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言具圆满(分二科)∵∵卯一、辨声(分三科)∵∵辰一、标∵∵
∵言具圆满者:谓如有一,凡有所说,皆以其声,不以非声。
∵这是第四大科「论庄严」,「论庄严」里面,第一科是「辩论相」。「辩论相」里面分五科,第一科「善自他宗」,已经讲过去了,现在是第二科「言具圆满」。这是辩论的时候,他说的语言,无所缺少,都具足了,能显示出来圆满的道理,这个大意就是这样。这一科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声」,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谓如有一」,就是说有这么一位很有学识的,「凡有所说」,这个「凡」就是总的意思,所有的所说出来的语言,「皆以其声」,而「不以非声」,这样子说话的。这是「标」,底下「征」。
∵∵辰二、征
∵何等为声?
∵怎么叫做「声」呢?就是他发出来的语言,叫做声。这是问,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辰三、释(分二科)∵∵巳一、标列
∵谓具五德,乃名为声。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
∵「谓具五德」,他的语言的音声,具足了五种功德,才叫做声。那五种呢?一是「不鄙陋」,二是「轻易」,三是「雄朗」,四是「相应」,五是「义善」,就是具足这五种功德庄严。这是「标列」,底下解释,解释分五科,先解释这个「不鄙陋」。
∵∵巳二、随释(分五科)∵∵午一、不鄙陋
∵不鄙陋者:谓离边方边国鄙俚言词。
∵怎么叫「不鄙陋」呢?「谓离边方边国鄙俚言词」,就是这个人,他在与对方辩论的时候,他发出来的语言,「离边方边国」,这个「离」就是「没有」的意思,没有那个边地的地方的那个国土,那个人的语言。「鄙俚」就是读书少,没有书香,所以说出那个话,说得很土气的,这样意思。「鄙陋」,他这位辩论者,没有这种缺失。
∵∵午二、轻易∵∵
∵轻易者:谓有所说皆以世间共用言词。
∵第二句是「轻易」。这「轻易」是什么意思呢?「谓有所说皆以世间共用言词」,他有所说的语言,也不是特别的,那么古奥的那些言词,就是世间上通行的,大家共同使用的这种语言,大家容易明白,所以叫做「轻易」。
∵∵午三、雄朗
∵雄朗者:所谓依义建立言词,能成彼义,巧妙雄壮。
∵「雄朗者:所谓依义建立言词」,就是他说的话,是根据那个道理,发出来的这个语言。这个语言,言里面有义,用这样的语言,来成立他所建立的道理。声是无常,这是义,然后用种种的语言来成立他。「巧妙雄壮」,这个语言,这个道理非常的巧妙,就是非常的好。「雄壮」就是很有力量,很坚定,不可动摇的这种威势,所以叫做雄壮。「朗」就是明朗,说出来的话是明了,不是那么样迷迷糊糊的,不是。
∵∵午四、相应
∵相应者:谓前后法义,相符不散。
∵「相应者」,这是第四。「谓前后法义,相符不散」,就是前一段说的法、说的义,后一段的法义,这个「法」就是文句,「义」就是文句所显示的道理。这前一段,中间那一段,后一段的法义,它都是互相符合,不是不相关联的,不是,它都是有组识的,有次第的,所以叫故「相应」。
∵∵午五、义善
∵义善者:谓能引发胜生定胜,无有颠倒。
∵「义善者:谓能引发胜生定胜」,这一句话特别地来赞叹语言里边的义,他这语言那样的雄壮、相应,但是里边的义,也是特别好的。有什么好呢?「谓能引发胜生」,他说出那个话,有两种好处:一个是能引发出来「胜生」,一个是能引发出来「定胜」,能引出来这两种好处。「无有颠倒」,不会引发出来错误的思想,不会这样。
∵∵《披寻记》五六一页:∵
∵谓能引发胜生定胜者:此中胜生,谓增上生道;定胜,谓决定胜道应知。
∵「谓能引发胜生定胜者:此中胜生」是什么呢?「谓增上生道」。「增上生道」就是人天的善法,使令你在人天里面的生活很美满、很如意的,没有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定胜」是什么呢?是「决定胜道」,就是出世间的胜道成就了,不会再垮台了,不会这样子。这「增上生」虽然令你满意,但是是还是靠不住,有的时候无常了,满意的事情没有了,这还是不是太好。这「义善」就是他能有这样作用,所以叫做「义善」。
