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三、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乐有差别,唯所依身而有差别。
∵这是「料简静虑」。前面是「辨离熏修静虑」,这是重新再解释这个静虑。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现在第三科是「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这个欲界的人修色界的禅定,已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你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并不是色界天上的人,可是你已经得到色界四禅了。这个时候,你在禅定里面,所享受的乐有什么差别呢?解释这个问题。
∵「又非此间」,又不是此间,这个「此间」就是欲界。「及在彼处」,在彼色界天,这是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入诸等至乐有差别」,你成就了色界定,但是你的生命体在欲界,或者是升到色界天,在这两个地方你「入诸等至」,入于色界定里面;「乐有差别」,这个三昧乐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非,这个「非」字,贯下来,「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非乐有差别」,乐是一样的。虽然没有生到色界天,你在欲界的时候,入色界定,你的乐和色界天的定乐是一样的。
∵「唯所依身而有差别」,但是这个定所依止的身体是不一样。因为欲界,我们人间这个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果报;色界天上的那个身体,另一种果报,这两种果报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三昧乐是无差别的。这是解释这个问题。
∵∵己四、摄诸经宗要等(分二科)庚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修习作意相差别,云何摄诸经宗要?
∵这是〈三摩呬多地〉,这一大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安立」,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缘」,这三科都讲完了。现在就是第四科,最后一科「摄诸经宗要等」,把「诸经」里面重要的部份,把它凝聚在这里说一说,这是提要。这一大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前面已经宣说了修习四十作意、三十二相的差别,这一大科已经说完了,这是结前。「云何摄诸经宗要?」这是生后。诸经的宗要,就是诸经的宗要,当然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修行,这个修行的成果是我们佛教徒最重要的一件事,这里讲一讲。
∵∵庚二、摄释一切(分二科)辛一、摄宗要(分十五科)
∵壬一、八解脱等(分三科)癸一、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
∵「谓八解脱等」,这个前面是「结前生后」,第二科就是「摄释一切」,解释这个宗要,解释一切经的宗要,分两科,第一科「摄宗要」,分十五科,第一科就是「八解脱等」,「八解脱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诸经里面的宗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八解脱等」,这个八解脱这么重要,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一种功德。这个八解脱究竟怎么回事情呢?「如经广说」,像经里面说的非常的详细。
∵这是「标经说」,是第一科。第二科「随别释」。
∵∵癸二、随别释(分三科)子一、八解脱(分二科)丑一、略辨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这是随顺八解脱的义,别别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八解脱」,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辨」,就是精要地说明八解脱的大义。
∵「八解脱,谓如前」面〈三摩呬多地〉那个地方已经说过了八解脱的名字,这名称说过了。「说有色观诸色等」,乃至最后灭受想解脱,这个「前七解脱」,八个解脱,前七个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就是对于这个修行人,已经得解脱的境界再进一步「生胜解」。前面是解脱了,这个「已解脱」,就是把欲界的欲解脱了,这八解脱是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而唯独是佛教徒的圣人,三果圣以上的圣人所修有法门,初果、二果还是不及格的。这是圣人所修的一种法门。
∵这个「于已解脱」,因为他得了色界定了,所以他对欲界定,欲界里面的境界,已经解脱了。欲界有什么系缚呢?就是欲,欲能系缚欲界的人,现在这个圣人已经把欲的系缚解除了,就能解脱。但是,还嫌不够!继续「生胜解」,一个更有力量的思想,这个「胜解」更有力量的观想,那么这就是前七个解脱的大义,名为「解脱」。
∵第「八解脱」是「弃背想受,故名解脱」。这个第八解脱,就是灭受想定。灭受想定怎么也叫解脱呢?就是把这个想受弃舍了,那就叫做「解脱」。因为我们一切的凡夫,不管是没得定、已得定的,只要是凡夫,他心里面都有受、都有想,他心里面都要有所缘、有所缘境的。这个所缘境,就是系缚他,系缚他的心不得自在。现在佛教徒这个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能够把这个所缘境弃掉了,使令心没有所缘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心没有所缘境是很难的,但是三果圣人是辨到这件事,他能够得大自在、得解脱了,所以叫做灭受想解脱。那么这就是说这个八解脱的大义。
∵∵丑二、别广(分六科)∵寅一、有色观诸色(分二科)卯一、征
∵云何有色观诸色?
