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三、有寻有伺等三摩地(分二科)癸一、辨三种(分二科)
∵子一、显有漏(分三科)丑一、有寻有伺三摩地
∵复次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相应。
∵「复次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相应。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唯伺相应」。这个「摄诸经宗要等」就是〈三摩呬多地〉里面的第四科。这第四科里面一共是分十五科,第一科「八解脱」,第二科「三三摩地」,这二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有寻有伺等三摩地」这一科。这的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解释什么叫做「有寻有伺等三摩地」。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显有漏」,有漏的有寻有伺等三摩地,「显有漏」。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解释「有寻有伺三摩地」。
∵前面「三三摩地」,空、无愿、无相这三个三摩地解释完了。这三个三摩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感觉到很实用,很可以在静坐的时候就这样学习的。这里说的有寻有伺等三个三摩地,我们前面〈三摩呬多地〉是讲过了的,这里又再重解释。
∵「复次」,就是又的意思。空、无愿、无相三个三摩地是那样子,但是不只于此,又什么叫做「有寻有伺三摩地」呢?这句话这是问,底下嘛就回答。
∵「谓三摩地寻伺相应」,这个三摩地,就是这个定、这个禅定,就是有禅定那个人,有此禅定的那个人。他的那个禅定,「寻、伺」和他在一起活动。这个「相应」有互相随顺的意思。我不违背你,你也不违背我,大家合作,思想是合的,不冲突,叫做「相应」。他这个「三摩地」呢?这个「寻、伺」这二个心所法和他相应,和他合适,所以就叫做「有寻有伺三摩地」。这是前面讲过,我们在这里不多说了。
∵∵丑二、无寻唯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唯伺相应。大梵修已,为大梵王。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这是第二个,怎么叫做无寻唯伺三摩地呢?「谓三摩地唯伺相应」,这就是那个定里面只有「伺」心所的作用,没有「寻」的作用,所以叫做「无寻唯伺三摩地」。
∵「大梵修已,为大梵王」,这个底下这个话这个意思呢?就是学习这个三摩地的人,究竟是谁呢?因为初禅天都是应该成就「有寻有伺三摩地」的,但是「无寻唯伺三摩地」呢,就是特别了一点。就是初禅天的人,就是那个大梵天说。这个大梵天他修成功了「有寻有伺三摩地」之后,他又继续的修行「无寻唯伺三摩地」,他修行成功了,他就是大梵天王,就是梵天王。这可见天上的王就是你有实际的德行,就自然就是王了,没有其他的麻烦事情,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第二科「无寻唯伺三摩地」,底下第三科是「无寻无伺三摩地」。这里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丑三、无寻无伺三摩地(分二科)寅一、征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呢?
∵∵寅二、释(分二科)卯一、标义
∵谓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
∵就是他那个禅定里面,这个寻伺两个心所法都是不适合的,没有这个,不须要这个寻伺这二个心所了,所以叫做「无寻无伺三摩地」。
∵这个「寻伺」这二个心所,我们在修学初禅的那一段文上看呢,就是修不净观所用的方法,就叫做「寻伺」,是这么回事。初禅是有「寻、伺」的心所法,就是他因修不净观而成就;等到修二禅的时候,就不需要不净观了。当然就把那样的心理活动停下来,所以就叫做「无寻无伺」。在修不净观那段文上,很明显的就是这样意思,很明显这样意思。如果若是不看那段文,只是说这个心所法,一个寻,一个伺,就很难明白什么叫做寻伺,就不大容易明白。
∵∵卯二、明果
∵修习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顶。
∵这底下说这个「无寻无伺三摩地」的修行者,就是修学无寻无伺三摩地这个人,他因为这样修学的关系,他成功了的时候呢?「生次上地」,他就上生于初禅为次的那个第二禅,二禅上去,所以二禅是无寻无伺三摩地。
∵「乃至有顶」,不只是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非非想处定是「有顶」,「乃至有顶」。都可以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都可以这样说。这可见这个无寻无伺三摩地的范围很宽。
∵∵子二、简无漏
∵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那个第一科是「显有漏」,就是前面这三个三摩地都是有漏,都是凡夫学习的禅定,是「有漏」,有烦恼的。现在这第二科是「简无漏」,简别无漏的三摩地和有漏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是什么呢?
