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大师略传
(日)兹本禅师着
丁琦娅译
--------------------------------------------------------------------------------
第一章∵∵大师家系
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要,并以五时六教,判释一代圣宗,以十乘三观,昭示人们直达圣境。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令吾辈至今犹远沾妙道,沐浴遗泽。在中日两国,人们一提起智者大师,便尊之为仁慈的险路良导。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读音yǐ,安静貌。《尔雅·释诂》:“顗,静也。”),字德安,俗姓陈,乃上古大舜之后裔,世代为颖川望族。有周一代,陈之胡公,历经前汉、后汉,家族中十有三人荫祖先功德,显赫时世。及晋元帝迁都扬州,陈氏一族才移住荆州。
第二章∵∵陈侯履历
大师之父,讳起祖,精于学问,通达圣经贤传,而且智谋武略兼备。因而,被梁武帝第七王子湘东王萧绎招为宾客,任军国顾问。领军朱熹不由感叹道:“若非经国之才,怎为英王器重”。时隔不久,湘东王即位,成为梁孝元帝,拜起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封诸侯。世称益田县开国侯。
第三章∵∵诞生灵异
大师之母,姓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尝梦香烟五彩,萦绕于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食白鼠,怪而占卜,言白龙之光也。并谓所怀之儿能知凡间诸事,乃现世佛心天子。梁武帝大同四年,即戊午年,七月,大师平安降生。诞生时,神光闪烁,映照近邻。见者无不感到神奇灵异。父母根据大师诞生时的瑞兆,幼名王道,又称光道。“王”,有自在之意;“光”,明其有智慧之德,希冀其能自在地弘扬佛道,为法灯增辉。
第四章∵幼年行仪∵
大师天生眼现重瞳,眉分八字,兼备唐尧虞舜二帝之圣相。传大师尚在襁褓之中,即卧则合掌,坐必面西,逢僧示敬。凡此举止,有云“但为儿戏设礼容”者。然比之大圣孔子幼年之德行,则可见并非儿戏,乃大师立志“定量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仿佛大觉世尊之威仪。大师之德何其大也,非独“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第五章∵∵七岁喜行伽蓝
南梁大同十年,甲子岁,即西魏大统十年,东魏武定二年,也即日本国钦明天皇登基五年,大师年七岁,为宿因、天性所引,日常喜往伽蓝参拜。诸僧口授《普门品》初段,大师仅闻一遍,便记忆不忘。余下的经文,虽无人教诵,大师则能根据经义自行推考,直至全部谙诵为止。知之者无不钦佩,夸大师真乃天机特发,生而知之的上圣。
第六章∵∵长沙瑞像
梁承圣三年,甲戌岁,西魏兵逼江陵,京城将破,元帝命人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又以宝剑斫断廷柱,慨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是年,大师年十七,目睹世道突变,深厌三界火宅,因而跪拜于长沙佛像前,愿为沙门。并立下“荷负正法,依赖人天”的弘愿。其夜,大师梦佛像伸援金臂,三摩其顶。于是大师得到了心灵的安慰。
大师发愿之年,正逢日本迁都矶城郡迎释迦佛于矶城岛金刺宫。自此,佛法东渐。
第七章∵∵茅穗、油河
据传,大师出家辞别母亲时,其母哀叹道:“如今,尔将远游,父母甘旨依靠何人?”大师悲及父母的供养,乃运用孝慈之心,指茅为穗,指河为油。后人为纪念大师孝感之神灵,至今犹保留着茅穗、油河的圣迹。自古纯孝之心,能感天动地,诸如雪中笋,冰上鲤,不可胜数。
第八章∵∵感见定光菩萨
佛语有云:“父母不许,不得出家”。为守此规,大师也曾为是否出家而踌躇不决。于是,大师自刻檀木,制作佛像,披阅经文,忏悔行道。
忽一日,大师一心礼佛时,恍然如梦。见高山临海,山顶,有神僧扬手招呼,继而,引臂接大师,登山麓大伽蓝中。大师猛见自己平日所造的佛像,一一供奉于殿堂之中。因而悲喜交集,发誓从此潜心修学三世佛法,直至面对千都论师,辩说佛法而无碍,欲以此来报答在人世间享受衣、食、住、行四事的恩惠。神僧证明大师心诚意切,认为可以出家。便告大师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此神僧,即定光菩萨。后大师入天台山,所经境界,无一不与那一晚的梦兆相符。
