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初期佛教饮食观之研究──以阿含经为主
【文章作者】李彩燕∵
【指导教师】许明银
【文章页数】197∵页
【中文摘要】由于人类有饮食需求必然使生活受到限制,加上饮食方式及取食手段不当,促使我们面对许多的痛苦及危机;小至个体的病痛及死亡、中至整体生活环境之恶化、大到导致某些物种的濒临灭亡及地球可能加速毁坏。当今人类研究饮食问题可说不遗余力,但从佛教角度出发之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研究范围以初期佛教经典中之汉译经藏资料为主、研究方法以史料文献分析及比较为主、并以宗教学角度作为研究方向,探讨初期佛教之饮食观,是否能提供人们从饮食所产生之种种烦恼中,进入解脱自在之生命状态的可能性。研究目的可分成二方面:一、提供以律藏资料作为研究佛教饮食者之参考,二、提供社会大众从佛教饮食观点中获取新思惟,进而突破在思考饮食问题上的某些盲点。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饮食观探源、第三章饮食的教理特色、第四章段食与业报、第五章人类的段食与修行、第六章结论。
∵本文之研究成果,共有四方面:一、背景面:讨论了初期佛教饮食观形成之背景因素及佛陀本身之生活态度及对饮食的看法。二、理论面:初期佛教饮食的教理特色分析及说明,可用来比较初期佛教饮食之教理和一般世俗及其它宗教之区别。三、对照面:从段食与业报的角度,对照三界众生由于所造业之不同,呈现在饮食果报上之具体差别,并特别针对需要物质性饮食之欲界众生的饮食问题加以探讨,为改善人类饮食问题及超脱欲界饮食的种种限制提供了参考之意见。四、实践面:从修行的角度思考,饮食与僧团的活动、功能及限制、具体的实践原则及作法。无论从那个面向切入,初期佛教饮食观都具有着帮助人类从充满世俗烦恼,走向悟道解脱之神圣境界的具体做法及说明。∵
【英文摘要】That∵the∵food-eating∵desire∵of∵mankind∵somewhat∵makes∵living∵inconvenience∵and∵improper∵food-eating∵habits∵and∵food-obtaining∵means∵can∵let∵human∵beings∵face∵many∵pains∵and∵crises,∵including∵inpidual∵pains,∵deaths,∵the∵worsening∵of∵living∵surroundings,∵and∵even∵the∵perishing∵of∵some∵species∵and∵the∵possible∵destroying∵of∵the∵earth.∵Therefore,∵human∵beings,∵now,∵greatly∵focus∵on∵the∵research∵of∵food-eating∵problems,∵but∵rarely∵study∵them∵specifically∵from∵a∵Buddhism’s∵angle.
The∵main∵studying∵materials∵for∵this∵thesis∵are∵the∵Chinese-edition∵Buddhism’s∵scriptures---Chinese∵Agamas∵and∵Pali∵Nikayas---∵in∵the∵early∵Buddhism.∵My∵research∵methodology∵is∵(1)∵to∵religiously∵analyze∵and∵compare∵the∵collected∵historical∵materials;∵(2)∵to∵study∵the∵religious∵pine∵character∵of∵the∵Buddhism∵through∵food-eating∵philosophy∵so∵as∵to∵further∵help∵human∵beings∵obtain∵body∵liberation∵and∵free∵themselves∵from∵different∵kinds∵of∵pains∵and∵anxiety∵derived∵from∵food-eating.∵The∵purpose∵of∵the∵research∵can∵be∵pided∵into∵two∵respects:∵(1)∵to∵sincerely∵deliver∵the∵research∵results∵as∵references∵to∵those∵who∵mainly∵cite∵their∵studying∵materials∵from∵the∵Vinaya-Pitaka∵to∵do∵their∵researches∵on∵the∵Buddhism’s∵food-eating;∵and∵(2)∵to∵help∵the∵public∵get∵a∵new∵thinking∵on∵food-eating∵by∵using∵the∵Buddhism’s∵food-eating∵philosophy,∵and∵further∵break∵through∵their∵food-eating∵problems.