∵你修这个有漏的三摩地,你是属于世间的,还是属于凡夫的,虽然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得到了那么高深的禅定,你还是凡夫,你还是属于世间流转生死的范围,还是这样。
∵若是在这样的三摩地里面修四念处的话,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在这样的三摩地里面修四念处呢?就断除烦恼了。那就是圣人了,不属于世间了。虽然他也可以名为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但是是圣人了,不是世间了。所以说,「唯除无漏诸三摩地」,他是不属于世间的,可以这样讲。
∵其次也有一点不同的原因呢?你修学这三个三摩地,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因为你是在世间,所以你还是有上生,也有下降,你不能超越世间的。若是在这个三摩地里修四念处成功了,你在有寻有伺三摩地里面,假设你努力的修四念处,可以一下子成阿罗汉果,当然可以成三果阿那含。你不断的修行,也可以得阿罗汉果。得阿罗汉果,他就不生了。他也不上生、也不下降。当然他若愿意上生还是能生,他也可以生到由初禅生到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色界定,他也可以生;他若不愿意生,他就不生了。
∵这个愿意生这句话,是这样子哦,他把初禅的爱、见、慢,由四念处的力量把它消灭了,那么他就到了二禅。当然这时候修四念处是无漏的,二禅修四念处,那么二禅也是无漏的。乃至到三禅、四禅这样子,一段落、一段落的。若是一下子把三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完全消除了,那他就是不生了。当然也不会再回到欲界来流转生死,也不会。他就是到了无余涅盘去了。
∵所以这个无漏诸三摩地和有漏的有寻有伺等三三摩地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要简别一下,这样意思。
∵∵癸二、广后一(分二科)子一、征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相?谓于寻伺心生弃舍。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这底下是第二科,这个第二科是「广后一」,前面三个三摩地解释完了,这底下特别的把后一个「无寻无伺三摩地」多说一点,这和前面又不同了。这一科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就是问,怎么叫做「无寻无伺三摩地」的相貌呢?
∵∵子二、释
∵谓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又唯一味平等显现。
∵「谓于寻伺心生弃舍」,这底下解释。就是那个有「有寻有伺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那个人,那个人他不高兴这个寻伺的心所,他要弃舍这个寻伺的心所。为什么要弃舍呢?
∵因为若是按我们现在初开始学习静坐的人,有的时候这个第六意根他懒,第六意识懒,不愿意去观察,不愿意去思惟,愿意寂静住。你开静他都不高兴,不要开静,继续静坐。他就欢喜静,而不欢喜思惟分别。我们初开始静坐的人也有这种情形。得到了色界四禅的人,得到初禅的人也有这种心情,不高兴观察思惟,不高兴。所以要弃舍,这是一种情形。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由欲界生到色界初禅的时候,有这个欲作障碍。我们在欲界的人,不管你是天、你是人、你是鬼也好,都是有欲的。欲界的六道众生都是有欲,这个欲把你困在这个世界内,你想要跳出去,不行。但是若想要跳出去怎么办呢?就是要修不净观。修了不净观,把这个欲熄灭了,那就从欲界出来了。修不净观就叫做「寻伺」。因为这个不净观修成功了,就生到初禅了,到初禅。到了初禅以后,初开始成就的时候是很满意,很欢喜,但久了呢?就不高兴再修不净观了,这时候「心生弃舍」,感觉到它在心里面扰乱,有扰乱性,扰乱这个心里面不得寂静,所以要排遣出去了,这个叫做「心生弃舍」。
∵「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寂静,那个成就的那个人,他就唯独愿意一味的寂静,不愿意再去分别、去观察,观察欲界是不净,我不高兴这样思惟观察了,就欢喜心里面寂静住。所以「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就是在这个内心寂静的境界,而作「胜解」。这个「作」就是修行,修行这个胜解。「胜解」观察什么?观察这个寻伺的过失。这个寻伺使令我心里面动乱,思惟它的过失,那叫做「胜解」。你这个胜解的力量强了,这寻伺就不起了,寻伺就不活动了。
∵「又唯一味平等显现」,这个「于内所缘作胜解」就是毗钵舍那,这个毗钵舍那的胜解,就是有力量的观察思惟,这个观察就把这个寻伺除掉了。除掉了以后,「又唯一味平等显现」,这个内心里面就是一味地寂静,「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就叫「平等显现」,是这个意思。
