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东塔与中国天台山宝塔的关系∵

(日)坂田·邦洋着∵∵丁琦娅译

--------------------------------------------------------------------------------

绪∵∵论

分布在大分县国东半岛一带的国东塔(国东型宝塔),系镰仓时代后期至南北朝时代建造的宝塔。国东塔有不少与我国古代传统宝塔不同的特征。为此,我曾设想从韩国的浮屠中寻求国东塔的祖型。但经过一番考查后.方知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天台山诸寺院,有着与国东塔十分相似的石造宝塔。承蒙校方关照,1988年5月,赐我赴天台山调查宝塔的机会。现谨向诸位报告调查情况。

国清寺宝塔

(1)国清寺

国清寺,既是中国天台宗的本山,又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古代,我国赴华的留学僧很多,一度时期往往都要参诣以国清寺为主的天台诸寺院。最澄自不必说,更有圆仁、义真、圆载、圆珍、俊仍、荣西等。

国清寺在唐会昌(841—846)年间曾遭火灾破坏,大中年间(847—859)重建。寺名由大中国清寺改为景德国清寺后,又被烧毁,南宋建炎二年(1128)重修。南宋景定五年(1264),对以山门为主的整个寺域进行了全面整修。明洪武十七午(1384)八月,因暴风雨袭击,整个寺院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弘治十年(1497),正德十五年(1520),又相继重建,修复,日臻完善。现在的国清寺,中轴为金刚殿,雨花殿、大雄宝殿;东首为钟楼,药师楼、借竹轩、伽蓝殿,大锅楼、斋堂、方丈楼,戒堂、借竹轩;西面为鼓楼、客堂、三贤殿,三圣殿、藏经阁,影堂。寺门前有九层砖塔(隋塔,宋代重修)和石造宝塔(七佛塔).因这七座宝塔并峙于山门前,故称七佛塔.现存的七佛塔系1973年重建。旧七佛塔,因“文革”毁于1968年。现在的七佛塔是仿照旧七佛塔重建的,仍安置在原先的位置上。关于旧佛塔,《天台山志》上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又,王思任(1573——1620)着的《游天台山记》有“七佛塔立山门千余年矣”的记载。

若根据《天台山志》,则旧七佛塔为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然而旧七佛塔以前的宝塔又是何时建立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以王思任为主的天台县的研究者认为,七佛塔的建立可上溯至寺院创建时。而在悠远的历史岁月里,几度被破坏,反复被重建。

明洪武十七年:(1384)八月的大暴雨,使国清寺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此后,明代不断重修寺院。七佛塔不也有可能毁于那场暴风雨吗?因此,大概就在寺院重修的同时,于天顺年间重建了七佛塔。建于宋代的万年寺、上方广寺宝塔,跟国清寺旧宝塔非常相似。因而我想,明代重建的国清寺旧宝塔,很可能模仿了宋代宝塔。我甚至认为宋朝时国清门前也建有与万年、上方广寺宝塔十分相似的宝塔。国清寺和上方广寺宝塔都有七座,称七佛塔,而万年寺宝塔只有一座。

天台山的七佛塔,塔身上刻有“过去七佛”的名称,共七座,排成一行。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的,故多建在寺院门前。

(2)国清寺宝塔

七座新宝塔,大小相同,且都用一种叫白岩(石灰岩的一种)的质地比较柔软的白色石材建造,而旧宝塔是用花岗岩建造的。总高度,新宝塔为538cm,旧宝塔为505cm(推定)。宝塔由基坛、台座、莲座、塔身、笠、宝珠等几个部分构成。基坛、基础、台座,由三块紧密接合的六角形石材组成。基坛、基础、台座、莲座和笠的平面,均为六角形,塔身、相轮和宝珠的平面为圆形。

