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二、于喜悦(分三科)∵∵洪一、标
∵复于除障喜悦处所,当生喜悦。
∵这是第二科于喜悦。前面第一科是于欢悦,这是于喜悦。「复于除障喜悦处所,当生喜悦」,这是标出来。「除障」就是除遣五种障碍,就是五盖。「喜悦」,能除障,所以心里面喜悦;∵除障是喜悦的处所,于这样的处所当生喜悦。这是标,下面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由有堪能。
∵∵洪二、释(分二科)∵∵荒一、由有堪能
∵谓我今者尸罗清净,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学处;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处所,生喜悦意。
∵「谓我今者尸罗清净,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学处」,前面「于欢悦」是自己观察自己持戒清净,所以心里面欢喜。这里生喜悦心,是什么呢?「谓我今者尸罗清净」我持戒清净,「有力有能」有这个能力「安住世尊所制学处」,安住在佛所制立的戒法里面,这也是很不简单的事情。
∵「于现法中,能得未得」,安住在学处里面有什么好处呢?「于现法中」,就是于现在的生命体里面,不是说将来,就是现在,「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得禅定;一个是能得圣道,有这种堪能性。「由是处所,生喜悦意」这除障的处所,有这样的堪能性,所以生欢喜心了。这是论文。
∵∵《披寻记》一○四三页:
∵复于除障喜悦处所当生喜悦等者:此中障言,谓即五盖:∵所谓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由此五盖于得净定能为障碍,是故名障。若于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能令彼障,未生不生,生已能断,是名除障。由是因缘心生喜悦。三摩呬多地说: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以此为依,信有堪能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学处,及与能得未得乃至能证未证,是故复说当生喜悦。
∵「复于除障喜悦处所当生喜悦等者:此中障言」这里边说到「除障」这句话,「谓即五盖」说的,「所谓贪欲、瞋恚」盖、「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与疑盖」。「由此五盖于得净定能为障碍」,由于我们内心有这五种障碍,「于得净定能为障碍」,对于我们希望由静坐能够得到四禅八定,得清净的禅定,能作障碍。这「净定」;有欲就是染污,得到禅定就是离欲了,所以就可以名之为「净」。「能为障碍,是故名障」这五盖能障碍我们得禅定,所以叫做障。「若于初夜后夜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初夜后夜经行宴坐,就是修悎寤瑜伽,减少睡眠这些事情。「从顺障法」,它随顺障碍的法里面,也就是贪欲、瞋恚这些障碍,「净修其心」,修止观能令心清净,解脱一切障碍。
∵「能令彼障,未生不生」,能令彼五种障碍,若没有现起,它就不现起。「生已能断」,若已经现起了,它能够把它除遣。「未生不生」这句话,是对我们不修止观的人说的;不修止观的人,有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清净的,但是他会生出来五种障碍。若是修止观,你能精进勇猛地修止观,「未生」就「不生」,是不一样的。「是名除障」,这个「除障」是说减少睡眠,努力地修止观才能破除障碍。「由是因缘心生喜悦」,由于能够除障,所以心里面喜悦。但是这论文上说,有堪能性得到禅定,或得圣道,那也就是没有障碍的意思,若有障碍,就不行了,就是无堪能性了。「由是因缘心生喜悦」。
