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三十三、学增上心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又为自己断诸烦恼得胜决择。
∵一共是三十九科,现在是第三十三科「学增上心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前面有三十二种的四种法门,现在又有第三十三种,是四种人。这个「四种」应该说是四种人,有四种人学习增上心。「增上心」就是定,这个定是有强大的力量。我们的心散乱力量不是很大,若是得到了禅定,这个心的力量是特别大的,所以叫做「增上」。这个「方便」在这里说,应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方法的意思,一个是行动。有四种人学习色界禅、色界四禅的方便。那四种人呢?
∵「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这个「未离欲」这个话,就是这个人已经得圣道了,就是得到初果、得到二果这样的圣人;虽然是圣人,但是他还没有离欲,他还是有欲的烦恼的,就是欲界的这个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他还是有。那么这样的圣人,他现在有需要进一步的去修行,他现在的意思就要修色界四禅。他目的是什么呢?「为得不还果」,就是希望成就第三果,叫阿那含果,中国话就是「不还果」。
∵「不还」就是往生到色界天去了,不回来欲界了,这叫做「不还」,不回来了。这个「还」就是由色界天来到欲界来,本来是欲界的人到色界天去,然后又由色界天回来。这个回来有两种事情:一个是他的业力、他的烦恼,他要回来,不回来不可以,他的烦恼就是逼迫他非回来不可。一个是,不是烦恼也不是业力,是他的愿力,他乘着神通,他从色界天来到人间,随时可以离开欲界回到色界天的,那个不在内。现在「不还」,就是他没有欲界的烦恼和业力逼迫他非回来不可,所以叫做「不还」。譬如说是地狱的世界,到地狱里去有两类的人:一个是自己有罪跑到地狱去了,一个是有慈悲心的圣人他也到地狱去,到地狱去不是有罪,是慈悲心乘着神通去了,随时也可以离开的。现在说这个「不还果」,就是指他没有欲界的烦恼了,所以他是很自在的,不需要回到欲界来。
∵「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这是第二种人。这第二种人是谁呢?前面第一种人是初果、二果的圣人,现在就是已经成就三果的圣人。成就三果的圣人,这个三果圣人他没有得色界定,他是成就了未至定,就是超过了欲界定,可是还没有到色界定之间的那个定,也是未至定,是有定,但还没有到色界定的那个程度,他在这个定里面修色界定,在这个定里面修行。他的目的是「求现法乐住」,就是希求现在的生命体里面,就能够出现色界定,色界定就是叫做「乐住」,就是有强烈的轻安乐,这么一个禅定,所以叫做「现法乐住」。
∵「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这是第二种人。这个「依未至定」的「依」,当然可以说是依止,其实就是在的意思,在未至定里面修色界定、修初禅。像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做什么事情,心里面也要静下来去思惟观察,虽然说是静下来,心里还是散乱心而不是禅定。现在这个三果圣人,他是在未至定里面去修学色界定的。所以从这个字样上看,不是出了定去修行什么,而是在定里面,在定里面修。我们没得定的人的想法,入了定就是心里不分别了,心若一分别就是没有定了,所以说修行就是心里有分别,心一分别就是离开定了。所以说你修行时候是在定里面修呢?是出了定呢?就认为是出了定才修,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这个得定、没有得定的差别,就是前五识不动,第六识还能够有活动。那就是在定里面,他第六识虽然在活动,但是还是在定里面。怎么知道呢?因为前五识不动,所以那是在定。这个在我们没得定的人,这件事好像是不可思议,好像是很矛盾,心里面一思惟观察就是乱了,就是那里还有定呢?但是不是,成就定的人前五识他不动,他心里面在思惟事情,但是还是在定里面,并没有这个困难的。
∵「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这是第三个人。第三个人也是修行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就是为了使令其他的人能够断恶修善。那么你修禅定对于他人断恶修善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的,这个众生大概的说有两类:一类他不重视你有没有神通,他就是你讲的话有没有道理,你若有道理,没有神通我也相信;没有道理,你现神通我也不相信,他就是这样的众生。有的众生你讲得有没有道理,我不重视这件事,你讲的怎么好我也不重视,你若有神通我就相信,你若有神通我就相信你说的话;没有神通,你那个话我就一个钱也不值。