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五、不解甚深(分二科)∵
列一、有毁谤(分二科)∵
∵张一、出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这是第六科,慧渐次摄。这里边分八段,现在是第五段不解甚深;分两科,第一科是有毁谤;又分两科,第一科出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按道理说,发了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对于大乘佛法应该有信心,有欢喜心才对。但是「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没有信心,还有这个事情。「菩萨藏」就是大乘佛法。这「听闻」也就是听人讲解,或者是自己阅读,都可以说是「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于「甚深处」就是法,「最胜甚深」就是义;一个法,一个义。法就是语言文字这样的佛法;虽然是语言文字,但是也是很深奥的。这「最胜甚深」就是文字的佛法所诠显的第一义谛。所诠显的第一义谛,实在来说是离文字相的,所以是「最胜甚深」。这两种甚深,一个是法,一个是义。
∵「诸佛菩萨难思神力」:这是另一种。前边是法义,这下边是说诸佛菩萨所示现的不可思议的神通力。这神通力如果是看见了,应该是能有信心;但是若没有看见,那就不一定。现在这里就举出这两件事,一个是法义,一个佛菩萨的神通力,对于这两件事「不生信解」,他不相信这件事,所以也就是不解了。「憎背毁谤」:这下边就说不生信解的相貌。这个「憎背」就是不高兴这件事,而且是「毁谤」,就是发出来言论来谤毁这件事。怎么样谤毁呢?「不能引义、不能引法」:圣人所见的第一义谛叫作「义」,若能引发出来这个第一义谛,那就是要有智慧。说「不能引义」也等于说是不能成就圣道了,不能成就圣慧。没有慧,没有无分别智,也就不能见第一义了。而这个「义」就是所诠显的。「不能引法」:「法」就是能诠显的法。如果能在法上有所修学,也能栽培很多的福德的,能长养很多的功德的。他不相信的关系,认为这些事情不能得圣道,也不能够栽培功德,所以叫作「不能引义不能引法」。
∵「非如来说」:这个大乘的这些事情,不是佛说的。因为若是一般的凡夫说的,那当然我们不相信,其他人说的我们都不相信,要佛说的我们才相信。现在说这不是佛说的,所以不生信解,憎背毁谤,不能引义,不能引法。「不能利益安乐有情」:这样大乘的佛法,诸佛菩萨难思神力这些事情,不能利益众生,不能安乐一切众生的。世间的大福德境界是安乐,出世间的圣道是利益;这样世出世间的功德都不能成就。那么这一段文就是毁谤的言辞。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这位菩萨受了菩萨戒,而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而这样的毁谤是有罪的事情,「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前面是出染违犯,下边辨谤所由。
∵∵张二、辨谤所由
∵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随顺他而作是说。
∵前面这位假名菩萨他毁谤大乘佛法,什么原因呢?「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由于他自己在那里思惟观察,不合理的作意而有这件事。「或随顺他而作是说」:或者随顺其他的人,相信其他邪知邪见的人说的话,那么也就作这种毁谤的言说。因为这两种原因,一定是有一个原因才有毁谤的事情。
∵∵这个《披寻记》:
∵「于甚深处等者:甚深经典,名甚深处」:那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于此经典所说的诸法,离言的自性,真实义相」:在这么多的经典里边,所宣扬的就是离文字相的真实义相,就是圆成实性了。「所说诸法离言自性」,就是那上面没有语言文字的。因为有为法它是有彼此的差别,互相对待,可以安立言句;这无为法无差别相,不能对待,所以是离言相的。这个离言的那个自性,那个法性,是「真实义相」,是真实不虚妄的。这言语所表达的一切法,那就不一定。「是名真实法义」。。「唯是诸佛菩萨无分别智所行境界」:这个离言自性真实义相,唯独是诸佛及一切菩萨,他们所成就的无分别的智慧。有的是无分别而没有智,现在是无分别而又是智慧,这句话还是应该注意的想一想。「所行境界」:离言法性是无分别智所契证的,所证悟的境界。「故名最胜」::所以这是最殊胜的。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故名甚深」:这个「最胜」,无分别智所行境界所以叫作最胜。「甚深」怎么讲法呢?「有及非有二俱远离」:也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这两方面都远离了,所以叫作甚深。这话是<真实义品>上的话;<真实义品>我们是学过了。就是言说安立的一切法,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到涅盘,乃至到无上菩提,这都是语言文字说的。这个语言文字所诠显的这一切境界,这叫作「有」,同时他也是「非有」。我们言说所诠示的一切法,也就是你内心里面所思惟的一切相、一切法,用语言文字去表示。你内心里面有语言文字的时候,你凭借语言文字去思惟的时候,也就会出现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到涅盘,也都是这样子。这些法也可以名之为「有」,但是也可以说是「非有」。「非如言说有自性故」:这个言说所诠显的那个法,并不像言说所说的那样子,实在言说的那些法,本身是空无所有的,所以就是「非有」。又是有,又是非有。现在说有、说非有,这两方面都没有了;因为说有、说非有都是言说,没有能够离文字相。这两方面都远离了,这个是无分别境界,所以叫作「甚深」。
