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讲录003
有位居士最近写封信给我,他说现在人学佛很奇怪,自己本分事不下功夫,尽在外面东跑西跑,舍本逐末。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中国佛教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尽我们一生也学不完,可是有些人不往中国佛教下功夫,他们学些什么呢?学什么藏文啦,巴利文啦,梵文啦,或者学英文等一些外文。连本位的中国佛教都不懂,就学巴利文的佛教,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可见现代人差不多都喜欢好奇,他们看中国佛教方块字的经典摆在藏经柜里面,觉得这个没什么稀奇,很平常,他要看那些横着写的,对横着写的文字特别有兴趣。
讲到这里,我要奉劝各位,中文不要横写,中文一定要竖写,由右到左竖写,如果中间没有夹杂洋文,没有夹杂ABC,不要横写。现在买不到竖写的笔记簿,都是横写的,可见现在人心横的情况啊,连字都不肯竖写啦,都横着写了。世间上的动物只有螃蟹是横行的,但将楞严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古人说,螃蟹横行,人抓到就下锅了。我们中文不是螃蟹,一定要竖写,绝对不要横写。我一看到人家给我写信,或者写的笔记要我改,我看到横写和就不看了,不想看,因为这是洋人的东西,与我们不同种,我不愿意看这个东西。而且中文竖着写很容易分得出来,不会发生错误,你不相信可以细看,横写的有时一个字会看成两个字。所以我们中文不要横写,一定要竖写,不要把我们这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丢掉了,要好好地保持下去。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要讲《天台四教仪》了。
【四教仪缘起】
真正要讲《天台四教仪》,应从《序文》讲起。这篇缘起先说明《天台四教仪》的来源,为什么在中国佛教里会有这本书出现世间?我平常讲经,一般是不讲序文的,但这篇《序文》与后面《四教仪》正文有关系,所以要讲。序文开头《四教仪缘起》这篇就说明这部《天台四教仪》流传世间的经过,所以叫作《天台四教仪》的起源。
《四教仪缘起》是谁写的?写者没留名,不晓得谁写的,不过看文字,不会超过元朝、明朝,应是宋朝中叶以后的人写的。
【宋修僧史僧统赞宁《通惠录》云:】
这是这篇序的开头一句话。“宋”是宋朝,“修”,就是治理、编写,宋朝专门负责编写出家人史传之类书的一位作僧官叫僧统的,当时设僧录司,“僧统”是帝制时代的僧官,统领整个僧团的叫僧统,赞宁就是这位僧统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唐末有所谓五代十国,然后才是赵宋。从五代到赵宋初年这段时间,南方就是现在的浙江省,那时称为吴越国。唐朝末年,有一位姓钱的,叫钱镠,当时他的官封在吴越,唐末封为吴王、越王,在古时就叫吴越王。从钱镠开始,从西纪算起来,就是903年他称吴越王一直下来,传了五个朝代,最后一代就是下文所说唐末五代的钱忠懿王,叫钱俶。当时唐朝封作忠懿王,在五代十国中原大乱的时候,吴越一代偏安是蛮好的。
赞宁法师是浙江人,是当时吴越国僧众的的僧统。他就是写《高僧传》第三集——《宋高僧传》的那位法师。这位法师非常了不起,是个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就是世间一般的大学问家,也不及他。他着作有很多,不单是佛学方面的,还有历史方面的,儒家方面的,在《高僧传》里说得很多。他在宋朝初年弘扬佛法,一直到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历纪年的999年圆寂,住世有82年。
所谓《通惠录》,那个“惠”,这里写的是“惠施”的“惠”,但是他的传记里写的是“智慧”的“慧”。通惠应当是皇帝尊称他的德号,当时吴越王钱俶尊他为通惠大师,后来吴越国合并到赵宋去了,成为统一的天下了,那宋太宗也尊称他为通惠大师,所以这个通惠应该是皇帝尊称赞宁的德号,等于封号。这个“录”呢,可能在他的着作里面有所记载。
《四教仪》来源的情况,就是下面所说的,不过现在《高僧传》里赞宁的传记中并没有写到关于当时《四教仪》来源的情况,不晓得在其他哪一篇文章里有说到,藏经中没办法查到,而他的其余着作现在不流传。《通惠录》,起初往往被误为是一部书,以为是他着的书叫作《通惠录》,并不是这样,查他的历史就知道是皇帝尊称他为通惠大师,所以这个录呢,可能是指他的着作。他着有《僧史略》,但《僧史略》里也没有这段《四教仪缘起》的文字,不知道是出在他的哪一篇着作里,现在没办法查去,不过一定有这个事实。
下面的根据,就是写这篇缘起的人,根据赞宁的一部书,大概是某种着作的录里面,有这个记载,他就写了下面的这段文字,说:
【唐末吴越钱忠懿王治国之暇,究心内典。】
唐末,就是唐朝之末。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天下,到了最后唐昭帝,就被后梁取代了。唐末到宋朝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梁唐晋汉周叫五代。史书中有《五代史》,时间不过五十几年而已,这当中时间最长的政权不过是二十多年,最短的有六年到九年的,中国皇朝每到换代时都会发生这类情况。