基础——高约30cm.六角形的各面均刻有对称的云状曲线,曲线内侧部分浅浅凹进。旧宝塔的基础也大致如此。这种由云状曲线构成的托盘式基脚,有着强烈的传统特色。

台座——高约100cm。新宝塔的下台和中台持球形外反式,旧宝塔的中台则成三角状突出。据朱氏称,旧宝塔的上台下端,每边刻有5朵单瓣莲花,六边共计30朵。

莲座——位于塔身和台座交接处,成倒置莲花状。新宝塔的莲座没刻出花瓣,只是用一个倒置的六棱台来表示覆置的莲花。据说旧宝塔的莲座,在六棱台的各面刻了3朵复瓣的莲花。

塔身——高90cm,直径90cm,由左右两块石头紧密连接而成。上下端均为圆平面,故安置在塔身上端的颈部和下端的莲座,便显得非常稳定。新宝塔的塔身是实心的,而旧宝塔的塔身跟国东塔一样,是镂空的。旧宝塔的塔身正面,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文革”前,信徒们常将经文《法华经》、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据说,那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建造新宝塔时,因虑及旧宝塔的构造易引起火灾,故塔身内部没有镂空。塔身上端的颈部由三层构成。这种层叠的结构,大概是表示斗拱或勾栏吧。旧宝塔颈部的底层平面为圆形,上层和中层的平面为六角形;中下层各自独立,上层则跟笠合二为一。新宝塔的颈部也有三层,所不同的是:中下两层合用一石,平面成圆形;上层与笠合体。

笠——高约90cm,平面为六角形,斜栋结构。旧宝塔的笠檐内侧刻出椽形,新宝塔省略了椽形,只将檐的边缘刻成两重。旧宝塔的笠,由上下两石接叠而成,接口在中间偏上处;新宝塔的笠为一全石。

相轮——新宝塔的相轮高约160cm,旧宝塔约130cm,平面均为圆形。笠的上部没有露盘,相轮就直接附于笠上。伏钵和请花(正置的莲花),旧宝塔是六角形,新宝塔成圆形。新宝塔的伏钵和请花未刻图案;旧宝塔是否刻有莲瓣,朱氏说记不清了。纵贯相轮的擦,是一根细长的圆台,上部直径为8cm,下部直径为11cm,两端为方柱体,正好插入请花、伏钵和笠的方孔中,非常牢固。宝珠也凿有方孔,正好套人擦的—上端。擦上贯穿着5个厚度为5cm的圆轮,形似五日元硬币,自下至上依次缩小(下面的直径30cm,上面的22cm)。国东塔的相轮,是在圆柱上镂刻出一道一道的带状沟槽来表示的。据石匠说,国东塔的制作方法,更费工夫。

宝珠——高度为25cm,平面为圆形。宝珠的四周刻有火焰,其中一支在正面,火焰不是直线上升,略有弯曲。旧宝塔的火焰是浮雕式的,而新宝塔的火焰只是用简略化的勾线表示。旧宝塔,在宝珠下部的火焰间,刻有单瓣的请花,是否在突起的火焰上刻出内外焰的层度线,不清楚。

2、上方广寺宝塔

(1)上方广寺

怀抱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的中方广寺,原先上手有上方广寺,下手有下方广寺,可惜上方广寺已毁于1976年11月的火灾,现在旧址上建了旅馆。

上方广寺,传为晋昙猷于兴宁年间(363—365)创建,是天台山诸寺院中历史最久远的古刹。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建伽蓝,后毁于火灾。南宋绍熙四年(1193)重建成一座完整的寺院,有大殿、方丈楼、罗汉堂、藏经阁、妙音亭、伫真亭、许来亭、先照亭等建筑。

上方广寺前,有一条流经石梁飞瀑的小溪,上架一座石桥。小溪对岸的山脚,有条窄窄的山道,左折过石桥便到了上方广寺,再前行不远,即到中方广寺。上方广寺宝塔,原并峙于石桥旁的路侧,1974年,因修筑道路被毁。我只当连宝塔的残骸也无从觅见了,却幸中方广寺僧人保存了其中一座宝塔的台座。

