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二、会后说∵(分二科)∵宇一、如虚空义(分二科)∵宙一、举虚空相(分二科)

洪一、容受

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

这是第二科「会后说」,此大科的名称是「随顺会通方便善巧」,分二科,第一科「随顺」,第二科「会通」。「会通」分三科,第一科「标所为」已经讲过了,第二科「正会经义」,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会初说」,第二科「会后说」。「会初说」分三段,第一段「无自性义」,第二段「无有事义」,第三段「无生灭义」也讲过了。「会后说」分二科,第一科「如虚空义」,第二科「如幻梦义」。「如虚空义」分二科,第一科「举虚空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容受」。

「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可得」:这是说一个譬喻,譬喻太虚空里有众多的物质,同时也有色业的活动,就是物质的活动。「容受一切诸色、色业」:广大的虚空它能容受一切的色法,和色业的活动。

《披寻记》一五○七页:

「有众多色色业可得等者:显色形色品类非一,名众多色。表色动转,是名色业。下皆准知。」

色有二种:一种叫做「显色」即青、黄、赤、白是显色,长、短、方、圆就是「形色」。显色、形色有很多的品类,不是一种,所以叫做「众多色」。「表色动转,是名色业」:「表色」就是色在活动时,能表示一种意义,所以叫做表色。表色在动转时,叫做「色业」。

谓虚空中,现有种种,若往、若来、若住,起堕屈伸等事。

前面这一段是标,下面这一段是解释。

「谓虚空中,现有种种」:在虚空里,显现出来很多种显色、形色、表色。「有种种」,是形色。「若往、若来、若住,起堕屈伸等事」:这就是色业,也就是表色。色法在虚空里,或者是往,或者是来,或者是住,或者是起。由下而上叫做起,「堕」,由上而下可以名之为堕,堕也可以当「入」字讲,由前一个形象入于第二种的形象就叫做堕,其实就是色法在虚空里的变化就名之为堕。或者是屈,或者是伸,这色法的活动的相貌,各式各样的相貌等事。

《披寻记》一五○七页:若往若来若往等者:此中种种,随应配释诸色色业应知。

这一段文的解释就配合前面「色、色业等」的意思就可以知道了。

洪二、清净

若于尔时诸色色业,皆悉除遣;即于尔时唯无色性清净虚空,其相显现。

前面是说虚空能容受种种色和色业,下面第二科是「清净」,举这二个意思,虚空相具足容受相和清净相。什么叫清净相?「若于尔时诸色色业,皆悉除遣」:假设在那个时候,虚空里没有色也没有色业,这二种情形都消灭了。「即于尔时唯无色性清净虚空」:就在那个时候唯独是没有色也没有色业的体性,只是清净的虚空在那里。没有色和色业的事情,这就是清净虚空。这是「举虚空相」里分这二个意思,一个是「容受」,一个是「清净」。「唯无色性清净虚空,其相显现」:清净虚空的相貌显现出来。

宙二、喻离言事洪一、言说所行

如是即于相似虚空离言说事,有其种种言说所作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色业转。又即如是一切言说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众色业,皆是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

这是第二科「喻离言事」,用虚空来譬喻离言法性的事。「事」也应解释一下,离言法性是一种理性,譬如真如理是理性它不是「事」,不是因缘所生,有生有灭的事,它是无生无灭的理性。但是这地方说「事」,就是用名言来表示这个道理,所以就属于事了,若是离言的那就是理了。离言本身也是名言,所以这属于「事」。

分二科,第一科「言说所行」,就是名言有名言的活动,有名言的差别相。

「如是」是指前文「举虚空相」,现在把虚空的譬喻在法上讲出来。「即于相似虚空离言说事」:就是在和虚空相似的离言法性,离言法性和虚空是相譬喻,虚空和离言法性彼此相似。「有其种种言说所作」:就在离言法性上有很多的各式各样的言说所作的。「言说」,当然是语言,但也是包含了一切的名句,一切的文句都在里面。「所作」:所生起的。「邪想分别」:我们认为言说而生起种种不合道理的妄想分别,或者因为文字、名句而生起种种邪想分别。「随戏论着」:邪想分别是什么呢?言说里有二件事,一个是文,一个是义,随着文义作种种戏论的执着。就是心有所得,心有所着,就违背了真如的理性,所以所有的言论都是戏论了。言说所作,邪想的分别,就是随顺名义上作种种戏论的执着。「似色业转」:言说分别,虚妄执着,就像虚空里色、色业的活动。虚空譬喻离言法性。虚空里的色、色业转就譬喻言说所作的邪想分别随戏论着。

「又即如是一切言说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众色业,皆是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

前面把虚空譬喻离言法性;色、色业就譬喻言说法性的一切执着,这二方面把它会合了,下面再解释「容受」的意思。

「又即如是一切言说邪想分别随戏论着似众色业」:众多的种种色、色业在虚空里,由虚空所容受。现在分别戏论言说法性「皆是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就是离言说法性容受了言说法性,种种的执着都在离言法性那里容受。当然这样说,说的客气了一点,明白一点说就是染污了离言法性了。言说法性,虚妄执着染污了离言法性。「似众色业」:在虚空里活动,对虚空也有点障碍了。

