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十二、妙陀罗尼∵(分四科)∵午一、征
云何菩萨妙陀罗尼?
这菩提分品,一共有十五科。现在是第十二科,妙陀罗尼。分四科,第一科是征。「云何菩萨妙陀罗尼?」怎么叫菩萨的微妙的陀罗尼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标。
午二、标
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
菩萨的妙陀罗尼简要的说,就是有四种不同。
午三、列
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这是标出来有这四种不同。下面第四科是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一样一样的说明这四种陀罗尼的相貌。分四科,第一科就是法陀罗尼。分三科,先是征。
午四、释∵(分二科)∵未一、别辨相∵(分四科)∵申一、法陀罗尼∵(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菩萨法陀罗尼?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酉二、释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纵、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慧力持」,就是说诸菩萨获得、成就了这样的念慧力持,就叫做陀罗尼。这个「陀罗尼」是梵语,翻到中国话就是「持」,能摄持。这里说能摄持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念,一个是慧。由念的力量能摄持,由慧的力量能摄持,这就叫做陀罗尼。他这念慧的力量,非常的广大。若是拿我们凡夫,一般人的境界说,有人生来记忆力特别强,也有人生来记忆力不那么好。但是我们从事实上看,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读诵了什么文章,但是有时间性,到了时间就忘了。最明显的就是老了的时候,记忆力衰退了,就忘记了,不要说是来生。
菩萨所得的陀罗尼,没这个问题。他的念和慧,能摄持所念慧的东西,永久也不会失掉。这永久也不会失掉,很明显的一件事,就是死掉了以后来生他还是能记得住的。以前我把《华严经》能背下来,死掉了第二生再来到这个地方,《华严经》还能背,那个念慧的力量还在,还能把《华严经》背下来,这叫做陀罗尼。说我现在能背得很熟,但来生就忘了,那不算数。
「由此力持」,由于菩萨有不可思议念慧的力量,他就能摄持住,他不失掉。「闻未曾闻」,我听闻没曾听闻的佛法。「言未温习」,「言」就是「字」,一个字、一个字,这都是「言」,这些的文句。说我以前没学习过,我现在学习了,这叫「闻未曾闻」。学习了以后,但是我没有温习。这「温习」这句话,什么叫「温习」?小时候读书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习」,老师就说「温习」,还能记住小时候老师说的话。但是怎么叫「温习」?这个「温」有思惟的意思,当思惟讲。就是我以前学过,我再没有温习,我再没有去读一读、思惟,没有这样子。是思惟的意思。这「习」就是数数的,一次又一次的做这件事,我没这样子,但是没再重新温习。以前学过。这「闻」由耳闻,应该是第六意识,也就是学习的意思,学习了以前没有学过的佛法,学习了以后没有温习。
「未善通利」,那经的文句,里面的道理,能诠显的文句,里面有所诠显的义。一个文、一个义,就不通利,不是那么顺,就不是那么熟悉。这是说在这样的情形下你的陀罗尼发生作用。这陀罗尼是什么?就是所念慧的,这「念」是指文说,有文有义,那里面文句是什么?里面义是什么?你能念。「能念」是什么?就是能够明了的现前。它的文句,文句里面的义,很分明的在你心里面现前。这就叫做「陀罗尼」。现在是说,你曾经学习过,但是没有温习,没能善通利。指什么说的?「名句文身之所摄录」。这个「文」就是「字」。这「名」、或者一个字就是一个名、或者两个字、三个字才是一个名。或者很多的「名」再组织成为一个「句」。很多「句」就是一篇文章了。这个名句文身「之所摄录」,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我们宣说佛法,也是要用名句文身表达真理。所以「所摄录」是什么?就是真理,就是义。
「次第错纵」,我看《大正藏》上的《瑜伽师地论》,这个字是个「综」,错综、错综其数的「综」。这里说「纵」。我察字典,这两个字,还是「综」比较好。这个「错」有多少种的解释,在这里我看这「错」是排列的意思,把拜墩排列起来,把桌子排列,一行一行的排列起来的意思。这个「综」就是有条理,不是混乱的排列,就是有次第,一行一行很次第的排列。这名句文身、佛说的用名句文身来宣扬真理,它是一章一章的、一品一品的,那个次第排列的很有条理,叫「次第错综」。「次第结集」,佛说的法;佛在世的时候,随顺种种因缘,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为众生说法。佛灭度以后,佛弟子就结集起来。这结集,「结」者「合」也、「集」者「成」也。或者约人说,就是集聚了很多的佛教徒,最初是五百阿罗汉,大家集合起来,把佛说的经、律,把它编集起来,就是「次第结集」。这「次第结集」,说这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按三十七品,前后有次第,也都是按照次第,六波罗蜜也是有次第。就是每一个法有次第的把它编集起来。这样子的情形「无量经典」,就结集成;次第错综也好,次第结集也好,佛说的法是很多了,「无量经典」,很多很多,小乘佛法,大乘佛法经典。这个菩萨他能够「获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闻埃曾闻」,所持的就是所学习的这些佛法,这些佛法无量的经典,他都学习过。