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人「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教化众生断恶修善,所以他要修禅定得神通,做这个事。「断诸恶法及往善趣」,这个「往善趣」,就是你做种种的善事,你造成的功德,这个功德的力量使令你能到安乐的地方去,叫「往善趣」。这就是指人间、天上叫做善趣,就是简别不是三恶道了,若做种种罪过的事情,就跑到三恶道去了。所以是「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所以这个人他要学习增上心,学习色界定;因为神通这件事,你欲界定、未至定都不能发出神通来,无色界定也不行,只有色界四禅才能够成就神通的。
∵「又为自己断诸烦恼得胜决择」,是又为自己,这个修襌定,这个第四个人他修禅定,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为自己断诸烦恼」,前面是为他人,这底下是为自己。「为自己」,能够息灭自己内心的贪心、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得到殊胜的智慧。这个「决择」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也要修禅定,修禅定这里面表示什么呢?因为得到色界四禅之后,你心里面有定了,你的心的力量大,你依止这个定发出来的智慧去断烦恼容易。若是我们没得定的人,我们心里面散乱,用散乱心断烦恼很困难,很不容易。所以要得到禅定以后,是「断诸烦恼得胜决择」。
∵所以在这里面说,修色界定的人有这四种人,有这四种人各有各的目的,但是也可以合起来说。这个第一种人「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实在他就是有断烦恼的意思,因为你若是得到色界定,你就可以断色界的烦恼、无色界的烦恼,断的就能够容易,比未至定的能力会大的多。那么同时他若是成就了,也可以修学神通,那也就能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也会有这种作用的。这是有四种人修学色界定有这样的不同。
∵∵寅三十四、转还所摄业相差别(分二科)卯一、标摄
∵又有二业四相差别:谓转所摄业差别有三,还所摄业总立一种。
∵这底下第三十四科「转还所摄业相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摄」,把这四种相标出来,又用「转」和「还」来摄这四种业,所以叫做「标」,也叫做「摄」。
∵「又有二业」,二种业合起来有四个相,四个相貌的不同。那两种呢?谓转和还,「转所摄业」、「还所摄业」这两种。这个「转所摄业」怎么讲?怎么叫做「转」呢?这个「转」就是活动,「转」就是流动,就是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他是流动的,不能自主的。随所造业力去受苦乐的果报,说我不想去,不可以,你非去不可。谁愿意到地狱去,你不去也得要去,就是你造了这个业,这个业力就要控制你,所以叫做「转」。这个造了善业,我欢喜到人天去受乐,但是到时候又结束了,你还是要走,这个地方也不是一个久居的地方。总而言之是要动,所以叫做「转所摄业」,属于这个流动这种功能的业力,这个业力差别有三种。
∵「还所摄业总立一种」,「还」是什么呢?「还」就是回来了,我回来的意思,就是从流动的境界里面,回到那个不流动的地方去了,不动就是自主的意思,我自己自在安乐的意思。「转」就是不是那么自在;这个「还」就是从转的境界里面,回到那个自主自在的地方去。自主自在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无为的境界,就是诸法实相的境界,回到那里去了。那么属于这一方面的业力,那这就是无漏业;前面那个转所摄业,就是有漏业。这个「还所摄业总立一种」,这么加起来就是四种。
∵∵卯二、释相
∵当知初业,一向能感不可爱果恶趣异熟;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色无色界异熟;第三业,能感爱非爱果欲界天人异熟;第四业,能断前三业。
∵这底下第二科解释,「释相」解释这个转所摄业的三种相貌。
∵「当知初业」,这个三业里面第一种业,「一向能感不可爱果恶趣异熟」,这就是做恶事了,做杀盗淫妄伤害人的事情。「一向」就是决定的意思,决定能够招感不可爱乐的果报,就是恶趣的果报。「异熟」就是果报。地狱、恶鬼、畜生的果报,这是第一种业,作这个五逆十恶的这一些业力,这是苦果。
