「净妙等相状」,「四」是「饶益等相状」,「五、言说相状,六、邪行等相状」。这是标出来。底下就是解释,解释这六种。第一科先解释「事相状」。

∵∵

巳二、随释(分六科)午一、事相状

事相状者:谓识所取。

「事相状」,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一切的事情,这个事情是怎么样呢?「识所取」,就是我们的心所分别的境界,是这样意思。这个「识所取」,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攀缘的境界,所攀缘的就叫作「事相状」。但是这个心,有心王、有心所的不同。心所就是各式各样差别的分别,譬如说贪、瞋,那么就是心所法了。这个心王和心所有什么不同呢?心王是了别事情的总相,心所是了别事情的总相和别相,是这样的不同。现在说「事相状,谓识所取」,就是指心王说;心王所了别的大概,事情大概的情况,这一类的言论,这是一种。这是第一科。

∵∵

午二、应识相状

应识相状者:谓作意所取,能起于识。

这个「应识相状」的「应」字,在大正藏上是个「所」字,是「所识相状」,是个「所」字。但是这里,它是特意的改成为「应」字,「应识相状」。

「应识相状者,谓作意所取」,这个「作意」就是心所了。这个「作意」是什么心所呢?这个「作」是个警觉的意思,警觉应该生起的识去攀缘所缘境。这个时候呢,就有作意心所,也有其它的一些心所,这时候这叫做「作意」。「作意所取」,这个作意心所所攀缘的境界,它是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它是发动,这个「能起」的「起」就是发动的意思,它能发动这个心王去攀缘所缘的境界作种种的分别。这里面呢,就是能攀缘境界的总相,也能攀缘境界的别相,就有这样的差别了。

∵∵

《披寻记》五七六页:

应识相状至能起于识者:作意现前,识方得生,故彼所取,名应识相。即依此相而起言说,是名应识相。

「应识相状至能起于识者:作意现前,识方得生」,这个心王和心所的关系,就是作意心所出现的时候,心王才能生起,这个次第是这样子;「识方得生」。「故彼所取,名应识相」,所以彼心王、心所所攀缘的境界叫「应识相」。「即依此相而起言说,是名应识相状」,这样意思。

∵∵

午三、净妙等相状

净妙等相状者:谓触所取。

这个「净妙等相状者」,前面说「事相状」,「谓识所取」,其实这是总相,这底下就是各式各样的别相了。「净妙等相状者」,「净妙」这个话实在是内心的分别,内心分别认为这个所缘境是非常美妙的境界,那么就是净妙的相状;或者是不美妙的境界;或者是也不是净妙,也不是不净妙,处中的境界。这些相状呢,「谓触所取」,这个「触」也是个心所法,就是这个心王和心所与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有净妙、不净妙、非净妙非不净妙的分别,这就是又一种言论,以此而生起言论。这个「净妙等」,这个「等」字就表示有非净妙、非不净妙,一共有三类的相貌,这样意思。

∵∵

午四、饶益等相状

饶益等相状者:谓受所取。

这个「受」也是个心所法。前面是「触」,还偏重于所缘境,这个受就是偏重于能缘的心王、心所了,偏重于这一方面的觉受。这一方面的觉受有「饶益等相状」,「饶益」,这个所缘境有很多很多的利益我的情形,就叫做「饶益」;或者是不饶益,或者非饶益、非不饶益,所以有个「等」字。这是受心所所攀缘的境界,那就是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分别了。

∵∵

午五、言说相状

言说相状者:谓想所取。

「言说相状者」,这是第五科「言说相状」。「谓想所取」,这个「言说相状」就是用言说形容所认识的境界,这就是特别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这里面是「想所取」,是想心所所攀的境界。这个「想」其实就是人的知识,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知识,就是会攀缘各式各样的境界,也就发表为各式各样的言论。譬如说医生,他会攀缘各式各样的境界,他有这种知识;或者建筑师、会计师,他有各式各样攀缘的境界,有各式各样的言论,这就是特别多了,这叫「想所取」。

∵∵

午六、邪行等相状

邪行等相状者:谓思所取。

这是第六科。「邪行等相状」,前边有作意、触、有受、有想,这样子对外边所攀缘的境界,已经知道很多的事情了;知道很多事情以后,这个人就有行动了。有行动呢,有正行、也有邪行,也有非正行、非邪行的这种事情。所以这个「邪行等」,这个「等」也包括正行,也就是善行、恶行、无记行,这些事情。「谓思所取」,这是这个人的思心所所攀缘的境界。思心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目的行动。他心里面有一个目的,有个希望,要满足这个希望,要采取这个行动,这个时候里面的各式各样的心所法都包括在思心所里面,那么因此而发表种种言论,这是一种。这「六种言论」,这叫「众共施设言论」,就是这种。

∵∵

辰四、众法聚集言论(分二科)巳一、标相

众法聚集言论者:谓于众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论。

「众法聚集言论者」,这是第四科「众法聚集言论」。第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相」。「谓于众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论」,这是「标相」。「谓于众多和合」,就是很多的事情总合起来,然后才有一种情况,才能发表言论的;这一种言论。这是「标相」,底下第二科是「例成」。

