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这一条戒是属于施波罗密,分六科。第一科是于诸供养,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供养三宝;又分两科,第一科有违犯。受了菩萨戒的菩萨,应该每一天都要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的。假设他不这样做,「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他不这样做。是「空度日夜」,白天或者是夜间,昼夜六时,一点功德也没栽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菩萨若是这样做,就是有罪了。「有所违越」就是违犯了菩萨戒,他没能够随顺佛陀的教导。
∵∵看这个《披寻记》: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者:有犯,谓于净戒。」叫做犯。「违越,谓于学处」学处也是戒,或者说是一切的佛法都是菩萨所学处。「下皆准知」,下边也有这个犯和违越的词句,也这样解释。
∵「此中为显所化的有情受归依已,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那么这句话呢,不但是说受菩萨戒,初开始归依三宝了,那他就应该于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三宝所这句话倒是有一点分别。佛,不是佛像,就是你心里面要有佛,你在佛像这里拜佛,你不应该说我拜佛像,不应该这样子的。你应该观想真实有佛在这里,所以这个外道讥嫌我们拜偶像,我们不承认这件事,我们不是拜偶像的。可是有一个问题啊,你若不供佛像呢,你心不容易想起来有佛。若供了佛像呢,你立刻就容易忆念佛,这还有这个问题,所以应该供养佛像。但是我们礼拜佛,供养佛,不是供养佛像。「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法,究竟的来说,就是佛所证悟的涅盘,那是法宝。僧宝,我们已经解释过,就是已入大地的这些大菩萨。这话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入大地的菩萨不在内,没有入大地的菩萨是凡夫菩萨,那不算是宝。这里有这个意思的,宝就是要证悟圣道的菩萨才可以称之为宝。所以是「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但是这个法宝呢,我刚才说就是佛所证悟的涅盘,也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呢,我们是不见不闻,我们没有成就无分别智,就是不能证悟法宝。所以佛说这个语言文字的佛法,以它为门,才能到法宝那去。所以在我们来说呢,在我们初学佛法,没入圣道的人来说,语言文字的佛法是我们非常重要了。因为我们若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就没有办法通过到第一义谛那里,没办法。所以供养法宝,就是应该包含语言文字的佛法,我们也应该尊重这一点。僧宝那就是,刚才说就是入圣道的,如果把小乘佛法的圣者也包括在内,那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也是宝,因为他也见第一义谛了,也断了烦恼。
∵「于三宝所勤修供养。成就此者。乃名归依。」如果是每一天都对三宝有所供养,那才算是归依。但是我们受了菩萨戒的人,你受戒的时候要归依三宝,初开始信佛的人,他只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若是你受五戒的时候你要先归依三宝,你若受八关斋戒也是,你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乃至你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开始都要归依三宝。所以这上面说是「受归依已」,这句话应该是通于一切佛教徒,受了菩萨戒也在内的。「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成就此者乃名归依。」这个前面也提到,成就无上菩提的资粮,那么就是福和慧。福慧的栽培呢,也就是逐渐的栽培,每一天都栽培,时间久了就栽培得多了。那么比如说我们每天吃饭,早晨或者是中午我们都供佛,你诚心地念供的时候,这就是栽培善根,这也就是供养三宝。「乃名归依。如抉择分说」。这个「受归依已,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这抉择分的话。(陵本六十四卷一页)。
∵「若于三宝不供养者,是自败坏归依正行。」若是我们佛教徒对于佛法僧三宝不发心去供养,「是自败坏归依正行」,那你就破坏了自己归依三宝应该的应有的正行,这件事你没有栽培。
∵「即由是故不能获得广大福果,不能摄受菩提广大资粮。」就是这样子,你不供养三宝,你就不能获得广大福果,福德的果报,也不能成就菩提广大的资粮了。「故佛世尊于如是事制立所犯。」所以佛就把这件事在戒上安立成为一条戒,你不可以不这样做的。故佛世尊于如是事制立所犯。「违逆无量菩萨所学。」你若是违犯了这条戒,也就是违逆无量菩萨所学习的圣道了。「由是说言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
∵犯有两种,一个是有染违犯,一个是非染违犯。「若不恭敬」若是这位菩萨对于佛法僧没有恭敬心。「懒惰懈怠」,就是对于佛法提不起来这个精进心,就不肯这样做,而违犯了这条戒的话。「是染违犯」这是染污的违犯。我们所有的信心,对于佛法的信心,是因为由佛法僧的功德所建立的,如果对于佛法僧没有恭敬心,这件事太严重了,所以「是染违犯」。
∵∵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
∵若是错误的忘掉了,忘了这件事,我应该去每天要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但是忘掉这件事,而犯了这条戒,也是犯,但是不是染污,就是轻微了一点。