第九章∵∵十八出家
及父母相继没后,大师向家兄陈针乞求出家。大师曰:“昔梁荆百万,一朝仆妾,尚省悟世事无常,起江湖之心。今双亲既丧,虽心肠寸断,然报恩戴德,当以谋道为先。”家兄知其志不可夺,便应允之。
时湘州刺史玉琳,乃大师先父陈侯旧友,嘉喜大师志节,为之置办法具。于是大师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受沙弥十戒。是年大师年方十八。是为梁敬帝绍泰元年,即日本钦明天皇十六年。
第十章∵∵大贤山
大师诞生时,地涌一峰,名为大贤山;大师示寂日,其山没入湖水,名曰大贤湖。日本孝灵天皇执政时,琵琶湖陷而芙蓉山现。灵异之像如此相似,真是不可思议。大师出家后,入此大贤山,诵读《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又修学《方等忏法》。忽一日,瑞像呈现,道场广博,庄严微妙。只是佛像、经卷纷然杂乱。大师口诵《法华经》,佛像、经卷顿时井然。此乃大师得《法华》妙旨,能辩纯杂,因而佛赐一代圣教,示其归处也。
世间之灵异,出家之瑞相,均非我辈言词所能妄断,心灵所能知会。
第十一章∵∵二十进具
自此以后,大师又北诣慧旷律师,精研律仪,兼修《方等大乘》,至二十而进受具足戒。此时,梁已禅位于陈,即陈武帝永定元年,日本钦明天皇十八年,农历丁丑岁。
陈武帝也系崇敬佛法的君王,在朝期间,共修复旧寺三十二所,造新佛百万尊。
第十二章∵∵谒南岳大师
南岳大师,讳慧思,元魏南豫州武津人。幼时即能诵读《法华》。曾梦普贤菩萨骑白象来,三摩其顶,头上隐隆成肉髻。据说这即表明慧师具备世尊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一相。
南岳大师的德行标准是:十年常诵,七岁方等,九旬常生,一时圆证,终净六根。南岳大师预知周武一朝,佛法将遭厄运,于是暗暗定计栖遁衡山。当时暂且寓居光州的大苏山。智者大师十分景仰慧师之风德,以致如饥似渴。于是冲兵刃,涉险路,至大苏山拜谒南岳大师。
第十三章∵∵普贤道场
南岳大师谓天台大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又复来。”即示普贤道场,为智者大师阐说身、口、意、誓之四安乐行。智者忍心钻研,不分昼夜,竟至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或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如是者经二十七日,忽一日,诵《药王品》至“心缘苦行,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顿发解悟,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灵山一会,俨如未散。从此智者大师领悟到了《法华》妙旨,若高辉临照幽谷;也通晓了佛教诸法性相,如长风畅游太空。
第十四章∵∵《法学》三昧前方便
南岳大师见智者大师如此聪睿,不由赞叹道:“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施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于群万众寻汝辩之,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事实诚然如此。智者大师既得《法华》三昧,便具无碍之辩才,在世能抗折百家,开显一乘之妙境;灭后则纯熟三大五小诸部法门之圆机。难怪大师创立的天台宗至今演讲不绝。
第十五章∵∵讲《金字大品》
南岳大师着《金字大品般若》,开讲供养时,亲开经题玄义,使智者大师代讲人文判释。智者大师智若日月,辩若悬河,卷舒自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金字大品》尽净虚融之理。
南岳大师亲临法席,由衷赞叹道:“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又回顾慧旷律师曰,“老僧闻贤子之法耳?”慧旷律师曰:“非旷之子,思亦无功,此皆《法华》之功力也。”
天台大师,智若佛家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佛***,乃真佛子也。
第十六章∵∵南岳大师付嘱