∵这个《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四一八页:
∵谓于寻伺心生弃舍等者:寻伺所行令心躁扰,故生弃舍。内所缘境一味寂静,故作胜解。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是名一味平等显现。
∵「谓于寻伺心生弃舍等者:寻伺所行令心躁扰,故生弃舍。内所缘境一味寂静,故作胜解」,作这样,其实还是止观,作这样的止观就成功了。
∵「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是名一味无等显现」。「摄念正知」,「摄念」是什么呢?就把这个寻伺排遣了,叫这个念在无寻无伺的地方寂静住,叫它念,要收摄这个念。「正知」呢?忽然间,因为习惯了,习惯了作这个寻伺的观察,忽然间又有寻伺了,你马上要正知,正知我错了,又把心收回来,回到这个无寻无伺的正念这里来,叫做「正知」。「摄念」,「念」是不忘、明记不忘,名之为「念」。不忘什么呢?不忘这个无寻无伺的境界,不忘。若忽然间要有寻伺了,赶快要警觉,要把这个寻伺排遣出去,那叫做「正知」。这个「念」和「正知」有这样的差别。
∵「于自内体其心舍住」,在自己这个「内体」,就是在这个禅定里面、这三摩地里面,「其心舍住」,他这个心是个舍的行相,安住不动。这个「舍」呢?就是刚才说的「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叫做「舍」。我们以前也讲过这句话。
∵这个「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相?」就是这么样意思。「谓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又唯一味平等显现」,就是这样意思。这样意思,当然这还是略说的。因为你若是修成功了,就得到二禅;由二禅又进步到三禅,这又有不同的事情;三禅到四禅,乃至四禅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又有不同的境界。但是都可以这样说,就是「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又唯一平等显现」,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
∵∵壬四、小三摩地等(分二科)癸一、略辨三种(分三科)
∵子一、小三摩地(分二科)丑一、征
∵复次云何小三摩地?
∵这里又有三个三摩地,前面我说过那个「摄宗要」里面有十五科,十五科这个「有寻有伺等三摩地」解释完了,那么现在是第四科「小三摩地等」。有小、有大、有无量,这三个三摩地。这三个三摩地分三科,第一科就是「小三摩地」。「小三摩地」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复次云何」,怎么叫做「小三摩地」呢?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先「由所缘」来解释这个「小三摩地」。
∵∵丑二、释(分二科)寅一、由所缘
∵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
∵「谓或由所缘故小」,这个三摩地怎么叫做「小」呢?可见我们这个散乱心的境界,有各式各样的散乱。这人是医生,那个人是工程师,都是散乱境界,可是不一样。现在得禅定也是各式各样不一样的,也是不一样。
∵「谓或由所缘故小」,这个「所缘」就是所缘境。我们初开始学习静坐也要有一个所缘境,就是你心静下来,我们这个心,我们初开始学习静坐的人,你不可能能够离一切相的,这办不到的事情。不能够「不与万法为伴侣」,这个心总是要有个伴侣,这个伴侣就是你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小,所以就叫做小三摩地。
∵什么所缘境?所缘境范围也很宽,这底下说「观少色故」。这个所缘境就是你所缘的这个以色为所缘境。地、水、火、风都是「色」,或者有情的地、水、火、风,或者无情物的地、水、火、风。你所观的那个境界观的小,所以就叫做小三摩地。后面有解释,这里就这样。
∵∵寅二、由作意
∵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胜解故。
∵「或由作意故小」,这是第二个原因「由作意故小」。这个「作意」,是什么?是观察的意思。这个「作」是启动的意思,你不要在那里休息,你要工作,是这个意思。这里是动,要动起来。你若让它寂静呢?那就是止了。现在是修观的时候,你心在那个三摩地里面要动作起来,就是修毗钵舍那观,但是这个地方就是指…前面所缘是所观;这个作意就是能观。「由作意故小」,因为你作意作的小嘛,所以就叫做小三摩地。
∵但是这个事情呢?这个「观色少」,就是因为你作意小。你作意小,所以就观色少;观色少所以作意也小。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色?就是你作意的力量。你作意若大,这个所缘境就大;所缘境大,所以作意也是大,这是互相关连的。所以「由作意故小」,就是能观察的这个分别心,这个观察的智慧小,所以名为「小三摩地」。究竟这个作意小,指什么说的呢?
