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四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我先说几句闲话,我在倓虚老法师的《影尘回忆录》上看见,宁波观宗寺,倓老法师在那里学天台教的时候,这谛闲老法师上课,先静坐两个钟头,然后再讲两个钟头,我感觉这个境界不可思议。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这个「持」这个字,前面曾经讲过,我不知道各位同学记住没有?这个「持」字怎么讲?这一品呢是供养亲近无量。供养三宝、亲近善友、修四无量心,这一品说这三件事。这是第十六品。

巳二、供养亲近无量品∵(分三科)

午一、总征

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

这是第二科,供养亲近无量品分二,第一科是总征。什么叫做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呢?

午二、嗢柁南标

第二科就是嗢陀南标。第三科叫做长行释。这个嗢陀南曾经也是讲过,里边是什么意思?

嗢柁南曰:供三宝,亲善友;修无量,最为后。

下面第三科是长行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供三宝,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供养,又分两科,第一科,举供如来,分五科,第一科是征。

午三、长行释∵(分三科)∵未一、供三宝∵(分二科)∵申一、别显供养∵(分二科)

酉一、举供如来∵(分五科)∵戌一、征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

我们凡夫的境界姑且不说,什么是菩萨在佛的地方供养佛这件事?那么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标。

戌二、标

当知供养,略有十种。

有十种供养,这是标出来供养的类别。下边第三科,就是列出来这十种供养。

戌三、列

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

分这十种不同。下边第四科解释这十种供养。分六科,第一科是设利罗供养。

戌四、释∵(分六科)∵亥一、设利罗供养

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

若是很多的菩萨,「亲」就是他自己亲自做供养的事情,供养的事情是现前,就是所供养是现在面前,叫做现。供养谁呢?供养佛陀的色身,这就叫设利罗供养。这个设利罗,我们通常的解释,好像是佛灭度以后,佛的身体火化了,有舍利,我们通常这么解释,但是这里好像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设利罗翻到中国话是「体」,也翻个「身」,身体。就是供养佛的身体,这就叫设利罗供养。看这样的意思,那是佛现在,在佛前修供养。

亥二、制多供养

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

这叫做制多供养,制多供养这里边很明显的看出来是佛灭度后了。「若诸菩萨于为如来」,就是为佛陀所造的一切的窣堵波,这个「若窣堵波」,「若」就是或者是,或者是窣堵波,窣堵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塔。这个梵语、印度话这个历代的翻译者这个音的轻重长短不一样,窣堵波就是塔,也翻个高显处,这个地方很高,很显着的地方。就是佛的身骨,埋葬的地方很高,那么就是塔了。菩萨为佛造的塔,菩萨在这个地方,或者是「窣堵波」,或者是「龛」,就是造这个佛像,佛像以外又造一个龛,好像是一个房子似的,「若台」就是这个佛像供在台上,没有龛。「若故制多」,制多实在就是窣堵波,也有是翻个舍提(按:支提或作支帝、支徽、制多、制底等),也就是塔,「故制多」就是旧的制多。新造的制多,菩萨在这个地方,「设诸供养」陈设了很多的供养,这就叫做制多供养。

这两类供养,可以分为,第一种是佛在世,第二种是佛灭度后了。下面第三种是现前不现前的供养,分两科,第一科别显种类,分两科,第一科现前供养,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供一佛等。

亥三、现前不现前供养∵(分二科)∵天一、别显种类∵(分二科)

地一、现前供养∵(分二科)∵玄一、供一佛等

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对于佛的这个身像,或者是佛在世的时候,或者佛灭度后,在佛的塔的地方,「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就是菩萨供佛的时候,就在佛的面前,或者在塔的地方,这个能供所供是亲面对前,而没有距离,这样子。「现瞩现见」,这个「瞩」也是见,就是你的眼能够看见所供养的地方,所供养的境界,「现见」,或者你的心眼,你心眼也是见的很分明的,「而设供养」,这样修这个供养的功德。是名叫做「现前供养」。

玄二、供多佛等(分二科)∵黄一、举思惟(分二科)∵宇一、明法性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施设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

前面是供一佛等,现在是供多佛等。分两科。第一科举思惟,分两科,第一科,明法性。若诸菩萨于如来的地方,或者是「制多所」,是塔的地方,「现前施设供养具时」,是现前的境界,施设了很多的供养具的时候,这是表面上的事情。「发起增上意乐俱心」,这是内心的境界,在供佛的时候,心里面能够发起来,「增上意乐心」,「增上」就是殊胜的,殊胜的欢喜心,姑且这么讲。「净信俱心」,有清净的信俱心,在供养的时候,内心里同时有清净的信心,这个清净的信心,这句话可深可浅,或者浅一点讲呢,就是很诚恳的相信佛陀是无量功德庄严的大圣人,佛灭度后也是无量功德庄严的舍利,在这上面有清净的信心,一点也没有疑惑,那叫「净信俱心」。