∵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略辨」,这底下第二科「别广」,就是八解脱一条一条的详细的解释一下。这分六科,第一科是「有色观诸色」,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就是问。
∵「云何有色观诸色?」这个八解脱的第一个解脱,就叫做「有色观诸色」;这个名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问,提出这个问题。
∵∵卯二、释(分二科)辰一、辨有色(分二科)巳一、标义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这以下是第二科是「解释」。
∵解释呀,先解释这个「有色」,什么叫做有色?分两科,第一科先「标义」,先标这个有色的大义,把它列出来。
∵什么叫做「有色观诸色」?我告诉你,「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这是说这个人,他不是在色界天,他是在欲界,在欲界当然是人,或者是欲界天,欲界六天的天,所以他是生在欲界这个地方。「已离欲界欲」,就是这个人已经成就色界定了,他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他成就了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他成就了;那么也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个暂时不说。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他已经成就了色界定,所以他一定是已经解脱了欲界的系缚,欲界的欲不再系缚他了,欲界的色、声、香、味、触对他来说是等于零了,不影响他了,得解脱了。「未离色界欲」,他成就了色界的四禅,对于色界的四禅还有烦恼,有爱味,爱、见、慢这些烦恼,这些烦恼还系缚他,他没能解脱,是这样意思。
∵「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前面这几句话呢,这是说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的程度,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他虽然是欲界的人、或者天,但是他已经得了色界定了,但是在色界定里面还有爱味,对于色界定还有爱味。「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说那个修行人,他如是在色界定、在欲界的境界里面,他得解脱了,这个所解脱的境界里面,已经得解脱了。色界他还没得解脱,这欲界的色、声、香、味、触,他得解脱了。
∵「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那么他现在还做什么事情呢?他欲界的欲已经解脱了,他还做什么呢?「即于欲界诸色」,他就在欲界的色法,欲界的色法就是一个正报的色法,一个依报的色法。「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作意思惟光明相,思惟欲界色的光明。「而生胜解」,这个时候,就是在色界定里面,在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思惟欲界的色法、思惟欲界的色的光明,欲界色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种种光明。「而生胜解」,这个他逐渐这样思惟,思惟光明,心里面就是想这光明的境界,这样子训练自己,这个「生胜解」,长时期地这样修的时候,就是造成了有强大力量的观想,他可以想出来种种的光明。
∵这个,这里就是简单这么的一说,说的还不是那么的详细,但是在《大智度论》里面,在其他的《阿毗达磨论》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说的什么呢?就是修不净观。我们开始修不净观,修这个青瘀、膨胀、脓烂、散坏,这些污秽的境界,但是这最后是白骨观,白骨观修成功了的时候,就是「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这个境界。光明相就是在白骨的骷髅就是眉间骨的这个地方,从这里思惟放出光明来,放出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思惟自己是一个白骨,也思惟其他的人都是白骨,那么思惟白骨的二眉之间放出来了光明。
∵这个初开始这么观想的时候,光明不是那么纯净,不是那么纯净的,但是不断地这么练,不断地这样观想,那个青色的光明就是青莲花的,黄色黄光,白色白光,这光明就非常的清净、纯净、广大,随意自在,要小就小,大就大,这就是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就是这么意思。
∵∵巳二、释名(分二科)午一、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
∵前面是「标义」,前面标出来这个大义。这底下解释名字,解释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个「有色观诸色」,前面就是把这个有色的大义、观诸色、「有色观诸色」的大义说了,但是还没有详细,这底下嘛,又解释这个名字。是「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是有色观诸色,怎么叫做「有色」呢?有两个理由,两个理由名为「有色」。
∵这是「标」,底下第二科是「释」,释分两科。
∵∵午二、释(分二科)未一、约界辨
∵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
∵「谓生欲界故」,因为你这个人现在在欲界,欲界当然是有生理的组织,有山河大地,这是有色。「得色界定故」,你在欲界的时候,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了,色界还是有色。这是第一个理由是有色。
∵∵未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
∵这是一个理由,这是未二「依相辨」,这是依相辨,这是第二个理由。头一个理由是依「约界辨」,约欲界色界辨。第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就是有了光明,光明中再继续的殊胜,这样观想,「而作胜解」,所以叫做有色。
∵我们学习佛法,当然我们说,我们文字的佛法学一学,就去行菩萨道了,或者怎么为人讲经说法,或者怎么地。若从经论上才知道,得了圣道以后,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要度众生,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个八解脱要修行多久呢?就是那个圣人,他每天要静坐,还要修八解脱的,要这样锻炼自己。
∵这是第一科「辨有色」,就是什么叫做有色?这是一个意思。
∵∵辰二、辨观行(分三科)巳一、略问答(分二科)午一、问
∵问:观诸色者,观何等色?复以何行?
