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原文|著作∵
本心的觉悟
不二禅机
吴言生
[***]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语》,2002年11月初版
第129-137页
∵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法微妙的象征。所谓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不二法门是绝思议、无分别的佛教真理,高于其他种种法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维摩诘示疾毗耶离城,与诸位大菩萨共论不二法门。维摩诘请众菩萨说说什么是不二法门,三十二位菩萨列举了许多对立的概念(“二”),诸如生与死、垢与净、罪与福、善与不善、为与无为、我与无我、明与无明等等。众菩萨认为,消除了这些对立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即可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最后总结说:“根据我的想法,对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绝问答,这就是进入不二法门了。”
∵接着,文殊问维摩诘:“居士觉得是不是这回事呢?”
∵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赞道:“好啊,好啊,连文字语言都没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啊。”
∵三十二位菩萨通过把二见合为一见,即消除对立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不二法门,这属于“以言遣言”;文殊比他们要高出一筹,认为无言无说即是不二法门。然而,这种作法仍然像用扫帚扫灰尘,灰尘虽除去,扫帚的痕迹还在。唯有维摩默然,才是不二法门的最高境界。
∵禅宗化解各种对立以获得主体精神无限超越的法宝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中道哲学高度发展的结果,被禅宗视为家宝。
∵《信心铭》指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去除了妄想分别,大道就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目前。“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一生起相对的意念,就会破坏原本宁静圆满的心态。因此不可住于两边,凡是涉及到相对的见解,都要加以扬弃,片刻也不让其停留心中。“一切二边,良由斟酌。”相对的二元意识的生起,是由于人的分别念,“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要想与大道相应,就必须证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将好恶、是非、美丑、有无、大小、一多等相对观念打成一片。
∵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这些“不二法门”,主要有“彼此不二”、“净秽不二”、“生死不二”、“指月不二”、“色空不二”等。
∵不思善,不思恶
∵慧能在大庾岭头启发禅心,开示惠明: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慧能启发惠明禅明时,运用的正是不二法门。
∵善、恶代表诸如黑白、是非、真伪、美丑、净垢、得失、迷悟等一切相对意识。我们二元对待的思维习惯地将一切事物相对地区分为善恶,然后执着一方,憎恶另一方。“正与么时”是相对认识尚未产生之时,“本来面目”存在于善恶二分法产生之前。重现“本来面目”就是要超越二分法而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思善不思恶”的不二法门,遂成为禅宗精神超越的根本方法。
∵一刀两断
∵禅宗将剿绝情识的不二法门,喻为“一刀两断”,指师家采取峻烈迅猛的手段,斩断学人邪妄的见解。
∵禅宗指出,聪明灵利之人,多被俗智所障,以致道眼不开,触途成滞。必须将相对的意念斩断,才能复活本心的妙用。“众生无始以来,为心意识所使,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果欲出离生死,作快活汉,须是一刀两断,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大慧录》卷二九)意思说众生长久以来,被心机意识所驱使,轮回在生死苦海,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如果想脱离生死,成为快活汉,必须一刀两断,将相对的意识悉皆斩除,才能与大道相应。
∵禅宗随说随扫,“一刀两断”之后,对“一刀两断”的意识也予以超越,所以又说“一刀两断,未称宗师”。(《五灯会元》卷十二)
∵坐断两头
∵与“截断两头”相类的表示剿绝相对观念的常用禅语是“坐断两头”。禅宗用它表现遮断从此岸(凡)渡到彼岸(圣)的渡口津要,断绝凡圣、生佛、迷悟、修证等对待关系,“坐断情尘意想,不落见闻觉知”(《密庵语录》)。
∵“两头”是相对的认识方法,要使相对的认识成立,至少要有两种东西相对立比较,这就是“两头”。禅宗认为,陷于“两头”,就是陷于分别计较,就会丧失生命的本真。因此必须运用不二法门将两头截断。截断两头,消除了相对的知识后,才有绝对的知识。只有截断两头,方能归家稳坐。截断两头之后的境界是:“儒即释,释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我即尔,尔即我;天即地,地即天;波即水,水即波。酥酪醍醐,搅成一味;瓶盘钗钏,熔成一金。”(《大慧录》卷28)容不得丝毫虚妄分别,完全是平等光明的境界。
∵红炉片雪
∵绝对的般若消融相对知识,禅宗还用“红炉片雪”来表示。《十牛图颂》有“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之咏,是把红炉片雪视为调心臻于人牛俱忘时所获得的体验,有渐中顿的色彩。禅宗在使用红炉片雪象征时,更多的是注重它的顿悟性质。