∵「又复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神变威力」:这前面「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这一句话讲完了。下边讲「神力」。「又复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的神变威力」:这「神」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是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有「威力」,那个大威德的力量,能有这种神变。现在说有三种不同。「一者神境神变所摄」:这前面都是讲过了的。这神境就是不可思议境界,就是佛菩萨所现的神通的境界,这境界不可思议。像这个水火的境界——没有水就能出来水,没有火也可以出来火,由火可以变成没有火,没有水可以出来水,这种无障碍的境界,那么叫「神境神变所摄」。「二者记说神变所摄」:记说就是他心通的境界。就是你心里面思惟什么,你过去栽培过什么样的善根,你作过什么罪过的事情,佛菩萨能记说,能给你说出来这件事。这也是一种神变,也是佛菩萨的威力,能够记说这件事。「三者教诫神变所摄」:教诫就是为众生说法了,教导你你不可以作这件事,你应该作这件事,教诫教授。这个也是佛菩萨的大威德力,所以叫作「教诫神变所摄」。「是名诸佛菩萨神力。如是神力超过一切寻思境界」:这三种都属于诸佛菩萨的神通力量,「如是神力超过一切寻思境界」,不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虚妄分别心的境界。「故名难思」:所以叫作不可思议。
∵「若有于此不能解了,诽谤毁讟,于是义中拨为非义」:若是有这样的人,或者是受了菩萨戒,或者没有受菩萨戒。「若有于此不能解了」:不明白这件事。「诽谤毁讟」:不明白,若谦让一点也比较好,那么他进一步认为这是在骗人的,就是诽谤毁讟。「讟」也就是毁谤的意思。「于是义中拨为非义」:这是真理,但是他就拨为非义,不合道理。「于是法中拨为非法」:这是正法,但是认为不是正法。「唱如是言」:就是宣唱出来这种语言,这样毁谤。怎么毁谤呢?「此非佛语」:这不是佛说的,「是魔所说,由是不能利益安乐有情」:认为不是佛说,是魔所说,由此所以不能利益安乐有情。「如决择分广释其相,(陵本七十六卷十四页),是名成犯」:若这样毁谤呢,就是犯了这条戒。
∵∵列二、无毁谤(分二科)∵
∵张一、行无谄曲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
∵这下边第二科,无毁谤,不毁谤。分二科:第一科,行无谄曲。「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发了无上菩提心受菩萨戒之前,他对佛法的学习不多,有一点信心,但是不多。「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心里面不相信这件事,当然也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时候这位菩萨应该怎么样办法呢?「菩萨尔时应强信受」: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那个时候他应该勉强自己相信这件事,接受这件事。「应无谄曲」:接受是接受,但不要谄曲,就是表面上是相信,对你说他相信,但心里面还是不相信,这就叫作谄曲。所以不要谄曲,说相信就是由内心和表现外面的态度要一致的。「应如是学」:应该这样子学习大乘佛法,这就是下文叫作应如是学。
∵「我为非善盲无慧目」:「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这三句话内容是怎么样呢?下面说出来。说「我为非善」,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没有什么智慧。「盲无慧目」:虽然我有眼睛,等于是没有眼睛。怎么说没有眼睛呢?你没有智慧的眼睛。这个肉眼如盲,没有智慧的眼睛。「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佛法不管是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实在是智慧境界,是一个超越一般人的智慧。佛法实在说智慧也是很恰当,实在是圣人的智慧境界,凡夫的智慧有所不及,是有一段距离的。所以现在这位听闻了大乘佛法甚深最甚深处,要怎么样来安立自己呢?「我为非善」,我是一个身不清净,口不清净,心也不清净,三业污秽的一个凡夫人,是非善。「盲无慧目」,实在没有智慧的眼睛,不明白道理的。「于如来眼随所宣说」:对于佛的眼所看见的境界,「随所宣说」,随他的佛眼所见的境界,去为众生宣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佛所宣说的,就是佛的智慧眼所见的,不是随便乱说的,它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佛为众生所说的语言,也有浅也有深。浅的我们容易明白,我们就不会毁谤。但是一部分密意语言,「密意」就是深意,里面有甚深的道理,我们不容易见出来,不容易明白。对于这一部分的语言,我盲无慧目,我不明白,所以我就搞错了而生毁谤,我说了这些不应该说的话。