∵「小信、小欲、小胜解故」,就是你最初你修观的时候,你的信心就是这么大,你的信心小。信心小,这句话是什么呢?比如作生意,我只能出这么多的资本,资本小,那多了不行,我没有那么多,这是小。这个「信」就是我相信,我有这样的信心,你这个信心小。
∵欲,「小欲」,这个「欲」呢?由信来的,信能生欲。你的信小,所以那个欲也就是小。这个我相信我能得禅定,所以我就要求我要去做这个事,这个就是叫做「欲」,就是欲望,我要求我要做到这个事情。我如果,哎呀,你能得三摩地,我对于我没有信心,我不能得三摩地,那就没有欲了。这个「欲」由信生的。所以信心小,欲也就小,欲望也小。
∵欲望小,还是有欲,不过小一点。那么欲就有胜解,由这个欲,你采取的行动,就是「胜解」,那个胜解也就小。这个「胜解」,所以「信」和「欲」加起来,成了行动的时候,就叫做「胜解」。所以信和欲是小,胜解也是小。「胜解」呢?刚才说过,就是有力量的观察的智慧,观察的智慧很有力量。
∵比如作医生的人,他会检查你的病,知道是什么病,他能用什么药来治这个病。他关于这一方面的情况,他的知识是有力量的。若是学了医,但是学没有成功的人,他就没有力量。是这个病吗?心里面犹豫不决,可以用这个药来治疗吗?心里不决定,那就是不是胜解。这个胜解就是他很有信心,他很有力量、很肯定的,是这样子,不可以移转的,那叫做「胜解」。而这种胜解,是由不断的学习来的,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个世间上的学问是有什么形相作一个凭借,然后去学习、去观察。现在修行的事情完全是内心的世界,就是坐在那里,表面上不看见什么,只是心里头做事情,思想工作者。所以这个「胜解」就是内心在工作的有成就的一个相貌,叫做胜解,是这么回事。但是这件事若成功了,比世间上的事情可是…力量是非常大,力量是很大的。
∵这个「小信」,小信就是他能发出来这么大的信心,但是范围不大,范围不是很大。信小,欲也小,胜解也小。但是这三个信、欲、胜解是和合的,是相应的,所以名为「小三摩地」。这一段文说得还是简略,下文还会说得明白。
∵∵子二、大三摩地(分二科)丑一、征
∵云何大三摩地?
∵这底下是第二科「大三摩地」,分二科,第一科是问,怎么叫做大三摩地呢?
∵∵丑二、释(分二科)寅一、由所缘
∵谓或由所缘故大,观多色故,而非无边无际观诸色故。
∵「谓或由所缘故大,观多色故」,这里有解释。「由所缘故」,他所观察的境界广大了,所以叫做「大三摩地」。
∵「而非无边无际观诸色故」,这个多、这个大,还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观察一切的色相,不是的,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
∵∵寅二、由作意
∵或由作意故大,上信、上欲、上胜解故,而非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
∵「或由作意故大」,这是「由作意」来解释这个「大三摩地」。什么「作意」呢?「上信、上欲、上胜解故」,所以它叫做「大三摩地」。他的这个境界大,他的信心也大,他的欲望也就大,后来成就的胜解也是大,殊胜。
∵「而非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还是有个限量的。虽然说是大,是多,还不是无边际的,这是就这样解释。
∵这是「大三摩地」就解释完了。底下解释这个「无量三摩地」。
∵∵子三、无量三摩地(分二科)丑一、征
∵云何无量三摩地?
∵云何无量三摩地呢?
∵∵丑二、释(分二科)寅一、由作缘
∵谓或由所缘故,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
∵「谓或由所缘故无量」,就是他所缘的境界是无边际的。「无边无际观诸色故」,这是不同了。
∵∵寅二、由作意
∵或由作意故,无量无边无际信欲胜解故。
∵所以叫做「无量三摩地」。从「所缘」解释,从「作意」来解释,这个小、大、无量,这三个是不一样的。
∵∵《披寻记》四一八页:
∵云何小三摩地等者:此中所缘,谓所缘相,即所知事,分别体相,情非情色为所观故。意解思惟,是名作意,信、欲、胜解、相应生故。大及无量三摩地中所缘作意,皆准此知。
∵「云何小三摩地等者:此中所缘谓所缘」的相貌,「即所知事,分别体相」。这个所缘境是你所知的,你的所缘境是你自己知道,你所知的。
∵而这件事呢?是「分别体相」,以你内心的分别为它的体相,这句话怎么讲呢?这句话很有意思。比如我心里头以莲花为所缘境,坐在这里,或者眼睛闭上了,我就想一个莲花在这前面,那么这个莲花就是以你的分别心为它的体相,不是以地、水、火、风,为体相的,这个莲花。那个水里面,那个河流里面那个莲花,那是地、水、火、风;你心里面想这个莲花的时候,这个莲花不是地、水、火、风,是以你的分别心为它的体相。怎么知道呢?因为你若不分别的时候,这个莲花就没有,就是没有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