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十七、领受身心诸受相别

又有五法,令诸有情受爱非爱业果异熟,烦恼身心,具摄众苦,谓苦、乐、忧、喜、舍。

这是第十七科「领受身心诸受相别」。「又有五法」,又有五种事情,使「令诸有情受爱非爱业果异熟」,领受爱业的果报,领受不可爱的业果报。这五法有这种作用,使令众生领纳这两种果报,一个是可爱的;一个是不可爱的。「烦恼身心」,虽然是有可爱,有不可爱,总而言之都是烦恼,不可爱的是烦恼,可爱也是烦恼。「烦恼」的意思就是使令心里面不寂静;扰乱身心不寂静。

「具摄众苦」,他具足了、含摄了很多的苦都在内了。「谓苦、乐、忧、喜、舍」,五法是那五法呢?就是这五种。这个苦和忧是领纳不可爱果报的两法,喜和乐是领纳可爱果报的两法,这个舍是通于苦乐的。苦乐是在前五识来说,这个忧喜是在第六识说的。苦恼的境界来了,第六识就是忧恼;可爱的境界来了,第六识就喜,它欢喜了。但是都是属于烦恼境界,因为都是属于有漏的,对可爱的境界也是烦恼,不可爱境界也是烦恼,所以都是苦恼的境界。

∵∵

寅十八、不还圣者生相差别

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盘;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盘;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盘;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盘。

「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这是第十八科「不还圣者生相差别」,这是在三果阿那含称之为不还圣者。这个圣者,他还没能够入于不生不灭的涅盘,他还是有生的,有生是有差别的,这里面加以解释。

「离欲界欲」这个三果圣人,初果、二果、三果。三果圣人,他经过长时期的修学圣道,是远离了欲界的烦恼。「离欲界欲」,欲界的欲烦恼,他弃舍了,他没有欲界的欲了。「未尽余结」,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他还没能尽,他还是有。是这样的「学生差别」,这样还是有学,还要继续学习圣道,断未尽的烦恼。他这个人,还要在生死里流转的,他这个身的相好、情况、相貌是什么样呢?什么样的情况呢?怎样的差别呢?这样的意思。

「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盘」,这是第一种情形。就是在…,这个人当然是在欲界,或者在人间,或者在欲界的天上,他的寿命结束了,他就是死掉了,死掉了就生到天上去。临命终的时候,他又有中有,就是前一个生命还没有出现,现在这个生命结束了的中间有一个生命。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便能究竟得般涅盘」,他在中有的时候,他就能究竟地,他这个止观的力量,这个圣道的力量,就把剩余的烦恼灭了,就得涅盘了。

这个涅盘有「有余涅盘」、有「无余涅盘」,他这个应该是通于有余,也通于无余。因为这个中有,他的寿命最长可以达到七天。如果他在人间死了,中间他可能到中有的时候,他还修止观的。修止观他可能不需要两个钟头,也可能的,这个事不一定,就把烦恼断了。断了这个时候,还是「有余涅盘」。但是中有不过七天就死掉了,一死就是「无余涅盘」了。所以这个地方「便能究竟得般涅盘」,就是也有「无余涅盘」在内的,这个地方有这样意思。这是第一种情况。

「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盘」。第二个情形,就是他在中有的时候,虽然他是三果圣人,他中有时候,他还是圣人,但是这时候没有进步。已经到了从初静虑,或者梵众天,或者是梵辅天。这个圣人像初果圣人多数不做梵天王,多数是这样子。那他「初受生已」,就是初开始得到梵天的生命,但那都是化生,不像我们人间这样子。「生已得般涅盘」,就是初受生了没有多久,他就得了涅盘了,这是有余涅盘,那就是把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都断了。

这个我们在以前,我们也是讲过这个道理。比如说这个修行人在欲界用功修行,他能把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能断,能这样子。现在这个人修行人,生到色界初禅去,在初禅天里用功的时候,就把色界的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色界的四空定的烦恼都能消灭。这个事情,这个圣道的厉害,力量很大的,这是第二个情形。但这个是有余涅盘,那么这个寿命还是很长,所以还不会…,等寿命尽了才能入无余涅盘。

