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佛教与天台

王荣国∵∵张金德

浙江天台山是我国着名的文化名山,台州则是因天台山而命名的,天台山文化也包括台州文化。天台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以佛教文化积淀最为丰厚。从陈隋时期的智颉聚徒在天台山传法起,天台山开始成了天台宗的根本道场;而五代时期又有法眼宗高僧德韶禅师驻锡于此,法誉远播。这些都是天台山佛教文化中最为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天台山文化之所以充满魅力和辐射力所在。而福建自晚唐起成为南方佛教禅宗的重地,高僧辈出。福建与浙江毗邻,福建与天台山两地僧人往来频繁。本文拟对隋唐至宋初福建佛教与天台山佛教关系作粗略考察。

天台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其根本道场。天台山自从陈隋时期确立了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起,就一直对周边地区产生宗教的感召力和强烈的辐射力,对于福建则有近水楼台之效。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颉(538-597年)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移锡天台山佛陇弘传止观禅法,一时法侣云集。据《续高僧传》智顗传载,智颉移锡天台山,“化移海岸,法政欧闽。”(《续高僧传,智颉传》)这里的“欧”即“瓯”,亦即“东瓯”,指浙南;“闽”指福建。由此可见,当时智颉在天台山佛陇地方传法,法被浙闽,吸引了福建有志于习天台法门者前往受学。据《续高僧传》智唏传载:∵∵“释智唏,俗姓陈氏,颖川人。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闽越。唏童稚不群,幼怀物外……誓出尘劳,访寻胜境。伏闻智者抗志天台,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丹诚驰仰,远泛沧波,年登二十,始获从愿。”(《续高僧传·释智唏传》)引文中的“闽越”指今福建,“智者”∵∵即“智者大师”,亦即“智颉”。意思是说,智唏的祖先因来闽任官而安家于福建,智唏生在闽中,从小就怀出家之志,因获知智顗在天台山佛陇传授止观禅法,就取道海路,“远泛沧波”,投天台山依智颉出家。其后,智唏一度为智顗的侍者(《佛祖统纪,灵慧大禅师》),后来住台州国清寺:传法,卒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

唐太宗朝以后,天台山仍是有志于习天台法门者的向往之地,∵∵当然也包括福建人在内。据《佛祖统纪》载,物外(813-885年),俗姓杨,闽之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投天台山从天台宗第十一代祖师“至行***”广修习止观(《佛祖统纪,十二祖正定***物外》),为广,修的上首弟子。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卒于天台山国清寺,被尊为“正定***”,人称“正定物外大师”。有关智唏与“正定物外大师”的记载表明,从隋代至唐代,闽人投天台山习天台法门者代不绝人。然而,由于现存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我们难以推测闽人前往天台山习天台法门者的确切人数,但可以肯定不止智唏与物外2人。

隋唐时期,天台宗也在闽中传布。据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记载,莆田灵岩寺(今莆田广化寺的前身)僧志彦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应诏入宫,向睿宗进言有寺僧无际修持《妙法莲花经》“感石上涌白泉”一事,因赐额“灵岩寺”(《黄御史集,莆山灵岩寺碑铭》)。《妙法莲花经》即《法华经》,是天台宗立宗的依据经典。黄滔《碑铭》没有明确记载有关僧人无际生活的年代,但根据志彦向睿宗进言的史实推断,其生活年代当在隋末唐初,与前述智唏差不多同时。在当时专修《妙法莲花经》,可以判定其宗派归属应为天台宗。因此,可以说,无际是已知有法名可考的最早在福建境内传法的天台宗僧人,同时也表明,今莆田广化寺在隋末唐初曾经一度流行天台宗。唐代福建还出现了一批直接以“法华”命名的寺院,如闽县东山“圣泉院”、惠安县“宣妙寺”、晋江县“布金院”等在唐代都曾经直接以天台宗立宗的主要经典《法华经》命名。一般地说,当其初创之时应属于天台宗的寺院。五代至宋,天台宗在福建仍有流传。显然,自”智者大师”在天台山传法起福建也成了天台宗辐射区。天台山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从隋代至晚唐一直吸引了福建有志于习天台法门的僧人前往受学,涌现出前述智唏、物外等天台宗名僧,其中物外则被奉为天台宗第十二代祖师,其“上首弟子元绣、敬休、慧凝,皆传道于世以绍家学。”({佛祖统纪·十二祖正定***物外》)对天台宗的延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天台山是我国唐五代时期的佛教名山,是许多僧人游方的必去之地。闽籍名僧灵祜、希运等都曾游方天台。灵祜(771-853年),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15岁出家本县建善寺,继则往杭州受具足戒,后入天台山,”礼智者遗迹”,途中遇寒山子,蒙其赠言:“逢潭则止,遇沩则住。”又于国清寺遇异人拾得,得其指点(《祖堂集,沩山和尚》)。乃往江西,礼百丈怀海禅师,得法后往湖南沩山开创禅宗的沩仰宗。希运(?-850年),福建福唐㈠昌建福清市)人,早年出家本县黄檗山(今福清市渔溪镇)。后游方天台山,偶遇异僧,赞叹其“真人乘器者”(《祖堂集,黄檗和尚》)。希运后往江西参百丈怀海禅师,终成一代名僧。前述天台山僧寒山子能诗,殁后,经人收集其诗共300余首,编成《寒山诗》流传于世。闽籍名僧曹洞宗的创立者本寂禅师为其作注以飨学人。显然名僧灵祜、希运等也都与天台山有缘。

