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舍利信仰
行空
自从佛陀圆寂后,佛舍利信仰被历代帝王、王公贵族乃至广大信众所推崇,一直以来长盛不衰。佛舍利在信徒的心目中理所当然地成了至上圣物,是佛陀化身。对后人来讲,见舍利者与见佛陀真身无异。舍利信仰影响了佛教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佛法的弘扬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舍利信仰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代,所存在的价值我们都不可忽视。舍利是修行人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是修行成就之结晶,十分稀有、珍贵。舍利不是佛陀所独有,只要是对佛法有真修实证的人皆可获得舍利,如后来的一些高僧大德、居尘学道之土,经过自己的踏实修持,也有很多智慧的结晶。
一、经论对舍利的记载
据《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般涅盘后,佛舍利分作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关于佛人涅盘后,八国分配佛舍利的事迹,载于诸经。依《长阿含经》记载,其时,波婆国之末罗民众欲分得舍利,于本土起塔供养,乃备四种兵至拘尸那城,遣使者请分舍利。然拘尸王谓世尊于该国灭度,国内之士民当自供养,遂拒分舍利。同时遮罗颇国之诸跋离民众、罗摩伽国之拘利民众、毗留提国之婆罗门众、迦毗罗卫国之释种民众、毗舍离国之离车民众、及摩羯陀国阿阁世王亦各备四种兵进渡恒水,敕香姓婆罗门请分舍利,拘尸王亦以同理由拒分舍利,诸王即欲执干戈以力取,香姓婆罗门告谕彼等不可,乃八分舍利与八国,八国皆得舍利而归,各起塔供养。
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
为正法王广分舍利,而起八万四千宝塔。……便诣王舍城取阿阉世王所埋四升舍利,即于此处造立大塔,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于是复到罗摩聚落,海龙王所欲取舍利,龙王即出请王入宫,王便下船入于龙宫。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遂即留置而不持去。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金银琉璃以严饰之,一宝箧中盛一舍利,复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以为装校。一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
佛陀未人灭时,即预示圆寂百年后,阿育王会成为转轮圣王,在华氏城发大菩提心,并在各地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而供养佛舍利。阿育王在佛教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虔信佛法,对佛法的弘传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与他广分舍利起塔供养有很大的关系。
西域地方亦盛行供养佛舍利,如《法显传》载:那竭国界酰罗城中有佛顶骨精舍。《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载:该国有龙王所建之宰堵波,其中供奉佛的骨肉舍利;在王城西北的大河南岸有旧王伽蓝,其中供奉的顶骨一片。又据《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法师归国时携回佛舍利150粒。《宋高僧传》卷一则载:唐代义净法师归国时携回舍利300粒。在我国,由于至诚而感得舍利之记述甚多,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康僧会到江东见吴王孙权,王问佛法有什么灵验事,于是设法祈请,感得舍利,王命大力土用铁槌砧击,而无丝毫异状,遂大为叹服,便建立建初寺来供养康僧会。此类由至诚感得之舍利,与佛之真身舍利自是不同。又《广弘明集》卷十七、《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卷四十等,亦多记载晋代、刘宋以后有关舍利的神异及建造舍利塔的诸多事迹。据《广弘明集》卷十五所列举之十九座舍利塔中的岐阳法门寺,于北周武帝灭佛(574)后,复兴于唐显庆四年(659)重开塔基,得见舍利。第二年,敕令请入东都大内供养,龙朔二年(662)还寺,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再请人宫中,其时韩愈上奏《佛骨表》,谓佛乃夷狄之人,其枯骨不得请入王宫供养,宜付诸水火而根绝之,帝怒而贬之为潮州刺史,另敕张仲素撰《佛骨碑》,来向人们展示帝王信奉的决心。