(2)上方广寺宝塔

七塔形体相同,都用花岗岩打造。宝塔总高度约552cm(推定)。塔身、相轮和宝珠的平面为圆形,其他部位的平面为六角形。

基础——在基坛上面,高度为30cm,六棱台各面均刻有对称的云状曲线,曲线内侧稍稍凹进。

台座——三个分台的主干都比较矮,且都加工成棱柱。现存中方广寺的台座,高l00cm。

莲座——系一上小下大的六棱台,很明显是表示覆置的莲花,但又在各面刻了两组复瓣的莲瓣。

塔身——高80cm,用一块全石制成,上下底均为圆平面。塔身正面(临道路这面)浅浅地凿了供佛灯的小洞穴,内刻“过去七佛”的佛名。塔身内部没有镂空。颈有三层,下层底部与塔身上端乎面为同一直径的圆形,中层和上层的平面为大小相同的六角形。中层独用一石,上层则与笠合用一石。

笠——高l00cm,宽130cm,成伞状斜栋结构。笠檐内侧刻出椽形,椽端正对笠檐的尖角。

相轮——高150cm,下部有较大的伏钵和请花。伏钵上没有花纹,请花周围则刻有单瓣的莲花。擦的高度为180cm,上下端也如国清塔,成方柱状,下端插入笠的方孔中,非常牢固。5个圆轮从擦的上方套入,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

宝珠——平面为圆形。四周有4支突出弯曲的火焰,其中一文在正面。

因上方广寺宝塔没有纪年铭,故无法考证其准确的制作年代,但从形体特征等考察,以朱氏为代表的天台县的研究者认为建于宋代。

3、万年寺宝塔

(1)万年寺

传说晋僧昙猷兴宁年间曾在此居住。寺院则为唐太和七年(833)僧普岸创建。万年寺,八峰(明月、沙罗、香炉、大舍、铜鱼、藏象、烟霞、应泽)环峙,是一个土质肥沃的盆地,故又称福田,寺院也因此曾名福田寺。唐会昌(841—846)年间因反佛教运动,寺庙被毁,大中六年(852)重修。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毁于火灾,祟宁三年(1104)又重建。淳熙年间(1174—1189)修成完整的伽蓝。现存的寺庙系1952年修复,但由于“文革”破坏,已成废寺。

(2)万年寺宝塔

自万年寺山门向南,沿着一条平直的参拜大道前行,至两棵大杉树处向西折,便可看见名叫七星桥的小石桥。原先,七星桥旁有一座佛塔。宝塔于1958年被毁,塔石被筑在七星桥附近的田坎上。

万年寺宝塔的高度约547cm。宝珠、相轮和塔身的平面都是圆形,其他部位的平面为六角形。用花岗岩制成。

基础——位于基坛上部,六棱台各方面都刻有对称的云状曲线,曲线内侧浅浅地凹进。曲线上部有图形,下部不明显。

台座——高90cm。上台稍稍外反,中台成三角状突出,下台则有些内倾,三个分台的主干都比较低矮。

莲座——也是一个平面为六角形的覆置莲花形棱台,不同于其他宝塔的是没刻出花瓣。

塔身——底面直径为100cm,高度略大于直径。上下两端均成平面。正中刻有“释迦牟尼佛”字样。内部没有镂空,也没凿供佛灯的小洞穴。颈部为圆柱形,与塔身上部为同一直径,跟笠合用一石。与国东塔的颈部相似,万年寺宝塔也是从塔身依次过渡到肩、到颈。

笠——比国清、上方广寺宝塔的笠稍低,约60cm,斜栋结构,笠檐内侧刻出椽形。

相轮——万午寺宝塔的相轮有7个圆轮,故擦较长,约210cm。相轮底部有伏钵和请花,请花上刻有单瓣的莲花。圆轮直径为18—30cm。擦的上下端成方柱体,插入笠和宝珠的方孔中。

