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六、出家(分三科)∵∵辰一、标
∵第六出家,复有二种。
∵这是第十四大科,补特伽罗异门。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第三科是结。第二科释分四科,就是标、征、列、释;在释里面分六科,第一科是沙门,第二科婆罗门,第三科是梵行,第四科是苾刍,第五科精勤,现在是第六科出家。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标出来出家,「复有二种」:有二种出家的不同。下面第二科列出来,那两种呢?
∵∵辰二、列
∵一、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
∵这个「善」:就是有功德、没有过失的,就是佛。佛陀大慈大悲和大智慧为我们说法、说律,毗奈耶是律,在这样的佛法里面出家,这是一种出家者。
∵∵二、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
∵就是没有功德而有罪过的地方,这种人那就是外道,外道里边也有法、也有律,你在那样的境界里面出家,这是一种。这是列出来两种出家的不同。下面第三科就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内道,就是佛法中出家的,分两科,第一科是名义的出家。
∵∵辰三、释(分二科)∵∵巳一、内道(分二科)∵∵午一、名义出家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的人,是什么呢?「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这是五众。旧的翻译叫比丘、比丘尼,玄奘法师翻的是新译,音多少有一点不同,就是苾刍和苾刍尼这两种,沙弥、沙弥尼这又两种,中间加了一个式叉摩那,翻到中国话叫学法女或者翻个正学女。男众出家就是两个阶级:一个沙弥、一个苾刍;女众出家三个阶级,沙弥尼、式叉摩那、苾刍尼,有这么一点不同。
∵这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一个长者的夫人出家,当时她不知道她已经怀孕了;出家了以后逐渐地这个相貌显现出来,在家居士就讥嫌,你们出家人也做不净行,就向佛报告了。这个人是在家的时候她怀孕,出家的时候不知道;所以佛就规定女人出家以后,不要立刻受苾刍尼戒,就是先受沙弥尼戒,再受学法女戒,就是她要学苾刍尼的根本戒。这是一种。另外又规定有六法,就是有六条戒要学习。另外要学习所有苾刍尼的戒,全部都要学习。所以这是三法,一共是这么多。在这个时候,她若有孕就会知道了,她不算是正式出家人,就是准备做出家人的一个阶段,就避免了这个讥嫌的过失,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说女人心性不定,今天想要出家、明天又不出家了;那么给你训练你一个时期,等到你的意志坚定了,你再受比丘尼戒。所以有这么一个规定。所以加起来这就是五众。再加上优婆塞、优婆夷就是七众,佛教徒一共有七众的不同。
∵这五众,这五种人是在佛法中出家的,而这种出家,就是名义上是出家了,他剃发、穿上出家人的法服,一方面学习佛法,这就是名义上叫做出家。
∵∵午二、真实出家
∵又若自能出离身中所有一切恶不善法,当知是名真实出家。
∵这是第二科是真实出家,前面是名义出家。名义出家的人他若努力地肯学习佛法,修学四念住,修学三十七道品,那他就会「自能出离」: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是说佛菩萨加持你,不是说这句话,就是你自己要努力。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出离身中」:「身」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身;我们色受想行识里边有很多的恶不善法,就是贪、瞋、痴的烦恼,贪、瞋、痴的烦恼它一发动了又造了很多的罪业。有了烦恼、有了罪业,就会招感果报,所以烦恼和业和果报这三种都是恶不善法。现在这个人他在佛法里边一开始是假名字叫做出家,但是肯努力地修学圣道,就从这恶不善法里面解脱出来了,这个人虽然还是色受想行识,但是特别地清净庄严而没有污染,这叫做真实出家了。