二、佛舍利的供养
佛人灭后,由于佛弟子对佛陀无上的崇敬,以供养佛舍利作为对佛尊崇的一种重要方式。佛陀临涅盘时也明确说明供养佛舍利者功德不可思议。供养舍利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世间的各种珍宝及其伎乐乃至礼拜供养都是对舍利的至上敬仰。
《悲华经》卷七载:
我涅盘后若有众生,以珍宝伎乐供养舍利,乃至礼拜右绕一匝,合掌称叹一茎华散。以是因缘随其志愿,于三乘中各不退转。世尊,我般涅盘后,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乃至一戒如我所说能坚持之,乃至读诵一四句偈为他人说。令彼听者心生欢喜,供养法师乃至一华一礼,以是因缘随其志愿于三乘中各不退转,乃至法炬灭法幢倒正法灭已,我之舍利寻没于地至金刚际。
《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三载:
于彼贤劫一切成佛未久我先施供养,彼般涅盘后如舍利法,供养舍利护持正法,乏戒众生劝令持戒使住其中,少见困厄众生,劝令正见使住其中,少意众生劝住正意,无威仪者令住威仪。当为众生示现种种若干善行,彼诸佛世尊涅盘未久,我当复正法眼正法摄正法兴正法灯炽然于世,刀兵劫时我当劝化众生,使住不杀乃至正见。……愿我逮菩提时,于生死中拔彼一切,安置无畏涅盘城中,乃至我般涅盘,随正法几时灭贤劫俱尽。我正法灭贤劫尽已。当令我齿及身舍利,变成无量阿僧只化佛,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以庄严身,令一一相八十种好而自庄严,令诸化佛往至十方无量阿僧只无佛之国,令一一化佛劝彼无量阿僧只众生使住三乘,其有佛土为灾劫所坏,令彼化佛往至其中。救济众生如前所说,然后令成如意摩尼。
经中提到供养舍利能够护持正法,令正法久住不灭。佛已灭度,舍利是正法存在的主要象征之一,礼拜供养,祈求舍利的加被,也成为世人对舍利信仰的一种依赖。特别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对佛法存在很多疑惑,不能够深信,如果能从舍利的诸多感应上看到佛法的不可思议,这也是坚定信仰的一种途径。佛陀慈悲留下真身舍利,令后世之人供养,并发愿己身舍利能够化为无量数佛,去化导无量的苦难众生。
《菩萨本生鬘论》卷一说:
汝等比丘咸伸礼敬,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修,时会作礼叹未曾有。
阿难请问佛陀供养舍利的因缘及功德,佛陀告知阿难,若能有幸瞻仰礼拜舍利,是为有大福德之人,后人若能得见佛陀真身舍利,应当虔心恭敬,心香供养。佛舍利即是佛陀荼毗后留下的一种坚固子,是修持戒定慧而得的无上智慧结晶,是表法的具体体现,是难得一见难得一闻非常稀有珍贵的无上妙宝,因此应当欢喜赞叹,如法礼拜供养。
三、供养舍利的感应
人们之所以虔信舍利,是因为在佛教史上舍利感应所发挥的作用非同小可。由于舍利的不可思议及其神通变化,使不少人走向了信仰的道路。以至今日,人们对舍利的感应屡见不鲜,当然,这必须得从信仰的角度来审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法苑珠林》、《广弘明集》等一些着作里都可以看到对舍利的感应公案。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载:
有并州西河沙门刘慧达,本名屑荷,见于《僧传》。来寻古塔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独见长干有异气,便往礼拜而居焉。时于昏夕每有光明,迂记其处掘之入地丈许,得三石碑长六尺,中央一碑凿开方孔,内有铁银金三函相重,于金函内有三舍利。光明映彻,及爪甲一枚。又有一发,申可数尺。旋则成螺光彩照曜,咸以为育王之所藏也。即从就塔北,更筑一塔,孝武加为三层,故寺有两塔。西边是育王古塔也,丹阳尹王雅奉五斗米,道常谓宜黜佛法除毁塔寺。其日下诏,令会稽王道子将雅观焉。时沙门正行舍利至雅拨翻其钵而舍利附于器内,终不坠落,王更贮清水燔香。呒曰,王丹阳酷不信法,世尊威灵愿有以津示,应声光明焕然腾发,雅自此后虽未能精至,终身不复诬訾佛法。
刘慧达寻古塔时,在城池上看到有个叫长干的地方,有异气祥云出现,认为一定有圣物才会有如此瑞相,便掘地,果然挖出一个三重石函,并在函内发现三枚舍利,闪闪发光,按史料记载,这应该是阿育王所藏之舍利。时有一信奉五斗米道尹王雅者,不信佛法,有沙门使舍利显圣,雅看到这种情况后极为叹服,终生不敢轻视佛法。这个说法就是舍利显不可思议神通之力而令未信者生起信心,对信仰者也起到了坚定信念的作用。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载:
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人,恐因聚众不敢开塔,有勃并许,遂依开发深一丈余,获二古碑,并周魏之所树也。文不足观,故不载录。光相照烛同诸舍利,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千人一时同观。有一盲人积年目冥,急努眼直视忽然明净。京邑内外蹦腾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数千。舍利高出众人同见,于方骨上见者不同,或见如玉白光映彻,或见绿色,或不见者问众人曰:‘舍利何在’。时有一人,以不见故感激懊恼,槌胸而哭,众人愍之。吊问曰,汝是宿作努力忏悔,何用槌胸。此人见他烧指行供养者,即以麻缠拇指烧之,绕塔而走,火盛心急来舍利所,欺然得见,欢喜踊跃跳踯不觉指痛。
在历史上,信仰舍利并有感应者屡见不鲜。录中记载唐贞观年间,不敢轻易从塔中请出舍利来让大家瞻礼供养,问题在于舍利一出,万人空巷,争相礼拜,恐出事端,故有忧虑。曾举一详例,说是有一盲人,终年都看不到光亮,听到别人看到舍利的欢欣,自己却不能一睹舍利之真容,感业力太重,遂发心燃指,始觉灼痛,后由于佛力的加被,渐至不痛,并得见舍利,非常欢喜。信仰其实就是信念的力量,以至于得到佛菩萨加持,而显示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很多人眼里会说这种奇迹的出现,与自然界现象是一时巧遇,在笔者眼中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由于深信佛法的缘故,佛菩萨就会赋予信仰者一种特有的力量。
在王宫贵族眼中舍利的价值也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在唐朝,就有七位皇帝亲自把佛指舍利请到宫中供奉,并且舍利塔是三十年才开一次,开必风调雨顺,人民安乐。由皇帝亲自迎请,文武百官争相瞻仰、礼拜,给予最高礼遇。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述:
勅令僧智琮、弘静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掩之,三十年后非余所知,后有开瑞可续而广也。
可见对供养舍利规格之高,如此的排场也是非常少见。又载道:
勃取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周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将往东都驾所,时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勃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奉。
按此年代来看,是在唐高宗时期,也即是唐朝的兴盛时期。此一记载是供养佛陀顶骨一段公案,可以从文中看出,皇帝、皇后皆是极力供养、布施,来表达对舍利的尊崇。
四、舍利信仰的瑞相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郦隐臾书载:
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
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之表相耳。
所以,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在圆寂荼毗后,往往能在骨灰中筛出许多舍利。至于道力精深的高僧,他们的舍利,还会表现出种种神异现象。
《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述: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
生既信服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命身。
可见舍利是留给众生做修行的见证,增加修行的信心,只要精进修行,就可以来去自由,走出六道轮回。印光法师文钞中说到舍利的灵异现象,乃是“佛菩萨欲令一切见闻者,深植善根,特为示现”。舍利留在世间,显示种种异相,在很大程度上是让末世众生增加信心,助长道念。据说,在现代也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居士往生之后,会烧出五彩斑斓的舍利。
笔者认为,某些现象是不可以一味地追求“科学”解释的。有些情况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佛教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不可思议”。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舍利只是一种表法的作用,是鼓励众生要坚信佛法的,万不可生起我执,若是执取,不仅自己得不到舍利,而且修行也是徒劳无功。佛教虽然重视供养佛舍利的功德,但这只是对生身舍利的崇敬而已,其实更为重视的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即佛陀给我们所遗留下的三藏十部经典,亦即佛陀的人格、道德、悲心宏愿和普度众生的高尚情怀。
(作者:中国佛学院研究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