「经无量时,能持不忘」,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也不忘,无量的时间他也不忘。这个情形最低限度你要有禅定,你有禅定、你才有这种能力。譬如;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有四无量心三昧,三个加起来就是十二门禅;你有这样的功夫的时候,当然这个人他常常有正念。不是有时糊涂,没有这回事。我们有欲的人,有的时候糊涂,有的时候会有罪过。若是得了禅定,他常常有正念正知,他死掉了只是身体坏了,但是一刹那间又有一个身体出来,他的定没失掉,所以这念力也不失掉。若是已经得圣道了,那更不可思议。所以「经无量时,能持不忘」。
酉三、结
是名菩萨法陀罗尼。
这就叫「是名菩萨法陀罗尼」,叫做「法陀罗尼」。
若是我们不修止观,不修禅定,就是不能得禅定,不能得禅定,你心就不能常保持正念正知。那不要说死了以后,就是现在有的时候记不住,学习什么,过一些时候就忘了,记不住。从这些事情看出来,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是衰微。谁有陀罗尼?没有陀罗尼,就表示你修行不够,没有修行。
申二、义陀罗尼∵(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菩萨义陀罗尼?
这是第二,义陀罗尼。也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菩萨的义陀罗尼呢?
酉二、释∵(分二科)∵戌一、指前说
谓如前说。
义陀罗尼就和前面法陀罗尼一样,像前面法陀罗尼。这是指前说,下面第二科,简差别。
戌二、简差别
此差别者,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心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
「此差别者」,此义陀罗尼和前面法陀罗尼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即于彼法陀罗尼里面,那个文句里面,有无量的义趣,这一段有一个义趣,下面一段又有一个义趣。这一段文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下面又说这话,但是义趣不同,义趣不一样。前面说因缘所生法,下面说一切法是毕竟空的,这里面的义趣不一样。无量」,很多的义趣。「心未温习」,你心还没能去再思惟,你以前学过,但是现在没有再温习,当然那个义和文句,你不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不忘。
酉三、结
是名菩萨义陀罗尼。
《披寻记》一五一三页:
「云何菩萨法陀罗尼等者:《显扬论》说」,《显扬圣教论》它解释这个陀罗尼,「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若想要简略的说明陀罗尼的相貌的话,「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陀罗尼的相貌就是诸菩萨他成就了字类通达,即对于名句文,这个文字。这个「类」,字与字都是一类的就是广大、无量无边的文句,这一方面他有智慧,他通达这个文句。这句话是标出来,字类的通达,什么叫「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就是菩萨对于名句文身、文句,得到如意的自在,他能随意的运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这个菩萨他成就了、获得了文字种类的念持力量,他能明记不忘,能摄持住而不失掉。
「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意」,这是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什么叫「名句文身如意自在」?来解释这个相貌。就是「由念力故」由他那明记不忘的力量,「随一字中」,不要说一定那一个字,随你举出那一个字来,「而能显示分别」,用这一个字,可以显示出来,可以分别,可以开演。显示出来,这个显示是略,分别就是广了。能够略、也能够广,开演一切种染污意,一切种的清净意,能这样讲解。你有什么疑问,他也能够解答,所以叫开演。这显示、和分别、和开演,这意义还是不一样的。这就叫「成就字类通达」,这就叫「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这就叫「陀罗尼」,「陀罗尼」就是这样意思。
我们一般人,虽然说是凡夫,但是他的文学很好,很短的时间内,不用特别参考什么,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但是现在看这菩萨得到陀罗尼的时候,那是不可思议的。
这在《显扬论》(三卷六页)上说的。「此说法陀罗尼及与义陀罗尼应准此释。」准照《显扬圣教论》说的去解释,这样就可以了。
这是法陀罗尼,和义陀罗尼,这两种陀罗尼解释完了。下面是第三科咒陀罗尼。分三科,第一科,征。
申三、咒陀罗尼∵(分三科)∵酉一、征
云何菩萨咒陀罗尼?