「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这是第三种情形。他是在初静虑受生了以后,「少用功力」,不是用很多,不需要很多的努力。「圣道现前」,这个圆满的定慧的力量现前了,那么没尽的余结都消灭了,就「得般涅盘」,得入于有余涅盘了。

「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这个人他要多用功,少用功的不可以,要多用功力的,那他这个圣道才现前。这可见,不但是我们凡夫这个根性不同,圣人也是,圣人也是这样子,根性也不一样,他们的烦恼也是有轻重的不同,所以得圣道的情况也是各式各样的。这是「第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

「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盘;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盘」,这是第五种。第五种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这话什么意思?就是他在初禅天,他若修行就死了,就生到二禅去了,二禅死了又生到三禅,三禅死了生到四禅,到了色究竟天才入涅盘,圣道才圆满,才得无余涅盘,才得到涅盘,寿命尽了就无余涅盘了,还有这样的情形,所以这是不一样的。

「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盘」。「或无色界」,这个无色界就是这个人他由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到色究竟天,还没得涅盘,还没得究竟的涅盘。又生到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想处天,这个时候他才能究竟得般涅盘,还有这样情形,这也是不一样的。那这就是「不还圣者生相的差别」是这样的。

这底下把《披寻记》念一下:

∵∵

《披寻记》五一九页:

又有五种离欲界等者:此说五不还果生相差别。由彼已断五下分结,是故说言离欲界欲。未断五上分结,是故说言未尽余结。有学位摄,是故名学生。上二界未证无生,说之为生。何等为五?谓中般涅盘,生般涅盘,无行般涅盘,有行般涅盘,上流般涅盘。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五页)如文次第,配释应知。

「又有五种离欲界等者:此说五不还果生相差别」,就是五个、五类、五样不同的三果圣人,他们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受生的行相,有这样的情况不一样。「由彼正断五下分结,是故说言离欲界欲」,这是解释这句话,就是把五种,一、二、三、四、五.五种下分结,就是欲界的,欲界的烦恼他已经消灭了,所以说离欲界欲。他还没有断五上分结,五上分结我们前面讲过。「是故说言未尽余结,有学位摄,是故名学生」,这样的修行人,还没有到无学的境界,他还属于有学,他还继续要学习圣道,这叫做「有学」;「位摄」,有学的情况所摄,属于…,摄者属也,属于这个程度的人,「是故名学生」,这也叫学生。

「上二界未证无生,说之为生」。因为他上二界的这个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的境界,他成就了这个禅定,他心里面还有爱见慢的烦恼,没有证悟无生灭的道理,还没能够,对于有爱见烦恼的生起,所以叫做「生」。「何等为五」怎么叫做五呢?

「谓中般涅盘」,就是那个中有的时候,就入涅盘了。

「生般涅盘」,就是初受生已,就得涅盘了,这是生般涅盘。般者入也,入涅盘了。

「无行般涅盘」,就是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这就算是无行般涅盘。不用多功用,小小地用功,也就算无行般涅盘。

「有行般涅盘」,就是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盘,可以这么说。

「上流般涅盘」,就是第五个了,要上生到色究竟天得般涅盘,和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才能得般涅盘,这就是上流果,向上去,流者行也,就是向上去,到上面去,由初禅到二禅就是向上去,这样子才得般涅盘的。

∵∵

寅十九、杂修不还生地差别

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差别。一、下品静虑果生地,二、中品静虑果生地,三、上品静虑果生地,四、上胜品静虑果生地,五、上极品静虑果生地。

「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差别」,这又第十九科「杂修不还生地差别」。「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的差别」。这个杂修第四静虑,这个「杂修」怎讲呢?就是他已经成就了…,这个三果圣人,不是其他的圣人,四果当然也可以,这个…已经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这个时候他在四静虑,在第四静虑,不是前三个静虑,是第四个静虑。

这个「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在第四静虑这个地方得不还果,其实都是不还果,但是不还果这个阶段很宽,只要你最后的非非想天的烦恼没有断,那都是三果。你断了初禅的烦恼,二禅、三襌、四襌烦恼,你还是三果。你断了空无边处定的烦恼,识无边处定的、无所有处天的烦恼都断了,你还是三果。你若把非非想处天的烦恼断了,那就是四果。所以这个果也是很长,是「得不还者」,这时候得不还果。得不还果是「杂修」第四静虑,这个地方还有点事情。

