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天台何需霁月
翻阅千余年厚重的历史,寻找天台寺沧桑的足印。
古代闻名遐迩的摩天寺是它的原名,曾一度为战争摧戕而圮毁败落。改革开放后得以重新修缮,面貌焕然,灵机又现。目前还有些工程正在运行,比如院中央的巨型观音塑像。
原貌已经无法复原,新建筑的格局比较简约紧凑,大殿的造型保留了原建筑的古色古香,所以整体风格既简洁又不失古朴典雅。
经过了历史风云无数劫的洗练,天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深深泽润了这一方土地。这千年古寺的胸怀已经足以包容尘俗的一切。四方信众常怀有无比崇尚之情前来参拜瞻仰,寺门前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
虽没有宏伟华美的构筑,然而佛祖金身的威仪肃穆了这红墙褐瓦,清幽的檀香也柔和了浮土的经络。上边是无边广大的佛祖和慈悲的菩萨,脚下,遍布着迷途的羔羊,茫然的夜行者,流浪的弃儿,痛苦的生灵。如此经年累月,摇着古老的时光,在众生的膜拜里依正庄严。
晨钟暮鼓,敲醒了芸芸众生的尘寰迷梦,清和的梵音,荡涤着五浊众生的浮情贪念。
沐着朝暾,入殿早课的青衣衲子,步履从容,举止端肃,目光沉静,宽履舒裙,衣裾飒飒,迎风飘然。你会觉得在静谧的寺院,这曳地的长衫也是一抹谐靡的风景。
朝阳总是以最美丽简单的方式,把一天的希望洒给大地上的生灵万物。
小径旁的两行翠柏虽然尚未成荫,也挺拔英秀,似乎沾染了灵气。
边处的白杨,因经年熏习着摩诃般若之妙音,变的如温淑娴静的善女,日日轻摇着一树翠叶哗然作响,回应着大殿里音律有致的引擎和木鱼。
径边的花草并不张扬夺境,只是恭顺地颔首朝堂,目送一个个仰承佛恩的身影陆续拾级而上,步入神圣的殿堂。诸多祈求和祝福的心愿;所有甘美和柔曼的感觉;一个普通又神奇的早晨,一切一切,都在这宁静、宽舒、安详的霞彩里弥漫展开。
参佛的善男信女不辞路途遥远,顶风踏露迢迢赶来,献上虔诚的顶礼。对于这些寻求心灵开悟的苍生,无论睿智还是愚蒙,浅薄或者浮躁,佛祖都是以阳光的胸怀,一视同仁,不吝赐福慧于你,只要你一点善念常存于心。
寺院的草木生灵都是佛子,皆有深厚的佛缘。
夕暮,归巢的寺鸟安然栖落于幽密的树梢,其珍珠般的啼鸣也清越和柔。桠杈的枝梢被整日缭绕的香云熏染成暖融的温床。曾有佛教徒认为鸟是佛陀的化身,有“古德听莺声而悟道,闻雀噪而明心”之说。此寻常鸟虽非圣灵,得以常闻三宝雅音,也是几世因缘殊胜。可赞可羡。
天台寺曾经是河北藁城风物志上有记载的地方名景。
当年的天台被誉为摩天寺,是因为寺内的一个高塔,据说此塔“高可摩天”。古时的天台寺本来就建筑在一个很大的土丘上,与四野的村落稼禾相比已是高高在上,寺内建有一座非常高的塔,人称摩天塔。赏月需要置身于高塔顶上,自然会有身出世外之感。在空旷的楼顶观望独悬于幽空的冰轮,周围无高墙树影的遮掩,红尘万象似在脚下匍匐,一切嘈杂和污浊尽皆不见,奇静幽妙处,惟见长天深邃,皓月皎然,一片清朗空明。可想此情此景是何等幽致雅趣,如何不使人心旷神怡?藁城名景“天台霁月”便依此而得名。
如今,神气的摩天之塔已消失不见,霁月一景当然无从谈起了。虽然大殿修筑一新,香火鼎盛,但就观赏角度来看,情味比高塔赏月大有不同了,实属一大憾事。时间荡涤了尘世的瑕垢,洗濯着人间的忧烦,却也会把许多美好的物景无情地风化销蚀,致使班驳败落,有的甚至永远消失了踪影。历史给人类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究竟还有多少完好地留存着呢,天台和许多被毁弃的古迹一样,留给世人一声深重的叹息。
如今的天台虽没有巍巍的塔供游人观赏,但雄威的大雄宝殿依然庄严地矗立在当央。令整个寺院虚静肃穆,威仪不减。
人生苦多,常为琐事牵绊,脆弱的心在红尘的喧嚣中感觉疲累的时候,那扇红色的寺门随时会为你敞开。偶尔踏入佛门空灵境地,偷得片刻清净,倍觉心定神清。
步入天台,随游人瞻观浏览,大雄宝殿,千佛堂,观音堂,各个殿堂虽非金碧辉煌,却也法喜充满,相好庄严,令我凡夫俗子肃然生敬。和掌晗首,虔心礼佛,身与意顿觉一片清凉。
浮光掠影中,天台静默在尘寰一隅,失落的原野,困惑的生命,不老的长天,流转的星云,以及迁流不息的生死轮回,尽在眼底靡靡漫漫。
世事多变幻,沧海桑田,浮沉兴迭,苍茫未卜,惟有寺院在咫尺的世外清静简易,卓而独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