∵破除去「一切恶不善法」:这恶不善法有两种,一种是现行的恶不善法、一种是种子。现行的恶不善法,当然你能持戒、修定,恶不善法就不出现了、就不显现出来了。但是内心里面还有种子,还有恶不善法的潜在的功能,那就须要戒定的慧,智慧能见到第一义谛的时候,才能破除去恶不善法的种子。这时候是断惑证真,才是圣人。
∵所以这上面看出来,真实的出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成就清净无漏的智慧与第一义谛相应了,这就是出家了。那么说是我没有这样子,我没有得到清净无漏的戒定慧,你还在世俗谛上活动,你在世俗谛上虚妄分别,说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了,我也受戒了,不是真实的出家。现在从这地方看出来,凡是在世俗谛上取着、分别妄想,都是在家人!你能在第一义谛那里相应了,那你是出家人。是这么回事。
∵若是我们出了家的人,剃发、染衣,我们的心没能与圣道相应、没能与诸法实相相应,还在世俗谛上分别,那是太惭愧了!在世俗谛上分别有什么不对呢?世俗谛那个地方有土匪,第一义谛那地方没有土匪了,那个地方是非常地和平、非常地安全,那地方没有土匪了,在那个地方是常乐我净的境界。这世俗谛不是的,世俗谛这地方有很多的土匪,时常地来扰乱你,但是我们还不肯出家!不一定,出家还感觉到,哎呀,还不要出家。「当知是名真实出家」。
∵∵巳二、外道(分二科)∵∵午一、标
∵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诸外道。
∵前面说在佛法中出家有这两种不同,下边说外道。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但是有的人他没有在佛法中出家的因缘,他跑到恶说法毗奈耶中出家了,在那个地方出家。那有什么情形呢?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增上。
∵∵午二、释(分二科)∵∵未一、举增上
∵或全无衣、或坏色衣、或涂灰等,增上外道。
∵这是第一科举增上。「或全无衣」:这外道里边,什么外道呢?其中一种的外道就是完全不穿衣服,就是裸体的外道。或者也穿衣服,穿着坏色的衣服;或者是在身体上涂灰等,这些修苦行、特别苦恼的这些外道,叫「增上」。他们也是有出离心,感觉到人生是苦,想要得解脱,也有这个意愿;那么他出家的时候跑到外道那儿出家,外道的大老师教他这样修行。外道的大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告诉人这样修行呢?
∵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才知道这件事,外道的大老师也是很用功修行,得到禅定了、有神通的,他看见这个牛死掉了、生天了,他看见狗死了以后生天了,那么就…喔,牛的行为能够生天,于是乎他就教他的徒弟学习牛、学习狗。这样出家,这是一种。第二种的外道,人就是过去世造了罪业,你就得要受苦,你今生多修苦行,把这个罪业消除了,你就解脱了。这外道这个大老师这么讲,你多受苦能消除你的罪业,你就解脱了。于是乎告诉你修种种的苦行来苦恼自己,外道这样子。
∵在前面在〈有寻有伺地〉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个地方破斥这个专要修苦行而认为得解脱的那一段文里面,说出个道理来。这种思想是外道的思想,但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你知道这是外道的思想吗?你能知道吗?我现在简单说,把这道理简单说一下。
∵我们过去有罪业,罪业成熟了使令我们受苦,或者是得病、或者有什么灾难,由如是因得如是果。但是这件事是由你过去的罪业成熟了、发生作用,使令你受苦。如果你自己找苦受,那是另一回事,过去罪业没有发生作用,你白受苦了!你受苦也不能消灭罪,因为你这个罪不是那个业力招感的苦,是你自己找苦受,那个与以前的业力没关系,所以你受苦,你白受苦了!这是一个受苦而不能得解脱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受苦的原因不是业力,是你的烦恼!因为你有烦恼你才做错事,做错事才受苦;所以烦恼是根本,而不是业。你现在若想要不要受苦,你要修无我观,断烦恼:断这个爱烦恼、断这个见烦恼,你才能够苦才能灭除;你自己找苦受,你白受苦了!你的生死的苦不能解脱!