∵∵

巳二、例成

如于内色受想行识,建立种种我等言论;于外色香味触等事和合差别,建立宅、舍、瓶、衣、车、乘、军、林、树种种言论。

「如于内色受想行识,建立种种我等言论」,这底下举一个例,举一个现成的事情来成立「众法聚集言论」。「如于内色受想行识」,这有内外的不同,先说「内」。譬如我们发表言论的人,在内里面,「内」就指我们的生命体来说,我们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我们这个生命体有这五种成份,组成我们的生命体。但是我们在这里「建立种种我等言论」,就从这个色受想行识的组合上面,安立了各式各样的我等的言论;或者是识是我,这个色受想行是我的住处,是我怎么怎么地,各式各样的这种言论。这是一种,这是在内里面建立的言论。这个「建立种种我等言论」,或者是色受想行识合和起来名之为我,或者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某一个是我,或者是常恒住的我,或者是假名字的我,各式各样的言论。

「于外色香味触等事和合差别,建立宅、舍、瓶、衣、车、乘、军、林、树等种种言论」,于外边的,这个生命体以外的「色香味触等事」情,这些事情和合起来成为种种不同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宅、舍、瓶、衣、车、乘、军、林、树等种种言论」,这个「宅、舍、瓶、衣」也都是色香味触建立的;这个色香味触建立为宅、舍,建立为瓶,建立为衣,建立为车、乘,建立为军,建立为林树等种种言论,这也是「众法聚集言论」,也是这样意思。

∵∵

辰五、不遍一切言论(分二科)巳一、标相

不遍一切言论者: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

「不遍一切言论者」,这是第五科「不遍一切言论」。「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这一个科分两科,也是先「标相」,就是先说出来它大概的意思。什么叫做「不遍一切言论」呢?「谓诸言论,有处随转」,就是说有的一种语言,有的地方你可以用这个语言的。「随转」,就是可以用,用的意思。「有处旋还」,有的地方这种语言不能用,就要收回来了,不可以用。那么,这就叫做「不遍一切言论」。这是「标相」。底下是「例成」,举一件事来成立这个「不遍一切言论」。分四科,第一科是「舍宅言论」。

∵∵

巳二、例成(分四科)午一、舍宅言论

如于舍宅、舍宅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便旋还。

「如于舍宅、舍宅言论」,就像我们人在舍宅上,这个「舍宅」是一个发起言论的对象,这个时候就有了舍宅的言论了。「于诸舍宅,处处随转」,这个舍宅的言论在「诸舍宅」,各式各样的舍宅,处处的舍宅的地方,可以用;这个是什么房子,这个什么房子,怎么怎么地。「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使旋还」,这个舍宅的言论,只能在舍宅这个范围内用。若在「村」,若在「聚落」,就是很多的人,乡村,很多的人家在那个地方住,名之为「村」。「聚落」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积聚了很多的人在那里住。这个「落」也是个居住的意思。这个「亭」,亭就是这个道路距离多远,或者十里路造一个凉亭,或者是五里路造一个凉亭,一个亭子。这个「逻」是什么意思呢?逻实在来说就是检查站;这个地方有个站,***在那里有这个机关,从这里经过的人要检查,那就是逻的意思。或者是「国」,这是一个国,过了这个范围就是另一国了;这就是更广大的地区了。「即便旋还」,你这个舍宅的言论,在这样的情形下就不能用了。「即便旋还」,就收回来了,不能用。

∵∵

午二、瓮瓮言论

于瓮瓮等、瓮等言论,处处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

「于瓮瓮等、瓮等言论,处处随转」,这第二科「瓮瓮言论」。这个「瓮瓮」,就是这些瓦器,这些的言论;那么这言论在瓮上面,在这些瓮上面,你处处可以用,可以用这种言论,「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这种言论就不能用了。

∵∵

午三、诸军言论

于军军言,随诸军转;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

「于军军言,随诸军转」,这是第三科「诸军言论」。这个军队的事情,它有它所使用的语言,「随诸军」都可以适用。「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就不能用了。

∵∵

午四、诸林言论

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

「于林林言,随诸林转」,这个树林子的这些语言,你在树林子那个境界你可以用。「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使旋还」,那就不能用了。那么这就叫做「不遍一切言论」,只能一部份可以使用。

∵∵

辰六、非常言论(分四科)巳一、标

非常言论者:由四种相应知。

「非常言论者」,这第六科,分四段,第一科是「标」。什么叫「非常言论」呢?「由四种相应知」,应知道那就是「非常言论」。那四种相呢?这底下「列」出来。

∵∵

巳二、列

一、由破坏故,二、由不破坏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转变故。

这四种。这是列出来。底下第三科解「释」。

∵∵

巳三、释(分四科)午一、由破坏

破坏故者:谓瓶等破已,瓶等言舍,瓦等言生。

这个「破坏」就是无常的言论。「破坏故者:谓瓶等」被破坏了以后,这个瓶子坏了,就不能名之为瓶了,就是瓶子的语言就不能用了。「瓦等言生」,瓶子坏了,就变成瓦了,这样的语言就生起了。

