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七、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分二科)巳一、问
∵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现在是第七科「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也就是第六地,第六是现前地。这里分两科,第一科「问」。「云何菩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怎么叫做菩萨观察十二缘起相应的大智慧,安住在第一义谛?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十一科,第一科是「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分三科,第一科是「指经说」。
∵∵巳二、答(分二科)午一、略说(分二科)未一、别辨相(分十一科)
∵申一、十法平等性成满得入(分三科)酉一、指经说
∵谓诸菩萨先于诸谛相应增上慧住,已得十种法平等性,当知文辞如经广说。
∵「谓诸菩萨先于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谓这么多的菩萨在现前地之前,就是在缘起相应增上慧住之前。「于诸谛」,于苦集灭道的四谛。「相应增上慧住」,于四谛法门的止观的增上慧相应的时候。「已得十种法平等性」,已经成就了十种法平等性的止观。「当知文辞如经广说」,这个十种法平等性,你要知道它们的文句在《十地经》里面已经广说了。这个话,就是这里不说了;你想知道,你去读《十地经》。
∵∵《披寻记》一五九六页:
∵已得十种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经》说:若菩萨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萨地,当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为十?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无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四、一切法无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净平等故,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论一一释,此应准知。
∵「已得十种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经》说:若菩萨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萨地」,假设这位菩萨,当然这是圣位的菩萨。「已善具足」,就是已经善巧地圆满了第五难胜地的圣道、止观,第五地的止观已经圆满了。「欲入第六菩萨地」,他要继续向前进,所以想要证入第六现前菩萨地。怎么办法能成就第六现前地呢?「当以十平等法」,十个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为十?」这是问。「一者、一切法无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无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四、一切法无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净平等故,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八、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无不二平等故」,这是十种平等。「论一一释」,这个《十地经论》对这十种平等,一样一样都有解释。「此应准知」,在这里,你若想要知道,你去看《十地经论》好了。这个文就这样略过去了。
∵这是第一科「指经说」,下面是第二科「明得入」。
∵∵酉二、明得入
∵如是十种法平等性,成上品故、极圆满故,超过前住得入此住。
∵「如是十种法平等性,成上品故」,这个第五难胜地,他对这十种法平等性,经过止观的修习,「成上品故」,他逐渐地进步,达到上品,他的止观是很有力量了。「极圆满故」,这十种平等法修学的止观到极圆满的程度了。怎么叫做「成上品故、极圆满故」呢?「超过前住得入此住」,这个成上品与极圆满就是这样子,它超过了前面那个「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超过那个前住。「得入此住」,得入这里的缘起相应增上慧住,就是由第五难胜地进步到现前地了。这是「明得入」。
∵∵酉三、释略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无分别智所行自性有无无二平等性故;当知是名此中十种法平等性略分别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这下面是第三科「释略义」,就是解释前面引这个《十地经》的这十种平等性,解释它的要义,「释略义」也就是说它的要义,简要的大义。
∵「谓于一切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就是解释那个第一个「一切法无相平等故」,解释第一个平等性。第一个平等性怎么样解释呢?「谓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有为法。「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这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是如幻如化的、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它本性就是毕竟空寂的,但是这个毕竟空寂的境界是胜义。这个「胜义」,「胜」是指智慧说的,指佛菩萨那个无分别的智慧、殊胜的智慧。这个「义」就是境界。那个离一切相的毕竟空寂,是佛菩萨无分别智的境界,叫做「胜义」。「自性无相」,那个胜义它本身是没有行相的。这个因缘所生的,也就是唯心所现的这一切法,各有各的相,这个高山是一个相,海水是又一个相,太阳、月亮,乃至人、天,心法、色法,各式各样的,烦恼有烦恼的相,智慧有智慧的相。但是这一切法,毕竟空寂那个地方是无相的,它没有这一切的差别相。