∵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我也不想做大法师,我学习经论做什么?我到佛学院去学习经论做什么?我出了家我每天拜佛、我就念经、我就这样修行,这样也是修行,你出了家以后念佛、拜佛,把《金刚经》读这么一遍,我就这样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但是这是一个很起码、很粗浅的修行,随时会不修行了!我不信佛了!随时都会这样子。我们佛教徒若是这样子的话,你能住持佛法吗?什么是正知正见你都没得到!人家说是你受苦,你就能了苦,你就会相信这件事的。其实这是邪知邪见。所以我们若不学习经论,你的正知正见没有得到,其余都不要谈,不要谈的。这还是粗浅的事情,我们都容易犯错误,何况高深了一点,更是不容易明白,你更不容易明白怎么叫做对?怎么叫做错?更不容易明白。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经论,尤其是这个重要的经论你一定要学习!这时候你得到正知正见了,哦,这是佛法、这是非佛法,你才能够不犯错误,你才能够,哦,我这样用功修行可以得圣道,可以转凡成圣的。现在从这儿上就看出来,从这一段文就看出来,你想要修行,非要学习经论才可以,不然的话,你连正知正见都没得到。
∵∵未二、举所余
∵复有所余,如是等类众多外道。
∵还有很多的外道,不只这几种,这简略了不说了。
∵∵丑三、结
∵是故说言,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修梵行、若诸苾刍、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数取趣所有异门。
∵这是第三科结;补特伽罗异门分三科,征、释、结,最后这一段。「是故说言」,前面一共是六段,所以佛说「若诸沙门」,这是一类的补特伽罗、「若婆罗门」补特伽罗、「若修梵行」的补特伽罗、「若诸苾刍」的补特伽罗、「若精勤」者,不是懈怠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数取趣所有的异门」,∵就是差别,数取趣中不同的,有这么多的众生,这么多不同类的众生。
∵∵子十五、几种补特伽罗(分四科)∵∵丑一、总标(分二科)∵∵寅一、种类
∵补特伽罗,略有八种。
∵一共是十七科,现在是第十五科,几种补特伽罗。分四段,第一科是总标,分两科,第一科是种类。这个补特伽罗,这种众生简略地说有八种,就是八类。
∵∵寅二、建立因缘
∵建立因缘,略有四种。
∵这是第二科建立因缘,就是建立八种补特伽罗的因缘,什么原因有八种补特伽罗呢?这是总标,下边第二科是别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八种补特伽罗,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建立因缘略有四种,这是标。
∵∵丑二、别列(分二科)∵∵寅一、八种补特伽罗(分二科)∵∵卯一、征
∵云何八种补特伽罗?
∵怎么叫做八类的众生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列,等于是回答。
∵∵卯二、列
∵一、有堪能者。二、无堪能者。三、善知方便者。四、不善知方便者。五、有无间修者。六、无无间修者。七、已串修习者。八、未串修习者。
∵这是列出来八种补特伽罗的不同,下边第二科是四种建立因缘,四种建立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寅二、四种建立因缘(分三科)∵∵卯一、征
∵云何四种补特伽罗建立因缘?
∵这个有四种建立因缘,有四种因缘是建立八种补特伽罗的因缘,是什么呢?那四种因缘呢?这是征,下面是标出来,就是列出来。
∵∵卯二、标
∵谓由四种差别因缘,建立八种补特伽罗。
∵就是由四种不同的因缘,建立八种补特伽罗的。这是标,下面是列出来,第三科是列出来。
∵∵卯三、列
∵一、由根差别故: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
∵这八种补特伽罗,第一种因缘,「由根差别故」:根有不同。「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这个「根」是指善根说的,就是善根已经成熟了;还有一种人,善根没有成熟。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九页:
∵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者:此已成熟及未成熟,如前〈种性地〉中已说应知(陵本二十一卷十五页)。
∵那里已经解释了,一共有〈种性地〉、〈趣入地〉,现在是〈出离地〉,现在第三〈出离地〉。
∵「根已成熟」这个话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你内心里边,你在佛法里边的信、进、念、定、慧,你对于佛法的「信」心,这是一种善根;第二个是「念」,就是念佛的念,念也是一种善根;「定」,禅定的定;和智「慧」;还有精「进」。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有善根、没有善根,就是指这五种说。