∵这是第一科「辨声」,这「言具圆满」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声」,他具足五种功德。这底下第二科是「显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卯二、显相(分三科)∵∵辰一、标
∵又此声论,由九种相言具圆满。
∵就是前面五种功德的语言,由九种的相貌,来庄严他的圆满的语言,又有九种功德。这是「标」,底下是列出来这九种相。
∵∵辰二、列
∵一、不杂乱,二、不粗犷,三、辩了,四、限量,五、与义相应,六、以时,七、决定,八、显了,九、相续。
∵这是列出来,底下是结。
∵∵辰三、结
∵如是一切相,总名言具圆满。
∵这九种相,加上了五种功德,总名为叫做「言具圆满」了。
∵∵《披寻记》五六一页:∵
∵由九种相言具圆满等者:翻下九种言过应知。(陵本十五卷十八页)
∵「由九种相言具圆满等者:翻下九种言过应知」,离这里不太远,有九种过失,发出来的语言,有九种过失,那九种过失,就和这九种相是相反的,也就是等于解释这九种相了,所以在这里不要解释,在下面再解释。
∵∵寅三、无畏(分二科)∵∵卯一、释
∵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杂众、大众、执众、谛众、善众等中,其心无有下劣忧惧,身无战汗,面无怖色,音无謇吃,语无怯弱。
∵这是「辨论相」,「善自他宗」一段,「言具圆满」一段,这两段讲完了,现在是第三段「无畏」。
∵「无畏者:谓如有一,处在多众」,很多的人众里面,还有「杂众」,还有「大众」,还有「执众」,还有「谛众」,还有「善众等中」,在这么多的人众里边,「其心」没有「下劣」的「忧惧」,他的心没有恐怖。这「忧惧」就叫做「下劣」,没有下劣的忧惧。「身无战汗」,前面是心,心没有惧,身体也没有恐怖,没有战汗,这面容也没有恐怖的容色。「音无謇吃」,发出来的语言,也是很流利、很流畅,不是口吃,这个字念「ㄐㄧˊ」,就是说话,说的结结巴巴的,不过那是一种发音的地方,这个组织有点问题,所以说话有一点结巴,「謇吃」。「语无怯弱」,语言上也没有怯弱的现象。
∵∵卯二、结
∵如是说者,名为无畏。
∵如是说者就叫做「无畏」。《披寻记》解释前面这一段。
∵∵《披寻记》五六二页:∵
∵处在多众杂众等者:如前已说六种处所,今应配释:∵处多众中,谓于大众,如说四方人众聚集处,名大集中故。(陵本八卷十一页)处杂众中,谓于乐法义者前。处大众中,谓于王家,有大威力,名为大故。处执众中,谓于执理家。处谛众中,谓于贤哲者前。处善众中,谓于善解法义沙门婆罗门前。其心无有下劣忧惧,谓意表业;身无战汗,面无怖色,谓身表业;音无謇吃,语无怯弱,谓语表业。由此诸相,当知无畏。
∵「处在多众杂众等者:如前已说六种处所」,这个论处所,前面解释过。「今应配释」,这里说的这么多的众,就和那六个处所,应该配合着解释。怎么解释呢?「处多众中,谓于大众,如说四方人众聚集处」,从四面八方来的人,聚合在这里,在大集会中,所以叫做多众。「(陵本八卷十一页)处杂众中,谓于乐法义者前」,这个杂众是这样意思,是指说欢喜法义的人前面,这些人叫做杂众。「处大众中」,这个大众是什么呢?「谓于王家」,这是***的领导人,「有大威力」的这些人,「名为大故」,所以叫做大众。执众怎么讲呢?「处执众中,谓于执理家」,就是这些法官、律师、司法官这些人,这样的众之中。「处谛众中,谓于贤哲者前」,这个「谛」就是诚实的人,不说谎话的人,这叫诚实;「贤哲者」就是品德好,有智慧的人,这就叫做谛众。「处善众中」是什么呢?「谓于善解法义」,就是他能够善巧的通达法义的这些「沙门」,或者是「婆罗门」,这些人的前面,这叫做「善众中」。
∵「其心无有下劣忧惧,谓意表业」,这一句话「其心无有下劣忧惧」,是身、口、意三业,这是「意」的「表业」,意表现出来的一个相貌,意业。「身无战汗,面无怖色」,这是「身表业」,身表现出来的业相。「音无謇吃,语无怯弱,谓语表业。由此诸相,当知无畏。」