∵∵

午二、由不破坏

不破坏故者:谓种种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杂物差别言舍,丸散言生。

「不破坏故者」,这第二科。「不破坏」是什么意思呢?「谓种种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杂物差别言舍,丸散言生」,「不破坏故」这个无常的言论是什么意思呢?「谓种种物」,各式各样的东西,这是甘草,这是熟地,这是什么,很多的东西;放在一起,造成了「丸」,成了一粒一粒的,或者成了碎末的「散」。这个时候,「种种杂物差别」的言就不能用了。「丸散言生」,这是什么丸,这是地黄丸,这是什么丸,这是什么散,这个就出来了。

∵∵

午三、由加行

加行故者:谓于金段等起诸加行,造环钏等异庄严具,金段等言舍,环钏等言生。

「加行故者」,这是第三科。「谓于金段等起诸加行,造环钏等异庄严具,金段等言舍」,「加行故者」,就是加上了人工的造作,这样的语言是什么呢?「谓于金段」,就是金的块,一块;这个金,当然黄金在内,其他的铁铜都包括在里面,金属的这些东西。「起诸加行」,你发动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加上了种种的人工造作,这个时候就「造」成了「环」,造成了「钏」等,各式各样的「庄严具」。造好了以后,「金段等言」就不能用了,「环钏等言」就「生」起了。

∵∵

午四、由转变

转变故者:谓饮食等,于转变时,饮食等言舍,便秽等言生。

「转变故者」,这是第四科「转变故者」。「谓饮食等,于转变时,饮食等言舍」,「饮食」,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我们饮食了以后就有变化了,变化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说它是饮食了,这个饮食的言就弃舍了。「便秽等言」就生起了。

∵∵

巳四、结

如是等类,应知名为非常言论。

这是结束这一段

∵∵

寅三、结

随于诸物,发起如是六种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叫做「假相有法」。这个第三科……,第一科是「自相有法」,第二科「共相有法」,现在是第三科「假相有法」,到这里结束了。

「随于诸物」,随你这个人在各式各样的事物上,发起这样六种的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都是种种因缘和合的变化,然后由人的知识去施设种种的名字,这都是假立的。「是名假相有法」,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决定的。这个「假相有法」,就是它不是决定的,它是有变化的,叫作「假相有法」。

∵∵

丑四、因相有法(分六科)寅一、征

何等名为因相有法?

一共是分五科,「假相有法」是第三科,现在是「因相有法」。「何等名为因相有法?」这里分六科,第一科是「征」。什么是「因相有法」呢?这是「征」。底下第二科是「标」。

∵∵

寅二、标

当知此因略有五种。

有五种不同。

∵∵

寅三、列

一、可爱因,二、不可爱因,三、长养因,四、流转因,五、还灭因。

这是列出来这五种。这底下第四科解「释」,先解释这「可爱因」。

∵∵

寅四、释(分五科)卯一、可爱因

可爱因者:谓善有漏法。

「可爱因者:谓善有漏法」,因为对于他人有慈悲心,发出来的行为,那就叫做「善有漏法」。因为这个人还是有贪瞋痴的烦恼的,但是他不是恶心,他是善心,所以还是属于善法。由这个善法,它能令你得到可爱的果报,所以它叫做「可爱因」。这是第一科。

∵∵

卯二、不可爱因

不可爱因者:谓不善法。

那就是做种种恶事;就是你有恶心,你的动机要伤害对方,然后表现出来的行为,那就叫做「不可爱因」。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可能令人欢喜的,但是动机是恶的,那就是「不可爱因」,所以是「不善法」,对于他人有伤害的,不善法。

∵∵

卯三、长养因

长养因者:谓前前所生,善不善无记法,修习善修习多修习故,能令后后所生善不善无记法展转增胜,名长养因。

这个说的很清楚。什么叫作「长养因」呢?「谓前前所生」,就是以前,又是以前,前又以前;就是最初你发动,或者是你所生,也就是所发动的,是「善」有漏法,或者是「不善」的有漏法,不善法,或者是非善非不善的「无记法」。你创造了以后,创造的力量不够大,还没能够满你愿,那你要继续地创造,所以「修习善修习多修习故」,你做了以后,做的不是太理想,又再重新做。再重新做呢,「善修习」,你就做得理想一点;力量还是不够,还要再做,「多修习故」。「能令后后所生」的「善」法,或者「不善」法,或者「无记法」,「展转增胜」,力量逐渐地强大起来,那么这就叫做「长养因」。那么这个呢,善法也有长养因,恶法也有长养因,乃至出世间的无漏法也是一样,也有长养因。

∵∵

卯四、流转因

流转因者:谓由此种子,由此熏习,由此助伴,彼法流转,此于彼法,名流转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