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与“二老谈经”传说

宋殿兴

《四十二章经》是中华第一部佛教经书,是东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摩腾、竺法兰在中国共同翻译的,也是他们在华唯一翻译的一部经书:∵“二老谈经”为两座顶部如巨型人头浮雕的并立石峰,相传是摩腾、竺法兰二老谈论佛经的地方。

一、∵《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亦叫《佛说四十二章经》,或说《佛说四十二章》、∵《四十二章》。此经是佛在涅盘后,弟子把他一生所说的经句,择要系统编集而成的。佛说的一段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成了这部《四十二章经》。这部经典综合了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全部佛法。∵《四十二章经》,是四十二段佛的语录,也就是佛所说的四十二章佛法。∵《四十二章经》是一部既概括简短,而又十分重要的佛教经典;是佛教从天竺最初传到中国的经;是佛法传到中国的第一部重要经典着作;是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的;是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开始。《四十二章经》能清醒头脑、开阔眼界,增加智慧。是一部怎样安邦治家、做事、做人的主要经典。历史上被崇视为神秘的宝物,不但一般僧人看不到,就是皇家,亦要追逐争夺。

二、鸿胪寺

摩腾、竺法兰二位天竺高僧,受古佛师尊之命,到天朝华夏输教传经。东汉永平初年,明帝夜梦西来金人高大,项佩日光,殿庭飞行,不知何物,第二天在朝会上问群臣。知识渊博的太史傅毅告诉他,听说西方出了个大圣人,称之为“佛”。教人向善,法力无边,梦遇金人,实属吉照。明帝十分重视此事,派遣中郎将蔡情、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访佛求道,示图夜梦成真,找到圣佛。摩腾、竺法兰总想着早日到达中华,蔡情、秦景等人望能早日寻到圣佛。是天意,还是巧合,蔡情、秦景等人在大月氏神奇的与二僧相逢,并将二僧引至中华都城洛阳。中国当时没有佛教,也没有佛寺,蔡情禀请明帝。明帝旨意,以贵宾相待,将二僧临时安排在鸿胪寺。鸿胪寺是官邸,是当时国家的行政机构,是接待贵宾的场所。

摩腾、竺法兰来中华之目的,是传播佛经,不是住在鸿胪寺当客。他们想找一块清静的地方,静下心来,早日把佛经好好的翻译出来,传给民众,光大佛教。鸿胪寺处在繁华的都城,尘嚣的场所,他们住在这里,心神静不下来,没法翻译佛经。二僧天天住在鸿胪寺,久久没有圣命。他们想到了原因,想到了是明帝对佛法还没有真正相信。

三、金殿法演

明帝召见摩腾、竺法兰后,惑有疑虑。心想都说佛法无边,看这两个僧人也很平常,迟迟不给圣旨。蔡情到来后,明帝把思虑告诉了他,问起圣佛的法力,蔡情也不清楚。蔡情来到鸿胪寺,把情况告诉了二位高僧,二僧早有同感。他们认为,只有得到明帝对佛法的信任,才能达到在中华大地传播佛经的目的,才算真正的完成使命。于是决定到金殿佛法演示。

一日早朝坐定,金殿忽然特别明亮,明帝心中发异,众臣心也不宁。只见殿顶金光闪闪,刺眼夺目。忽尔,空中躺着两人,不时这两人又起身游走在空中。明帝心神恍惚,两人又站在殿间,摩腾双眼火苗冉冉,双膝流水哗哗直响;竺法兰头上冒水三丈,脚下有火焰数尺。忽尔,摩腾双鼻喷水直冲殿顶,脚心齐出火轮金殿回旋;竺法兰口吐火团连连,腰间水涌如瀑布,响声震耳欲聋。水火交加,君臣无不惊慌,金殿欲乱。

这火没有烧毁金殿一物,这水未能淹坏殿内任何东西。明帝和众臣正在疑虑,水火停息。摩腾、竺法兰整整齐齐的站在面前,向明帝行施大礼。这两人的十八般变化,明帝明白了,众臣清楚了。

金殿上摩腾、竺法兰的佛法表演,震动朝阁。君臣共议,法力虽大,对江山的巩固有无影响,还不知道。圣命准许,天竺僧摩腾、竺法兰在中华大地任选一块宝地,建佛寺,开道场,传播佛经,进行尝试。

四,二老谈经的来历

东汉时期,都城洛阳在如今的偃师市境内,巩县(巩义)与偃师紧临,同归京都管辖。京都变迁后,巩县一直属洛阳管。

摩腾、竺法兰得到圣命,在京都没有久留,就离开了鸿胪寺。他们远望巩县东南山上空层层祥云,瑞气腾腾,好似有佛之像。他们找到了宝地,这正是理想建寺的地方。二僧禀报明帝,永平七年,在此创建了慈云寺。