若是我们长时期的学习经论,我们有现成的是印顺老法师,游心法海六十年,他在这个经律论里面常常这样子思惟观察,他对于佛菩萨的信心就非常的强,他的信心就清净,若是我们不学习经论,对于佛法的道理,完全是一无所知的话,你说是让他去供佛,他的信心会怎样呢?我感觉那地方有问题。所以时时的学习佛法,从这个法义上,沐浴自己的身、口、意,这个信心逐渐逐渐会加强,他会加强,说是没有这样增上正法的熏习,那信心很难,信心是很难的,信心也是不容易建立的。若是常常的学习佛法,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个信心就建立起来,说是一个人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他到了佛教里边来,佛教的法师去劝他生信心,那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你很难令他有信心的。所以建立信心不容易,不是容易。这里说呢,这个菩萨呢,他供养佛的时候,他施设,现前施设供养具的时候。「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那么「作是思惟」,他心里面就这样的思惟观察。也就是思想,也就是作如是念。

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

「若一如来法性」是这一位佛,我们娑婆世界的佛法,以释迦佛为主,这一佛,释迦佛的法性,那法性是什么?就是真如了,就是第一义谛了。「即是去来今世」就是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佛的法性,是无差别相的。当然佛佛道同,在法性上,没有数量的,没有一、多的差别,没有此佛彼佛的差别的。这可见这个菩萨他能作如是观,能作如是观,这个法性在他的无分别智现前。

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

「若一如来制多法性」,佛在世的时候说佛的法性,佛灭度后就是为佛做的塔,这个塔的法性也是真如。「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也是无差别的,也是无差别性。这是明法性,他作如是观。这个表面上是施设供养具,在内心里面呢,这个胜义谛现前的境界。

宇二、明供养

是故我今供现如来,即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如来。供现制多,即是供养其余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

「是故我今供现如来,即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如来」,那么这个菩萨作如是观的时候呢,结果呢,就是我供养现在的如来,就是供养其余三世的一切佛,并不是只供养一尊佛,「供现制多,即是供养其余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也是没有界限的,也是这样作如是观。

黄二、结得名

当知是名:菩萨俱供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

这是第二科明供养,现在还是第二科,结得名。第一科是举思惟,思惟有两种,一个是法性的思惟,一个供养的思惟。第一科是思惟,现在第二科结得名。「当知是名菩萨」,这就是菩萨,他「俱供」,就是同时的举供养了两种,一个现前,一个不现前,现前的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不现前的一切如来,及以制多,同时的都供养了。

看这《披寻记》pt.∵1468

「发起增上意乐俱心等者:谓于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乐俱供养,是名增上意乐俱心。于一切如来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有差别生净胜解,是名净信俱心。」

「发起增上意乐俱心等者:谓于现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乐俱供养」,乐,就是欢喜,现前不现前都欢喜供养。「是名增上意乐俱心」,这个「增上意乐俱心」呢,《披寻记》的作者是这么解释,就是欢喜,欢喜供养叫做「增上意乐俱心」。「于一切如来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有差别,生净胜解」,对一切佛的一切功德,都是平等无差别的,此佛与彼佛平等,彼佛与此佛也是平等,是没有差别相的。这个没有差别相,当然在佛的法身上说,这个化身还是有点差别。「生净胜解」,就是生起清净的观想,「是名净信俱心」。净信俱心,这个信,实在就是智慧,所以叫做「生净」,这个「胜解」是智慧,就是能深入诸法实相的观察智慧,不可动摇,所以叫做「胜解」。表面上是用种种的供具供养佛,但是内心里边有增上意乐,有清净的信心的。这是前边第一种,就是现前供养。下边是第二,不现前供养,分两科,第一科,作一切如来想。

地二、不现前供养∵(分二科)∵玄一、作一切如来想

若诸菩萨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名:菩萨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制多。

「若诸菩萨」在供养佛的时候,不现前的一切如来,不现前的制多,他不在佛前,也不在塔前,他这时候修供养的时候,他内心里面这样观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一个佛、一个制多,施设供养,他心里面这样观想,当知是名菩萨唯供不现前的佛,不现前的制多而修供养的。这是一切如来想。下边广造如来像。

玄二、广造如来像

若诸菩萨佛涅盘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龛、若台,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如是菩萨于如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菩萨由此,能于无量劫大劫中,不堕恶趣。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