《披寻记》一五○七页:

「相似虚空离言说事等者:此中以彼虚空喻显离言说事,是名相似虚空离言说事。以彼色业喻显邪想分别随戏论着,是名似色业转。复以虚空容受色业喻显离言说事为分别戏论之所涂染,是名似空难言说事之所容受。」

「相似虚空离言说事等者:此中以彼虚空喻显离言说事,是名相似虚空离言说事。」这里以彼虚空的譬喻来显示离言法性,这就叫做「相似虚空离言说事」。「以彼色业喻显邪想分别随戏论着,是名似色业转」就是这个意思。「复以虚空容受色业喻显离言说事为分别戏论之所涂染」:虚妄分别的言说法性染污了离言法性,「是名似空离言说事之所容受。」,这段话也就是简单的说明生死的缘起。

下面第二科「圣智所行」,就是涅盘的缘起,清净的缘起。

洪二、圣智所行

若时菩萨以妙圣智,遣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着;尔时菩萨最胜圣者,以妙圣智证得诸法离言说事,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所显;譬如虚空清净相现。亦非过此有余自性,应更寻求。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等虚空。

「若时菩萨以妙圣智,遣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着」:若此时这位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成就了微妙的圣智,圣人的智慧,不是凡夫的烦恼。「遣除一切言说所起」:破除一切言说,一切名句所生起的不如理作意,邪想的分别,戏论的执着,破除这执着。言说法性是毕竟空,就是观察思惟一切名言所表达的文、义都是毕竟空寂的,就能破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着。这里面有观,这段话主要是说观,当然应该有奢摩他的止。

「尔时菩萨最胜圣者,以妙圣智证得诸法离言说事」:那时菩萨以最胜智,(「最胜圣者」,当然佛是最殊胜的),证悟了一切法离言说的真如理了。这时若能观一切言说法性是毕竟空的,言说法性本身毕竟空,能观察的智慧也不可得。彼无故此无,那就是圆成实性的真如就显现出来了。「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所显」:到证得诸法离言法性的时候,「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这一切言说自性都是无性了,离一切虚妄分别所显示的真如理显现出来。显现出来的当然此处也有依他起,那就是清净的依他起了,而不是染污的依他起。

「譬如虚空清净相现」:这时候言说法性被除遣了、除灭了,显现出来就是离言法性,离言法性的显现譬如虚空,离一切色相,清净相显现出来,这就是得无上菩提了。「亦非过此有余自性,应更寻求」:「譬如虚空清净相现」是真如理的显现,真如理显现就是究竟圆满的境界,不是过了此法之外还有剩余的、其他的自性,应该更去学习,更去希求,不是这样。

「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等虚空」: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

这是把「如虚空义」这一段会通了,下面第二科「如幻梦义」,分二科,第一科「释」,又分二科,第一科「举如幻梦」:

宇二、如幻梦义∵宙一、释(分二科)洪一、举如幻梦

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幻梦形质,都无所有。

前面说「如虚空义」是会合圆成实性的真如,第二科「如幻梦义」就是依他起了。

「又如幻梦」:又譬喻幻术师变幻的境界,又如人作梦里面的境界,「非如显现,如实是有」:并不像梦里显现的境界,真实是有那回事。作梦的境界,梦见老虎来了,其实这老虎是真的吗?不是真的。非如显现的境界是真实有,这是虚妄的。幻术师拿毛巾变成个兔子,那也不是真实是兔子,所以是,非如显现的那件事是真实有。

「亦非一切幻梦形质,都无所有」:前面是说「非有」,这下面说「非无」。

也不是说一切幻梦的形质的事一点都没有,还是有那种幻化的事,如梦的事是有,只是不真实有。这二句话,一个是「非有」,一个是「非无」。

洪二、喻一切法

如是诸法,非如愚夫言说串习势力所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诸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

第一科「举如幻梦」,第二科「喻一切法」,譬喻这一切法也是这样子。

「非如愚夫言说串习势力」:不同于没有修学圣道的人,「言说串习势力」,从无始以来众生就是有言说的。人间的人,天上的人都是有言说的。「言说串习」就是不间断的,连续的熏习,一直的有言说。「势力所现」:势力就是常常的说话,说话就表示内心的思惟,内心思惟,然后说出来语言,它就熏习了种子,在阿赖耶识那边熏习种子。种子成熟了,得到了适当的因缘时,它就会发生作用,「势力所现」,或者现出人的境界,现出天的境界,或者现出三恶道的事情。「如实是有」:前面的非如贯下来,就是不是真实有。「言说串习势力」,幻现出来的一切法,它也不是自然有的,是熏习而有。但不是真实的,非如愚夫言说如实是有,不是真实的。内心里思惟,说出来种种的语言,表现出各式各样的事,这些都不是真实有。