The∵thesis∵is∵composed∵of∵six∵chapters---(Chapter∵1)∵Introduction;∵(Chapter∵2)∵The∵Evolutionary∵background∵of∵Food-eating∵Philosophy;∵(Chapter∵3)∵Food-eating∵teaching∵Character;∵(Chapter∵4)∵Food-eating∵and∵Karma-reward;∵(Chapter∵5)∵Food-eating∵and∵Religious∵Discipline;∵and∵(Chapter∵6)∵Conclusion.
The∵results∵of∵the∵research∵can∵be∵pided∵four∵categories∵as∵below:
(1)∵Background
The∵research∵both∵on∵the∵factors∵of∵establishment∵of∵food-eating∵philosophy∵in∵the∵early∵Buddhism,∵and∵on∵Buddha’s∵living∵and∵food-eating∵philosophies;
(2)∵Theory
The∵analyses∵and∵explanations∵of∵the∵special∵character∵of∵the∵early∵Buddhism’s∵food-eating∵philosophy,∵simultaneously∵compared∵with∵those∵of∵the∵public∵and∵other∵religions;
(3)∵Contrast
The∵beings∵in∵the∵three∵realms∵with∵different∵karmas∵apparently∵resulting∵into∵enjoying∵different∵karma-rewards∵of∵food-eating,∵the∵study∵of∵the∵food-eating∵problems∵of∵the∵living∵beings∵in∵the∵realm∵of∵sensual∵desire,∵and∵of∵Buddha,∵so∵as∵to∵think∵out∵a∵feasible∵method∵to∵improve∵mankind’s∵food-eating∵problems∵as∵well∵as∵to∵transcend∵the∵food-eating∵limitation∵in∵the∵realm∵of∵sensual∵desire;∵and
(4)∵implementation
From∵the∵view-point∵of∵religious∵discipline,∵the∵early∵Buddhism’s∵food-eating∵philosophy∵helping∵human∵beings∵live∵in∵the∵pine∵world∵with∵liberation∵instead∵of∵in∵the∵world∵filled∵with∵all∵passions∵and∵delusions.
【论文目次】
目∵次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研究动机∵1
第二节∵研究范围∵2
第三节∵文献回顾举要与研究目的∵6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论文架构说明∵11
第二章∵饮食观探源∵13
第一节∵修道前的生活经验∵13
第二节∵参访名师∵15
第三节∵苦行中的饮食体验∵16
第四节∵对外道苦行之批判——以饮食为例∵18
第五节∵对杀生之宗教活动的批判∵21
第六节∵试论世尊之生活态度及饮食看法∵24
第三章∵饮食的教理特色∵31
第一节∵食的定义、范围及类型∵31
第二节∵食的重要性——一切众生依食而存∵36
第三节∵四食之生起及舍离∵42
第四节∵以法为食∵52
第五节∵食的譬喻性意义∵58
第四章∵段食与业报∵65
第一节∵三界众生饮食与业报略说∵65
第二节∵人类饮食与业报之关系∵73
第三节∵欲界众生之饮食与业报之关系∵91
第四节∵欲界众生饮食之限制与解脱∵116
第五章∵人类的段食与修行∵145
第一节∵饮食与僧团的活动∵146
第二节∵饮食的功能与限制∵152
第三节∵饮食的节制∵159
第四节∵实践饮食节制之方法∵172
第六章∵结论∵185
参考书目∵189∵
【参考文献】
一、佛教典籍
引用自《大正新修大藏经》(以T表示)的经典,注记之书目格式依序为经名、译书朝代、着者、译者、册数(以T加阿拉伯数字)、经号(以No.加阿拉伯数字),所有经典依经号排序。汉译佛典部分,由于属于当代编辑成果或译作,其内容不似《大正新修大藏经》般浩瀚与烦杂,于此则仅列其经典名称。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一九九三年版)
《长阿含经》(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T01,No.1)
《佛般泥洹经》(西晋,白法祖译,T01,No.5)
《般泥洹经》(失译,T01,No.6)
《大般涅盘经》(东晋,法显译,T01,No.7)
《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宋,施护译,T01,No.8)
《大集法门经》(宋,施护译,T01,No.12)
《寂志果经》(东汉,竺昙无兰译,T01,No.22)
《大楼炭经》(西晋,法立共法炬译,T01,N0.23)
《起世经》(隋,阇那崛多等译,T01,No.24)
《起世因本经》(隋,达摩笈多译,T01,N0.25)
《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T01,N0.26)
《阿那律八念经》(后汉,支曜译,T01,No.46)
《诸法本集》(吴,支谦译,T01,No.59)
《赖咤和罗经》(吴,支谦译,T01,No.68)
《梵摩渝经》(吴,支谦译,T01,No.76)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东晋,瞿昙法智译,T01,No.80)