这段时间吴越国倒是天下太平,没有事,那时吴越王钱俶的谥号称为忠懿王。除掉他的老祖钱镠,主持吴越国政最久的就是这一代的忠懿王了,他主持国政有三十多年。到了宋太宗时他才把这个版图并归宋朝。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吴越王,太平盛世啊,没有事,所以他在治理国政的剩余时间,就喜欢研究佛教,佛教的教典他都看。看那个序文,他很用心,喜欢研究内典(就是佛教的教典)。
有一次【因阅《永嘉集》】
吴越王因为看到《永嘉集》,阅就是看。“永嘉”是地方名,在晋朝称永嘉,流传到今天一直叫永嘉,就是浙江的温州。因为永嘉禅师是温州人,后来就称他永嘉禅师,实际上他的名字叫玄觉,玄妙的玄,觉悟的觉。永嘉玄觉禅师着有《永嘉集》,也叫作《永嘉禅宗集》,也有写作《禅宗永嘉集》,简称就叫《永嘉集》。《永嘉集》有十章,现在流通的有两种,一种是原本的《永嘉集》,现在藏经里,例如大正藏乃至其他各种藏经,如果有《永嘉集》,都写作《禅宗永嘉集》,或者单写《永嘉集》,那是原本的文字。另外一种流通本,就是有注解的《永嘉禅宗集注》,这是明末天台宗幽溪传灯大师注解的《永嘉集》,因《永嘉集》虽也叫禅宗集,但里面很多天台教义,所以他注解时,认为古代的《永嘉集》次序编得不好,可能是后人编次,有所错乱,就把它重编。
《永嘉集》十章里面的文字,有下面四句话十六个字:
【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
这一段话出在《永嘉集》,吴越王钱俶看到不懂。这段文,如果是旧的(普通藏经原本)《永嘉集》,在第七章,而幽溪大师作的《永嘉禅宗集注》,这四句话是出在第六章。重编过的,看起来是比较调顺一点,但是原文也不错,我最近也把它对照起来看一遍,我认为原文也可通的。这几句话出在《永嘉集》原来的第七章,有注的本子在第六章——三乘渐次章里。
这几句话是什么道理,他不懂,不懂他就请教高僧大德。这是什么意思,《四教仪》后面讲到圆教就有说明,现在不必急着求了解。因为这里是说《四教仪》的起源,后文有说到,现在不必提早解释,你如果不懂,就学钱俶的不懂,保留好了,不要急着想要懂,后面会懂的,不过到哪一年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要先弄懂,翻开后文看看也可以。
《永嘉集》里这四句话它一看,【不晓】
“不晓”,就是不懂。我们客家话,现在还是叫不晓。唐宋时的国语,都是客家语。
它看到这里不懂,怎么办?就请教高僧大德。
【问于云居韶国师。】
他就请问当时法眼宗的一位禅师——韶国师。韶国师的名叫德韶,实际上他住在天台山,他是法眼宗开祖法眼文益禅师的得法弟子,法眼宗第二传祖师。韶国师没有开悟之前,还没有接受法眼宗之前,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各地参访善知识,他参了当时五十四位有名的大善知识——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但仍然没有开悟,最后亲近法眼文益禅师,才开悟了,从此成为法眼宗第二代祖师,大弘法眼宗,弟子很多(永明延寿禅师是韶国师的上首弟子)。
这里写着“云居韶国师”,“云居”这两个字啊,我查了半天,查不到。为什么写着“云居韶国师”,而不写“天台韶国师”呢?因为他住在天台山,一般写作“天台韶国师”,这里却写云居韶国师。“云居”是山名,在江西的南昌。为什么写着“云居韶国师”,我不了解。不过他当年参学一定去过云居山,但他跟云居山道场拉不上关系,云居山是曹洞宗云居道膺禅师的道场,大弘曹洞宗,后来荒废,一直到近代虚云老和尚才去重建。在五代时云居山是很有名的禅宗道场,这里写着云居韶国师,他却并不住在云居山,也不是他的别号,为什么会写着云居韶国师不懂,没有办法查出来。云居如果是指的云居山就是山名,也许他去过云居山,那后人也称他作云居韶国师也不一定。
因为他住在天台山,一般都写作天台韶国师。天台山在浙江省,属吴越境内,所以吴越王要请问就很容易了。当时钱俶就派使者请韶国师到他王宫,请问《永嘉集》里“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这四句话,我不懂啦,不晓得是什么道理,请你开示,韶国师的答复就是:
【乃云】下面是韶国师说的话。
【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必解此语。】
这是韶国师答复吴越王说的话,好像表示韶国师也不懂这个话。这是属于教义方面的,他是宗门参禅的,就是他懂恐怕也不愿意说,因为他是禅宗,他不要冒充教下的法师,他想教理方面还是问教理专家比较合适,所以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天台宗的法师。他说天台山国清寺里有一位寂法师,“寂”,义寂法师,他的名字叫作义寂,吴越王拜他作老师,因此也称他国师,他也有个国师的号——净光,有些地方就写作净光寂法师,就是这个义寂法师。
义寂法师是温州人,也就是永嘉人,他俗姓胡。当时既然韶国师叫吴越王去问韶国师,他只好请问寂法师。韶国师对吴越王答复的话,是说天台有个寂法师善弘教法,教义方面很能弘扬,教理懂得很多,他一定能了解这几句话。“必解此语”,这话他一定懂。那是不是表示韶国师不懂呢?我刚才说有两种情况,一种也许他不懂,因为他是参禅的,纵然开悟了,他没有看到这本书的话,他也不敢说懂啊,道理虽然懂,也不敢说懂啊。第二种情况,纵然他懂,但他是宗门的,不是教下,因此把这个责任送给教下法师去解释比较合适,自己不要冒充教下的法师,我是禅宗,就维护禅宗的立场,我不解释这个话,你请寂法师来解释好了,他必定懂这个道理。
你们看吴越王求法的精神倒是蛮可贵的,很难得,有些人,他不懂,问第一位得不到解答,要他问第二位,可能就懒得再问了,可是吴越王真是有求法之心,他想一定要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