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遍知因缘(分二科)酉一、征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

第二科「障清净处」,它是分四科,第四科里面又分四科,第一科「遍知自性」,已经讲过了,现是第二科「遍知因缘」。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怎么样才知道这么多的「障」碍生起的「因缘」?这是「征」,下边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初障」,分二科,第一科是「标」。

∵∵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初障(分二科)亥一、标

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

前面的一句话是问,这等于是回答,能够遍知第一个障碍,就是「怯弱障」,它是有「六」个「因缘」生起的。这是「标」,第二科是「列」。

∵∵

亥二、列

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而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远离犹未串习。

「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怯弱」就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修学圣道,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叫怯弱。这个怯弱的因缘,第一个是「先业」力,就是前一生的业的力量,使令他现在有这样的怯弱的这种心理。「或由疾病而扰恼故,其身羸劣」,或者是因为有病,病来扰乱他,使令他的身体不够强壮,身不强壮,心理也受影响,就没有自己的信心。

「二、太过加行」,第二个原因是太过加行,就是他用功修行的时候,用的力量太过了,太过了也对身体也不好,所以也会引起这样的想法。

「三、不修加行」,第三个原因呢,他不努力修行!不努力修行,他也就感觉到自己不能得圣道,他也就会有这种怯弱的心情。

「四、初修加行」,第四个是初开始努力修行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自己不行,自己很难得圣道,这个初修加行的时候,自己的身口意都是很粗重的,所以会有很多的困难,所以就会有怯弱的想法。

「五、烦恼炽盛」,第五个原因,用功修行就是调伏烦恼,但是感觉烦恼特别重,不容易调伏,也就不能得圣道了!所以自己就会有这种想法。

「六、远离犹未串习」,修学圣道须要有远离,像前面讲的:在寂静处,身远离、心远离,有这些种种的因缘。但是他对于这种远离的,修学圣道的因缘,他没有串习,没有习惯这件事,修道的因缘不俱足,所以也就感觉到困难,就有怯弱的这种想法。这是怯弱有这么多的因缘生起的。

∵∵

戌二、余障(分二科)亥一、总标因缘

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前面这是「初障」,现在是其「余」的三种「障」碍。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因缘」。

「遍知盖覆」,要能够详细的知道盖覆障、寻思障、自举障,这三种障生起的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这三种障的因缘,总而言之,是什么呢?是随顺盖覆障、随顺寻思障、及随顺自举障的处所,就是引起盖覆、引起寻思、引起自举障的处所,这个「处所」就是生起这种障的因缘,就叫处所了。在这些法中,「非理作意」,不合乎道理的去分别思惟。「多分串习」,在自己的身口意里边,尤其是在第六识里边,多数习惯了这样非理的作意,当然这样就容易生起盖覆障、寻思障、及自举障,就有这种困难了。「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

这是「总标因缘」,下边第二科「别释作意」,分五科,第一科「随顺贪欲盖」。

∵∵

亥二、别释作意(分五科)天一、随顺贪欲盖

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这下面就说到非理作意多分串习的相貌。「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这位发心用功修行的人,他不作意、不警觉他的心,他一直的随顺原来的习惯,不作意去思惟不净。思惟不净这是修行人的作意,现在这个人不警觉自己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就是随顺原来的习惯,就是对于净相去作意思惟去,「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这就是盖覆障的非理作意,这样子,你自然贪欲就会强起来,那修止观的时候,就受到障碍。

∵∵

天二、随顺瞋恚盖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第二科「随顺瞋恚盖」。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没有慈愍的思惟作意,就是平常的时候,也没有作意,没有慈愍的作意思惟,遇见一种恼乱的因缘的时候,更没有慈愍的作意思惟。「而于瞋相作意思惟」,对这忿怒相,这样子去思惟的,「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这就是一个瞋恚盖的非理作意。

∵∵

天三、随顺惛沈睡眠盖

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暗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这是第三科「随顺惛忱睡眠盖」。「作意思惟明相」,他会减少睡眠,「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暗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这是睡眠盖,惛沈睡眠盖的生起因缘,是名此中的非理作意。

∵∵

天四、随顺掉举恶作盖

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这是第四科「随顺掉举恶作盖」。

「若」这位修行人,「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那就是:奢摩他相就是九心住,但是你不这样去约束自己,「而于亲属」对于亲属的寻思、国土的寻思、不死的寻思,「昔所曾更」过去所曾经经过的事情,「欢娱、戏笑」的事情,男女「承奉等事」,「诸恶寻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那你的掉举、恶作的事情就很多了。

∵∵

天五、随顺疑盖

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这是「随顺疑盖」。这位修行人,「若不作意思惟缘性缘起」,这十二缘起,不思惟这个道理,「而于三世诸行计我、我所」,执着我,我现在怎么怎么样;我未来要怎么怎么样;过去怎么样。这样不如理的思想,作意思惟,就会引起很多的疑惑!对三宝有疑惑,对自己有疑惑,「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

申三、遍知过患(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

这是第三科「遍知过患」,这个障的过患。前面第一科是「遍知自性」,第二科「遍知因缘」,现在第三科「遍知过患」。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样才知道「诸障」的「过患」呢?