∵这个根「成熟」,这五种善根成熟了是什么境界呢?前面倒说得很详细,现在我们简单说。已经成熟了,若是你的善根成熟了,你这一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你决定可以得圣道,你的信、进、念、定、慧这五个善根成熟了,你现在决定能得无生法忍,这是一个可能,约小乘佛法说就是得初果,决定得初果;第二个可能,决定得阿罗汉果。有这两种可能。这个时候就是你的善根成熟了,这叫成熟。「未成熟」,就是不能,你现在虽然很用功,但是你这一生你不能得初果,你不能得阿罗汉果,那就表示你的善根还没成熟。这个善根有差别,这是一种因缘。
∵∵二、由瑜伽差别故: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
∵这瑜伽是什么呢?翻到中国话是相应,就是修止观相应、修止观不相应,瑜伽就是这样意思。这静坐的时候,修止修得很相应,修观也很相应,那就叫做瑜伽。这个瑜伽的差别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就是有的人,他是佛教徒,他对于修止观的事情,他善知、他很能够明白这个修止观的次第,这个戒定慧的次第,他完全明白;道前的方便,正式修道时又是怎么样情形,他完全明白,这是善知。「及不善知瑜伽」、另外一种人,他不知道;修学圣道的事情,他不明白,一知半解知道一点,但是不好用、不善知。这又是两种人。
∵∵三、由加行差别故:有有无间殷重修、及无无间殷重修。
∵加行就是努力修行、不懈怠了。佛教徒里面有资粮位、有加行位。初来到佛教里面,对于佛法有了信心,他就是慢慢地学习;我今天学习天台宗也可以、明天我也学学法相宗,就是在准备、思想没有稳定的时候,就是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今天也可以静坐、明天也可能念佛、后天去念陀罗尼,就是这种情形;有的时候也不念佛、也不静坐、也不念陀罗尼,就是在这个时候叫资粮位。等到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不是了,他就已经决定了,努力地修行,这叫加行位。
∵这加行位也是有差别,「有有无间殷重修、及无无间殷重修」:有的人的他这个加行,他已经有了无间殷重,不间断,就是不懈怠,一直精进勇猛地修行。「无间」:就是精进不懈怠;「殷重」:就是特别地诚恳而很认真地修止、修观,修这个戒、定、慧。说是戒,对戒都详细地学习,也能够受持;修定,究竟是怎么回事情,也学习得很圆满,也能努力地修行;慧是怎么回事情,也能够如法地学习,那叫殷重修,不是很草率的,不是那种事情。「及无无间殷重修」:没有能够无间殷重修,没有!他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不修,就是懈怠了。因为这样,这补特伽罗也就有差别了。
∵∵四、由时差别故:有已长时修道、及未长时修道。
∵四、由时间也有差别,怎么个情形呢?「有已长时修道及未长时修道。」这个长时修道和那个无间殷重修不一样,里面的含意还是不同的。这是把四种建立因缘说完了,八种补特伽罗也说了,四种建立因缘也说了。现在第三科配释,就是四种建立因缘和八种补特伽罗配合起来加以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丑三、配释(分三科)∵∵寅一、征
∵云何如是四种差别,能为前八补特伽罗建立因缘?
∵这是征,就是问;下面第二科就是配,就是等于是回答了。分四科,第一科由根差别。
∵∵寅二、配(分四科)∵∵卯一、由根差别
∵谓根已成熟即有堪能者,根未成熟即无堪能者。
∵「谓根已成熟即有堪能者」:他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成熟了;这句话,就是八种补特伽罗里面的有堪能者,就是有能力得圣道。他有能力得初果、有能力见诸法实相了,他有这个能力了,那就是根已成熟的。
∵「根未成熟即无堪能者」:如果他的信、进、念、定、慧的善根还没能成熟,那他这一生他不能得无生法忍、不能得圣道。
∵这是互相配合,配合这两种了。这是第一科由根差别,现在第二科由瑜伽差别。
∵∵卯二、由瑜伽差别
∵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不善知瑜伽即不善知方便者。
∵「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这个瑜伽的差别有善知瑜伽者,就是那个善知方便的那一类的众生,八种补特伽罗里面有一个善知方便,就是得圣道的方便。
∵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上有一段文:「众生意钝,玄览则难」:众生他的心…这个眼耳鼻舌身前五根,前五识有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它的时间很短促也没有分别,主要是第六意根,你有没有智慧就看你的第六意根。现在智者大师说,众生的意根是很钝的、没有智慧。「玄览则难」,玄妙的玄,游览的览,则难。「玄览则难」:玄览怎么讲呢?玄妙的玄,就是玄妙的观察,那是不容易的!你很钝、你想要玄览是不行的。怎么叫做玄览呢?就是什么都不凭借、不假借,什么都不用,也不须要见佛闻法、也不须要鸟鸣花笑,我要听见鸟叫一声就开悟了,都不用!也不要花开花谢,都不用,什么都不用,一下子就是佛!就是玄览。这样子是很难。那么怎么办法才能得圣道呢?就是「眼由色入,假文则易」:我们的眼睛要明白什么事情,眼睛能看见色,这青黄赤白,看见这个颜色;文字也是色,我们见到白纸黑字这也是色;我们一看见这个文字了,「眼由色入」,第六意识就会分别了,这样子就可以了。「眼由色入,假文则易」,所以要有了文字,我们就容易入道,就是要有凭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