宝珠——万年寺塔的宝珠早就遗失了,但我想那形状该与上方广寺宝塔相似。

万年寺宝塔也没有纪年铭,无从考证其准确的制作年代。根据形式特征,行家们推定为宋代。

4、国东塔

国东塔主要分布在大分县的国东半岛,也有一部分扩大到周围邻近地域。国东塔,始创于镰仓后期弘安六年(1283)的岩户寺,南北朝时期广为兴建,而鼎盛期是南北朝初朋的1340年前后。

我从镰仓时代有纪年的田东塔中,选出有代表性的4座。总高度,岩户寺336cm,照恩寺303cm,长木家397cm,两子寺450cm(推定)。年代,岩户寺1283年,照恩寺1316年,长木家1321年,两子寺1317年(推定)。

莲座——可分成两类:岩户寺和长木家的莲座由正反两朵莲花重叠构成;两子寺和照恩寺则只有覆置的莲花。正置的请花,一般都如长木家宝塔,为单瓣莲花,而岩户寺例外,是重瓣莲花,这种形式不见于其他诸塔。覆置莲花,一般为复瓣,岩户寺又例外地是单瓣。

基础——由三个方柱体叠加而成。最上层的方柱各面刻有方框,一般是每面2个方框,偶尔也有3个的,如长木家宝塔等。

塔身——平面为圆形,上部有颈。肩处凿有简状小洞穴。塔身则部镂空,内藏《法华经》。塔身上还刻了祈愿的文句。

笠——平面为四角形。少数的刻出斜栋和椽木。上端附有方体露盘,每边分成两部分,多数刻成方框,也有刻成窗棂子的。

相轮——一般在伏钵上刻出复瓣的莲花,但也有不刻花纹的。请花为单瓣莲花。多数相轮与露盘连为一体。圆轮,以圆柱上刻出的带状沟槽表示,共9道。

宝珠——系火焰状,有4支火焰,正面火焰的中心线正对笠的尖角。宝珠下面环绕着单瓣的莲花。

以上这些,是国东塔具有的共同特征。当然,即便是国东塔,也溶进了我国传统石造宝塔的某些地方特色,因此,若就某个部位而论,又往往与各地的石造宝塔有许多类似之处。但是,只有国东塔,才完全具备上述各部位的共同特征。换言之,若各部位特征不齐备的,就不算国东塔。国东塔是以其特异的形式在我国石造宝塔中占据一定位置的。

5、国东塔的谱系

(1)天台山宝塔和国东塔的关系

天台山国清寺,上方广寺和万年寺宝塔,都是为祭祀“过去七佛”而建造的,所以有七座,分别峙立于各自的山门前。由于形式变迁和规模扩大,天台山宝塔在中国宝塔中的谱系已不甚明显。国东塔和天台山宝塔最大的区别是:天台山宝塔有台座,而国东塔则没有。因此,我试着从天台山宝塔上除去台座,而给国东塔加了台座,两塔便十分相似。

天台山宝塔,塔身、相轮以及宝珠的平面都是圆形,基坛、基础、台座和笠的平面都是六角形。六角形或八角形,是中国宝塔的基本形式,而日本宝塔的基本形式是四角形,这是两国石塔的不同特色,并不妨碍我们探讨国东塔与天台山宝塔的关系。

(2)天台山宝塔

若除去天台山宝塔的台座,便与国东十分相似。除去台座后,只要稍稍提高基坛,就有了稳定感。天台山宝塔的基础周围,环绕着刘称的曲线,国东塔则在基础各边刻山两个方框。天台山宝塔的基础、顶部都刻有低矮的阶梯,国东塔则在基础各边的小方框外,再刻一个大方框,与阶梯相类似,也许是其发展吧。莲座多为覆置备莲花,有刻山莲花的,只是用没有花纹的6个大花瓣表示的。塔身多为球形,也有筒形的塔身上端是圆柱形的颈部。笠的下面为六角形,上面不设露盘、相轮,是在一根插入笠中的细长圆柱上,依次套入伏钵、请花、圆轮,最后是火焰宝珠。国东塔相轮则是在圆柱上刻出露盘、伏钵、圆轮和火焰宝珠;露盘下面还有方形的舌,舌的中间有一方孔,撩就插入笠和舌的方孔中。