∵现在第二科「辨观行」,分三科。第一科「略问答」,分二科,第一科「问」。「问:观诸色者」,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这个地方,下面那个第二个解脱,八解脱,现在第一个解脱,有色观诸色;第二个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内无色,现在说有色,所以那个地方有个什么特别的意思呢?就是这个人有个生命体,这个修行人,有这个身体的色,主要在这个地方。不过这里说是有光明,作光明的胜解。
∵现在说,辨这个观行。分第一科「略问答」,第一科是「问」。「观诸色者」,「有色」,这句话讲完了。现在「观诸色」怎么讲呢?谓「观何等色?」观什么色呢?这是提出一个问题。「复以何行?」又用什么方法来观色呢?分这么两个问,提出两个问题。这个「行」,是指心行;心里面的活动叫「行」。你内心的活动,内心里面怎么样活动?就是内心里面怎么样观想呢?是这么一句话。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第二科回答。
∵∵午二、答
∵答: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欲界诸色」,说是观何等色?现在这是说观欲界的色,不是说观色界天的色,是观欲界的。那么就是我们欲界里面那些光明色,或者其他的山青水秀,这一切的色,是这样子说。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复以何行」,回答这个「何行」。「于诸胜处」,这个「胜处」是下面,现在是八解脱,下面有解释八胜处。这个八胜处里面的境界和这个八解脱是有关系的。所以引八胜处里面的色来解释这个。「所制少色」,「制」是控制的意思,类似就像这个灯有开关,或者电脑上有那个手,那个有一个制。你怎么活动那个制呢?就变出来种种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胜处所制」,在胜处也是禅定,在禅定里面,你那一念分别心来控制的。控制的有少色、有多色的不同。这个「少色」,这下面有解释,就是有资具的色。我们所用资具的色,这个色里面有好、有恶,就是我们满意的色,或者我们不高兴的色,不高兴就是不净的色,满意的是好色。「若劣若胜」,若劣若胜是声、香、味、触的色。声、香、味、触的色,满意的就是「胜」,不满意的就是「劣」。就是心里面在观想、在想这些色。「于多,乃至广说」。前面说是「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胜处所制多色」,就是广大的这个各式各样的色法。「乃至广说」,也就是「若好若恶,若劣若胜」,那么就是「复以何行」,就是你心里面就这样观想这些色法。
∵说是你去看,我老想要去拜见文殊菩萨,我老想看见文殊菩萨。有一天,看见有一个很苦恼的一个老和尚,鼻涕也流下来了,穿着破烂的衣服,还带着一个狗。我们一看,就厌烦!不高兴了!原来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他就能现出这么一个相。为什么能现这相呢?就是八解脱,他能现出这个相,就是这么现的。或说是观世音菩萨『应以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么回事情,就是因此而示现出来。为什么能这样子?是修来的!你不修,那有这种事情。所以这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那么这是「略问答」,这是简略的解释这个「观诸色」。
∵∵巳二、更征释(分二科)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略问答」,这里「更征释」,再解释解释,解释分两科,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说是那个三果以上的圣人,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做这事情干什么?「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净修治」,清净的,用这个清净的道力来对治,来对治这些障碍,成就那个殊胜的功德方便。能这样修就是一种方便。这个方便「能引最胜功德」。就是这么回事,为了成就那最胜功德,所以「修习如是观行」。
∵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午二、最胜功德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谓胜处、遍处、诸圣神通,所诤愿智、无碍解等。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呢?」「谓胜处」下面说的八胜处、十遍处、诸圣的神通,六种神通,还有这个无诤、无诤三昧、愿智三昧、无碍解等。这个无碍解里面有词无碍辩。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不会说话,这是不行,或者只会说这一种,这是不可以行菩萨道的。得了圣道要想广度众生,也同样有语言问题,所以需要的词无碍辩,这词无碍辩怎么办法呢?就是在这里面会出来。这个禅定,得到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这一些,这些功德里面能发出来这个词无碍辩,这个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他都明白,都会讲。所以这个,我们只是简单的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事情、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因缘要准备!要修行的!这是一个事情。
∵∵巳三、明所为
∵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
∵这是第三「明所为」。这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说这个修行人,他已经对于欲界的欲,色、声、香、味、触的欲,已经解脱了。解脱就好了嘛!还要做什么事情,不!还不够!你虽然是离欲了,还不行。
∵「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你虽然得解脱了,但是对于欲界的这些色法,你没能成就殊胜的自在力,你想要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这件事还做不到。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要修这个八解脱,要修这个法门,这样修,你就得自在,得大自在就随意变化。
∵「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为了成就大自在的境界,所以在禅定里面,「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去思惟,思惟种种的光明,思惟种种的少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多的、广大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就这样思惟。这是在禅定里面,已经得圣道的人在四禅里面这样观察、思惟,才能成就这个功德的。这个《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四○九页: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谓诸有情资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显色,说名为好。与此相违,说名为恶。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说名为劣。与此相违,说名为胜。如说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恶、劣、胜差别亦尔,由是说言乃至广说。言多色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当知前四胜处之所制伏,唯说欲界情非情色为所观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