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与4枚佛指舍利

自公元874年初法门寺唐代地宫封埋至公元1987年5月重新发现,时间过了一个千年(相距1113年)。

当年考古发掘发现,法门寺塔唐代地宫的建制模拟帝王陵寝,坐北向南,其形状略呈长“甲”字形,为顶窑洞式石质建筑。整个地宫由踏步台阶、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7部分组成,以石门相隔。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为31.84平方米。这个地宫唐朝几代帝王都曾予以修缮,懿宗时又加以扩建。

据介绍,由地宫口拾级而下至一平台,经第一道石门进入甬道,甬道尽头是第二道石门。石门被两块石碑堵住,分别为有关地宫修建与供奉情况的《志文碑》与《物帐碑》。

打开第二道石门便进入地宫前室。于是,湮没了一千多年的佛指舍利出现了。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文物考古与宗教界人士将地宫内发现的4枚佛指舍利依次排列后命名为第一枚佛指舍利,第二枚佛、第三枚和第四枚佛指舍利。

其中前室为阿育王塔第四枚舍利,中室为汉白玉灵帐第二枚舍利,后室为八重宝函第一枚舍利,密室的是五重宝函第三枚舍利。4枚中只有一枚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称之“真身舍利”或“灵骨”。其余三枚则称之为“影骨”。但“影骨”也称之“佛指舍利”,并受到与真身舍利相同的供养。

经鉴定,密室中发现的五重宝函第三枚佛指舍利为佛陀真身舍利(又称灵骨,此次赴***供奉的即是此枚);第一、二、四枚舍利为影骨舍利。

真身佛指舍利(灵骨)亦称“第三枚佛指舍利”,发现于1987年5月10日。因担心在遭遇法难时被毁,此枚舍利被秘藏在地宫后室正面墙根下的泥土中。舍利为五重宝函所包裹。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45尊造像,所以被命名为“四十五尊造像顶函”。函身东侧下方錾刻有“奉皇帝敕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第三重宝函是一檀香木函。木质已朽,其顶及函身都有银质雕花包角。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其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

第一枚佛指舍利(影骨)发现于1987年5月5日凌晨一时。位于地宫后室的它是所有四枚舍利中受到最隆重礼遇的一枚,一共被八重宝函所包裹。依次为(从外向内数):第一重宝函是银棱顶黑漆檀香木宝函。第二重宝函是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三重宝函是素面顶银函,函顶和四面雕刻有佛像。第四重宝函是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函。第五重宝函是如意轮观音顶金函。第六重宝函是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第七重宝函是金筐宝细珍珠装珷玞石函。第八重宝函是宝珠顶单檐四门金塔。在金塔塔基上立一银柱,佛指舍利便套在银柱之上。这枚指舍利是四枚舍利中外表最美好的一枚。

第二枚佛指舍利(影骨)发现于1987年5月9日,位于中室。这枚舍利供奉在一座汉白玉灵帐之中。灵帐如果可称宝函的话,则是地宫中最大的宝函。它高164厘米,约与人等高。灵帐造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汉白玉灵帐中空,内置一顶铁函是第二重宝函;铁函之内鎏金双凤银棺是第三重宝函。第二枚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第四枚佛指舍利(影骨)于1987年5月12日在地宫前室发现,供奉在三重宝函之中。第一重宝函是汉白玉制阿育王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尖组成,塔身着彩。第二重宝函是塔式铜精舍,极精致、结构亦极复杂。第三重宝函是银棺,银棺上刻有佛弟子及迦陵频伽鸟,棺下为沉香木雕花棺床,第四枚佛指舍利即在其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