南岳大师复谓天台大师曰:“吾久羡衡岳,只恨法无所委。今汝初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南岳大师殷勤地将佛门法事嘱托智者大师后,即入衡岳。经十年星霜,至陈太建九年六月廿二日,端坐合掌而入定。南岳大师仙化后,托生日本,成为圣德太子。调整日本八大州之机性,奠定日本佛法兴隆之基础。这并非无中生有,或凡夫妄想,确实是因为日中两国,六根相似,佛缘相近。
第十七章∵∵入陈都金陵
大师既蒙南岳付嘱,即与法喜等二十七人,入陈之王城金陵。是为陈光大元年,丁亥岁。时大师年三十。然而,当时陈王不德,知音又寡,大师非常苦恼。忽一日,一老僧名法济,自矜精通禅学,倚卧而问大师:“有人入定,闻摄山动地。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大师答曰:“此乃边定不深,邪鬼暗入也。若自得意,对人夸耀,必定坏事无疑。”法济惊起谢曰:“老僧曾得此定,略示众僧,果即败北退失。今大师悬见他心,善知法相,令凡僧感伏投地。”自此,大师名声大振。真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十八章∵∵师少弟子老
是时,大师年方三十,而弟子法喜,则已逾六十,朝廷尚书毛喜因而嘲笑法喜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也?”法喜即答曰:“吾所事者德也,何论年齿。”毛公喜其善于巧说智对,经常向朝廷同行夸赞法喜,并从此更加敬重智者大师。毛公常常对人称颂曰:“自世尊泥洹之后,能降伏天魔者,在印度有优波毱多***;在我们中国则唯有智者大师。”
第十九章∵∵池深花大
梁陈时,有擅德高僧大忍法师,养道开善,不交当世,纵令朱云(前汉高僧)、戴凭(后汉高僧)再世,大忍法师也不屑为伍。然闻智者大师说法,深服其无碍之辩才,不由赞叹道:“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池深则花大。此岂文殊所出邪?”既蒙先达称扬,后辈理当敬从。自此,大师之德风,令天下草木咸皆靡服。
第二十章∵∵左仆射徐陵崇敬
尚书左仆射徐陵,乃梁、陈二代名儒。幼时,宝志和尚摩其顶而赞为天上石麒麟;少壮之年,慧云法师又褒其为当今颜回。徐陵曾梦亡父徐摛来告:“天台大师,乃吾宿世师范,汝宜一心敬事。”徐陵遵此冥训,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常在大师身边,闻法得益。若蒙大师惠赐书疏,则洗手焚香,整冠束带,三礼而拜读。
徐陵父子,二代俱恭敬崇重大师,可见大师德行之至高无上。
第二十一章∵∵徐陵五愿
左仆射徐陵随大师日久,深有悟入,乃立下五种大愿,书呈大师,仰乞证明。一愿临终正念成就;二愿不经地狱三恶道;三愿即还人中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五愿不堕流俗之僧。
据传,后来的天台宗第三祖师法华智威大师,便是徐陵的化身。智威法承章安,得《法华》妙旨,又传天宫慧威大师。智威、慧威二师,其后同时行化。仿佛昔之如来涅盘,阿难结集,出二弟子,一名商那,一名末田地。智者、如来身居异国,行化则同。由此观之,智者大师如东土一佛,章安有似阿难,智、慧二师则犹商那、末田地。
智者大师之德行,与佛祖之事迹竟如此相似,真令人不可思议。
第二十二章∵∵瓦官讲《法华》
陈宜帝太建元年,大师年三十二,应仪同沈君理之请,移住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宣帝曾敕停朝一日,令群臣悉往闻法得益。于是,左仆射徐陵、光禄王固、侍中孔奂、尚书毛喜、右仆射周弘正等当朝显宦,俱禀戒法,见闻妙旨,且均于一夏间开释“名”“体”、“宗”、“用”、“教”五重大义。自此废三车于门外,归一乘之宝所。又有白马敬韶、定林法岁、禅众智令、奉诚法安等高僧,也都北面礼拜智者大师。
第二十三章∵∵《法华》题释
《法华》经义深奥异常。据传,如来得道后四十余年,调动种种机缘,犹不能显示《法华》之真谛。至智者大师才将《法华》妙旨昭示于世。
“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声为佛事,称之为经。”
以上文字即为智者大师诠释《法华》经标题“妙法莲华经”五字的千古妙谈。
第二十四章∵∵《法华》梵题
《法华经》,梵语为萨达磨、分陀利、修多罗。
“萨达磨”,意为“妙法”;
“分陀利”,意为“莲华”;
“修多罗”,即为“经”的意思。
佛法五时中,须经华严拟宜、阿含诱引、方等弹诃、般若淘汰四时,方能至第五时。犹华严之三照,日轮当午,则罄无侧影;若涅盘之五味,从熟酥出醍醐,则纯而几近无味。如此—比较,便令人茅塞顿开,始知《法华经》远远超过了秘密不定、藏通别圆之八教。唯有此一乘法,乃无二亦无三之真诠。