∵∵看这个《披寻记》:
∵「若不恭敬至非染违犯者:于佛法僧无敬无惮。」你对于佛法僧没有恭敬心,也没有恐惧心,那就叫做「不恭敬」。「无有羞耻,不乐所学,是名懒惰懈怠。」这个懒惰懈怠怎么讲呢?就是没有羞耻,自己不去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也不感觉到羞耻。那么「不乐所学」对于所学习的佛法,经律论也好,戒定慧也好,心里不欢喜,不欢喜所学的佛法,那就叫做「懒惰懈怠」。那么「懒惰」和「懈怠」就是不恭敬,没有羞耻,不乐所学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违犯,皆由轻慢起故;」这些违犯皆是由于轻慢心生起的。「故是染污」所以是染违犯。「若非轻慢而住忘念暂违犯者,」若是没有轻慢心,「而住忘念」,你现前的明了性的心在这个时候忘掉这件事了叫做「住忘念」。那么违犯了这条戒,「当知此由放逸故起;故非染污。」所以非染污犯。这个解释倒是很明显,你有轻慢心而犯这条戒就是染违犯;没有轻慢心,那就是非染违犯。「皆如摄事分说」摄事分里面有解释。(陵本九十九卷六页)
∵∵∵张二.无违犯(分二科)∵∵∵寒一.由心狂乱∵无违犯者:谓心狂乱。
∵前边是有违犯,这下面第二科是无违犯。分两科,第一科,由心狂乱。「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是这位菩萨他心狂乱了,那他没有去供养三宝,那不算犯戒。
∵∵看这个《披寻记》: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者:若心痴狂,于所犯罪起颠倒想」若是这位菩萨失掉了正常的态度,那失掉了正常态度,就是实在来说就是神经病了。狂应该就是神经病了。「痴狂」,愚痴狂乱。
∵「于所犯罪起颠倒想,谓是无犯名心狂乱」就是对于犯了这一条戒,但是心里面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谓是无犯」,说他没有犯戒。我听这个神经科的医生说呢,有神经病的人都不承认有神经病,看医生说我没有病,都是这样讲的,所有的都是这样讲,你带他去看病他不同意。那么就是他有颠倒想就这样子。犯罪起颠倒想,谓是无犯名心叫做狂乱。当然这种神经病也有轻重,也不是完全一样。
∵「由此因缘从初不犯,说无违犯。」由于有了神经病的因缘,他的内心狂乱了,所以「从初不犯」,从一开始有病的时候,那他就是他说他没犯,那么就是说无违犯,他就是犯了也就是无犯。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八页)这样「无违犯」是因为你狂乱了,就是有了神经病,那不算犯戒。
∵∵∵寒二.由意乐净∵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
∵第二科由意乐净,若是这位菩萨他不懈怠,他有正见,他能够学习圣教,学习第一义谛,学习无为法,也就是修学四念处,他成功了,证悟第一义谛了。那么这个时候他内心有圣智,有清净的智慧,所以他心清净。心清净,他意乐也是清净的,「常无违犯」这种人他是圣人,他常不会,永久也不会违犯这条戒的。
∵∵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说是证入净意乐地的菩萨不会犯这条戒,什么理由呢?由得清净意乐的菩萨,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有几种,完全不学习佛法这是一种人,或者学习佛法就算是学习得很好,而不修止观,都算是不修止观这是一类,和一个修止观的这是一类。没证入净意乐的人就算是两个差别吧,两个差别。说是我们相信佛法,相信佛法,我看自己也说不清楚,怎么叫做信佛,说我相信佛法僧信佛,怎么叫做信佛?我看也说不清楚,什么叫做信佛?我对于佛法僧有信心,你讲一讲怎么叫做信佛信法信僧,我看都说不清楚。若是常修学止观的人,稍微好一点,因为你就会深入一层的什么叫做佛,他心里面和以前没修止观的时候不同,不一样,心情是不一样的。如果也不大学习经论的人,譬如我们说《金刚经》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我说我自己的丑陋的境界,我心里面很奇怪啊,看见《金刚经》讲这一句话,很久感觉到不明白啊,怎么回事呢,这不是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不是佛吗?很久不大懂这个事情,很久不明白。所以若是说我是相信佛,你不可能会说出一个道理来的。但是你若是深入的学习的时候呢,《金刚经》的道理和其它经也是一样,就不同了,完全不一样了。而这个时候对于佛法的信心也不同,虽然没有证入净意乐地,就是信心不一样,信心不同了,不一样的。你常常修止观,那个时候你对于佛法的信心应该是比较坚定得很,特别坚定,而不容易动摇,也是这样子。所以「若以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下面说出个理由来,「由得清净意乐菩萨」就是已经证入第一义谛了,这种人你说什么是佛?他的心情不同。若是我们学习经论啊,你若不特别注意的话,若有人提出问题,什么是佛,你都不容易解释。顶多记住那个佛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觉者,只这么讲一讲也可以。但是你能进一步说,说不上来啊。
∵我们现在,我现在想到这里,我就说到这里,我们办佛学院上这个课,安排课程的时候,安排什么课程?安排你学习《佛遗教经》这是好,那么或者是《四十二章经》,或者是《八大人觉经》《佛遗教三经》,好像是它浅了一点,或者《二十颂》《三十唯识颂》,其实初开始应该讲《阿毗达摩论》。《法蕴足论》那上面写的是目键琏***造,应该学习这些论,应该作这个课程。它那上面讲,你念佛念法念僧,他讲了,那和我们一般不一样,不一样的。你若是学习那些论了的话,然后人家问什么是佛,他讲的不一样,不只说是说佛是觉,不只是这个意思。说什么是法,那他说的不一样,另一种。所以应该学习《阿毗达摩论》《法蕴足论》这些论,讲讲这些论是很好的。它对于佛法的认识能深刻了一点,这是这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