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二十六、能断疑等记论差别(分二科)卯一、总标列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
∵这是第二十六科「能断疑等记论差别」。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这个「请问」有问题提出来问,「记」就是回答的意思,就是分别解释叫做「记」。这样的问答有四种不同,这四种不同有什么好处呢?是「能断所疑」,若有犹豫的事情,经过这问答就能够断出去,这是一个断疑。「能悟未悟」,能够觉悟没觉悟的道理,这又是一种好处。「能断所疑」是断出去,能够对治一种过失;「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是成就的一种功德。「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个「胜决择力」,就是分析观察诸法的智慧,这个「任持」是保持的意思,你常常能这样的问答分析,你成就这样的智慧不容易失掉,有这样的意思。这是说这四种问答的好处。那四种问答呢?下边就说了。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是第一个问答,谓于法的真实相,真实的情况,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一向记」,就是很肯定的去解释它,这样意思。「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诸有情的业果异熟这一方面问题,应该分别的去解释、去回答,不能够一向记,那就是可以不同的方向。这个里面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个所造的业力它会去得果报,但是不决定。就是你的爱烦恼,爱烦恼也是能发业,也能润业,就是能帮助这个业力去得果报,这个爱烦恼。如果你若把这个爱烦恼断了、消灭了,那么那个业力就不得果报了,所以阿罗汉把业力,把这个爱烦恼断了,他以后再就没有三界的生死,没有了。若是你没有断爱烦恼,这个爱烦恼还在,这业力就会得果报。
∵所以这个有情的业果,「异熟」就是果,业力能得果;但是那个果报是不是得,是不是出现,应该分别的说。这个爱烦恼断不断,就会得或不得,不能说决定得,那么讲就错了。不过这样说,那就是得要是圣人,若是得了初果的时候,三恶道的业力就是停下来不动了;那么若得三果的时候,欲界的果报就停下来了;若得四果,三界的生死果报都停下来了,是有差别的。你若没得圣道的人,没得圣道的人做善就有善报,做恶就有恶报,不得果报不可能的。
∵「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隐密说」,就是他问题的中心点说得不明白,没有说明白,你不要解释。「非一向问」,他那个提出问题的含意有复杂了一点,不是一个方向的,那样的问题就不是一向问,你应该再问,再提出反问他,反问他怎么回事情,你再加以回答,你不要直接就回答。「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对于那个不合道理的问题,就不要回答,就是这么意思。这一共是四个问答,只有一个问答,「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个是说得明白,其他三个还没有讲明白,下面《披寻记》有说了。
∵∵卯二、随难释
∵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
∵前面是标列出来这四个问记,这底下随难的解释。「于此问中」,怎么叫做「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这就特别的解释这第四个,这个「应当置记」。这个「置」就是放在那里不要管了,也就是不回答。于此这个问,这个不如理问中,怎么叫做「置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你可以这样回答,佛对于这个问题是不回答的,就这么回答他,这样子说。这《披寻记》。
∵∵
∵《披寻记》五○六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记有四者,谓答四问。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是谓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余一切随应当知,《俱舍论》中广说其事。(《俱舍论》十九卷十七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这是标出来这一段文。「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问死生殊」,说这个人死了一定是要再生吗?生了以后是不是决定死呢?这个死生的问题,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一异等」,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呢?这一类的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这是提出这个问。「记有四者」,这个回答去解释这个问题有四种不同。「谓答四问」,回答这个四问,所以叫做「记有四」。
∵「若作是问」,这底下举个例,「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就这么问。「应一向记」,这个问题你就这样子,就是肯定的就回答他,只有一个,这个回答只有一个,就是「一切有情皆定当死」,就是这样回答。「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就是叫做「一向记」。
∵「若作是问」,如果他提出问题这样问:说「一切死者皆当生不?」说死掉了的人是不是还能生呢?这样问,「应分别记」,这个时候应该分别的解释。怎么分别法呢?「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有烦恼的人他死了以后,他还是要再生的;只要是没有烦恼的「非余」,不是剩余的,那就是没有烦恼的人,那他死了他就不生了,他就不会再来到三界里面受生了。所以一切死的人皆当生不?这个是不一定,这应该分别它。「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样子回答。