「若诸菩萨佛涅盘后」,当然这就是指化身佛,涅盘以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为了礼拜供养佛的关系,就是造一尊立的形像,「若窣堵波」,这个形像前面加个立,或者形像是立,或这个「造立」这个「立」和「造」放在一起讲,就是造,造了佛的形像,「若窣堵波、若龛、若台,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者造一尊,一个形像,或者两个形像,或者一个窣堵波、若龛、若台,或者是两个,「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那么多的数,「如是菩萨于如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这位菩萨在佛的地方,「设不现前」,佛不现前,不现前的弘大的、很多的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虽然是不现前,弘广供养,但是他这样内心里面观想作供养的时候,他能得到很多很多的大福德的果报,这是一种。

「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这样供养佛,或者造佛的形像,造立佛像呢,能够成就广大的大福德果,能摄受无量广大的梵福,就是梵天的福报,你造这样的功德,你能生到梵天上去。我看那《造像功德经》上,说一件事:说频婆娑罗王,他以前是造一个太子像,他前生造个太子像,所以今生做国王了。这个造佛像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菩萨由此,能于无量劫大劫中,不堕恶趣」,菩萨若是能这样子,广造如来像的话,能于无量劫里面,是大劫,不是小劫,「不堕恶趣」,不会堕落到恶道去,由这个福德的力量常在人天,「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由于他能这样子,做这样的功德的因缘,不是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的资粮,是能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的,就是能成佛的。那么这是造像和供养佛的功德广大。

天二、总辨福果

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这下边呢,是第二科,总辨福果。前边是别显种类,现在总辨供佛所得到的果报,「此中菩萨」,这里边说的功德,唯独是指供现前佛和制多的塔,应知获得广大的福乐的果报,「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是供养不现前佛,供养不现前的塔,所得到的功德呢,获得大大福,大而又大的福,供养现前佛及现前的塔,得广大的福果,用这个字不一样。「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呢,这两方面都供养了,「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就是没超过他的福德的。这件事呢,在供养的时候,就是你内心的诚信,和有没有大智慧,你所得的福德的大小,就在这里决定。如果你特别的诚信无疑,那么你的功德就大,若你没有智慧,和有智慧就不同,从这里分高下了。

亥四、自作教他供养∵(分二科)∵天一、别显种类∵(分二科)

地一、自作供养∵(分二科)∵玄一、唯自手作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这是第四科,是自作教他的供养,分两科,第一科,别显种类,又分两科,第一科,自作供养,又分两科,唯自手作,「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的时候,「唯自手作」,不去叫别人作,自己亲自去做供养的事情。不使奴婢去做,不使这个作使的人去做,不去使令这个朋友去做,和这「僚庶亲属」,这个「僚」是在***做事的官,或者这个菩萨也是作官的,那么和他共同作官的人,或者是「庶」,很多很多的人,或者这菩萨的亲属,不使令这些人去做。「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想要供佛的时候,他内心里面,不懈怠,不懒惰,也不放逸,自己精勤的亲自做些供养佛的事情,这样子设供养,「是名菩萨自作供养」。下面第二科,兼劝他作。

玄一、兼劝他作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落饶财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苦厄旃荼罗等,及以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不只是自己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落饶财商主」,在这个国家里边,或者是聚落里边,有这饶财的商主,有很多的财富,这个「饶」是多的意思,有很多财富的做生意的人,「下至一切男女大小」,或者是大人或者是小孩,或者是「贫匮」的人,他没有什么财富,或者「苦厄」的人,或者是「旃荼罗」的这一类的人,「及以亲教轨范」,就是前面,菩萨自己自作供养,同时也劝这么多的人去供养佛,及以亲教就是佛法里边,他的亲教师,他的轨范师,就是阿阇黎,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就是共同住在一起的,或是近住。这个近住,受八关斋戒的人叫做近住,这里呢,或者是,就是不是共住,但是可是很近,这么讲也可以,「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诸出家者」,这个亲教、轨范这以下这一些都是同梵行者,都是修梵行的出家人,那么这位菩萨也劝出家人修学供养,还有劝这个「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

地二、教他供养

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兴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

「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这是第二科,是教他供养,前面是自作供养,那个兼劝他作,也合在自作供养里边。这是教他供养,「若诸菩萨现有少分」,这位菩萨现在有少分可以供养佛的财物,「兴悲愍心」,就是兴起悲愍的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故思」,就是自己内心里面作意,把这少分可供的财物,由悲愍心的推动,施与贫苦的人,施与少福德的人,施与那个没有力量供佛的有情,送给他们,施舍给他们,施舍给他们干什么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