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四、离二边行

复有远离二边处中观行,谓离增益边,离损减边。

前边约小乘佛法说,有十三句。这以后是约大乘佛法说,有十四句。十四句,前三句说过了,现在是第四句,离二边行。

「复有远离二边处中观行」这是说修行的事情。修止观的时候,有离远二边处于中道的观行。这个「边」就是不正确的意思,也是有过失的意思。这个「中」就是正确的、没有过失的意思。这二边是那两边呢?「谓离增益边」,就是远离这个增益,就是增加上去的,它本来是没有的,你增加上去的,这就是不对的。唯识的经论上,有的时候说一个譬喻也是很好,就是光线不大好的时候,前边有一个绳子,这个绳堆在那里,我们稍远一点看,就是有一条蛇在那里。但那不是蛇,是绳子。但是我们就认为是蛇,就是增益的。这个蛇是我们加上去的,它本来没有蛇。说是世间上能取、所取的一切法,能取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这所取的色、声、香、味、触、法的一切法,蕴界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但是我们认为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这个真实是我们加上去的,所以叫做增益边。现在我们要修行,要改变自己,来改造自己。凡夫有这种过失,有增益的过失,现在想要成为圣人,就要把这个过失把它取消,所以要「离增益边」,要远离,时时的观察,这个能取、所取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我们认为那个真实的,是一点也没有的,无有少法可得,远离增益边。这是一种,远离这个过失。我们凡夫这个过失是很普遍的,无论什么都是有这种执着。因为这个执着,就引起了很多的烦恼,引起很多的痛苦,所以需要远离。

「离损减边」,就是它本来是有的,但是我们认为没有,那么就是减少了。这个缘起法,能取、所取的缘起法,缘起法虽然不真实,但是也不是一点也没有,还是有的。我们若是认为没有呢,就是损减了,损减了也是错误了。所以要调转过来,远离这个损减边,应该这样子用功修行。在从经论上开示我们修行的方法,就是先要知道诸法是缘起。诸法本来是没有,本来没有,因为有因缘就现出来一切法,应该先这样的思惟。然后这些现出的一切法是虚妄、不真实的,我们执着是真实的,这就是个错误。然后观察这个真实性不可得,这个次第这样观察。这样观察,在我们初开始用功的人来说,你要偏重于增益边不可得,偏重于这一边。等久了,时间久了,因增益而有的烦恼,被调伏了。被调伏了,然后你再观察因缘有的一切法是……能取、所取是因缘有的,因缘有,这如幻如化的相,你再这样观察,再发大悲心度化如幻如化的众生。就是由有而空,由空而有,是这么一个次第。原则上说,就是我们修行要离增益边,还要离损灭边,这样子才是正确的,所以叫做中观行。

∵∵

巳五、四种真实

复有四种真实,谓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这是又一句,这是第五句,四种真实,说这个真实就要看站在什么立场来说,站在世间的立场,那么世间所成的也是真实的,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到最后所知障清净了的智慧,所行的境界才是真实的,这四种真实在菩萨地,在声闻地以后,在菩萨地里面有解释,那么在这里就不要说了。

∵∵

巳六、四寻思

复有四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

这是第六科四寻思。前面说离增益边、离损灭边是指原则上说,但是真实修行的方法是四寻思,四如实遍智,这是唯识法门里边的一个重要的修行法门。四种寻思,就是四种思惟观察,四种推求。这个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四寻思也就是义,也就是义寻思。能诠表的是名,所诠表的是义,义寻思。我们这个执着就是在名、义上有这样执着的,有种种的名,就有种种的义,我们执着名所诠表的义是真实的,表达种种义的名也是真实的,这样子就是法执。这个唯识的经论说我执、说法执,这法执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讲《摄大乘论》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件事。