第二十五章∵∵讲《大智度论》
大师停事瓦官寺八年,专为阐扬《法华经》,也兼讲《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乃《大品般若》之释论,龙树菩萨着,罗什三藏译。译经比原经缩短了十分之九的篇幅,由原来的千卷精简为百卷。《释论》,又名《智论》、《大论》,梵语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优婆提舍》。也有将其中“中观”一品略去,即成《中论》。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论》中“三智实在一心”句而悟入,又根据《中论》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四句,建立三观,远承龙树,口授南岳,再传智者大师。故智者大师特别注重讲演《大论》。然《法华》三昧,乃智者大师秉如来之意而阐明其妙旨者,宗义卓越,观法周备,开拓全新之义门。这又是龙树、慧文所不能企及的。因而后人评论说,北齐慧文只配列内观,视听而已。天竺龙树之《大论》,也不能与《天台法华》相比。
第二十六章∵∵说《次第禅门》等
大师在瓦官寺为僧众讲解《大智度论》的同时,又阐说《次第禅门》,还为尚书毛喜出《六妙门》。昔大师在大苏山时,自南岳大师处得传渐次、不定、***三种止观。所谓《次第禅门》,即为《渐次止观》;而《六妙门》,便是《不定止观》。
《渐次止观》,虽初修即能浅知其理,但要理解诸法实相,则谈何容易。人言“渐次易修,实相难解”。是故,应先修三归五戒,通达人道;再修禅定,得知色无色上界之禅味;后修二乘无漏、菩萨慈悲,终归于诸法实相、佛性常住之妙境。
《六妙门》,也即《不定止观》,于心则系缘实相妙理,行作则依次修***、渐次,浅深事理,终感大果玄妙。此即为《不定止观》的行相。相传大觉世尊,出家之后,辞谢阿罗逻、迦兰二仙,至伽阇山苦行林中的尼连河畔,经六年苦修,犹佛法难行。后修《六妙门》,则即成正觉。可见《六妙门》乃甚深微妙之法门。而能使如此深妙之法门传播于世,置吾辈凡庸之手中,则实赖智者大师之恩德。
第二十七章∵∵入天台山
陈太建七年,也即日本敏达天皇四年,大师年三十八,谢遣门人曰:“吾初居瓦官时,弟子四十,二十人得法;及次年,弟子百余人,得法者二十人;又其次,弟子二百,而得法者反只十人。自此之后,徒众转多,得法弥少。故今劝群贤,各随所安。吾欲入天台幽邃之境,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
大师此意既决,虽宜帝敕书、徐陵潸涕,皆不能夺其志,终于直指东川,径入天台山,至昔神僧定光菩萨之庵室。夜梦定光菩萨喜相迎接,并问:“还忆昔招手相引时否?”又告大师曰:“此地乃金地道场,吾已居此。尔可栖住北山之银地。”于是,大师草创伽蓝,植松引流,建宴坐之所。是为修禅道场,后更号“禅林寺”。这便是天台山最早建立的伽蓝。
第二十八章∵∵华顶降魔
天台山,钟山岳之神秀,涉海则有蓬莱仙迹,登陆则有石桥、赤城胜地。山高一万八千丈,方圆八百余里。第八重之最高处,名华顶峰,又叫望海尖,草木苍郁,殆非人世。大师登此华顶峰,坐禅至后半夜,忽有第六天之天子魔,率百千万魔军而来。顿时,暴风迅雷,千状万态,煞是恐怖。继而又化为父母师长之形,或哀怨,或亲昵,更添种种恼害。大师深念实相,体达本无,终于降伏了强软二种魔魅。于是,明星渐现,一神僧谓大师曰:“尔制敌胜怨,可谓勇也。从今以后,自行化他,吾俱影响,理应辅佐尔行化。”又当即为大师说《一实谛》之法门。史传中国诸师多有高道,然能降伏天子魔者,唯有智者大师一人而已,故“华顶降魔”成为空前绝后之美谈。
第二十九章∵∵放生
往古时代,天台山麓,滨海之民,往往造梁设簄,捕鱼为业。智者大师慈悲为怀,常自舍衣物,劝人拆梁撤簄,成为放生之所。当时,有临海内史计尚儿,请大师讲《金光明经》,大师借机宣讲流水长存及放生因缘,使合境渔人同发善心,咸舍杀生恶业。一时间湍潮绵亘,三百余里,喜舍江溪簄梁六十三处,永为放生之所。陈宣帝因而敕诏佐仆射徐陵之弟、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智者大师撰写杀生禁渔碑文。徐孝克乃挥如椽巨笔,书写道:“巨海无陵,一时清谧;众生无边,同荷安快。”览此碑文,令人深感大师慈悲广大,不禁潸然泪下。
第三十章∵∵善因善果
与佛法结缘,必有好报,绝不会徒费心机。智者大师,慈悲为怀,终于得到了非比寻常的善果。当他开创天台山,需要营造匠之际,便有天台韶国师诞生;当他需要首席放生主持人时,便有螺溪义寂法师降世。其后,放生之鱼皆会集于螺溪,便有众多信徒出现,又经天台妙宗之听闻、思维、修行三阶段最终脱离三界之苦海。
