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讲录002

中国佛教里,解方面——教义方面最流行的是天台、贤首,行方面是禅与净。我们现在要研究教义,非从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下手不可,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四教仪》。太虚大师说,天台、贤首两宗的教理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怎么说呢?空宗、有宗或说三论、法相宗是从印度传来的,在印度原来就有的,其他的好多宗派也是在印度就有的,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完全是由我们中国的祖师所建立的。

根据佛说的大乘教典,能够组织成为一个宗派的教理,只有天台宗和贤首宗。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佛教,非研究这两个宗派的教义不可,否则你就没有办法懂得中国佛教。

我们这次先研究天台宗。一方面我是从天台那边学习的,可以说天台是我自己的本宗,最早是先学天台,最初学的是这门,所以我比较熟,就先讲《天台四教仪》。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们需要研究天台、贤首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如果要研究中国佛教所有的经论注疏,经律论三藏教典的着作,古代祖师的着作,假如你不懂得天台的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相(天台家解释经文都用五重玄义,第一释名就是解释经题名目,第二显体就是显示经的理体,第三明宗是说明修行的宗旨,第四论用是说明这部经的功效,第五判教是判定这部经在教相中属于哪一的教相,是顿是渐,是偏是圆?)没有研究过天台宗的教义,《四教仪》不懂,你拿起天台家的着作,看到那些五重玄义就头痛。所以有人说,经文原本很好懂,看注解反而难懂,注解比经文深,原因在哪里?因为注解都是天台、贤首的教义,假如看天台宗法师的注解,不懂五重玄义,那看不懂,所以必须要懂天台宗的教义才有办法看懂天台家的所有着作。

贤首宗法藏大师以《华严经》为宗,建立大乘贤首宗。华严宗解释经论是用十门玄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贤首宗无论解释哪部经论,都用这十门去分辨,如果你不懂贤首宗教义,一开始看到十门玄谈头就大了,根本看不懂,尤其讲到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体浅深,那更是难懂,真是跳到大海里,不得了,爬不出来,又象入了迷宫,走不出来。

所以必须要研究天台、贤首两宗的教义,这些教义你都懂了,然后看古代的经论注疏,才有办法看懂。

天台宗有《四教仪》,贤首宗也有《五教仪》,如果有因缘,《天台四教仪》研究完了,不妨研究《贤首五教仪》。

不过《五教仪》比起《四教仪》来难懂得多,因为贤首家讲的教理差不多都是圆的。既然是圆的,无论站在哪一面看,都是圆圆的,很难找到门路,站在哪一面都看不清啦,……(有几句听不清)所以学起来就比较难。不过也许先入为主有关系,因为我初学的时候是天台。

我觉得天台教理的组织很严密,尤其他讲的教、理、智、断……(漏几句),天台宗对于修行的阶位、大小、偏圆分析得很清楚,一看就可以明白,非常容易懂,所以我们应该先研究《天台四教仪》。

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只要是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要平排发展,他不作任何一宗一派的传人,主张平排来弘扬八宗,但实际上他还是把天台、贤首两个宗派比较起来,说天台的优胜点要比贤首多。他自己所说的很多教义与天台家很接近,你可以把他所有的着作——《太虚大师全书》请来看看,就知道他说的有许多比较接近天台教义。

上面是先大概的叙说,天台家的教义在中国佛教,有很重要的分量,如果我们不研究天台教义,对中国佛教根本摸不到门路。所以我们既然要研究佛法,从解门上下一番功夫,必须要从《天台四教仪》下手。

有人会想:天台入门书难道只有这一本吗?有没有其他的?

有的。还有一部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也是入门书。不过《教观纲宗》里面所说的天台教理虽然是最为正确的,但是那些天台教理入门的名相,里面比较简略,没有充分的发挥。

如果能把《天台四教仪》学好了,再看《教观纲宗》,或者把《教观纲宗》合并在《四教仪》里面同时看,就更清楚。我在佛学院讲课时,曾有一次把《天台四教仪》和《教观纲宗》两本书对照起来讲。不过学的人会觉得很烦,两本书对照起来,两边的说法要一一会通,到考试时候他们头就大了,很辛苦,所以后来我就不敢再这样讲,只是按《四教仪》讲,因为到了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确实要差一些。