那么「杂修静虑」,什么叫杂修静虑呢?就是这个圣人,他在色界第四静虑里面,入了这个第四静虑的定里面,他就是修无漏的定慧,修这个四念处,无漏的定慧。修的时候,先多念现前无漏的作意,这无漏的作意,一念一念地这么修,是多念好多的念,修这个无漏的作意。然后就现出来有漏的作意,故意地现出有漏的作意,就是现出爱见慢的这种心情。有烦恼的这种作意,现在也是多念。多念现完了,然后再现出无漏的作意,现出这个…,就是四念处、无常、无我的这种作意,这样的止观现出来,也是多念。

这样说,先是无漏的作意,后面也是无漏的作意,中间是有漏的作意,就是这样子修。两边都是无漏作意,中间是有漏作意,而都是多念地,就是这样子,一直这样修。修的时候,逐渐地减少,逐渐地减少这个念念的修行;这有漏的作意、无漏的作意都渐渐的减少。减少到两念,两念修无漏的作意,两念是有漏的作意,再两念无漏的作意。也叫做「夹熏」,就是用无漏作意夹这个有漏的作意,来熏这个有漏的作意,是这样子。

那这样过去了,就在一念的无漏作意现前,再有漏作意也是一念现前,再是一念无漏作意现前,这样子修的时候,就是修圆满了。这个杂修,第四静虑就是修完了。那这样修行的人,「生地差别」,他若是他死了以后,往生别另一个地方去的,也是不一样的。他生到那个地方去。生到什么地方去?就是五净居天,生到五净居天。五净居天是在四禅天之上。四禅天,也是三层天,但是五净居天是在三天之上,所以由四禅生到五净居天去。你不夹熏,你不修杂修静虑,你不能生到五净居天,你不能去的。所以这个杂修静虑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的是生到五净居天去。要这样修才可以去,不然你去不了。

在《俱舍论》上说有三个目的,这个「杂修静虑」有三个目的。第一个就是假设三果圣人,那他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往生到净居天,他要这样修行,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为了享受现法乐住,享受第四静虑的现法乐,所以要常常入在第四静虑这样修,这是一个,这是一个理由。第三个理由,害怕退转,恐怕这个烦恼增长了,又失掉了,把自己现成的成就的程度,从那个程度降下来了,就是退了,退失了圣道,所以这样子练、这样子熏修,有这三个理由。

现在说这个「生地差别」,就是你这样杂修静虑死掉了以后,你生到什么地方去,生到那里有什么情形?说这个意思。若是已经成就阿罗汉果的人,不是三果,是四果阿罗汉,那又不同,他也可以杂修静虑,但是他不生到净居天。净居天是三果圣人的地方,他不到那里去,但是他也可以杂修静虑。杂修静虑,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现法乐,为了享受第四禅的现法乐。再来就是也有一点钝根的阿罗汉,也有一点害怕退,害怕自己的地位、程度向下退了,所以他要这样修。现在这里是说三果圣人。

「一、下品静虑果生地」。下品静虑果生地也就是无烦天,五净居天的第一个是无烦天。这个杂修静虑像刚才说,到最后,前一念是无漏作意现前,然后中间是一念有漏作意,后面又是一念无漏作意。如果是这个程度,你死掉了的时候,就是生到无烦天。这是属于下品静虑、杂修静虑的果,所生到、往生的地方是无烦天。他这个地方没有烦恼的扰乱,特别的寂静,这是一种。

「二、中品静虑果生地」。这个中品就是无热天,无热天是中品杂修静虑的果,那么这个修行人,就生到这个地方来。这个中品静虑果,这里面这个「生地」和「中品静虑果」这个话,是两个意思。「中品静虑果」是你现在能这样修,你就有这个成就了;「生地」是你在那个地方死了,生到另一个地方去。这个生地也和那不一样,像我们人间的人,你得到四禅八定了,你还是在这个地方住。死了以后,你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就是生地,这有点不一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