「亦非一切诸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前面是「非实有」,下面「非无」。

在胜义那个殊胜的境界,是圣人无分别智所观察、所证悟的境界,那境界是离言自性。「都无所有」:都没有;也非都没有。这和前面正是相合,前面是二句,这也是二句。一个是「非有」,一个是「非无」。

但是看四寻思、四如实智,和修唯识观的前后次第,它是先修空观的,空观在前。

宙二、结

由此方便悟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如幻梦。

前面是解释,这第二科是结束这段文。

「由此方便悟入道理」:由如幻、如梦的譬喻为方便,使令我们可以觉悟到诸法毕竟空,又不是空,这样的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这一切诸法也不是有,也不是无。「犹如幻梦,其性无二」:就像幻术师的幻术似的,也像人做梦似的。幻梦的体性,不能说它决定是有,也不能说它决定是无的。「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如幻梦」:所以就这样解释,这样宣说,做这样的譬喻,使令我们容易明白。

玄三、结显正知

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如其所知,如是开示。

第一科「总标所无」,第二科「正会经义」,现在是第三科「结显正知」。

「如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这位菩萨不懈怠,他三大阿僧只劫的修学圣道,所以普遍的于一切染净法中,或者是一切法的法性,法界即法性。「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一切诸法,应该是依他起,法界即法性就是圆成实,依他起是如幻如化,如幻梦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如幻梦,认为是真实的,那就是遍计执了。现在这位菩萨修学圣道成功了,在法、法性不取着少分,也不弃舍少分。「不作损减」:依他起和圆成实不损减,不能否认这件事。「不作增益」:遍计执是毕竟空寂的,不执着是有,所以不作增益。「无所失坏」:不损减也不增益,对于诸法就不会有错误,不会破坏法性。

「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怎么叫做「无所失坏」呢?若法是真实有,圆成实、依他起是真实有,就知为实有。若法实无,就知为实无,遍计执实在是没有,也通达它是没有。「如其所知,如是开示」:菩萨能这样通达三自性,也这样的为众生宣扬。

天三、结

当知是名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

这是结束这一大段文。

《披寻记》一五○八页:

「不取少分不舍少分等者:于实无事离有相取,是名不取少分。于实有事离无相取,是名不舍少分。不于实有起损减执,是名不作损减。不于实无起增益执,是名不作增益。远离增减所有过失,是名无有失坏。〈真实义品〉广显彼失坏相应知。(陵本三十六卷十五页)」

「不取少分不舍少分等者:于实无事离有相取」:言说法性是毕竟空的是实无,「离有相取」:就是远离了执着为「有」的执着,不执着是有,有相的执着远离了。当然这是长时修止观,慢慢的才能改变过来。「是名不取少分,于实有事离无相取,是名不舍少分」:依他起和圆成实是真实有的,「离无相取」:远离了没有的执着,「是名不舍少分」。

「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于依他起和圆成实起损减执,「是名不作损减」。「不于实无起增益执」:言说法性实在是无,不要执着是有。但是在我们凡夫不修止观的人,染污的依他起、遍计执一直是显现的。依他起和圆成实是不显现的,虽然是真实有,但是不显现;遍计执是毕竟空的,但是显现出来。这是颠倒的境界,现在能长时期的修止观,能改变过来,「是名无有失坏」。「〈真实义品〉广显彼失坏相应知。」:第三十六卷的〈真实义品〉,很广博的显示出来失坏的相貌。执着言说法性是有,因为依他起、圆成实是没有,有什么过失,那里有说,就是(陵本三十六卷十五页)。

亥二、共立要契方便善巧∵(分三科)天一、征

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前面是「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这是第二科「共立要契方便善巧」,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菩萨共立要契的方便善巧呢?「要契」:要者求也。众生有所求,菩萨也有所求,彼此的有所求大家都同意。我也同意你的所求,你也同意我的所求,大家都同意遵守信用,说的话算数,就是叫做「要契」。而这个「要契」是菩萨和众生共同立的一个合同,而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

天二、释∵(分六科)∵地一、于施资具

谓诸菩萨若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诸沙门婆罗门等,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六科。第一科「于施资具」。

谓诸菩萨若见众生求饮食等十种资具,十种资具在第二卷十七页(即《披寻记》七十二页‧十种身资具)第一食,第二饮,第三乘(就是车),第四衣服,第五庄严具,第六歌笑舞乐,第七香鬘涂末,第八什物之具,第九照明,第十男女受行。菩萨若看见诸有情,求饮食等十种资身之具,生活所需的。「即便共彼,立要契言」:菩萨就和这个众生定个合同。「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你们要求这十种资身具,我可以满足你们,但是有条件,就是要知道父母的恩。要对父母恭敬供养,对诸沙门婆罗门也能恭敬供养。这样我就可以给你们十种资身具。

《披寻记》一五○八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