大师功德之广大,慈悲之无涯,实非吾辈凡夫所能推想。
第三十一章∵∵太极讲《仁王》
大师虽隐迹山林.然德声远振京城。陈少主三次遣使敕诏,又敕州郡劝请。于是大师至金陵,寓灵耀寺。
陈少主至大三年,乙已岁,大师年四十八,奉诏至朝廷正殿,讲《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天子亲临法席,闻听大师讲法。僧正慧恒、都慧旷,皆长于辩论,故激扬问难,势如冬冰之峨峨。大师以无碍之辩才,一一解疑释难,犹如夏日之赫赫。顿时冰溶霜化。天子欢喜,群臣赞叹,堂上堂下,一片喧哗。其后.大师移住光宅寺,皇上又入寺行舍身大施,并再次请大师讲《仁王》,且当众三次礼拜大师。
万乘屈膝,百官崇敬,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还有谁不景仰大师之高德。
第三十二章∵∵拥护万人出家
陈时,朝廷搜检无贯籍僧尼万人,欲将策经落第者休道归俗。大师闻知后上表进谏,曰:“昔提婆达多诵六万《象经》,犹不免地狱苦难,而周利搬特仅受持一行之偈,反获阿罗汉果。所论者道也,岂关诵经之多少。”陈帝大悦,敕停搜检。这就是史传“大师一谏,拥护万人出家”的佳话。
第三十三章∵∵光宅讲《法华》
陈祯明元年,丁未岁,日本用明天皇二年,大师年五十,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文。今本《法华》,一部八卷,二十八品。在结构划分上,有三分法、二分法,又有“灵山虚空,二处三会”之说。三分法:“初品”为序,“方便品”至“分别品”之十九行偈为正宗,偈以后至经尽为流通。二分法:“安乐品”以前为迹门,“涌出品”以后为本门。本、迹二门,又各分序、正宗、流通三部分。所谓二处三会,指“嘱累品”以前十二品,经“四百万亿那由他”,达“三千大千世界之佛土”,又历“三变土田之境界”,是为“虚空会”。而嘱累品以后十六品,无论是前十品,还是后六品,皆为“灵山会”。这便是智者大师讲《法华》时的分析方法。
章安大师,时年二十七,于金陵受听之际,将大师讲经要诀,字字句句结集成册,留赠后贤,是为《法华文句》。此乃长夜之明烛,佛道之良导也。
第三十四章∵∵四种“阿”字
大广智不空大藏在翻译龙树菩萨《菩提心论》时,解释“阿”字代表一切诸法,本身并不生义。而智者大师则引《太日经义释》阿、啊、暗、恶四种“阿”字,配以《法华经》之开、示、悟、入四宇,依次释为发心、修行、菩提、涅盘。并提出第五种“阿”字意为方便善满。大师还以为“阿”字五义与止观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之五略相同。极其简洁明了。吾朝根本大师根据桓武天皇御愿,师承智者大师,创立“天台法华宗”和“遮那止观”两法门。法华、止观,其旨相同。是故,中日天台二宗同明一佛乘,同名秘密藏,俱为醍醐圆教说,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论优劣。
第三十五章∵∵五品弟子
闻《法华》十界皆成之妙旨,遂不为毁誉所扰,起随喜之心,是为初随喜品位。以下各品为:读诵经典第二品;更加说法第三品;兼行六度第四品;正行六度第五品。能将此五品融会贯通,即称五品弟子位。大师得《法华》三昧,正行六度,自在弘经,化益众生,故得五品位。如此甚妙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
又,大师之德,自行化他。闻大师说法,即令村翁野妪,也无一不犹闻佛语,无一不起随喜心。大师终于实现了“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之宏愿。
第三十六章∵∵远公入梦
隋吞陈廷,金陵既败,大师策仗荆、湘,路经盆城,梦一老僧,乞其守护陶侃所得之文殊金像。大师于是登庐山,见慧远法师之像,即知梦中老僧为远公。时兵刃交路,处处焚烧伽蓝。独庐山免其侵扰,此乃大师守护之功验。
昔慧远法师,聚十八贤于庐山,结莲社。远公因此而成为中国净业之初祖。但远公灭后,佛法不传。天台大师讲《观经》、《弥陀》二经,制《十疑论》,言四种三昧中之常行三昧,唯步步声声念阿弥陀佛。又指出《意论止观》,唯念西方阿弥陀佛。将身、口、意三业之事相,融入空、假、中三观之理内。因而可以说,弥陀之本愿,莲社之净业,均赖大师遵远公嘱托之意,始弘扬于世,并传后代。
第三十七章∵∵隋文帝敕问
隋文帝开皇十年,庚戌岁,大师年五十三。文帝敕书问讯大师。其书起首言:“伤周武之废教,发誓再兴佛法。”最后言:“大师既已离世网,修身化人,恳愿劝励僧伍,固守禁戒,使含生感服,归依正法。”帝王犹如此崇敬,大师之德何其高也。