《分别善恶报应经》(宋,天息灾译,T01,N0.81)
《泥犁经》(东晋,竺昙无兰译,T01,N0.86)
《广义法门经》(后汉,安世高译,T01,No.97)
《普法义经》(后汉,安世高译,T01,No.98)
《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T02,No.99)
《别译杂阿含经》(失译,T02,No.100)
《增壹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T02,No.125)
《须摩提女经》(吴,支谦译,T02,No.128)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失译,T02,No.132)
《玉耶经》(东晋∵竺昙无兰译,T02,No.143)
《七处三观经》(后汉,安世高译,T02,No.150A)
《九横经》(后汉,安世高译,T02,No.150B)
《生经》(西晋,竺法护译,T03,No.154)
《法句经》(法救撰;(吴)维只难等译,T04,No.210)
《法句譬喻经》(晋世,法炬共法立译,T04,No.211)
《出曜经》(姚秦,竺法念译,T04,No.212)
《正法念处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T17,No.721)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T22,No.1421)
《摩诃僧只律》(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T22,No.1425)
《四分律》(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T22,No.1428)
《十诵律》(后秦,弗若多罗共罗什译,T23,No.143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唐,义净译,T24,No.1448)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唐,义净译,T24,N.1450)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唐,义净译,T24,No.1451)
《善见律毘婆沙》(萧齐,僧伽跋陀罗译,T30,No.1462)
《瑜伽师地论》(唐,玄藏译,T30,No.1579)
《那先比丘经》(失译,T32,No.1670A)
《那先比丘经》(失译,T32,No.1670B)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唐,道宣撰,T40,No.1804)
《宗镜录》(宋,延寿集,T48,No.2016)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T53,N0.2122)
《诸经要集》(唐,道世集,T54,No.2123)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编,T54,No.2131)
《佛光大藏经》《阿含藏》(高雄: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七刷)
《杂阿含经》
《中阿含经》
《长阿含经》
《汉译南传大藏经》(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一九九0年起出版)
《律藏》
《长部经典》
《中部经典》
《相应部经典》
《增支部经典》
《小部经典》
《弥兰王问经》,《汉译南南传大藏经》第六十四册。
二、工具书
CBETA电子佛典系列——大正藏1-55册/卍续藏78-87册(史传部‧禅宗),2004。
(明)释一如编;丁福保校订;黄中理通检,《三藏法数》,台北:新文丰,1980。
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台北:天华,1994,一版七刷。
大藏经学术用语研究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索引‧阿含部》,台北:新文丰,1999,台一版三刷。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台北:博远,1991。
赤沼智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台北:华宇,1986。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监制,《佛光大辞典》(光盘版),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发行,1997,修订版。
高楠顺次郎等四十六位日本学者(着);「世界佛学名着译丛」编译委员会(译);蓝吉富主编,《南传大藏经解题》,台北:华宇,1984。
杨郁文,《阿含要略》,台北:法鼓,1997。
《文史辞源》,台北:天成,1984。
望月信亨(原编者);冢本善隆等编纂,《望月仏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73,八版。
三、专书
(一)中文
Erich∵Frauwallner着;郭忠生译,《原始律典﹝犍度篇﹞之研究》,南投县:正观,1992。
于凌波,《简明佛学概论》,台北:东大,1999,修订初版。
山口益等着;一平等译,《佛典研究初编》,台北:华宇,1988。
川田洋一着;圆明译,《大医生小医院》,宜兰:佛陀教育中心‧中华印经协会印,2002年。
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台北:***商务,1968。
王三庆等着;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冉云华先生八秩华诞寿庆论文集》,台北:法光,2003。