∵「三摩呬多地说: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这个喜字怎么讲呢?「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正式修四念住之前先要准备道的资粮,那就是前方便;前方便就是持戒清净,修悎寤瑜伽,于食知量,这些事情。「深庆适悦」深深地喜悦这件事,心里面有踊跃性,那叫做喜。「以此为依,信有堪能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学处」:「以此为依」以这心踊跃性为依止,「信有堪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四禅八定;这也不容易!谁能够自己知道自己「我能得四禅八定」,你有这个感觉吗?这也不容易!「安住世尊所制一切学处,及与能得未得乃至能证未证,是故复说当生喜悦。」这是说这个「由有堪能」。
∵∵荒二、由生信解
∵若汝获得前后所证少分差别;即由如是增上力故,于他圆满所证差别,谓诸如来,或圣弟子,及自后时所证差别,当生信解发喜悦意。
∵前面是由有堪能,这上面是由生信解。「若汝获得」若是你自己获得了「前后所证」的「少分差别」,就是在道前准备资粮的时候,你的持戒清净,能够修悎寤瑜伽、于食知量,还有正知而住这些事情,你能够有这些事情,这是少分差别,以后就是正式开始用功修四念处了,又得到多少相应的功德。「即由如是增上力故」,由于前后所成就的这样功德,它就是有力量。「于他圆满所证差别」自己得到少分的功德,对于别的人得到圆满的功德,「他」们那些圣人所成就的各式各样的差别的功德,这是指谁说的呢?「谓诸如来」那是圆满的功德,或者是「圣弟子」这些阿罗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暖、顶、忍、世第一,这些修行人。「及自后时所证差别」及自己准备了道前的资粮以后,正式地修学四念处,成就了五根、五力,「所证差别」;∵「当生信解发喜悦意」,这样子,对于他人的圆满所证差别,对于自己以后所证的差别「当生信解」,你要有自己的信心,我能有成就,那么,当然会生欢喜心。
∵∵洪三、结
∵如是行相诸适悦意,先名欢悦,今名喜悦,总名悦意。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如是行相」是前后这些的修行的相貌,「诸适悦意」这么多的喜悦的心情,「先名欢悦」前面那一段文叫作「欢悦」,此是说我持戒清净就不后悔,不后悔故生喜乐。现在这个生喜悦是又进一步,进一步有堪能得上人法,「今名喜悦」。「总名悦意」,总合起来叫做「悦意」。这是「悦意」。
∵∵黄二、结其得名
∵如是名为取欣乐相。
∵前面这两段文,这就叫做取欣乐相,取欢喜心。这欣乐相之前,先要取得厌离相,现在取欣乐相;有破坏也要有建立,这正好是这个意思,厌离是要破坏,欣乐是要建立。
∵∵地二、励当断
∵取是相已;复应教授。告言:贤首!汝由如是厌离相故调练其心,复由如是欣乐相故,滋润其心,汝于断灭世间贪忧,应多安住。随于彼彼所缘境界,勤修加行,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即于彼彼所缘境界,当令心住内住等住,汝当获得身心轻安,及一境性。
∵「取是相已;复应教授」。这是第二段,励当断。就是勉励你应该修断,修学圣道,这样意思。前面是生厌离相,后来生欣乐相、生喜悦相,然后就要努力地去修学圣道、断烦恼,这叫「励当断」。
∵「取是相已;复应教授」,这位弟子,这位学生,他能这样用功,取得了厌离相,又取得了欣乐相,以后呢,「复应教授」这个善知识还应该教授他。怎么教授呢?「告言:贤首!汝由如是厌离相故调练其心」,你由于开始学习,成就了这样的厌离相;世间上衰损的事情,世间上兴盛的事情,都是可厌恶的。用这样,你要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思惟,要「调练其心」;不然的话,我们的心情总感觉世间上的荣华富贵是可爱的事情,现在你要调转过来,都是令人苦恼的事情。
∵「复由如是欣乐相故滋润其心」,你成就了厌离相之后,实在这件事也就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以前的这个颠倒迷惑的思想,经过了调练其心就改变过来。「复由如是欣乐相故」,学习厌离相之后,又要学习欣乐相,就是持戒清净是可欢喜的,清净而后有堪能性,得上人法,这些事情。「欣乐相故滋润其心」,原来心情对这个…不是十分的欢喜,但是时常地观察它的功德,没有过失,而有功德,是圣人法,是上人法;你常常这样思惟,慢慢地内心就转变了,就会尊重这件事!所以「滋润其心」。「汝于断灭世间贪忧应多安住」,这就是善知识告诉他:你已经成就了调练其心、滋润其心的功德,那你应该对于断灭世间的贪忧「应多安住」,多多地安住在这里,住于无贪无忧的境界。世间的贪,这就是爱着世间,爱着世间如果有所得,也有忧,因为你要保护所得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若是真是失掉了,也是忧苦。若是修学佛法,就要断灭世间的贪忧,就是无贪无忧了。