∵「若作是问:人为胜劣」,这个人是殊胜、是卑劣的呢?「应反诘记」,应该反回去问他,「为何所方?」你说人是胜、是劣。向谁比呢?用谁去对比呢?「若言方天」,如果说和天来对比的话,「应记人劣」,应该说人是不如天的,人是劣。「若言方下」,如果说是和三恶道来对比的话,「应记人胜」,人是殊胜的。「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这样子说。
∵「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若这样子问,「应舍置记」,那么这个应该就是不要回答他,应该这样子。因为什么这个问题不回答他一异的,这个一异的问答不回答呢?为什么呢?「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因为这个有情,「有情」者即是我也,执着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执着有一个我,执着有个真实体性的我。如果这样子执着,而问这个我于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的话,不要回答,理由就是「有情无实故」,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我,怎么能说那个我是一异呢?所以不要回答,这是一个解释。
∵「如石女儿白黑等性」,如石女的儿,那个儿是白色的呢?是黑色的呢?这样的体性,那这个事情也不能回答。因为石女是不生孩子的,所以根本没有儿,怎么能说儿是白是黑呢?所以这个白黑的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不需要回答。「是谓于不如理问应当置记」,就不要回答。「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余一切随应当知」,一切的问题随其所应有这四种不同,在「《俱舍论》中广说其事」。
∵∵寅二十七、惠舍清净不清净别(分二科)卯一、标列相
∵又有四种惠舍,或清净或不清净。三种清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净,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
∵这底下第二十七科「惠舍清净不清净」有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相」。
∵「有四种惠舍」,就是有四种布施,这四种布施有差别,什么差别呢?有的是「清净」,有的是「不清净」的。「三种清净」,这四种的布施里面有三种布施是清净的,是有意义的,是有功德的。「谓唯自身戒见具足」,这个「自身」就是自己,这个自己和他,底下第二句「或复唯他戒见具足」,这个自他还是有点事情。那么现在姑且这样说,假设是用财物来布施,这个财物是你所有的,那么就叫做「自」;但是你没有自己去执行这件事,你委托另一个人去布施,那个人就是「他」。财富是你所有,你是施主,你委托另一个人去代办这件事,那个是施者,执行这件事的人,施者。那么以财物为主的话,你就是「自」。
∵说「谓唯自身戒见具足」,就是你本身,你的品德是很良好的,三业清净,持戒清净,有十善的功德。「见」,你的思想也是清净的,就是有正知正见这个人。这个人的正知正见是很稀有的一种功德,很稀有的功德。有的人品德好,思想邪知邪见;有的人是有正知正见,但是品德不好,这真是难了。但这里说自身品德也好,他还有正知正见,这两种功德都具足的,说这个人他自己。但是你委托那个人去布施,那个人他不是,他不是那么好,这是一种。
∵「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者说你本身戒见都不具足,你委托那个人、执行那个人戒见都具足,他为你执行这个布施的这件事,这样子这是一种。「或自及他戒见具足」,或者是自己,或者是那个人,代你执行那个人,两方面都是戒见具足的,都是很好的。这是三种,这加起来是三种。
∵「一不清净」,一共有四种惠施,现在这里说了三种,还有第四种,那个是个一,是不清净的。「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就是自己和他那样的人,戒也不具足,见也不具足,那就是不清净了。这四种就是这样子来划分,这是「标列」,底下「明得失」,我清净有什么好不好呢?我不清净有什么好不好呢?这底下说明这个意思。
∵∵卯二、明得失
∵其清净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净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
∵说是你本身戒也清净、见也清净,你还能去布施的话,将来你就会生到好的地方去,往生到善趣,或者人间,或者是天上,你的资产特别的丰富很多,大自在安乐的境界。
∵「不清净者」,那个戒也不清净,见也不清净,但是也布施,那么将来有什么好处呢?「当生恶趣」,因为你不清净,你就生到苦恼的地方去了,或者生到龙的世界,也是有大福德,这个龙;或生到其他鬼神的世界,也有大福德。那就是你本身当生恶趣,你不清净所以生到恶趣去。「资产无匮」,但是也有福德,也有很多的财富,也不缺少。如是因,如是果,一点也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
∵这地方这么样解释这四种惠施,这四种惠施或清净或不清净。譬如说是一个人,我是合法的得来的财富,我去布施,这是一种布施;我非法得来的财富也去布施,不同,将来的果报不一样,不一样的。
∵∵寅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
∵这是第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这「有四种摄众方便」,这个「摄众」就是引导的意思,引导众生来到佛法里面的前方便,用这样的方便能引导众生来相信佛法。「摄」就是吸引他、引导他的一个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这四种方便能够正确的、能够很有意义的能引导众生,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能够进步,能够得到佛法中的功德。那四种呢?