《阿弥陀经》看起来文字很浅,很容易懂,我们会觉得一读大意就懂了,可是你看看明末三位大德解释《阿弥陀经》最有名的三部大着,比如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里面的十门玄谈每一段都有事有理,每一段消文释义后都要显理,啊,讲得简直不得了,仅两千几百字的《阿弥陀经》,他解释成了一本大部头的书,几十万字啊,可怕,你一看就头大了。这三部中,另外两部是天台宗解释《阿弥陀经》最有名的。一部是幽溪传灯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圆中钞》也是好难懂的,都是天台宗的教义,看起来也不好懂。还有一部是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比较简要,可是里面也有很多天台教义,不懂这些,还是照样看不懂。所以,如果没有研究这些教义,看这些实在是没有办法懂的。

那祖师们为什么要这样浅经深讲呢?你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非这样讲不可。比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只讲“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那时如不这样讲,听经的人就觉得没有味道。因为那时听经的人都是深入研究教理的,所以必须要深讲,听的人才能听出味道出来。一直到明朝,教理还是很普遍的,一般研究教理的人,不论在家出家,对教理都是很懂的,所以讲经的人不用五重玄义,不用十门玄谈,听的人会说你是个门外汉,不懂得讲法,会变成这种情况,所以那时必须要深讲。

在那时应机说法需要深讲,可现在不同了,现在这个时代,你讲经一开始就搬出五重玄义、十门玄谈,我看这些听众全要跑光了,谁来听呀?据说大概民国三十五、六年时,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开讲《金刚经》,有一个在家居士,从开始学佛就每天受持《金刚经》,一天最少要读诵一遍,这是他的修持法门。但是他不懂里面的教理,好多“须菩提”,好多“即非”、“是名”,他搞不清楚。后来他听说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他高兴得不得了,他想:“这正是时候,我读了那么久——几十年的金刚经,还不懂,现在有人讲,我一定要去听。”

这样他就带着自己读诵的那本《金刚经》去听。第一天只听清圆瑛法师念着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就不晓得讲的什么东西,不懂啊。第二天,他照样带着《金刚经》去,又是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又不懂了,不晓得下面讲什么。接连六、七天都是这样,只有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听清了,再往下讲的就不懂了。那么他觉得这本《金刚经》天天带去,又天天带回来,根本连一个字也没听到,他嫌麻烦,想以后不用带了,就空着两手去听经。他就天天只听到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的就不懂了。但是他很有耐心听,听了多久?听了三十六天!第三十七天才讲到“如是我闻”。

你想想,现在有几个人能像这个居士那么耐心,三十六天就是甩两个手去听经,只是听清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再往下他很用心的听,根本听不懂,可是他没有退屈,还是很用心的听。他不懂法师在讲什么,并不是话语不懂,而是道理不懂,简直就像幼稚园小朋友听大学的课一样。我看现在的人如果像他这样听,别说三十六天,恐怕三天也耐不住,下次保准谁也不愿来了。所以近几十年来,我虽然讲了好多经,但很少用玄谈的方式,不敢用啊,我怕听众一听就跑掉了,以后我讲经没人听,那生意作不成,真是很糟糕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赊本的生意呀。

现在为什么不能这样讲呢?就是真正懂得教理的人太少了,所以这些教理除了在佛学院讲讲之外,普通一般讲经是派不上用场的。为什么?你在佛学院讲,学生是来研究教理的,是来读书的,进了教室门他是不能随便出去的,听不懂他宁可坐在里面睡大觉也可以呀,就是不能跑出去,强迫他听,懂不懂他非听不可。只有在佛学院里讲这些高深理论,离开佛学院想讲的机会就很少。所以我们现在如果再不讲,我看将来如果等到我到了荼毗场之后,恐怕能讲的人也许没有了。这并不是我瞧不起人,现在真正往这方面下功夫的人,真的是凤毛鳞角。

讲到这里,我要开始讲了,还没讲之前,向各位参加这次听经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大德们,要求一句,你得耐心向刚才那位听《金刚经》的居士一样耐心听下去,但是我不会天天只有“金刚般若波罗蜜”,也不会只是“天台四教仪”,一定有一部分是你能听懂的,大家要耐心听下去,如果你不听的话,你没有机会学了。我说句老实话,这一类的教理如果我不讲,现在去找到能讲的人恐怕很少,并不是说没有会讲的人,有人会讲,他没有时间讲,纵然有时间,他没有听众,没有听众怎么讲,讲给桌子、凳子听?他更是没有时间了。所以希望各位要有耐心,要好好地学,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常识,不懂这些,那中国佛教没办法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