∵圭峰禅师有四句颂:「心随万境转,转处使能忧,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这也是他学习佛法的心得,也是他用功修行的心得。但是他那句话,和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思想不太合。或者这样说:「心随万境转,转处使能忧,随流而不流,无喜亦无忧。」把这第三句改一改,这样子。这上面呢「汝于断灭世间贪忧」,「随流而不流」就是「断灭世间的贪忧,应多安住」。
∵「随于彼彼所缘境界,勤修加行」怎么样断灭世间的贪忧呢?「随于彼彼所缘境界」,随于那样的、那样的所缘境界,你若修不净观,就以不净为所缘境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缘的一切境界,以不净为所缘境界;若修慈愍观,有慈愍的所缘境界;∵修缘起观有缘起为所缘境界;∵乃至持息念有持息念的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要精进地努力修行。「于彼彼所缘境界」,你不要动贪瞋痴,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非要「勤修加行」才可以,就是修四念处才可以,但是这怎么修行呢?
∵「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调心就是这两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而内容就是四念处,就是八正道。就是一个止,一个观,这样子努力修行,就能断灭世间贪忧。
∵「即于彼彼所缘境界,当令心住内住、等住。汝当获得身心轻安,及一境性。」「即于彼彼」,所缘境界或奢摩他品这些事情,究竟什么事情呢?「即于彼彼所缘境界」的时候「当令心住、内住」,「心住」是什么呢?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这样子「汝当获得身心轻安」那就进步到未到地定,有身轻安、心轻安「及一境性」安住一境,心不散乱,明静而住。
∵∵《披寻记》一○四四页:
∵汝于断灭世间贪忧等者:取厌离相及欣乐相,由是能灭世间贪忧,于如是事常住正念及与正知,名多安住。作意思惟不净等相,名于彼彼所缘境界勤修加行。
∵「汝于断灭世间贪忧等者:取厌离相及欣乐相,由是能灭世间贪忧,于如是事常住正念及与正知」,「正念」是念所缘境,常安住在所缘境上就叫正念。这「正知」也是和念在一起,但是它的作用有一点不同,就是:知道这时候是正念,是不正念;∵如果不正念,再把心收回来安住正念,负责这件事的就是「正知」。「名多安住」,这叫做安住。「作意思惟不净等相,名于彼彼所缘境界勤修加行。」是这样意思。这是「励当断」。
∵∵天二、过患相(分二科)∵∵地一、正取乱相(分三科)∵∵玄一、标
∵汝若如是背诸黑品、向诸白品,由调练心滋润心故;复应数数取过患相。谓于所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取过患相。
∵「若如是背诸黑品、向诸白品,由调练心滋润心故」。这是第二科过患相。第一科是厌离相及欣乐相,这一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过患相,过患相分两科,第一科正取乱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汝若如是」,这是善知识对这个弟子说,你若能这样子「背诸黑品」,弃拾这一切颠倒妄想,「向诸白品」,心里面念念欢喜这戒定慧这白品,由调炼心、滋润心故。由于你经过这二番的努力修行,「复应数数取过患相」,你还应该数数的取过患相,前面已经背诸黑品,就是取过患相,现在说「复」还应该这样做,取过患相,怎么样取过患相呢?