南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宗派。福建自晚唐起南禅宗兴盛,名僧辈出,成了我国南方的禅宗重地。闽籍着名禅僧前往天台山、台州开法者不乏其人,如慧恭、景欣、师彦等。慧恭禅师,姓罗氏,福州人,得法于德山宣鉴禅师,为一时名僧,一度回闽传法。唐昭宗景福年间(892-893年),慧恭与门人往“天台瑞龙院大开法席。”({景德传灯录,慧恭传》、《宋高僧传,慧恭传》)。与此差不多同时,石霜庆诸的得法弟子福建仙游人景欣禅师传法于“台州涌泉”(《景德传灯录,景欣传》)。景欣之后来台州的闽僧则有师彦。师彦禅师,早年悟法,后受请住台州瑞岩山院传法({宋高僧传,师彦传》)。这些闽僧对台州与天台山佛教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闽禅僧中,对天台佛教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与慧恭同为法门昆仲的雪峰义存。雪峰义存(822-908年),泉州南安县(今南安市)人,早年出家泉州莆田玉涧寺(唐代隶属泉州,今属莆田市),继则投福州芙蓉山(位今福州市郊北峰芙蓉村,距市内40公里)依南岳系灵照禅师习禅,后外出游方参学,得法于青原系的德山宣鉴禅师。义存回闽后,往福州雪峰山(位今福州市闽侯县)结庵,后创禅院传法。“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如召”,“冬夏不减一千五百”(《黄御史集·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雪峰山成了当时江南一大禅林。在义存的众多得法弟子中就有台州人。据记载,宗靖禅师,为台州人,受法于雪峰义存,“密承宗印”“景德传灯录,宗靖传》)。据《景德传灯录》统计可知,义存有得法弟子56人,其中有35人在福建外传法,在浙江弘法的就有13人,占37%。前述台州人宗靖禅师传法于杭州龙兴寺,而十相审超则在台州传法(《福建佛教史》)。义存的得法弟子玄沙师备在福州开法,对于江浙丛林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江表学人无不乘风偃草”(《宋高僧传,师备传》)。而且其得法弟子光绪、静上座相继传法天台。光绪禅师传法于天台山云峰。(《景德传灯录,光绪传》)静上座则传法天台山国清寺,“居天台三十余载不下山”,后终老本山。(《景德传灯录·师静上座》)众所周知,禅宗五家中的云门宗、法眼宗都出自雪峰义存门下。法眼宗名僧德韶禅师就是雪峰义存的四传弟子、玄沙师备的三传弟子。德韶少年出家,历参54位禅师均不契,后于雪峰义存的三传弟子、玄沙师备的二传弟子文益禅师处得法。德韶得法后初住天台白沙庵,后吴越王钱弘俶迎请至杭州,礼为国师。德韶后回天台,住般若寺,在吴越王的支持下,先后兴建道场13处,法誉四播,禅侣云集,重振天台山佛教。以上所述反映了福建禅宗中雪峰义存-玄沙师备-地藏桂琛一系对天台山佛教重兴起了积极作用。

而德韶重振天台佛教反过来对闽中佛教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天台德韶法席的兴盛吸引了不少闽僧前往天台山参学。其中得法者有师护、慧居、守威等。师护传法广州({景德传灯录,师护传》),慧居传法杭州({景德传灯录,慧居传》),而守威则回闽传法。守威,福州侯官人,先是受业于西峰山,后往浙江参天台德韶,得其法。五代末,吴越国割据福州,吴越王钱弘俶仰慕守威之德,命守威入闽弘法,主持福州广平院,“玄徒臻萃”,继则迁往福州怡山长庆寺(今福州市怡山西禅寺前身)。此外,德韶得法弟子义隆、师术等相继入闽。师术,生平不详,于天台德韶处得法后,入闽传法“福州严峰”(《景德传灯录,师术传》)。义隆,生平不详,在天台德韶处得法后,入闽传法于“福州玉泉”(《景德传灯录,义隆传》)。他们都为天台德韶一系的法眼宗在福建的传布、为福建佛教的发展作出贡献。事实上,在天台德韶传法的年代,福建已三分,建州、汀州为南唐所割据,泉州、漳州名义上属南唐实则为留从效——陈洪进军事集团所割据,福州则为吴越国所割据。所以当时福建佛教与天台山佛教的关系,实际上则是福州佛教与天台山佛教的关系。福州为吴越所据,客观上有利于福州佛教与天台山佛教的沟通互动。

总之,福建佛教与天台山佛教的交流互动,不仅促进福建和天台山佛教天台宗、禅宗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浙江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文化与天台山文化乃至浙江文化的交流互动、互益的关系。

(作者工作单位为厦门大学历史系)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