「自性无相平等性故」,一切法是不平等,各有各的相貌,但是那个自性是无相的那个地方,是无差别的。但是那个无差别相是胜义,是佛菩萨无分别智的境界。而这里说这个「胜义自性」这个词,和《中观论》那个自性不同。这个是说,每一法本身的体相就可以名之为自性的,是这样意思。用这样的词句「由有胜义自性无相平等性故」,解释那个第一句「一切法无相平等故」,就这样解释。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言说造作影像无相平等性故」,这是解释那个第二句「一切法无想平等故」,解释那个第二句的。「言说造作」,这个「言说」,「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这个「言说」就是内心的思想,内心思想才能够有言说。你内心在思惟、分别,就是「造作」。这个一切法的胜义的境界,那件事的本身是无相的,那为什么有相了呢?就是你心在思惟分别了,它就现出影像来,就是这么意思。那个「影像」,就是你内心的分别,你或者是发出来言说,或者发出来活动。由于你内心的分别就现出影像来,现出影像就有差别了,是由内心的想而现出来的像。现出像,当然这个想,「四缘生诸法」,这个心的动是由四种缘:种子是因缘,还有所缘缘、增上缘、还有等无间缘,心才能动。心若动,就是现出影像来了,就像镜子里面那个影像似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影像,如果你心若不动的时候就没有,就没有影像了,所以也还是「无相」的,所以也是「平等性故」,是平等的。那么这是解释那个第二句「一切法无想平等故」,这个想能变现一切法;「无想」,心若不想,不想什么也没有,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是「平等性」。
∵「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这是第三句,解释经上的第三句:「三者、一切法无生平等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就是你的言说,你内心的思想现出来一切法,就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似的。「即由此相」,就是由于这个影像,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影像。「自然不生平等性故」,一定要有因缘,一定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没有因缘,是「自然」,一切法是没有的。所以在自然这一方面来看呢,无有少法可得,是不生,也不现前的。这个不现前的,也还是「平等性」,也是毕竟空寂的。这是用《瑜伽师地论》的第三句,解释《十地经》上的第三句。
∵下面第四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第四句,那么《十地经》上的第四句是「一切法无成平等故」,是第四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个「因亦不生」,「因」就是每一法的因缘。按唯识的教义来说,就是种子。你没有其他的因缘,没有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因也是不能生的。你只有种子,你的心还不动;不动,这个法就不现前。那也是「平等性」的,也是无差别的。这个「一切法无成平等故」,就是用这个「因亦不生」。刚才我们的解释是约种子说,单是种子它是不能生。另外一种说法呢,「因亦不生」,「大自在天为一切法的因」,这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大自在天不是万物之因,所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这个「一切法无成平等故」,因是能成,法是所成;因是能成立的,法是所成立的。而这个因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是「一切法无成」的时候,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也就是不能成立。这个因是人的虚妄执着,它实在不是万物之因,那么当然也就是没有这回事了。
∵下面是第五句:「自然与因皆不生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两句,但是有两种说法:就是把它合而为一算一句,这一个说法;一个是分成两句。我们还是分成两句。「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这是第五句,那么经文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静平等故」。「自然与因皆不生故」,前面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三句是「自然不生」,第四句是「因不生」,现在把这两句合在一起。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自然与因皆不生故」,这是第五句,就是「一切法寂静平等故」,《十地经》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静平等故」。一切法若得到因缘的时候,一切法现前的时候,就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是动。现在说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的时候,法不现前就没有生灭,那就叫做「寂静」,一切法寂静是平等故。
∵「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样说这个就是第六句,第六句是说「一切法本净平等故」。「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本来是毕竟空寂的,为什么不是空寂呢?就是我们有烦恼了。我们心里面有杂染的烦恼,心就动了,所以一切法现前了,这个生死的境界出现了,这个流动的境界苦恼一切众生。但是本来是没有事情的,所以「毕竟本寂平等性故」,这是第六句。那么经上的那个第六句「一切法本净平等故」,我们因为有了烦恼,才有种种苦恼的境界、污秽的境界出现,你知道吗?一切法本来是清净的啊!没有这些污秽的事情,所以「一切法本净平等故」。这是第六句。