∵这件事,当然有人在大众里说话,心情不自在,是有这么一件事。以前我们在三蕃市大觉莲社,我们说出来名字也可以,就是谢冰滢教授,她是***来的大学教授,她自己就说,她说她小时候,老师叫她上台讲演,他吓得就跑了,这事。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人都有这件事,我说我自己,我也是有这个问题,大众里说话,心情不自在,但是定老法师叫我常常在大众里讲话,慢慢训练,慢慢训练就好一点。我感觉…,我也遇见了好多人,好像有些人没有这件事,他生来就是那样子,就在大众里,他就是很自然地就这样讲话。所以这个情形有两种:一种是生来就是那样子,有的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慢慢的会好转一点,是这样子。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我本身,我自己知道,我第一次在大众里讲话,就和那些不害怕的人一样,我一点儿都没有事,可是后来忽然间又害怕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情。这个事情,后来又逐渐训练,又好一点。这件事…,可能还是自己栽培的不够,可以分两方面:一个是身体有问题,这个生理上不健康,所以就是有这个问题;第二个是宿世的栽培不够,所以有这件事。那么就好好多栽培了,多静坐、多忏悔、多静坐、多做功德,功德多了,自然是心情就会好一点,就会自在。
∵这是第三科「无畏」,解释完了。第四科「敦肃」,分两科,第一科「释」,第二科「结」。
∵∵寅四、敦肃(分二科)∵∵卯一、释∵∵
∵敦肃者:谓如有一,待时方说而不儳速。
∵「敦肃者」,这个辩论的相貌,这第四科叫做「敦肃」。这「敦肃」是什么意思呢?「谓如有一,待时方说而不儳速」,就是有这么样一个智慧的人,在大众里,彼此在辩论的时候,「待时方说」,你要等待,到那个时候,你才说话,自然知道那个时候,知道那个时间的。什么叫做「时」呢?就是「而不儳速」。「不儳」,这个「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方那一段话还没说完,你中间就要说话,这叫做儳。现在「不儳」,不要,他说完你再说。我也的确遇见这种人,其实这种人还不算少数,就是人家的话,那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要说完,他不,他中间就要讲,就是不要「儳」,这是一个。
∵「不速」,你说话的时候,慢慢的一句一句讲,不要说太快,那就叫做「待时方说」。不要急,这个不急,有好多好处,因为你这个心,心是非常利的,但是你表现出来慢一点,你本身有活动的空间,你还可以想的,一句一句讲;并且你这样子,你慢一点讲,你所记忆的容易想起来,所以不要急,慢慢说。我本人还有一个毛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觉,就是一开始讲话的时候,这话已经到了嘴边,说不出来,非要慢,等一等,这个话才说出来,我还有这种毛病,慢慢的、慢慢的,等到过一会儿才能正常,一开始不能,这又不知道有什么罪过,有这个现象。这是第一个「待时方说」,这就叫做敦肃,「是名敦肃」。
∵∵寅五、应供(分二科)∵∵卯一、释
∵应供者:谓如有一,为性调善不恼于他,终不违越诸调善者调善之地,随顺他心而起言说,以时如实能引义利,∵言词柔软,如对善友。
∵「应供者」,这个「应供」,这是第五科,第四是「敦肃」,第五科是「应供」。这「应供」怎么讲呢?「谓如有一,为性调善不恼于他」,就是这个人的心性,性者心也,就是那个人的性格,也就是那个人的心,调柔良善,那个人的性格很调柔,不是那么暴烈的强暴的那种人,「调善」。「不恼于他」,就是有问题的时候,当然没有事情的时候,不会恼乱人,就是有事情的时候,他也不恼乱你,他心里面还是很调柔的,不恼乱你。