中村元原着;释见憨,陈信宪译,《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嘉义市:香光书乡,1995。(译自:原始佛教:その思想と生活)
水野弘元着,许洋主译,《佛教文献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一)》,台北:法鼓文化,2003。
水野弘元等着;许洋主译,《印度的佛教》,台北:法尔,1988。
平川彰着;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
平川彰等着;许明银译,《佛学研究入门》,台北:法尔,1990。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1979,第一版。(收入《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四),全5卷,山东:齐鲁书社,1991。
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上)》,台北:天华,1998,二版。
坦尼沙罗比丘着;郑振煌译,《心如炽火=The∵mind∵like∵fire∵unbound:an∵image∵in∵the∵early∵Buddhist∵discourses》,台北:慧炬,2002。
林崇安,《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论》,台北:慧炬,1994。
林崇安,《阿含经中的中道与菩提道》,台北:大千,2000。
佛使比丘(Buddhadasa∵Bhikhhu)着∵;∵香光书乡编译组译,《精神食粮》,嘉义市∵:∵香光书乡,∵1996。(译自:Food∵for∵thought:Some∵teaching∵of∵buddhaddasa∵Bhikhu)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佛学研究论文集∵:∵人间佛教.∵2002年》,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
陈咏明,《佛教的大千世界》,台北:文津,1995。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原始佛教研究》,台北:大乘,1978。
张大卿,《滋养慧命:四食的正知正念》,台北:圣弟子法脉共修会,2002。
蓝吉富,《佛教史料学》,台北:东大,1997。
释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1994,修定本三版。
释印顺,《佛法概论》,新竹:正闻,2003,新版二刷。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2001,三版。
释能融,《律制、清规及其现代意义之探究》台北:法鼓文化,2003。
释圣严,《律制生活》,台北:法鼓文化,1999。
(二)日文
(三)英文
Blair,∵Chauncey.∵J.∵Heat∵in∵The∵Rig∵Veda∵and∵Atharva∵Veda,New∵Haven,∵Connecticut:American∵Oriental∵Society,1961.
Hopkins,∵Thomas∵J.∵Hindu∵Religion∵Tradition,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71.
Khare,∵R.S.∵The∵Eternal∵Food:Gastronomic∵Ideas∵and∵Experiences∵of∵Hindus∵And∵Buddhists,New∵York,∵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2.
四、学位论文
丁敏,《佛家地狱说》,台北: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1。
吕凯文,《初期佛教「缘起」概念析论:缘起与《杂阿含》「杂因诵」诸相应概念之交涉》,台北: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
黄慧美,《初期佛教生天思想研究》,台北:真理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赖丽美,《佛陀时代的社会风俗探讨》,台北: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1985。
林易芝,《初期佛教的宇宙观∵:∵以<<长阿含.世记经>>为主的初探》,新竹: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学组硕士论文,2004。
五、期刊论文
中川善牧,〈有情食〉《高野山大学论丛》卷四,日本:高野山大学,1969年3月,pp.1-27。
水野弘元着;香光书香编译组译,〈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香光庄严》70(2002.06),pp.114-135。
林煌洲,〈古奥义书(Upanisads)与初期佛学关于人的(Self)概念之比较与评论〉《佛学研究中心学报》5(89.07),pp.1-35。
洪敏荣,陈高扬,郭正典,〈佛教的「过午不食」〉《佛学与科学》3:2(91.07),pp.1-35。
高明道,〈频申欠呿〉《中华佛学研究学报》第六期(1993.07),pp.129-185。
释能融,〈早期佛教僧众教育略谈〉《中华佛学研究》4(89.03),pp.59-125。
Kabatznick,∵Ronna∵“The∵Zen∵of∵Eating,”Tikkun∵13:2∵(1998):20-24.
Jones,∵Melissa∵“World∵Faiths∵Have∵Warned∵against∵Overeating,”National∵Catholic∵Reporter∵40:18(2004.05):1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