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也就是名义里边,名义都有自性的假立寻思,有差别的假立寻思。等到这样作如是观以后,这个义的寻思是没有了,没有这个义,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了,但有名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变成三个了,这在《摄大乘论》上这样解释。而在本论到菩萨地里边,解释的比《摄大乘论》更详细、更微细,有更微细的解释。因为这件事是修行的事情,非要明白才行,非要把它弄得清清楚楚,名是假的,义也是假的,空无所有的,自性也是假的,差别也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的,然后在奢摩他里这样修行,它才能发生作用。迷迷糊糊的,若还是不大懂,那是不可以作为修行的方法的。就是本论是这样子,《大智度论》也是这样子,就是明明白白的。

∵∵

巳七、四如实遍智

复有四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

「复有四如实遍智」,这是第七句,四如实遍智是什么呢?「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这四种如实遍智。这四种如实遍智就是由前边的四种寻思引发出来的,是这样子。

∵∵

《披寻记》四六七页:

复有四种真实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等者:此中差别,皆如真实义品中说。(陵本三十六卷八页二十二页)

「复有四种真实及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等者:此中差别,皆如真实义品中说。」就是菩萨地里边有真实义品,真实义品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就是在陵本三十六卷八页还有二十二页,这地方说得很广的,有解释,这里就不必解释了。

∵∵

巳八、三种自性

复有三种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这是第八句,有三种自性。这三种自性,就是唯识学者对于无量无边的法,作全面的一个分类,有这三种性质的法。第一种就是遍计所执自性,它的体性,是一切凡夫执着的这一类性质的东西,实际上是没有的,比如执着绳上有蛇,这是属于执着性质的,本身是一无所有的,执着性质。

依他起自性就是因缘所生,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一切法,也就是这一念分别心。能变现的这一念分别心,有心就有所缘境,就是能取和所取的这一切境界。这些是种子所生,所熏习的种子,变现出来的这种虚妄境界。

「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就是在依他起自性上,息灭了遍计所执自性,所显现出来的真理。是这样子。在这个……我们若学习《中论》、学习《大智度论》也是有这种情形,也是说众生有执着,但是因缘所生法本身,执着的是无所有的,如幻如化的缘起法,还是有的,也是这么说。那么缘起法自性空,离一切相了,那也就和圆成实性这样,可以相当的、可以相对的,不过它不说自性空有真实体性,不这么说。唯识说这圆成实自性,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它是圆满的,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叫做成,不可破坏的,这个是有真实体性的。这是和《中论》不同的地方。

∵∵

披寻记》四六七页:

复有三种自性等者:此如抉择分中正广分别应知(陵本七十三卷十二页)。

那里分别的很详细的,而这三自性,实在和这四种寻思,四如实遍智有直接关系的。

∵∵

巳九、三无性性

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

这是第九句。《披寻记》说:「复有三无性性等者:此三差别,抉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七十六卷七页)」。在《成唯识论》里边也是有讲,《显扬圣教论》里面也有说。

「相无性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不可得,是这个意思。「生无性性」就是依他起自性,都是因缘所有的,没有自然生的这个事情,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圆成实自性是没有戏论的我、法自性,所以也是无性,但是无性可有体性,我是不可得,无我的体性还是有,这样子解释。有三性、三无性。

∵∵

巳十、五相大菩提

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

这是第十科,解释第十句,五相大菩提。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四寻思,四如实智,最后得无上菩提,有五种相,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一共是五个。「这五相大菩提等者:」《披寻记》「此亦如抉择分广释应知」都是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的。在(陵本七十四卷九页)上有解释。

∵∵

巳十一、五种大乘(分三科)∵∵午一、标∵∵

复有五种大乘。

这是第十一科,五种大乘。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复有五种大乘」这是标。底下……

∵∵

午二、列

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

一、种子,以下是列。最初发心悲愍有情,这是解释,解释这五种大乘。

∵∵

午三、释

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

「最初发心」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因为在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种子,你有佛性。这地方有这个事情了,这个种子就是佛性。你有声闻乘的种姓,有辟支佛乘的种姓,有一佛乘的种姓,种姓就是种子。因为你有一佛乘的种子,所以你能发无上菩提心,如果没有这种种子,就不能发无上菩提心了。所以最初发心,那一定表示是有种子,是有种子的,这个意思。