∵片雪投入彤红的炉中,立刻融化,象征般若空慧能当下消除一切执见和虚妄之情。所谓空慧,就是观察一切事物缘起性空的智慧。长髭见石头,一言之下,顿忘知解,说自己的感觉“如红炉上一点雪”,石头遂予印可(《祖堂集》卷五)。
∵禅僧喜用“红炉片雪”表示纤尘不立的悟心。其中圆悟克勤对“红炉片雪”一语尤喜运用,如:“到个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下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此中不唤作心,不唤作佛,亦不是物,直似红炉上着一点雪相似。”“应须净秽二边都不依怙,有心无心,有见无见,似红炉着一点雪,二六时中透顶透底、洒洒落落。”其弟子宗杲亦善用此喻,如:“即心即佛莫妄求,非心非佛休别讨。红炉焰上雪华飞,一点清凉除热恼。”(《大慧录》卷8)
∵触背关
∵参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为了截断两头,禅宗在公案中故意设置了禅关,学人如果用思维定势去思考,就会两头受阻,决难突破。过关而去者,即能归家稳坐。
∵触背关的设立,有其经典依据。《楞伽经》卷一指出,诸法既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执有执无皆为愚夫妄想。《摄大乘论》说,有是增益谤,无是损减谤,亦有亦无是相违谤,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四句若离,百非自绝。《通玄抄》提出五种谤,其中“第一执有,是增益谤;第二执无,是减损谤”。故禅宗谓“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
∵《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元安禅师博通经论,为临济义玄的侍者,去世前曾对僧众说:
∵“我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就要与你们长别了。现在有一件事要问问你们: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这个不是,即斩头求活。”
∵一切法平等不二,离绝思量分别,是为“如如”。一经思量分别,就陷入有无等执见中,“如如”遂不复存在。对元安之问,若答是,则头上安头,属于增益谤;若答不是,则斩头求活,属于减损谤。是与不是,都是对平等不二的“如如”妄加增损,皆是妄想分别。
∵芭蕉慧清示众谓:
∵“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如果陷于有无、与夺等相对意识,就永远不能见道。
∵首山省念禅师拈竹篦示众:
∵“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
∵也是着名的触背关。禅林颂云:“不触又不背,徒劳生拟议。开口更商量,白云千万里。”(《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六)突破触背关,就是大地山河俱粉碎的开悟心态。对触背关,要像狮子翻身那样勇于突破,否则就成了追赶石块而放过掷块人的呆犬,弃本逐末,难有了悟之期。
∵突破触背关、破除迷执的最有效法宝就是不二法门。“干屎橛”、“麻三斤”、“吃茶去”是突破触背关中几则最为着名的禅语。
∵吃茶去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居赵州(今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丛林中称他为赵州。他的师父是南泉禅师,师祖是马祖禅师。
∵赵州问僧:“你以前来过这儿吗?”
∵僧答:“来过。”
∵赵州说:“吃茶去。”
∵赵州又问另外的僧人同样的问题,僧答:“我第一次到这里来。”
∵赵州说:“吃茶去。”
∵院主大惑不解,问道:“来过也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这是什么意思?”
∵赵州大喊一声:“院主!”
∵“在!”院主脱口而答。
∵赵州说:“吃茶去。”
∵赵州主张随缘任运,不涉言路,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乖离。参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灯录》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
∵庭前柏树子
∵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僧云:“师父不要将境示人才好。”
∵赵州答:“我不将境示人。”
∵僧又问:“那么现在再请谈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说:“庭前柏树子。”
∵祖师指东土禅宗初祖达摩。禅法中热门话题之一便是反复参究达摩西来、弘扬禅法的宗旨。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赵州的答语颇见深度。学人探问什么是祖西来意,是分别妄想,因为赵州曾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指出语言即是分别妄想。所以当学人生起妄想时,赵州随口一句“庭前柏树子”,让他蓦地一惊,顿断理路。学人怀疑他是将境示人,赵州立即否认,因为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一切境皆是心,因此以俗眼来看,柏树子是境;以佛眼观之,柏树子是心。所以赵州说自己没有“将境示人”。异日僧又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说:“有。”僧复问:“几时成佛?”赵州说:“待虚空落地时。”再问:“虚空几时落地?”赵州说:“待柏树子成佛时。”
∵僧人问柏树子是否有佛性,是以“无情无佛性”、只有“有情”才有佛性为前提的。柏树子属于“无情”,当然没有佛性,而赵州断言柏树子有佛性,能成佛,是因为境即心,无情之柏树子也是有情之心所现。“虚空落地”即指泯灭心和境、无情和有情等种种妄想差别。
∵庭前柏树子在丛林中影响尤着。宋代近了和尚有个弟子,因参“庭前柏树子”有所省悟,遂自号“柏树子”;真如方禅师一向“唯看柏树子话”;承审禅师亦以“庭前柏树子”启迪学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