∵∵

酉二、释

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已证退失,∵

下面第二科解「释」。「谓」普「遍」的会通达,会明白「此障有故」,前面这四种障,若是有的话「于其四种未证不证」。对于这个四禅:你若没有证得四禅,你就不能证得;你若有这四种障,已经证得的,还会退失的。

∵∵

《披寻记》一○三一页:

于其四种未证不证等者:此中四种,谓四静虑应知。

∵∵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你有这四种障的时候呢,就能破坏你瑜伽的所有的加行,你努力修行的事情,都被这四种障破坏了。「有染污住,有苦恼住」,你内心里面,长时在染污的境界里边活动,是「染污住」。在染污境界里边活动有什么不对?「有苦恼住」,你就会有很多的苦恼,染污就会引出来种种的苦恼。「自毁毁他,身坏命终」,你有这个染污的烦恼,引起了苦恼以后,会怎么样呢?就是自己破坏自己,也破坏了他人,「身坏命终」,这个身体败坏了以后,生命结束了,就「生诸恶趣」。

∵∵

酉三、结

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是名遍知诸障」的「过患」。

∵∵

《披寻记》一○三一页: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加行。未能断除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是名有染污住。未能修习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恼住。

「败坏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的加行。」就是爱惜时间,睡眠减少,争取时间径行宴坐,从这个「顺障法」,你的身口意的活动,随顺这个障碍的境界,随顺障碍;∵现在修行的时候,是「净修其心」,就是清净自己的心,来破除一切障碍,「是名瑜伽所有」的「加行」。

「未能断除欲所引喜、欲所引忧」,这位修行人有这个障碍的时候,他就不能断除去欲所引喜,看见了欲的时候,心里欢喜,因欲而有喜;这爱着欲的心情,还不能断除。「欲所引忧」,有了欲,会有喜,但是也会有忧,有这样的忧愁。「不善所引喜」,前面这两句话单说欲,还有其他的一切恶不善法,这恶不善法所引喜,或者「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因为虽然是不善,但是他的三业,有的时候,也会有舍的时候,「是名有染污住」。

「未能修习欢喜安乐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恼住」,他不能够修习于善法,于戒定慧有欢喜心,于善法加行,不能生欢喜心。这个「欢喜」是指修行的时候;「安乐」是成就的时候。「及三摩地」,这个是你所成就的法,所成就的禅定。「是名有苦恼住」,这个善法不成就,就成就了染污法,「是名有苦恼住」。

∵∵

申四、修习对治(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名为修习对治?

第四科「修习对治」,前面第三科「遍知过患」。现在是,有这样的问题了,怎么样来对治?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怎么样才能够修学一种法门,灭除去这些过患、这些错误呢?

∵∵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初障(分二科)亥一、总对治

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这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初障」的对治。分两科,第一科是「总对治」。

「总用随念以为对治」,有怯弱障的时候,怎么样来对治呢?就是总起来说,用随念的方法来对治这个怯弱障。「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你修随念作意的时候,令自己内心就会生欢喜,「令诸怯弱已生除遣」,生了欢喜心之后,就能使令这些怯弱的心情,已经生起的能灭除;「未生」的就「不生」了,这个怯弱不生起,也就不会生起了。这是说这个总的对治的方法。下面第二科是「别对治」,分四科,第一科「由精进平等通达」。

∵∵

亥二、别对治(分四科)天一、由精进平等通达

其身赢劣,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

「其身赢劣」,这个怯弱障,由先世的因缘,现在身体有病,使令身体力衰弱了,也会有怯弱障。或者是用功太过头,睡眠太少了,饮食太少了,你也会引起这个怯弱障。或者初修加行的时候,这个时候,「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这个「精进」不要太过头,也不要不及,就叫做「平等」,用这个平等的精进来对治这件事。用「通达以为对治」,「通达」下面有解释,就是对于自己虽然发了出离心,愿意修学圣道,但是还有很多不明白的,不明白的就会引起错误,就会引起很多的障碍;现在要通达,通达了就不犯错误,不犯错误,这个怯弱的心情就不生起了。说是「以为对治」,要这样来对治。这是第一科「由精进平等通达」,第二科「由恭敬听闻请问」。

∵∵

天二、由恭敬听闻请问

不修加行,用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

这个「不修加行」,那么就是出离心不够,没有力量;或者是不明白怎么样加行,所以「不修加行」。那怎么办法呢?「用恭敬听闻」,用自己的恭敬心,去听闻这个善巧通达瑜伽的善知识,听闻他的教导;「勤加请问」,你不要就一次,你要多次的去请问这位善知识。「以为对治」,来对治自己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般人的习惯,一有困难,就放弃了,就不修行,就算了。现在这上说你有问题的时候,你应该请问,「恭敬听闻勤加请问以为对治」,这样子使令自己这个「不修加行」的问题,就解决了,就是继续地修学圣道。