慈云寺现存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慈云禅寺碑记》中记载:∵“自汉明帝永平七年有摩腾竺法兰至白天竺嘉兹胜概始创为寺”。

摩腾、竺法兰把佛教传进中国,创建了慈云寺,是中国佛教之鼻祖,是慈云寺之鼻祖。都称他们为“二老”或“二祖”。

慈云寺建成后,二老就在这里讲经说法,坐禅谈经。

佛教初传中国,慈云寺为仅有的一座寺院。为使佛教早日光大,这寺院建立有一套制度,不论是诵佛,还是坐禅都有明确规定。二老对僧徒坐禅,更是严加一格,要求必须在寂静的山峰上。二老表帅为先,他们坐禅就在诸峰中间慈云寺后边,如今的“二老谈经”上。二老坐禅之外,主要还是谈经。所以,无人再说二老在这里坐禅,都说二老是在这里谈经。二老白天在这里坐禅谈经,晚上归寺诵佛说法。

年复一年,佛功已渗透在山峰的岩石上。风刮、雨淋、日晒、雪冻,未人佛功的岩石损去,显示出二老僧的模样。远远望去,似二老僧在谈经。∵“二老谈经”也由此而得名。∵“二老谈经。在河南省巩义市东南青龙山腹地的慈云寺正后边,慈云寺的古碑中多有记载,现存寺内明朝万历十七年重刻的《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中,就刻记着“二老谈经”图。

五、二老谈经

摩腾、竺法兰认为,要想把《四十二章经》译好,就必须对《四十二章经》先进行谈论,就必须选择没有干扰的、寂静的地方谈论。因为,只有选择一个好的、合适的地方谈论,才能把《四十二章经》的意思全部回忆出来,才能把《四十二章经》的意思全部理解清楚,才能把《四十二章经》的意思完全不漏的翻译出来。

人人都知道∵“谈经’与“讲经。有别,∵“讲经”,是对不懂佛法的百姓而言。“谈经。,是相互交谈者都有一定的程度,都有一定的水平,都有一定的法力,确有二者探讨的意思。∵“二老谈经”就是二老在译经前,对他们要译的佛经谈论探讨的地方。《四十二章经》是摩腾、竺法兰在华共同翻译的唯一部经。也就是说,二老在“二老谈经。谈论探讨的只能是《四十二章经》了。

这样一说,可清楚了。慈云寺“二老谈经”,就是摩腾、竺法兰二老译经前共同熟悉,共同谈论,共同探讨,共同理解清楚《四十二章经》意思的地方。

谁都清楚,俩人合做一件事,合写一篇文章,必须先在一块商量商量。可想而知,二老共同把梵文的《四十二章经》译成汉文,不谈论谈论,怎么能开始翻译。有人说,俩人共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先谈后译是基本程序,是最基本的道理。再者,就写文章而言,不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也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了灵感。哪怕是想起了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哪怕是半夜,谁都知道马上起来用笔记下,怕的是第二天忘了。

摩腾、竺法兰二老译经的地方,一定在“二老谈经”附近。所以我们说,∵《四十二章经》只能译于离“二老谈经”不远的地方,只能译于“二老谈经”下的慈云寺。

六、神秘的“二老谈经”

“二老谈经。∵是两座并立的石峰,谈出了神秘的《四十二章经》,他变的也神秘了。远望“二老谈经”,顶部似两个巨型人头浮雕,神秘高大,巍峨壮观。

现存明万历十七年重刻的《青龙山慈云禅寺五十三峰圣境之图》碑中是这样赞“二老谈经”的:

二老谈经说,玄谈不二玄。

默然无可说,无说亦无传。

玄妙的几句话,说出了“二老谈经”的真相。这玄妙的偈句,已成慈云寺众僧唱诵的经文,也是慈云寺僧徒必须熟背的佛语。

后世众僧认为“二老谈经”是摩腾、竺法兰二老的化身,是神圣的,因而备受信徒的崇敬。实属山峰的“二老谈经”,自古到今对他不叫“峰。,∵只称“二老谈经”。

“二老谈经”是中国佛祖的化身,左侧有师子频吟,右边有象王回互,真有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胁侍佛祖左右的意思。

“二老谈经”受到历代僧徒的崇拜,每逢节日、大型佛寺活动,都要对他先进行膜拜祭奠,甚至初一、十五也和其一样。

“二老谈经”,在慈云寺后边的坡顶上,比慈云寺高了许多。远望,他和那半坡的白衣阁、坡下的殿堂楼台,前后上下呼应,组成了一道景观。这寺院后边有高台的景观,成了初兴佛教时,佛寺的建筑模式。那时,大部分寺院后边也学着修建高台。意为摩腾、竺法兰二位佛祖,在寺院后边高台上讲过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传到慈云寺,天意的与慈云寺龙脉相融合,变成了五十三峰朝拜“二老谈经”,变成了一幅自然的五十三参图,使“二老谈经”更加神秘了。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4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