昔佛以无上正法,付嘱国王大臣,令法人护法。文帝选择大师为护法者,可谓得其人也。文帝一朝,护法业绩极为显着。他曾劝告天下,一年三长斋,一月六小斋,永禁杀生;又曾度人出家,一年达五十万人;建伽蓝五千余所;新造佛像六十余万尊,修治古佛像一百五十万九千余尊。佛法东渐,盛极一时。天台妙宗,应时而兴。然风云聚会,决非偶然之事,实赖智者大师之德。
第三十八章∵∵晋王受菩萨戒
隋炀帝未即位时称晋王,总管扬州。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晋王于总管大厅金城殿,设千僧供养斋会,屈请大师,为其受菩萨戒,并尊称大师为智者。自此,大师有了智者徽号。晋王受戒时,施大师礼物六十种,大师仅留下六种,并回施悲、敬二经。可见,大师心地平等而又不吝啬。
菩萨大戒乃南岳大师得《法华》三昧,六根清净而受于灵鹫山七宝净土、三变土田境界之多宝塔大牟尼佛。南岳又以此授智者大师。自此,天台一家师资相承之法门,成为法之最胜最***,更无一法超越其上。
第三十九章∵∵玉泉神感
荆州玉泉山乃三毒之薮,众妖之窟。大师登舍龙池,坐禅七日。开始时,天地晦瞑,妖怪变幻,更有巨蟒吞啖。大师运用慈心,教谕众妖,令其隐灭。于是云开月明,忽有一美髯魁梧大汉偕一秀发英俊少年向前致敬,自称为关羽、关平父子二人,言:“刘汉末年,欲助刘备成帝业,不意志未遂而身先死,故死有余烈,在此山称王。”又言“愿为大师修建伽蓝,护持佛法。请大师再安禅七日”。至第七日,大师出定,见千丈湫潭,已化为平地。真乃神运鬼工之成就也。所建佛殿,称荆州玉泉山寺。
寺一落成,大师即为僧众说法授戒。自此,该寺神威昭昭,有求必应,威灵绵绵,千年不衰。关公也因此受到世代景仰。至今,中国各地犹户户供奉关公,人人钦佩。关帝之神德,与日月俱辉,与天地共存。究其原因,大概是大师之法力与关帝之神德相辅相成,兼得益彰。玉泉寺草创之际,关帝得遇智者大师,凭借大师法力,再现神力;而大师则寄托关帝,传布化道,造福群生。
第四十章∵∵《法华玄义》
《法华玄义》开首举大师十德毕曰:“幸哉,灌顶,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蒙玄义。荆扬往复,途将万里。前后仆接,才闻一遍。卷舒钻仰,弥觉坚高。斯言若坠,将来可悲。书而传之,玄、文各十卷。后代行者,知甘露门之在兹。”据章安大师记载,智者大师先于金陵说经文,后于荆州释经题。
隋开皇十三年,癸丑岁,大师献万春树皮袈裟于晋王。晋王欢喜,致谢曰:“自然佳树,妙彩天成,披服周旋,恒充布隆,着如来衣,深荷慈奘。”其后,大师又制菩萨天冠寄赠。晋王惊喜曰:“思出神衿,妙逾郢匠。开土五明,此居其一。金刚种智,不可思议。端严顶戴,览镜徘徊。托大师洪福,使吾德配至宝;赖大师妙智,令吾获此天巧。”
第四十一章∵∵《摩诃止观》
《止观》之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师自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始,于荆州玉泉寺敷扬《止观》,经一夏二时。三种《止观》之一的《***止观》,为大师心中所行之法门。故大师推崇备至,曰:“《***》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不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绝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名《***止观》。一身当知,一念三千,故成道时,称此本理。”“一身当知”以下文字,是荆溪大师释“三千”不思议境界的文句,自古与经文连续。境、观一体,因果不二,以因大乘,诸法实相,大乘之果,亦显诸法实相之深旨。
第四十二章∵∵一念三千
—念三千法门,是大师终穷究竟的极谈。《摩诃止观》开卷就明确指出,这是大师心中所行之法门。因其以《法华》十如为基础,故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所谓十相必诸法,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十身,又依《大经》及《大论》,立三世间,成三千法。二乘之成佛,久远之实成,乃至草木国土,悉皆成佛。凡圣因果,六即智断,一切皆不出三千法门。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身并常,俱体俱用。此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境界。而大师却谓众人但有一念之心,即具三千世间。法门之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诚非吾人心语所能及矣。