∵∵

天三、由净行所缘加行

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

第三科,这个「烦恼炽盛」,这个地方就是指这个欲烦恼很重,就要用这个「不净」观来对治;如果瞋烦恼呢?那就用慈愍所缘来「以为对治」。就是五停心的这种方法,「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

∵∵

天四、由思择方便

若未串习,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

第四科「由思择方便」。

「若未串习」,说我也修加行了,修加行修行得非常缓慢,有时修,有时不修。你不能够连续不断地去修行,得大自在,不能这样子。「即用如是思择方便以为对治」,就用这个样的,要用这样的思择,思惟抉择的方法,来对治自己的「未串习」的这种障碍。怎么叫做「思择方便」呢?

「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就这样思惟。谓我以前对于「远离」这件事,不与人同住,在寂静处用功,身远离、心远离,这些事情,我没有这样,没有这种经验,没有这样做过;「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现在要到远离处去修学圣道,心里面有点恐怖,不欢喜。

「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说我现在,我若在现在的时候,我不去学这个「远离」;我要在大众里住,我要很多人在一起住,在一起谈话,愿意说什么话都可以,愿意到什么地方走一走,就去走一走,身掉举、心掉举、口掉举这样子。我不愿意在远离处修学圣道,我现在不愿意。「于当来世」,定不能远离,将来还是这样子;这样子就不能修学圣道了,不能修学圣道,就不能解脱生死苦了。

「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所以我现在应该「正思择」,要认真的去观察这件事。「于其远离舍不喜乐」,对于「远离」的这件事,我要放弃这个不欢喜的心情;「修习喜乐」,欢喜远离处,修学圣道。

∵∵

戌二、余障

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

「余盖」,其他的这些盖,这个贪欲盖、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一共五盖,那些非理的作意。这些盖,实在就是内心的问题,都是不合理的思惟。「用彼相违」的「如理作意以为对治」,就是慈愍所缘、缘起所缘这些对治。

∵∵

酉三、结

应知是名修习对治。

∵∵

《披寻记》一○三二页:

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者: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是名平等精进。若于种种止举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无忘失,能善通达,无间修作,殷重修作,是名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义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二十页)由是当知,其身赢劣,太过加行,用平等精进以为对治;初修加行,用于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以为对治

「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者: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这个平等就是不缓不急,这叫平等双运,就是不缓不急,「是名平等精进」。「若于种种止举舍相,入住出相」,若是你在静坐的时候,种种的止,种种的境界,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应该用「止」,这个时候应该用「举」,这个时候应该用「舍」、用观。「入住出相」,这个时候应该「入」定,应该「住」定,应该「出」定,这些事情。「能善了知」,你能知道是怎么样用,「能无忘失」,到那个时候应该用举,你没有忘,就用举;到时候忘了,或者怎么样怎么做了。但是你能不忘失。「能善通达,无间修作,殷重修作,是名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义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二十页)由是当知,其身赢劣,太过加行,用平等精进以为对治;初修加行,用于通达众相相应精进以为对治」。

∵∵

午二、显略义(分二科)未一、辨(分四科)申一、自性

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

这是第二科「显略义」,前面是广说这些事情,现在举提要的来说明这件事。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分四科,第一科说到「自性」。

「又遍了知诸障」碍的「自性」,诸障碍的自性,「是能障碍」,能障碍你修学止观。「是能染污」,染污你的心,令你的心不清净,这「是黑品摄」,有过失的。「是应远离」,那么你应该远离这些障碍,不应该为这个障所障碍。这是告诉我们应该远离这些障碍。

∵∵

申二、因缘

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寻求诸障因缘。

这是第二科是「因缘」。

「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的「因缘」,远离诸障的因缘,第一障、第二障、第三障、第四障,远离的因缘;你知道这样,你才能够远离的。「故应寻求诸障因缘」,所以应该知道,你要去探求、去观察,诸障生起的因缘。

∵∵

申三、过患

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

第三,你若认真地、要明白应远离而不远离的话,会有什么过患?将来你就能解脱生死苦了,「故应寻求诸障过患」。

∵∵

申四、对治

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

这第四科是「对治」。

「既远离已,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你还要思惟这个诸障的事情。「云何来世当得不生」,这个你修「远离」了以后,你还应该知道「诸障」,怎么样用功修行,来世的时候,没有这些障碍的生起,还要知道这些事。「故应寻求修习对治」,这样说呢,将来没有障碍的生起,那你一定现在发心修习对治。修习对治,把这障碍除掉了,将来就不会再有这件事了;如果你不修习对治,现在有障碍,将来还是有障碍。

∵∵

未二、结

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