菩萨有法陀罗尼,有义陀罗尼,另外还有咒陀罗尼。咒陀罗尼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征,下面解释。
酉二、释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患。
「谓诸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所谓诸菩萨获得等持,「等持」就是「定」。应该是得色界四禅,或者加上无色界的四空定。若是修四念处断了烦恼,就是无漏的等持了,就是无漏的三昧了。「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由于这位菩萨他有高深的禅定,这个禅定是自在的。我们初学习的人,就算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不自在,就是你成就这个禅定之后,你还要继续的数数的入住出,入禅定、入三昧,住在三昧里面,从三昧里面出来,入住出,你常常的这样训练自己,才能达到自在的境界。所以「由此自在」,这个「自在」两个字,表示你得到禅定的程度。「加被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这个自在的禅定的力量,你成就这个禅定了,你能加持,「加被」就是加持,加持这个章句,说的这个咒,能给它力量,授与这个咒力量,叫这个咒发生作用「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的作用,能除有情灾患。为什么这个咒的章句有这种作用?因为那个菩萨有禅定能加持的关系,这个力量从菩萨三昧的力量加持来的,若没有这个力量,你说的咒没有用,就是他有这个力量才能成就的。
「令彼章句悉皆神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他加持那个章句,就使令那个章句悉皆神验,完全都有灵验。「神验」,神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那个功能不可思议。譬如说你有病,他就念这个咒一回向,你病就好了,这不须要讲道理的,就是有这个作用。「第一神验」,是最殊胜的神验。当然这是他本人,他念这个咒来祝福众生这是一件事,若别的人没得禅定也学习这个咒,那他也叫它有神验,那就看那个菩萨加被的力量,这是一回事。「无所唐捐」,就是他说这个咒的时候,就是有作用,不会徒劳的,说这个咒白说了,没有作用,不是的。「能除非一种种灾患」,能灭除去不是一种;很多种的灾患都可以消除。
酉三、结
是名菩萨咒陀罗尼。
这菩萨咒陀罗尼是这样意思。前面只是简单的说「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的力量,若是凡夫得了禅定也可以说咒,也是可以说咒的,那个禅定的厉害,禅定力量是很大的。当然不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是要到色界四禅以上。而我们中国汉文佛教很久以来也不提倡修禅定了,不提倡这件事,就提倡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好,你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什么事情也是成功了,但是人都多数不用功。我们出家人就是欢喜散乱的境界,作佛事、放焰口,欢喜作这个事。若说不要作这个事,放下,专心的修学禅定,不欢喜;也没有人提倡,谁提倡修禅定?我看也没有人提倡。
我初出家的时候,很侥幸,一出家就住佛学院,在佛学院里学习佛法。说佛法有兴盛有衰败的不同。这句话我也听到了,我也能记住这句话,但怎么叫「兴盛」?怎么叫「衰败」?不知道。但是逐渐的在学习佛法,我可以分别「喔!这叫做佛法衰败,这叫做兴盛。」才知道这件事。我们提倡静坐、修四念处,也有人说,现在末法时代修四念处行吗?能得无生法忍吗?有人会提出这个疑问。我认为没有差别,正法住世的时代、像法、末法时代,无差别。就是你肯努力、不肯努力的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