第四十三章∵∵归天台山
大师离天台山后,到处游历,说法教化,前后经十二年,以致天台旧所人迹久断,竹树成林。还归之日,行至半山,忽见一白眉白发沙门,秉锡迎候,继而隐秘。传此沙门即为大阿罗汉。后人于金地岭头罗汉岭处,建石塔以示纪念。大师风德高尚,连圣者尚且钦仰,人情还有谁不归伏。天台石桥瑞应香刹,乃五百罗汉栖住护法之所。自古能过石桥而谒五百罗汉者,唯有智者大师、定光菩萨和白道猷三人。
第四十四章∵∵十条制
大师曾建立天台山学徒制度十条,称立制法。载《国清百录》开卷第一章。其中有“四时坐禅,六时礼佛,一日十时,缺一不可。”确是严格的佛门制度。大师灭后,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十一月,在扬州大牙殿,敕问先师之寺规与其他寺院有何异同。天台僧使智璪答口:“先师之法与诸寺不同。天台法门,奉六时行道,四时坐禅,经常行法为至尊。”
吾朝根本大师则规定:山门学生,须栖山修禅十二年,以一宗两业镇护国家。此也尽善尽美之法门制度。
遍寻中日古今之修行规则,未有超过智者、传教两祖所立制度者。
第四十五章∵∵满林蕈子
大师栖住台岭时,则满林树木均生蕈子。若大师外出游涉,蕈子便不生出。又,大师弟子智璪禅师,游历会稽剡县时,曾误食毒蕈,却安然无恙。虽说一蕈事微,但教人信服:大师供佛清净,故山神地灵奔走告知,凡法华行者,均不能毒害。日本嵯峨天皇曾和根本大师韵,赋诗曰:“远传南岳教,夏久老天台。羽客亲讲席,山精供茶杯。”并有真实记载,此乃中日共同之美谈。
第四十六章∵∵他方华整
一夕,明月照耀禅床,大师独坐说法,似有人问难。翌朝,智曦禅师问:“不知昨夜见何因缘?”大师答曰:“吾初见大风破坏宝塔,次见梵僧谓我曰:‘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事俱备,化道乃行。尔华顶降魔夜,我发誓常施影响。然今机用将尽,傍助也因此停息,故来告尔。’又见南岳大师来,谓我曰:‘他方华整,因缘必往,我等特来告知,一并相送。’此乃死相现也。若死,请葬于台山西南峰,墓地建白塔二支,使见者皆发菩萨心。”
第四十七章∵∵石城寺
开皇十七年,是岁冬,晋王遣使,迎接大师进京。大师与使臣一同下山,行至石城,身染恶疾,不能前行。石城,位于天台西南。大佛当来,弥勒显灵。大师以为此处宜最后用心。于是,即于十一月廿一日,口授遗书,并手书四十六字。其书略云:“莲花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如意。并祝佛像、僧房愈加庄严,度人出家,佛法兴隆。”
第四十八章∵∵最后闻思
大师临寂前,索三衣钵,唱二部经,是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经》毕,赞云:“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广大,微妙难思议,四十余年蕴之,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此乃大师示《法华》三昧真谛,给人以策进。听《无量寿经》毕,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戒定慧之薰修,功岂唐捐。”此乃示原力之深重,易往之信受,给人以劝诱。大师垂诫如此,使吮汲玉泉流水的天台儿孙,开释《法华》之真谛。生于不退之净土,自然而然地流入佛海,并自由自在地济度众生。
第四十九章∵∵仙化
智朗禅师于大师临寂前问:“不审大师入何品位,复往何处投生?”又问:“大师灭后,谁可宗仰?”大师答曰:“汝等懒种善根,却问他人功德,若实告,又有何益?吾领众人,必净六根,为他人而损己,位居五品。吾师友,侍从观音菩萨,将迎我往极乐世界。波罗提木叉,将为汝等之师;四种三昧为汝等明导。”大师教示乘戒俱急之意,唱三宝之名,如入三昧。隋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圆寂。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大师灭时,风噪水咽,林木为之易容,天地为之悲惨,人人忧深似海,悲痛欲绝。
第五十章∵∵国清寺建立