「悲愍有情」这是第二句,也就是趣入的意思。发大悲心,他要广度众生,就趣入于菩萨乘了,就入于菩萨乘了。但是也有解释最初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趣入了,也有这么解释的。那么这样解释,悲愍有情就是次第了。「波罗蜜多,摄众生事」那么要悲愍一切有情的时候,不是光是内心,他要有行动,就是六波罗蜜,这六波罗蜜是实际上的行动,那就叫做次第,这是入于无上菩提的次第。

「摄众生事」就是正行,或者把波罗蜜多和……摄众生事,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摄;或者波罗蜜多和四摄加起来是正行,这么讲也是可以。那么悲愍有情是次第,发了无上菩提心是……他有种姓是种子,发了无上菩提心,就趣入菩萨乘了,也有这么解释的。

「自他相续成熟」那就是正行果。正行果这个解释上,自相续成熟。自相续成熟是自己无量劫的修六波罗蜜摄众生,度化众生,悲愍有情,得无上菩提了,叫自相续成熟。你本身自相续成熟,同时也令众生,应以何种乘得度者,即为说那一种佛法;或者声闻乘,或者辟支佛乘,或者是佛乘,那就是他相续成熟。「相续」这个字,若是我们初开始修行的人,相续就是你的生命,生命是一直相续下去的;或者是指阿赖耶识。但是在初开始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是个大杂秽的地方,有很多无量无边污秽的种子,烦恼的种子,业力的种子,或这些苦恼果报的种子,这不是个清净的东西。但是逐渐的修行,逐渐的改变,由于发无上菩提心了,学习般若波罗蜜了,修四寻思、四如实智了,清净自己的心,就是把阿赖耶识清净了。这个阿赖耶识是相续的,不断的清净,不断的庄严,最后得法身,法身清净。阿赖耶识的名字没有了,成了无垢识,有无量功德庄严了,那么就叫做自相续成熟。自相续成熟唯独是得无上菩提,才叫做自相续成熟。他相续成熟是有三乘道法的不同,是这样子。《披寻记》解释的也很好。

∵∵

《披寻记》四六八页:

最初发心等者:此中五句,如次配释前说种子等义。为显不共声闻、独觉,是故名为五种大乘。谓由菩萨自乘种姓为先,是故能发最初无上大菩提愿。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普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愿令离苦,是名悲愍有情。若入地已,如其十地次第差别圆满,修习十种波罗蜜多,为熟有情,行四摄事,是名摄众生事。如是自加行满,无间能证二障清净,名自相续成熟。又复于他三乘种姓补特伽罗,随其所应,令乘三乘法而得出离,名他相续成熟。

「最初发心等者:此中五句,如次配释」,就是五种大乘那五种,后面的解释也是五种,这样相配。这样相配,就是最初发生是种子,悲愍有情是趣入,波罗蜜多是次第,摄众生事是正行,自他相续成熟是正行果就是这样配。「如次配释前说种子等义,为显不共声闻、独觉是故名为五种大乘。谓由菩萨自乘种姓为先」,你本身一定是有佛性的,这个是为先,要不然的话你不能发无上菩提心的。「是故能发最初无上大菩提愿」,有这个种子,才能发这个愿。「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这个地方这么解释。