∵「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下边这一段,就重新说这个菩萨的态度。发无上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他应该这样安处自己,处于无知的地位,就是我什么也不懂。「仰推如来」:佛说的甚深最甚深处,我没有智慧不懂,我不明白,这「自处无知」。「仰推如来」:应该很恭敬的推让给佛,这是佛的境界。「于诸佛法无不现知等随观见」:佛的智慧对于一切佛所宣说的法,「无不现知」,没有不现前知道的,就是所说的就是所现见的,所现见的就是所说的,不是像一般凡夫随便说谎话。佛不是的!佛是所证悟的才为众生宣说的,「无不现知」。「等随观见」:这个「等」是普遍的意思。一切一切的境界,都是随顺佛的眼睛所看见的,佛的智慧所观察的。就是佛所证悟的,他这样为众生宣说;不是没有证悟乱说一套的,不是这个意思。所以佛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我们不应该有疑惑。
∵∵张二、出无违犯
∵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这下面第二科出无违犯。第一科行无谄曲,现在第二科出无违犯。要是这位菩萨他肯这样子自处无知,仰推如来,能这样子来调伏其心的话,「无所违犯」,那就不犯这条戒。「虽无信解,然不诽谤」:虽然对于佛说的话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的,然而他不毁谤,不会去说一些毁谤的话,不会这么样作。
∵∵看《披寻记》:
∵「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等者」:这一段文。「谓于所闻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虽然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能力如实地解了这甚深最甚深的道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然而还是对佛所说的甚深最甚深处,还是能生出信解,和发清净信心的。胜解就是清净信,清净信就是胜解。因为你要深入的去认识,然后才有信心,所以胜解就是净信。但是这里边说的胜解和清净信是怎么样情形呢?下面说了。「信此经典是如来说」:相信这部经是佛说的。「是其甚深显现」:这个是佛的无分别智所显现的道理。「甚深空性相应」:因为空性是前面有及非有二俱远离,那就是甚深。我们凡夫就是在表面上有虚妄分别,都还搞错了,因为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我们认为是真实的,表面上都不明白。现在这里面说的空性要超过这个境界,超越一切,超越假名,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通通是假名字,不是真实的,所以叫作甚深,超越假名,所以叫作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你不容易能见到它的真实相,你不容易觉悟它的真实相。「不可寻思」:不能用虚妄分别心去思惟的。「非诸寻思所行境界」:那个甚深最甚深处,不是虚妄分别心的境界所活动的地方。「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这「微细」就是不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心的思惟很微细。「详审」就是特别深刻,深刻详细的去观察思惟,这样的聪明智者所能解了。「是名应强信受」:若这样思惟,自己就能勉强自己接受了。
∵「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菩萨应无谄曲如实显发自轻而住」:对于这样甚深空性相应的经典所说的道理,菩萨应该没有谄曲心,「如实显发」,真实的来显示自己,「我为不善盲无慧目」,这就是真实显示自己。「自轻而住」:自己认为自己很肤浅,不是特别尊重的圣人,自己安住在这个境界。「作如是言」:这么说。怎么说呢?「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佛菩萨的智慧是最深奥,所以能见到第一义谛。「诸法法性亦最甚深」:这一切因缘生法,在这里边「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法性上所显示的道理也是特别深奥的。前面「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这是经过三大阿僧袛劫修行成就了无分别智,这个智慧是甚深的。现在「诸法法性亦最甚深」,这个就是一切因缘生法都在内了,它的法性也是深奥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