∵「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色无色界异熟」,第二种业,「业」这个字就是你心一动,业者动也,这个「业」当做动字讲。这个动当然是身口意,我们这个身体有了动作,或者语言上有什么表示,都叫做动;但是主要是心动。因为身体的行动和发出来种种的语言,都是要以心为本的,心若不动,身口也不能有什么表示的,所以还是心动。不管是作善业、作恶业,都是心在动作,所以称之为「业」。现在这里面说「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就是决定,你若创造了这样的业,就决定能令你得到可爱乐的果报,这个果报令你安乐自在,不会令你苦恼的。这个是什么呢?「色无色界异熟」,就是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果报,这个色界天的果报、无色界天的果报,完全是安乐自在的,一点苦恼没有。那当然是要高深的襌定境界,人与人谁也不侵犯谁,都是安乐自在的,和欲界不同。那么这是第二种业。
∵「第三业,能感爱非爱果欲界天人异熟」,这个第二种业就是修学禅定成功了的人,现在第三种业「能感爱非爱果」。第三种业是什么业呢?你若创造这种业,就令你成就一种果报,这个果报又是可爱的、又是不可爱的,这个果报。是什么呢?是「欲界天人异熟」,就是我们欲界的,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有人还有天,天上的果报和人间的果报,都有这「爱非爱」这两类事情,这种果报。人间的果报也有多少令人如意的事情,但是也有很多令人苦恼;天上的事情有很多令人快乐,但是也有苦恼的事情,所以是「爱非爱」有这两类。这个第三业就是修学五戒十善的人,修学五戒十善的人就得这种果报;修学禅定的人是第二业;作恶业的就是初业。说这三种业,就是罪业、福业、不动业,这三种业得这三种果报。
∵「第四业,能断前三业」,第四种业就是还所摄业。这就是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他能够修学戒定慧,修学戒定慧就是能断前三业,能把前三种业都息灭了,得到更殊胜的果报。第二种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是色界、无色界的异熟,虽然是可爱一点苦恼没有,但是还有个无常的问题,就是时间到了,这个可爱的果报又结束就没有了,所以也是不是太理想。所以若是修学佛法戒定慧的业,就没有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无常的问题了,就是永久的安乐自在了。这是佛菩萨的大智慧告诉我们,世间的业和出世间的业果报就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想一想,你愿意造那一种业呢?这样意思。
∵∵寅三十五、诸有情类增上勤务差别
∵又有四种诸有情类增上勤务:一、乐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乐,三、亦乐亦利益,四、非乐非利益。
∵这第三十五科「诸有情类增上勤务差别」。这个「增上」,或者是说他有强烈的愿望,有强烈的欲望。「勤」就是努力,这个愿望很强大,很努力的去做这个事情。「有四种」,有四种有情,有「增上勤务」的不同,对于这个事情努力地去做,这个肯努力就是因为有愿望的关系。如果他心里面不欢喜,他不会去努力,就是肯努力去做,也就是因为他有增上的愿望。那四种事情呢?
∵「一、乐而非利益」,这个「乐」就是我做了这个事情,能令我快乐,这个事情。那么「而非利益」,这个利益和乐,利益其实也是乐。但是说「乐而非利益」,这话怎么讲呢?就是这个乐是暂时的,但是我们人间的人说是,譬如人,我们人最多活到一百岁,活到一百二十岁,少数人可能活到二百岁也可能,你最多就是二百年的乐,就是为了这个乐,我努力地去工作,这是乐,这是一种。「而非利益」,不是永久的乐,不是永久,你这个乐就是这么多,这什么意思呢?这个乐就是短时间的如意,就是指现在说,也就是世间上我们做各行各业的这些人所希求的事情,就是这些事情。「非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就是佛教徒修学圣道,修学圣道他将来能得到涅盘,那就是永久的自在的乐,也是「乐」,那叫做「利益」。所以「乐而非利益」,就是努力地去工作,就是欢喜世间的五欲乐,其实说得明白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不是佛教徒所成就的出世间的圣道,不是这个。
∵「二、利益而非乐」,第二种人他努力地修学圣道,修学戒定慧,「而非乐」,而放弃了世间的五欲乐,我不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你费了很多的辛苦得到的成果,就是暂时的,顶多就是一百年。如果你三十岁成功了,活一百岁,你就还有七十年的乐,顶多就是这样子,到了临命终,命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一种人,我不求这种乐,我求永久的安乐,这就是佛教徒修学圣道的,「利益而非乐」。