∵「一、饶益方便」,第一个是「饶益方便」,就是给他,第一个就是布施,「饶益方便」就是布施,你布施他很多的利益,他欢喜的,你给。这地方说布施就是财布施,众生都是欢喜财,你能够财布施给他,那么这就是一种方便,它能发出来一种能力,使令他对你有好的印象,对于佛法就会有信心了,这个众生是这样的。这可见佛菩萨教化众生,用理智来教化众生,也有时候用感情度化众生的,不全是用理智。说有道理,你有道理他不相信,但是你若是用财富给他,他相信了,这是「饶益方便」。
∵「二、摄受方便」,「摄受方便」是什么呢?叫做说爱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爱语,可爱的语言。这可爱的语言在本论的下文,说有三种可爱的语言:第一个是「慰喻语」,就是你有苦难的时候安慰你,令你心情好一点,解决你的困难,叫慰喻语。第二个语言叫做「庆悦语」,就是你有吉祥的事情,有荣耀的事情的时候,他来庆贺你,这种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第三种语言是「胜益语」,这个慰喻语、庆悦语也是令你得到好处了,但是这还不是殊胜的,还有一个更好的一种语言。譬如说我劝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但是还有比这个更高明的,就是出世间的,佛法所说的出世间圣道的语言,这是最殊胜的利益。「皆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第一等、第一最殊胜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利益所能及的,这叫做「胜益语」。
∵这里面说的就是「摄受方便」,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用佛法这种殊胜的法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引导你,用这引导你来到佛法的方便,这是一种。因为前面这个「饶益方便」,就包括了这些事情,包括了慰喻语、庆悦语,包括了一般的这些事情。但是「摄受方便」,就是用佛法的真理来教导你,来教化你,用这个方便来引导你来到佛法里边来,就是你要…。前面是「饶益方便」,是用感情来教化你;这个「摄受方便」,就是用智慧了,用智慧来引导你,使令你要认识什么是真理了,这叫「摄受方便」。
∵「三、引导方便」,这引导方便,这里面就是引导你,你已经对佛法有了信心,什么是佛法你有了认识,这时候就要开导他不可以做恶事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面是属于还没有关涉到行为上的事情,只是思想上的转变;这个引导就是你要实际上不可以做恶事,从这个不善的地方出来,到善的地方来,这叫做「引导方便」。这个就是在行为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要这样子,这是「引导方便」。
∵第四是「修治方便」,「修治方便」就是要让他修四念处、修止观,能入圣道了,法随法行的意思,这样子。这样说「饶益方便」是布施,「摄受方便」是爱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开示他叫做爱语。你看经论上这样子安排,这个引导方便是利行,叫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修治方便」,「引导方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善处引导他到善处来,但是这个还不是一个决定的。现在决定的办法是「修治方便」,就是你要从根本上修学戒定慧,从思想上断除一切烦恼,然后这才真实的把这个人,改变了这个人。如果内心的烦恼你不除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不住的,随时还会作恶的。所以这个「修治」就是彻底地改善了他,所以叫「修治方便」。而这个「方便」叫做同事,就是菩萨和他一样的来做这样的修行,不是说我叫你修行,我不修行,不是这个意思,那样子是不能够引导众生的。这是有四种引导众生相信佛法的方便,这四种。
∵∵寅二十九、业生有情依止差别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辊,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
∵这是第二十九科「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由因业而受生的众生,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这个「依止差别」,受生的不一样,这个身体有情依止,有情的生命,有情的身体,受生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意思。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或者是在人间,或者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三恶道,他这个受生的情况不一样,得到生命体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由业及卵辊」,这是第一种就是卵生,这个「辊」实在也可以说就是卵。但是凡夫所看见的形式是卵生,实在不只是卵,还是要有业的力量,这样子受生。这样我看就像鸡、鸭这一类的是卵生。
∵「二、由业及胎膜」,那么这是人是胎生,还有一些众生也是胎生。胎生实在还是有业的,主要还是业。「三、由业及润污」,那么这是湿生,「污」也是水的意思,这是湿生。「四、唯由业」,那就是化生,就是诸天或者地狱,诸天及地狱唯独是化生,这个不同。
∵∵寅三十、受生有情死缘差别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前面说生有四种不同,这底下第三十科说受生有情死的因缘也是有差别,各地方的受生有情有四种的死,死亡也不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