天台山下,有一佳境。大师在世时,曾开剪林木,奠定基础。临终又嘱晋王在此建寺。晋王即遣司马王弘创建伽蓝。此时,晋王已成皇太子,但尚未即帝位。天台僧使智琮奏曰:“昔神僧定光禅师仙化后,人吾先师梦,谓‘三国为一,有大势力之人在此建寺。寺若成,国即清。’”炀帝闻之欢喜,即敕命:“此乃我先师灵瑞,宜名为国清寺。”此为国清寺建立之缘由。
国清寺,殿宇华丽,佛像庄严。鉴真和尚东征之日,至国清寺,见宝塔玉殿,玲珑赫奕,松篁蓊郁,奇树璀璨,不禁赞叹道:“即令孙绰《天台山赋》,也不能尽其万一。诚为天下无双之大伽蓝也。”
鉴真和尚受法于弘景禅师,弘景禅师则法承章安大师,故人称鉴真和尚为天台第四祖师。
天台法门将传人吾朝时,圣武、孝谦二帝受菩萨大戒。根本大师人唐前,在高雄山寺讲天台法门三大部,并云鉴真和尚将来日本。
第五十一章∵∵灭后灵异
大师一生,建立伽蓝三十六所,其中栖霞、灵岩、天台、玉泉四所,称“天下四绝”。着作各类经书十五藏,造金铜、旃檀、彩画佛像八十万尊,亲度弟子一万四千人。至于习禅学士,受戒得益者,更不知其数。仁寿元年冬,炀帝遣散骑侍郎张乾威,供养千僧,开启灵龛,大师灵体俨然,如正人定。大业元年,又遣通事舍人卢政力,再设千僧斋会。及临斋受施时,其数多出一人。炀帝疑此人乃为大师化身,前来享受国供。当即敕使卢政力.与满山大众俱开灵龛,但见空床虚帐,大师全躯已成舍利。证实:陆斋受施者,确为大师化身。
第五十二章∵∵章安大师
天台五祖章安大师,讳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便能随母称三宝名。一僧见之,谓其母曰:“此子非凡”。故以出生地命名,冀其日后显达,光耀故里。陈后主至德之初,章安拜谒智者.禀受观法,顿蒙印可。大师所着《玄义》、《文句》、《摩诃止观》及其他大小部帙,共百有余卷,虽经千岁,犹流传于世,皆章安大师结集之功。大业十年,得《涅盘玄疏》,制为二十二卷。其间,正值隋末兵乱,经历种种辛苦,此书乃成,虽烈火焚之不坏。于是《法华》、《涅盘》二经,同为醍醐昧之章疏。
章安之后的天台宗传法次第为:法华智威大师,法承章安,传天宫慧威大师,经左溪玄朗大师,再传六祖荆溪大师。玄朗大师,宴居一室,却以为有法界之宽。乐而赋诗曰:“泉石洗错蒙,云松遣身世。”大师在世,亦曾曰:“风烟山水,外足忘忧;妙慧深禅,内充愉乐。”可见智者、玄朗二位大师,虽资世有别,然德行相同。
第五十三章∵∵荆溪大师
天台六祖荆溪大师,讳湛然,家传儒学,世代居住晋陵荆溪。人尊其道,故以地住极位为号。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年二十,以处士服,从学玄朗大师。此时,曾梦披僧服,挟二轮,畅游大河中。玄朗大师叹美之,曰:“此乃以此观二法,济度众生出生死爱河之兆也。”天宝七年,年三十八,始脱儒者缝掖.着僧伽大衣,转《止观》之正***,执笔祖述,所着数十万言,其中《玄义释签》、《文句之记》成为《止观》之辅行。昔大师在世,虽破南三北七诸师,判释一化始终,开显出世本怀。然其后百有余年,妄谈华严法界,徒识名相,乃至任己胸臆,夸承称教外别传的轻薄之徒雀起。因而,荆溪大师奋起辩论,更着《金刚錍论》、《五百问论》、《止观义例》;致力弘扬天台教义。是以可谓,若天不生荆溪,是佛之知见泯灭殆尽矣。应先前夜梦掖二轮畅游大河之徵也。德宗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台山佛陇。将人灭语门人曰:“今与汝等谈道而诀。其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此三者,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荆溪一生,得法弟子三十九人,杰出者唯道邃、行满二人。
第五十四章∵∵邃、满二师
道邃和尚,西京绣衣,洞悟幽玄,无所凝滞。行满和尚,南浦名族,顿悟妙旨,德及草木。二人俱为荆溪高徒,智者七世嫡孙。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根本大师最澄,奉日本天皇之命,偕译僧义真和尚,随遣唐使菅清公,入唐求法。逢邃、满二师,传一心三观,至心受菩萨大戒。邃、满二师惊喜曰;“昔智者大师曾言,吾灭后三百余年,我法将流传东国!我祖预言不虚,最澄便是其人也。”根本大师又从越州龙兴寺顺晓阿阉梨,受三部《灌顶密教》,又于唐兴县逢沙门修然,得《牛头法门》。然后一帆风顺地归国复命,请命遮那、止观二业度者,建六处佛塔,奏一乘戒坛。于是,日本一州,圆机纯熟,朝野远近,同归一乘。
于苍波万里之外,示灭千岁之后,智者遗教犹传,玉泉余泽不涸,可见大师之德,至盛至大,吾辈凡庸但能称颂万一,报答海粟耳。然大师则开显出世之本怀,携一切众生,同逾险路,同归佛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