∵「三、亦乐亦利益」,这个第三种人,就是他也是欢喜世间的五欲乐,努力地去求工作。「亦利益」,他也欢喜学习佛法,也要求圣道,这是一种人,这是第三种人。这第三种人,我们若看起来这第三种人是不错,兼而有之,世间上我也是求了,出世间也是有。这个人若我看,好过那个「乐而非利益」,好过这种人,因为他一方面也在佛法里面栽培,一方面不放弃世间的五欲。但这件事,实在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实在是不圆满的。
∵因为譬如你修学佛法,你又若到社会上工作,社会上工作也要时间,修学佛法也要时间,你就这么多时间,一部分时间去做世间的事业,一部分修学佛法,反正把时间就分成两分。但是在两方面的成果互相伤害,我们说是修禅定这个事情,修禅定这个事情我们以前说过,这个定能破坏欲,欲也能破坏定,这是这样子。你若去修禅定,我去静坐,静坐的时候不可以有欲,静坐;静坐有了成就的时候,然后再回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回到尘劳的世界去的时候,又要去享受欲,那么就是欲又破坏定了。那么从尘劳的世界到佛法来修学定,定又去破坏欲,互相破坏,互相破坏最后你得到多少?你成就多少?可能不是很多,我看不是很多的。
∵「四、非乐非利益」,这是第四种人,这个人是不及格了。他也不努力地求世间的乐,他也不去努力地学习佛法,这种人。那么这四种人里面,还是第二种比较理想一点,「利益而非乐」,因为这个是能成就的,他也能成就。这个第一种,第一种人比较多,多数是这种人,这种人如果是合法的,不违犯法律而去求世间的乐,假设他前生的栽培也不错,今生也应该能成功,在不违犯法律的范围内,他可能有多少成功。但是命终了以后就完了,什么也没有了,唯有第二种这个是最理想。
∵∵寅三十六、轭及暴流诸门差别(分二科)卯一、举四轭(分二科)
∵辰一、标列相
∵又有四门起诸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一、染着诸欲门,二、染着色无色等至门,三、外道诸见门,四、住此法中未得眼者无智门。
∵这第三十六科「轭及暴流诸门差别」,诸门的不同,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四轭」。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相」,标出这个四轭的相。这个「轭」,我这个本子上是木字边,但是在其他的经论上有时候是车,汽车的车,车字边叫做轭。这个「轭」是什么呢?这个轭是旧时代,现在这个汽车可能没有这个轭,旧时代那个牛拉的车、马拉的车,那个车有一个辕,那个车前面有个辕,前面有一个弯的东西,或者是用木头做,或者是用什么做,就套在马的脖子上,或者牛的脖子上,套上了这个牛就向前走,或者马向前走,就把车拉到前面去了,就是那个东西,那叫做「轭」。
∵现在这个「轭」在这上面的意思,牛若不拉车的时候自己随便走,应该是自在一点;若是一个几百斤、几千斤重的这一个车里面,载这么多的东西,把这轭套在马的头上,或者牛的脖子上让它向前拉,你看这是很辛苦,很辛苦你已经套上了,你就解脱不了,这个「轭」是这个意思。现在这上面是说什么呢?这个「轭」就是种种的苦恼事情,套在你的身上了,套在你的身就是套在你的心上了,套在你心上你不能解脱,你非受不可,这就是和合的意思。苦恼的事情和你的身心合在一起了,和合的意思,这叫做「轭」,要你受苦,就是这个意思。四种,这有四种的不同,这第一种是「标列相」。
∵「又有四门起诸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又有四门」,有四个门不是一个门,这个「门」本来是房子有门,是有出有入的意思,又可以入,又可以出,在这里看也是有出有入的;但是还是以出的意思比较多,表达生出来的意思。「起诸烦恼」,从四个方面能令你生起来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烦恼令你心里不安,很多的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这个「起诸烦恼」是因,「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是果;这个果是由自己烦恼的因来的,不然的话也没有这件事。
∵「有四门」,这四门生烦恼,有四门令这个「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生」苦,生就是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还有一个怨憎会苦,还有求不得苦,还有一个五趣蕴苦,很多的苦恼。这么多的苦恼同你和合不离,你就得受这个苦。这四门有两个作用,一个令你生烦恼,一个令你与苦和合不离,就是这么两个作用。这是标,这是总标,底下别列出来。
∵「一、染着诸欲门」,第一个令你生烦恼的地方,「染着诸欲」。「诸欲」就是各式各样欢喜的事情,欢喜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五种欲。「染着」就是心里面有染污心,爱着这个欲的境界。你这样子结果,这就是一个门,这个门令你生出了很多苦恼,「染着诸欲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