(3)国东塔

若给国东塔追加上略低于基坛的台座,便与天台山宝塔十分相似了,而且显得很稳定。

国东塔并非与天台山宝塔完全一样,但两者之间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台山宝塔的总高度为5m左右,国东塔也多在3—5m,这在我国宝塔中算得上出类拔萃的高大了。如果给国东塔安上与天台山宝塔相似的台座,两者的总高度就大体相同了。

国东塔的莲座,有正置的请花和覆置的莲花叠加的,也有仅一个覆置莲花的。天台山宝塔的莲座只有覆置的莲花,不见有请花的。如果说天台山宝塔是国东塔的祖型,那么,请花便是国东塔的创造了。

(4)国东塔与浮屠

韩国的浮屠出现于南北统一的新罗时代。兴法寺廉居和尚塔和居顿寺丹空国师胜妙塔,是最有代表性的浮屠,成八角亭台形。净土寺弘法国师实相塔的塔身似花瓶,比较少见。

就某一部位看,国东塔与浮屠,也有些相同的特征,但从整体看,并不一样,因此,我认为,韩国的浮屠不是国东塔的直接祖型。

(5)国内其他宝塔

我国的石造宝塔,始见于是平安时代,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也不断变化。国东塔以其典型的地方形式,在我国宝塔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位。但是,国东塔所具有的特征,并非全都是始创性的,有些特征见于它以前的宝塔和宝箧印塔,层塔,无缝塔等。因此,我认为,国东塔的各种特征,也与我国其他石造宝塔有一定的联系。当然,在我国石造宝塔中独放异彩的国东塔,更多的是继承、完善了平安时代以来的石塔传统。

结∵∵束∵∵语

平安时代末叶的12世纪,我国再次兴起了与中国大陆交流的热潮,学习大陆佛教的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那时,中国佛教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方逐步兴盛,而以长安为主的北方佛教,却因唐末和五代乱世的几度废佛毁释运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在佛教中,反映世俗的禅宗占主导地位。因此,为学习天台宗而入宋的僧人,便自然地带回了南宋的大陆禅。当时,自大陆来日的僧人很多,因镰仓幕府的邀请,大陆禅宗界德高望重的兰溪道隆和无学祖元等相继来日。另一方面,我国赴大陆的留学僧也与日俱增。那以后,北条氏力量不断衰弱,代之而起的大友、小笠原氏等,极力维护日中友谊,两国的交流日渐频繁,自宋来日或自日赴华留学的僧人都相当多,其中自然也有六乡满山出身的僧人。那时的留学僧,在中国学习天台宗的很多,必定有不少僧人自明州(宁波)登陆后,首先参诣天台宗本山天台山,也势必礼拜并峙于山门前的宝塔。

国东半岛的六乡满山,自古天台宗就很兴盛。国东塔的某些局部特征,是在我国远古石塔传统的基础上日臻完善的,而在大小、形式等整体结构方面,又继承发展了平安时代以来的石塔传统,与天台山宝塔的形状非常相似。我之所以说国东塔与天台山宝塔有些形似,是因为没发现两塔渊源关系的具体文献记载。也许是入宋的留学僧在天台山瞻仰宝塔后,带回了宝塔的测绘图。

虽然我一时没找到可佐证天台山宝塔为国东塔祖型的文献史料,但从形式特征,形体大小等感观印象看,两者之间有联系是可以肯定的。

(节译自别府大学《亚洲历史文化研究所报》1988年第7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