「普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愿令离苦」,这个菩提心是非常广大。但是我想发无上菩提心,我们先不要发那么大,我们先小一点发,就是我们佛学院的同学,我愿意所有的同学心情快乐,身体健康。你先从这里开始发无上菩提心。就是不管对方说什么话,我心情都是快乐的。我不要说话像刀似的给对方,刺向对方去,不要这样办,这就表示你发菩提心了。不要这样子。就是对方怎么说话都好,你都是和气的和他说话。如果你也说话像刀似的对他,来攻击对方,这个人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他没能够「愿令离苦」,你给他苦恼嘛!你不是在给他苦恼吗?我倒希望各位同学做到这一点。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我们有共同的意愿,并不是说是我同你约会到这儿来,不约而至,不约而同,就是为了同一个志愿,聚会在这里,都能向道上会。我感觉你们各位都比我读书多,我在家读书按你们这个学制来看,我就是初中的程度,你们都是大学毕业,可能还有学位。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头脑非常好。你的因缘非常殊胜,能有这么良好的教育,头脑好。头脑好这地方就是智慧高的意思。什么事情,这个说话的时候,不要像一个非佛教徒那样的态度,不要,不要那样子。大家在一起,应该……过了多少年以后,我们以前是同学的,应该是有个很好的回忆,不要造成一个冤家,住在那里头一想起来就不高兴,这个人是我的冤家,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子。你看那有智慧的人都不和人家争吵,不和人吵。有什么事情呢,他要是和你说话,他很温和的,很有智慧的,就是有问题,他也化解了,几句话这个问题就化解了。没有说制造问题,没有说没有问题,制造一个问题,没有这种事情。这是智慧的问题,也是慈悲的关系。有慈悲心我决定忍让一点,不要因为我说话令你痛苦。无诤三昧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因为我令你痛苦,是这样的意思。我们没有得无诤三昧,但是我们现在说话,尽量的控制自己,不要用瞋心同人说话。用瞋心说话,使令对方痛苦,好吗?你令对方痛苦,对方也不一定是有修养的人,那他就是你的敌人了,在有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说得下劣一点,他能站在你这一边吗?他无形中都是反对你了∵你感觉你有智慧,你是有智慧吗?我认为就是糊涂了,并不是智慧。所以自己要反省、要有智慧。从自己开始,不要说:他要改变。不是!你想要改变的情况,从自己开始。我对任何人都是要和平,和气,讲道理。讲道理这个道理要公平一点,不能讲歪的道理,不行啊!那反倒是有问题。有的人到任何地方去都受人欢迎,有的人到什么地方就有人示威,反抗。那个人是他愿意示威?都是你本身的行为引发出来的,这很明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反省自己。我们来学习佛法,不是我来学习文字的佛法。不是!我学习这文字佛法,是要来改造自己的,改造自己,使令自己……。

这个能海老法师,那就在一九四八年的冬天,徐蚌会战结束了的时候,他到北京去要讲经去,他有个徒弟在青岛湛山寺,他顺便到青岛湛山寺来。来的时候倓老法师,定老法师,我们还有很多同学,大概将近一百人,在山门欢迎他。那老法师一来了,那还没有说话,心里就欢喜,一看见他就欢喜。还没有说话,一看见他就欢喜。为什么?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为什么他能这样子?他修来的!他修行来的。有为者亦若是。你也是一样,你好好用功修行也是一样,无差别的。自己要有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说你说一句话,我就说一百句话来对付你,不是这个。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就像冬天的太阳似的,不是夏天的太阳,像冬天的太阳,谁不欢喜呀?为什么能海老法师到那儿来,大家没有听他说话,一看见就欢喜。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怎么学习?我们不要说大话,「愿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愿令他离苦得乐」先不要说那么大,就是我们房子里面,这个佛学院,这么几个人,我希望各位同学身心安乐,心情快乐,身体健康,业障消除,开大智慧。你发了这个愿,怎么样开始行动呢?从这么以后说话不要像刀似的,就从自己说话开始。别人说话像刀来的时候,你不要,你还是用慈悲心说话,自然是会有感动,把对方也感动了。你自己想一想。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敌人,这个境界好不好?要想一想!「说普于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愿令离苦,是名悲愍有情」。

「若入地已,如其十地次第差别圆满,修习十种波罗蜜多」,这个地方这个意思,十波罗蜜多是入地以后,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以后修这个十地,这样子。「如其次第差别圆满」,就是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其他的波罗蜜不是不修行,但是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圆满。到第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圆满,其他的也是修行,当然到佛的时候,一切都是圆满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