∵「谓于所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取过患相」,这个前面是说你或者是听人说,或者自己看见,或者是自己的亲友,或者不是亲友,有这种或者衰损的事情,或者兴盛的事情,或者自己遭遇到这些事情;∵现在这里说「取过患相」,是所有诸相,这是不同了。前面是没有开始修行的时候,所遭遇到的这些可厌患、有过患的事情;∵现在是开始修行的时候。修行的时候,有什么是有过患的呢?「所有诸相」,你开始修行就是出家了。出家了,但是你还不能把前五根关闭了嘛!所以还是会接触到色、声、香、味、触、男、女、贪、瞋、痴的这种境界,叫做「诸相」;∵还有寻思,就是有八种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这些事情;∵这个呢,就是静坐的时候了。「及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那五盖;「取过患相」,你要在这些事情上,取得这些事情都是有过患的,有过失、有灾患的。这是第一科标,取乱相的标。下面第二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出体性。
∵∵玄二、释(分三科)∵∵黄一、出体性
∵言诸相者:谓色等十相。言寻思者,谓欲等八。随烦恼者,谓贪欲等五。
∵「言诸相者」是什么呢?「谓色等十相。言寻思者,谓欲等八」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还有不死寻思、轻懱相应寻思,还有家势相应寻思。这个不死寻思呢,总感觉到我还能活几百年,不会死的!这是不死寻思。还一个轻懱相应寻思就是说生高慢心,自己有些优点,比较强一点的优点,感觉到很满意!睁开眼睛,心里面想别人,你们都不如我!那么这就是轻慢的这种想法。最后一个家势相应寻思呢,就是和我来往的居士,都是有势力的、有财富,而且在***里有势力的,护持你的居士都是很平常的人,就是思惟这些事情,也容易生高慢心。这些都叫做寻思。「谓欲等八」种寻思。「随烦恼者,谓贪欲等五」,就是五盖。
∵∵汝应于彼取过患相。
∵这个前面举出来这三种,三种事。现在这告诉你,应该于彼这三种事取过患的相。这是出体性,下面才说出来是什么过患。
∵∵黄二、明彼业
∵如是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务;如是寻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扰;如是随烦恼,能令其心恒不寂静。
∵「如是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务」,这是明彼业。「如是诸相」,这三种事情,这个第一种,「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务」,能令你的心很忙,就是这些事情,他不能寂静住。「如是寻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扰」,这欲寻思、恚寻思、乃至家势相应寻思,轻懱相应寻思,这些寻思的事情,「能令其心思慕躁扰」心里面就是思慕,我这个斋主怎么怎么好,!我这个地方你所不如,你赶不上我,思惟这些事情。「躁扰」,就是心里面动乱。「如是随烦恼」,这个贪欲、瞋恚、睡眠惛沈这些随烦恼,「能令其心恒不寂静」;这些都是烦恼,烦恼的相貌就是动乱,所以使令心里面不寂静。这是说这三件事的相貌、作用,下面就说它的过患。
∵∵黄三、显过患
∵若心作用,诸相所作,思慕躁扰,寻思所作,恒不寂静,随烦恼所作,由是令心苦恼而住;是故如是诸相、寻思及随烦恼,是苦非圣,能引无义。
∵∵∵若是你心里面,老是在那里动,那就是那十种相的作用。「思慕躁扰,寻思所作」,若是你静坐的时候,你心里面老是思慕那些事,去思惟,仰慕那件事,躁扰、躁动那就是八种寻思所作的事情。「恒不寂静」那是随烦恼所作的事情。「由是令心苦恼而住」,这样的心里面不寂静住,心里面有动乱,实在来说呢,就是令你苦恼而住,你就是安住在苦恼里面。「是故如是诸相」,「如是诸相」,十种相,和八种「寻思及随烦恼,是苦非圣,能引无义」。∵∵《披寻记》一○四五页:
∵是苦非圣者:唯凡夫住,说名是苦。非安乐住,说名非圣
∵「是苦非圣者:唯凡夫住,说名是苦。」这个凡夫,就在这些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烦烦恼恼的,是是非非的,这是凡夫的境界,「唯凡夫住,说名是苦」。「非安乐住,说名非圣」。什么叫做「非圣」呢?就是:不是安乐住,心里不自在,所以叫做「非圣」。「能引无义」,这些诸相和八种寻思、或者随烦恼,能引导你到那个无意义的事情里面去,就是徒劳了,到最后临死的时候,就是两手空空的走了,「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叫「能引无义」。
∵∵令心散动、令心躁扰、令心染污。
∵这些无意义的事,有什么过患呢?令你心里面散动,分散、动乱。令你的心烦躁扰乱,令你的心不清净,就是有这些过患,你不能转凡成圣的了。
∵∵玄三、结
∵汝应如是取过患相。
∵结束这一段文,就是这样子取过患相。
∵∵地二、取不乱相(分三科)∵∵玄一、标
∵又汝应依心一境性、心安住性、心无乱性,以六种行正取其相。
∵前面是取乱相,要认识动乱,内心里面的动乱,动乱相貌的过失。这下面这二科取不乱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又汝应依心一境性」,应依据自己能够安住在一境性上面,那就是定了,或者是未到地定,或者是四禅八定。「心安住性」,心一境性是什么呢?就是心里面安住在所缘境,明静而住。「心无乱性」,没有那些动乱的境界,没有那些颠倒迷惑的境界。「以六种行正取其相」,这个心一境性,分二句话说,就是安住性和无乱性。而这件事,是以六种行相来认识这个行相的。这是标,下面是征。
∵∵玄二、征
∵何等为六?
∵第三科是列。
∵∵玄三、列
∵一、无相想,二、于无相中,无作用想,三、无分别想,四、于无分别中,无所思慕无躁扰想,五、寂静想,六、于寂静中,离诸烦恼寂灭乐想。
∵「一、无相想,二、于无相中,无作用想」,就是你心里安住在一境性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没有那十种相。第二是「于无相中,无作用想」,因为心里面没有那个相,就没有那十种相发起来的作用,就是令你颠倒。「三、无分别想,四、于无分别中,无所思慕无躁扰想」。「无分别想」,就是没有八种寻思。没有八种寻思,这是第三。第四是什么呢?「于无分别中,无所思慕无躁扰想」,不再去思慕那些事情,不思慕那些事情,心里面就不因此而动乱。「五。寂静想」,就是没有五盖。「六。于寂静中,离诸烦恼寂灭乐想」,这个安住寂静明静而住的时候,就是远离了那几种烦恼,那五盖的烦恼;没有这种烦恼,心里面是寂灭乐,是寂静的乐。
∵∵天三、光明相
∵汝取如是过患相已,复应数数取光明相。
∵这是第二科过患想说完了,现在第三科是光明相。「汝取如是过患相」以后,「复应数数取」得「光明」的「相」,光明的相貌。什么光明呢?
∵∵谓或灯明、或大火明、或日轮明、或月轮明。
∵「谓或灯明」灯的光明、「或大火明」或大火的光明、「或日轮明」或者是日轮的光明、「或月轮明」或者是月轮的光明,取这样相。取这样相呢,就是睁开眼睛看这光明相,然后闭上眼睛由第六意识去思惟。思惟这光明相,就这样子,一次又一次的做,就把光明相取在心里面了。
∵∵天四、了别事相
∵既取如是光明相已,复诣冢间,取青瘀相,广说乃至取骨锁相。
∵这是第四科了别事相,「既取如是光明相」以后「复诣冢间,取青瘀相」,了别事相。你还是要到冢间,坟墓的地方,取这个青瘀相,就是那个死尸没有火化,也没有埋起来,所以那个死尸变成青瘀了,你要把那个青瘀相取在心里面。「广说乃至取骨锁相」。
∵∵汝若不能往诣冢间,当取彩画木石所作如是诸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