∵下面是第七句,「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这是第七句。看经文上第七句,「七、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就是这么解释。「现有体事能取正智,离诸戏论平等性故」,这个一切法有两种,一种是有体,一种是没有体性的,有这么两种差别。两种差别,这个没有体的事情,很多的事情是没有体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是有体。我们也是常讲的,譬如说是我心里面想这屋子里有条龙,我心里想有条龙,这龙在这空间里面飞。这只是自己的妄想,实在没有龙,就是这个龙是没有体性的。我们也常说到一件事,这光线不好,那么有绳子,麻绳,用麻组成绳盘在那里,光线不好,远一点看,看见是一条蛇在那里。那么我说那里有一条蛇,你们眼睛好的人看那里没有蛇,所以我说有条蛇,这是没有体性的。你们说看那里有条绳子,说绳是有体的,是有那么一件事;我说有条蛇,是不对的,那蛇是没有体性的。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事情,在我们凡夫的境界,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虚妄分别,没有那件事。
∵现在这上面说「现有体事」,不是无体,是有这么一件事,是有体性的。那有体性是什么事呢?「能取正智」,这个能取是正智的作用,它有这个作用。这个「正智」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经过佛法的锻炼,成就了般若波罗密的智慧,成就了无分别智的智慧。这个智慧成就了,它就能见到那个胜义,见到那个「胜义自性平等性」,所以叫能取。其实这个地方就是能证悟,能证悟胜义的那个正智,这件事。这个正智现前的时候,「离诸戏论平等性故」,就和我们没得到智慧的时候,我们没有相信佛法的时候,我们虚妄分别的时候,就都是戏论。我说那里有条蛇,这句话是没有意思嘛!根本是说错了嘛!这叫戏论。我说那个人在骂我,这也没有这么一件事;说那个人在赞叹我,实在也没有这件事,但是我们认为是这么一件事,我们认为有这么多的事,这都是戏论。现在成就智慧了的时候,「离诸戏论」,没有这些虚妄分别了。没有虚妄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你成就正智的时候;成就正智的时候,是离一切虚妄分别的,那个时候也是平等无差别的境界。那么这是第七句,解释经上那第七句「一切法无戏论平等故」,也是相合的。
∵下面是第八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是第八句。《十地经论》上第八句「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是这么一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个取舍,什么叫做取舍?看下一句,「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这两句是合成一句来解释经文的第八句,就是「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烦恼众苦杂染」,就是我们现在的境界,我们心里面有贪烦恼、有瞋烦恼、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的烦恼,因此烦恼而有很多的苦恼。我们的心也并不是污染的,但是有这么多的烦恼就杂染了,就污染了。而这些烦恼的相貌就是「取」,什么事情都是真的、都是执着,叫做取。「离系解脱」,我们来到佛法里相信佛法了,我们学习戒定慧的时候,我们就断了烦恼,再没有烦恼来系缚,我们得大自在了,那么这就叫做「舍」。前面「烦恼众苦杂染」是「取」,「离系解脱」是「舍」。
∵现在这个地方说「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我们也不取也不舍,因为你用戒定慧的大智慧来观察烦恼,烦恼是无所有的、是毕竟空寂的,那就是没有取,没有取也就没有舍。没有烦恼可取,也就没有烦恼可弃舍,所以「远离一切取舍」,这个时候就是正智的境界。取舍就是造作,现在是远离取舍的造作,这个平等性就现前了,所以这个第八句是「一切法无取舍平等故」,这样解释。所以「远离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这句话怎么讲呢?「即此烦恼众苦杂染离系解脱平等性故」,就是用这句话来解释这句话。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第八句。
∵「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第九句,看这个《十地经》的第九句:「九、一切法如幻、梦、影、响、水中月、镜中像、焰、化平等故」,这个「焰」就是阳焰,这一共是八句,是八个譬喻。这个《瑜伽师地论》第九句「分别所执境界自性」,「分别」就是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它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它就分别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有利益的,这是有损害的,这是大的,这是小的,各式各样的分别。而这些分别不但是分别,里面还有个执着,执着自己的分别是真实的。这样的分别的境界,都不是真实的,就像那个幻化等。「如幻」,如幻术所变现的境界都是假的。「如梦」,如梦中境也不是真的。「如影」,就是你遮碍了光明就出现一个影。「如响」,这空谷里面,你在这边说话,那边就有个回声,这是响。如水里面的月,如镜子里面的影像,如阳焰,阳焰是春夏之交,天气稍微热一点,这个地面上的湿气被太阳一蒸发,我们远远的看就好像有水似的,叫做阳焰。「如化」,就是有神通的人变化各式各样的事情。
∵这八种譬喻,是有这么一件事,但是不真实。那么这在《摄大乘论》上是譬喻这个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不真实。当然,若是我们内心执着这遍计执的境界,我们也认为是真实的,但实在就是没有了,是没有这件事。「平等性故」,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虚假的,每一法都是虚假的,虚假和虚假也是一样的,所以叫「平等性」。前面是说空,这地方是说有,这个有是假有,是这样意思。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