∵「终不违越诸调善者」,我们平常来说,见到那个软弱的人就好欺负,要欺负你。现在说对方,「为性调善」,是说他本人,这底下「终不违越诸调善者」,是对方,对方是一个性格调柔良好的一个人,他也不会去冲击他,「终不违越诸调善者」,看他好欺负,他也不欺负,这是「终不违越诸调善者」。
∵「调善之地」,这个「调善之地」是什么?这个「地」是什么?就是万物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来说,前面这句话「诸调善者」,是指那个人说的,那个人他表现出来的言行,都是很温和的,那个温和的形相,从那里来的呢?是从「调善之地」来的。「调善之地」是什么?「调善之地」就是他的心,他心调柔,所以发在身语上,也是调柔,意调柔,发在身语上也是调柔的,「调善之地」。
∵「顺他心而起言说」,这个人,这个辩论者,和他说话的时候,他能随顺他的意思,去发出来言论。当然这个话就是说真实语,这个地方有个「为性调善,不恼于他」,你若说谎话,就是触恼人了,这不合道理了,说真实的语言,这里头有这个意思,说真实语;这里面还有一个意思,也是说这个寂静的语言,寂静的语言,就是没有烦恼,他心里面没有烦恼,他以很和平的一个心情,来同你说话。譬如我们有时候说话,看那个人不对了,心里面就恨,里面有点憎恨,用这恨心同他说话,那就不寂静,非寂静,不是寂静了。这里就表示「为性调善,不恼于他」的这个人,他和对方说话的时候,就没有这个不寂静的过失。
∵「随顺他心」而去说话,这个地方有两件事,这一段有两件事:一个是说真实语;一个是心里面没有烦恼,不用烦恼同对方说话,心里面寂静。这也是要学习,慢慢的,说话的时候,常常说话的时候,佛菩萨说法的时候先入定,我们没有定,我们先把心也静一静,静下来,然后用寂静的心,没有愤怒的心,也没有贪心,用智慧向对方说话,就避免了这种过失。你说得对,但是你若心里面有愤怒,和对方说,对方就有反感,就容易可能,我就是不承认,我是不对,但你这样说,我就不承认,所以有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为性调善不恼于他,终不违越诸调善者调善之地,随顺他心而起言说」,这样意思。
∵「以时如实能引义利」,这是「以时如实」,前面说是「待时方说」是「以时」,这第二段是「如实」。你能具足了这样的条件,你说真实语,而且还是很和善的这个态度,你向他说,「能引义利」,就能够有效果,能够满足你预期的效果,对方也受到你的感动,你这样和我很友善的说话,我也就容易接受,大家就不会有诤论,大家很快乐的解决了问题。所以「能引义利」,能引出功德。「言词柔软」,就是不粗犷,说的不是那么粗气,「言词柔软」。「如对善友」,这就是说这样的法语,就像和一个好朋友,大家在见面谈话似的,非常的友好,这样子说话。
∵∵卯二、结
∵是名应供。
∵你具足了这样的功德,说这个人真是好,我应该供奉供养他,怎么怎么的,就是有这样的德性感动了人,所以叫做「应供」。这底下《披寻记》的意思,我刚才已经讲了,我念一念也好。
∵∵《披寻记》五六二页:∵
∵以时如实能引义利等者:(有寻有伺地)说:于邪举罪时,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故,名非时语者;言不实故,名非实语者;言引无义故,名非义语者;言粗犷故,名非法语者;言挟瞋恚故,名非静语者。(陵本八卷十三页)今于此中,亦说五相,如次翻释应知。
∵「以时如实能引义利等者:(有寻有伺地)说」,这讲过了,「于邪举罪」的「时」候,举罪这件事是对的,但是邪举罪,就是不对了。「有五种邪举罪者:言不应时」,你这个时候,你举罪不对,你应该找一个适当的时候,来举他的罪,你不应时,「名非时语者」。你这个人说话,不知道时间,不知道机会,所以这上头一段「待时方说」,这就是要懂得这件事。「言不实故,名非实语」,你说话说的不真实,搞错了,那叫「非实语」。那也很难,那对方是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大家反倒有诤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